<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同學王越群送了我一套《越群說教育》,厚厚兩大本子,據(jù)作者前言中說,都是近三年來“越群公眾號”里的文章,約二百余篇,合計有五十多萬字。越群學的是歷史,大學畢業(yè)后調了好幾個工作,但多在學校里教書,所以就養(yǎng)成了愛思考教育的習慣,尤其愛思考幼兒園、小學到初高中基礎教育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個激發(fā)因素,作者說他的爺爺舊時代就曾興辦“平民女子學校”,學校還沒開學就被惡霸拆除了,告狀沒告贏反遭追捕,被打死在監(jiān)獄里,他對教育的特殊情懷有繼承爺爺遺志的意思??傊谠饺旱男闹?,對基礎教育是很看重的,有著強烈的責任心。</p><p class="ql-block"> 他的“惟宏隆德,情系教育”之心我能理解,也很佩服,可關于中國基礎教育這個眾聲喧嘩的熱門領域真能說出什么新鮮的話嗎?而且說了還想管用?我是深表懷疑的。因為以升學為目標的基礎教育模式不僅遠離了教育的本質,甚至連教育本質的概念都進行了偷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一般的回答都是冠冕堂皇的,即以人為本,傳道授業(yè),教書育人。核心是教書育人,在這個組合詞匯中,育人是關鍵,而教書則在其次。育人,育什么樣的人?中國古代講傳道授業(yè)。其實是一種儒家精英教育。道,指道德,即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業(yè),指書本文化知識,學業(yè)素質能力。說得通俗點,有道的部分,即理念,有器的部分,即知識技能。而其理想模式是《中庸》里的這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yǎng)自身就是教。要求受教育者將儒家的理念和知識技能融入血液中,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人?,F(xiàn)代教育方針異曲同工。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所謂健全的人格須包括: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強健活潑之體格;優(yōu)美和樂之感情。許多現(xiàn)代教育學家也說過類似的話,教育的目的不是僅僅讓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學習一種邏輯思維方式,有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應該說我們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先賢大家的話都沒有錯,但從幼兒園、小學到初高中基礎教育的具體實踐來看,教育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的因素在減弱,而實現(xiàn)生命個體向社會人轉化的因素在強化。因為我們的社會蓬勃發(fā)展,正在進入一個快速分層的階段,對身份地位收益的焦慮籠罩一切,難免會浸染到基礎教育領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一種理論,叫教育決定命運。人與人的差距,取決于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說得通俗點,你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有錢人還是沒錢人,受尊敬還是被蔑視,和你受什么樣的教育有關。繼而引發(fā)出一種在孩子家長群里耳熟能詳?shù)摹捌鹋芫€”理論。這種理論后來演變?yōu)榻膛嘈袠I(yè)的一句廣告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如何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加大教育投入,買課外輔導資料,給孩子“一對一”請家教,上課外補習班等等。</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對“起跑線”理論又有了新的詮釋。我看到一個視頻,說某個中學在做一個奔跑試驗,幾十名中學生被領到操場上,他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準備起跑,前二十名到達終點者可以拿到獎品。但比賽的方式完全出乎學生們的意料,準備起跑時,組織者先向學生們提了六個問題:一、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教育嗎?回答是的同學請向前走六步,到下一條線;二、如果你的父母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答是的向前走六步;三、如果你的父母讓你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新的特長,而且你現(xiàn)在還保持了一定的水準,答是的向前走六步;四、從小到大有過一次出國經(jīng)歷,答是的向前走六步;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你將來要出國留學,答是的向前走六步;六、從小到大你是不是一直是父母的驕傲,答是的向前走六步。六個問題問完,有人已走出了三十多米遠,有人還在原地沒動,他們的起跑線完全不同了。孩子們被告知,你之所以如此,和你以前的努力關系不大。但視頻最后是勵志的,組織者告訴同學們,如果現(xiàn)在起跑的話,站在前面的人會領先許多,但到達終點的不一定是他們,一切都取決于你的努力。加油!——盡管油又漲價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來,這個關于起跑線的視頻看似是對學生的激勵,但實際上是對學生家長的鞭笞,只會加劇他們本來就有的焦慮感與挫敗感。</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解釋起跑線理論,是想揭示一下我們的基礎教育所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正因為是這樣一種社會環(huán)境,所以任何一個關于基礎教育的政策出臺都會引發(fā)社會的強烈震蕩。如教育部近期發(fā)聲:中考迎來改革,將職高與普高的錄取比例從4:6調整為5:5。許多家長不明就里,第一反應是:當上等人或進入中產(chǎn)階層的希望又破滅了。</p><p class="ql-block"> 處于這樣一種社會狀況和社會心態(tài)中,基礎教育想貫徹教育方針還原教育的本質好似天方夜譚,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給一個經(jīng)常挨餓的人教禮儀,他既沒有學習的心思,也沒有這方面的迫切需求,他最需要學的是搶食的本領,即很快搶到食物把它吞進肚子里。于是,基礎教育就剩下了一個使命:逼迫生命個體向社會人轉化以便快速適應現(xiàn)實。這種急功近利的強化訓練最偉大的榜樣并不在各個學校里,而在各種各樣的公司和培訓機構,只要你有需求,這些機構就可以按照固有的程序拿出樣品,并進行大批量地強化培訓。他們掀起辦班熱,不是領袖班,就是總裁班,乃至二奶班,小三班,不一而足,搞得跟傳銷似的,大家都在那兒學習技能,發(fā)展“人脈”,目的只在于攫取“成功人士”的桂冠,成為鳳毛麟角的“人生贏家”。這一風潮不可能不刮到基礎教育領域。</p><p class="ql-block"> 學生們的書包更重了,學習的時間更長了。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日常作業(yè)和校外培訓的負擔——即所謂的“雙減”政策與中考改革職高普高錄取比例規(guī)定一前一后出臺,被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視為一種陰謀,這是剝奪孩子們上大學的權利啊,為應對這一“陰謀”,家長普遍為孩子們上足法條。</p><p class="ql-block"> 這是個不同教育理念相繼侵入、各種矛盾的訴求充斥,理想、親情和青春意緒搏斗又受大眾特別關注的領域,也是教育部門出臺政策進行調整應對、短期和長期試錯、老問題逐漸解決新問題層出不窮的領域。至今看不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而且我認為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因為要達到讓大多數(shù)人滿意,已超出了基礎教育的范圍。這涉及到整個國家發(fā)展方針的調整,單位用工制度和社會氛圍的改變,學生、老師和家長價值觀念的變更,這又如何是教育部門能夠左右的?更何況是基礎教育部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越群的《越群談教育》展示的就是基礎教育領域近年來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心演進觀念變更政策應對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眾目睽睽下沸反盈天的過程——當然主要是他個人對各種現(xiàn)象、政策和問題的評論。</p><p class="ql-block">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教苑微說”,內(nèi)容涉及與國家和省市等各級政府基礎教育政策決策實施有關的諸多問題,主要是對一些焦點、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和現(xiàn)象發(fā)表評論和看法;第二部分為“師苑雜說”,內(nèi)容涉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學校教育教學等;第三部分為“家苑細說”,內(nèi)容涉及與中小學和幼兒園家庭教育及家校(園)共育有關的盲點、誤區(qū)、亂象,以及改進方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前言里寫道:“近幾年,中國的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發(fā)展迅猛,日新月異,相關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也層出不窮。本書所收錄的文章都是針對當時的教育問題和教育政策的論述,隨著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更新,其中有些文章已經(jīng)不再適合當前的形勢,成為歷史記錄,但作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歷程上的某一個點,仍然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意義?!?lt;/p><p class="ql-block"> 我對此表示贊同,正確的話誰都會說,具體的事例、具體的狀況和具體的政策則意味深長,即便政策現(xiàn)在已不適用,即便事情僅僅是個個案,但里面包含的信息又不是三兩句正確的話能夠概括得了的,這些貌似已經(jīng)“過時”的文章仍然充滿了“讀點”,給人以回味和啟迪。這些具體的事例、個案、狀況和政策,以及他對它們的即時評論,正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王越群的書是大開本,為了便于閱讀,字號也大,竟然洋洋灑灑有八百頁之多,拿手里像兩塊磚頭,不管他那些議論正確與否,是否入腦入心,都是在喚醒人們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對國家出臺的教育政策的關注。所以,我用這兩塊磚頭把人砸一下,希望大家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共同參與到培養(yǎng)下一代的具體操作中來。我們要對自己的基礎教育抱有信心,盡管其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永遠都解決不了,但能解決多少解決多少。說句實在話,它畢竟是大多數(shù)人的子女都能接受的成本最低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至于教育,尤其是決定青少年人格和三觀形成階段的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說了。在這里,我只引用法國思想家古斯塔夫·勒龐的一句話:一個國家為其年輕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國家未來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2022.3.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