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月十三日這天,是初春里少有的好天氣。于是和老婆北出漢中城郊,趕往七八公里之外的老君鎮(zhèn),到一個叫皇塘村的地方去看油菜花,——此處是一年一度漢臺區(qū)油菜花節(jié)核心觀花景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漢中人而言,單看油菜花多少是有些審美疲勞的,就像明代文人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中所言:“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比セ侍链蹇从筒嘶▽h中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若要論收獲,雖然也拍了一堆觀花之人的照片,但最重要的是拎回家了一袋自采的、漢中人特別熟悉的似菜非菜的綠色可食植物——苕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圖:游客在荒地上采摘苕芽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苕芽子”是老漢中人很熟悉的一種綠色藤蔓植物,它的學(xué)名究竟應(yīng)該叫什么,網(wǎng)絡(luò)上說法很多,我也不愿認(rèn)真去理會。好在苕芽子的生長遍布淺山丘嶺、田間地頭,其叫法在漢中很是流行,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苕芽子很懂得生長的時機,當(dāng)它枝葉蓬勃鮮嫩的時候,恰逢漢中的早春,在糧食饋乏的年月,是一年之中“青黃不接”的斷檔期。正因為如此,它是鄉(xiāng)下人補充主食不足的一種替代性副食;又因為苕芽子在正經(jīng)的蔬菜里沒有它的位置,有人便將它歸于野菜之列。其實,在我的印象里,苕芽子從來都是人工種植的農(nóng)作物,與“菜”搭界,與“野”卻是毫不相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圖:坡地上蔓生的野苕芽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能今天的很多朋友并沒有吃過苕芽子,一來如今的菜市場幾乎見不著它的影子,二來即便是踏春的時候看見了,也不完全了解它是否可以食用、怎么食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為有過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當(dāng)我在皇塘村的溝溝坎坎,看見四處蔓生的苕芽子的時候,便有一種采摘嘗鮮的沖動。長得最茂盛的地方自然是坡地上的,蔓生的苕芽子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完全不給各類野草留下生長的空間,它們或許自認(rèn)為只有它們才配在這個春天與油菜花為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圖:漂洗苕芽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摘苕芽子不需要什么技術(shù)含量,只需謹(jǐn)記一個操作規(guī)范:打尖。所謂“打尖”,就是只摘取其藤狀體最上邊的鮮嫩枝葉,其余部分因為長老了,粗纖維太多,已經(jīng)不能食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帶回家的嫩葉,要用清水浸泡一兩小時,最好在水中放入少許“小蘇打”,起一種消毒殺菌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程序便是“焯水”,就是將苕芽子放入沸水中加熱至半熟,以便進(jìn)一步烹調(diào)。其作用無非是進(jìn)一步殺菌,使菜品的顏色更鮮艷、質(zhì)地更脆嫩,當(dāng)然,最重要的作用還在于,焯水的過程,可以取除或減輕一些蔬菜既有的澀、苦、辣味。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焯后切,以免營養(yǎng)損失過多;時間不能太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我們常吃的一些菜,像芹菜、苦瓜等等,往往在炒以前都是應(yīng)該焯水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焯過水后,往往還需要切碎,像苕芽子這種那是必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漢中人的苕芽子吃法主要還是做苕芽子蒸飯,雖然也可以涼拌著吃,但并不多見。當(dāng)然,用苕芽子煮稀飯,同樣味道鮮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便是做蒸飯,也有好幾做法,一種是先將切碎的苕芽子加上一些佐料在油鍋翻炒,然后再放入鍋底,上邊到入先前煮過的米飯,直到蒸熟為止。另一種是不必放油翻炒,直接將切碎的苕芽子加入米飯里蒸熟。這后一種方法能保持苕芽子特有原汁原味,在我的記憶里,是幾十年前我母親在世時做苕芽子蒸飯的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插隊當(dāng)知青的那幾年,春天的田野,除了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冬小麥,播種面積最大的就數(shù)苕芽子了。這東西在青綠的時候,可以喂牛、喂豬,是很好的綠色飼料;當(dāng)它長老了,農(nóng)民們用犁頭翻地,它們又成了很好的綠色肥料,——凡是苕芽子田里生長的水稻,一定是生產(chǎn)隊里的高產(chǎn)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大家所見的春天里的油菜花,雖然也有播種,但面積是趕不上苕芽子的。因為在以糧為綱的年代里,種糧是剛需,家家養(yǎng)豬也是常態(tài),種植油料作物是要完成交公糧的任務(wù),另一方面也是動物食用油不足的一種補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當(dāng)知青那會兒,做為優(yōu)惠政策,知青與普通農(nóng)民相比,一個人可以分到一個半人的口糧,所以苕芽子基本不會被我們列入食用范圍。另一方面,苕芽子屬粗纖維,若要使之好吃,必須大量放入動物或植物油,而食用油在當(dāng)時是最缺乏的,這無疑也讓苕芽子遠(yuǎn)離了我們的食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缺油少糧的年代里,苕芽子蒸飯其實并不是一種美食,經(jīng)常食用常常會出現(xiàn)上下不通的尷尬局面,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那像今天,偶爾食之,是一種記憶中久違的美味,是一種難得舌尖體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下寫這些文字,一是對母親的懷念,也是對過去歲月的紀(jì)念,更是對漢中這塊特殊地域的一種情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