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成立六年的渤海行政區(qū)撤銷,除部分縣(樂陵、慶云)劃歸德州專區(qū)外,余者成立惠民專區(qū)。當時下轄惠民、陽信、無棣、濱縣、蒲臺、沾化、利津、墾利和博興、高青、廣饒、齊東共十二個縣(以后蒲臺縣和齊東縣撤銷,1953年鄒平、桓臺隸屬惠民專區(qū))。專區(qū)駐地在惠民縣城。1952年,地委專署從惠民縣遷到了北鎮(zhèn)。在老北鎮(zhèn)西邊建起排排平房。這就是新北鎮(zhèn),或者說是現(xiàn)濱州市城區(qū)的最原始雛型。1958年,惠民專區(qū)與淄博合并,成立淄博專區(qū)。專區(qū)駐地隨之南遷淄博張店。1961年又分家,惠民地委專署重新搬回北鎮(zhèn)。</p><p class="ql-block">此時的北鎮(zhèn),雖是專區(qū)駐地,行政級別卻啥都不是,典型的十三不靠。前幾年重點建設張店了,北鎮(zhèn)屬被遺忘的角落,“城市”就別提了,既不是縣城駐地,連個鄉(xiāng)鎮(zhèn)駐地都算不上,可能是全省專區(qū)駐地最另類的存在。當時中國還有一個北鎮(zhèn)縣在遼寧,人家是縣城,咱雖名曰“鎮(zhèn)”只有幾個平房大院,地圖標示只是一個小圓圈,卻是專區(qū)駐地,所以誰也別小瞧誰。</p><p class="ql-block">1958年我父母從濟南調(diào)惠民縣工作,記得一輛三輪車就把家搬走了。1960年又調(diào)淄博地委工作,這次我們?nèi)沂浅似嚨綇埖?,家當是單位用一架馬車拉去的。當1961年往北鎮(zhèn)遷時,連人帶東西整好一汽車。家當?shù)臄?shù)量也是與時俱進啊。汽車翻上黃河大堤,看到的第一眼即一大片竄天楊茂如森林,房子都隱于林中。路旁的北鎮(zhèn)電影院是最高大醒目的地標建筑,上面電影廣告是影片《三滴血》的劇照。這是今生對北鎮(zhèn)留下的第一個印記,終生難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里簡單描述一下淄博地委大院的概況。</p><p class="ql-block">位置大致在張店北部,張北公路西邊(即現(xiàn)在的淄博市委所在地)可能從1958年起就開始建設了,當我家搬去時就已成規(guī)模了。南北兩個大院,路北是辦公區(qū),辦公樓挺雄偉,食堂禮堂面積都挺大,道路寬闊綠樹成蔭。大院白天是大人們上班的地方,晚上則變成了孩子們手持自制木頭手槍追逐嬉鬧“抓特務”的娛樂場,直到家里人去找方罷休。南院是宿舍區(qū),一排排平房整整齊齊。專署在更往西北的方向,至少一公里。因為機關子弟小學在那里,每天上學那里是必去之處。總之淄博是城市味十足的地方,與隨之回搬的北鎮(zhèn)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天淵之別啊。</p><p class="ql-block">在淄博只待了一年,次年就兩地分家搬回北鎮(zhèn)了。連我們這些孩子心里都有落差,不知大人們做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當時的惠民地委大院大門</p><p class="ql-block">這是那個時代最典型的機關大門樣式。大門兩側各有偏門,門內(nèi)對稱分別座落著傳達室和收發(fā)室建筑。記得看大門的韓師傅是個棋迷,經(jīng)常有人在里邊對弈。我也是觀棋的??停@里可以說是我的象棋啟蒙之地。有一次韓師傅串炮打著對方兩個車,那得意的表情迄今記憶猶新。后來聽說他有肝炎,但是當時對象棋的癡迷遠遠超過別的,興趣與健康孰輕孰重根本不在考慮的范疇。幸虧韓師傅的肝炎不如新冠的傳染力大,令我活到現(xiàn)在也沒染上。??</p><p class="ql-block">記得夏日的晚上,大門外常有一些人在路邊乘涼。抬頭望著滿天閃爍的星斗,密密麻麻,不計其數(shù)。如今想再看到如此天象只有去少數(shù)天象觀測站或青藏高原了?,F(xiàn)在已成一種奢望了。方覺那時能隨處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是多么難得和可貴啊。</p> <p class="ql-block">惠民地委大院一條馬路看到盡頭。(記得某年在路盡頭蓋起了一巨大影壁,可惜某夜被大風刮倒了)路兩側分列著排排紅磚平房。路兩旁是剪成平頂?shù)陌貥?,非常茂密。因為這是此后多年孩子們夜晚抓迷藏的理想之地,所以印象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在大院中部馬路西側,有一個寬敞的院落,中間甬道兩側種著花木,甬道直通到一座較為高大的近似方形的建筑前。這就是地委常委會議室。地區(qū)的首腦中樞。兩側平房是各位地委領導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地委剛搬來時房子不夠用,現(xiàn)有的平房都作為宿舍安排了。按照級別,部級三間,科級兩間,職員一間。(家具包括一個單人沙發(fā)、茶幾,桌櫥,若干條凳架幾張木床板。取暖爐鐵皮煙囪等)辦公用房還是借用馬路對過地區(qū)專社(地區(qū)供銷社)的房子。許多桌子上還印著“淄博地委”的字樣。</p><p class="ql-block">我家剛搬到地委院里是住在馬路西最前面一排。門前空著一大塊荒地。當時正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全國正經(jīng)歷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吃飯問題成了首要難題。門前荒地自然成了救急的用武之地。家家在門前開出一塊地,好在那時沒有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問題。胡蘿卜、地瓜收成還不錯,這些勞動成果彌補了每月二十三斤定量的缺口。連地瓜葉也成了口糧的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過了一段時間,機關在這片地上建了工字型的辦公用房,地委的干部們不必再到馬路對面上班了,實現(xiàn)了辦公“自給自足”,同時家家門前的“自給自足”也告一段落。記得好象各單位在周邊縣里統(tǒng)一規(guī)劃了一些土地繼續(xù)這種集體的“農(nóng)耕生涯”,在當時情況下應該說是一種務實的做法。</p><p class="ql-block">這時我家搬到了禮堂前面那排平房,這里住的都是組織部的工作人員。房后禮堂院里是個籃球場,是大院子弟常去的場合。尤其到了文革中期,幾乎每天都在這里打球嬉戲。學業(yè)荒廢,球藝見長。記得1964年李先念副總理來魯視察勝利油田到了地委,當晚在禮堂舉行歡迎晚會,地區(qū)劇團前來演出。當時戒嚴不準進入,家長都不許我們出門。從后窗偷窺,許多穿相同大衣的人魚貫而入,根本看不出模樣。起碼我家的位置是得天獨厚啦。</p> <p class="ql-block">當時就讀在北鎮(zhèn)第一小學。從地委大院向西約一華里。每天沿著馬路旁的溝邊上學去。夏天暴雨狂泄,大樹相夾的空曠的路上濺起一片水霧,蚯蚓躺在沙石路面上。那時沒有家長接送這碼事,無論遠近都是自行解決,只有朵朵油布雨傘雨衣在風雨中飄移。</p> <p class="ql-block">記得地委大院有一部嘎斯卡車,車號14—45485。(專署也有一輛,車號是14一45484。提到惠民專署順便說一句。人家大院有三條馬路,比地委院大了許多,包括機關門診所等都在院內(nèi))這部卡車我們沾光最大的就是秋天拉一車螃蟹回來全院共享。另外機關還有一架馬車。現(xiàn)在可能覺得不可思議,可當時幾乎每個機關單位都有馬車,進入汽車時代是以后的事。</p> <p class="ql-block">至于領導用車,全地區(qū)只有一部淺顏色的“華沙”轎車。(車號14—45000)這是那時領導干部的標配座車。記得以后從大字報上看到,當年地委書記的“華沙”領頭,后邊跟著各縣領導一眾吉普浩浩蕩蕩周游全區(qū)視察工作。當時的情景可以想象。</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運動爆發(fā),到第二年惠民地委專署被奪權,成立“惠民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地委大院也非世外桃源,兩派群眾組織揭竿而起。這時的“當權派”積極參加運動的唯一選擇就是寫好檢查。工農(nóng)干部出身的父輩文化功底有限,這時家里的學生就派上了用場。父子一起斟字酌句研究“檢討書”。父親找來紙墨,兒子謄抄大字報。既提高了“檢討書”這一新的體裁的寫作水準,又進行了書法功底的強化訓練,一舉兩得,權當是對自己的一種歷練了。到后來,“走z派”們要么被批斗,要么靠邊站,到1969年基本都全家被趕到了沾化海邊的義和莊。當然我家也不例外。在地委大院第一段九年時間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七八十年代的濱州街頭</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大多數(shù)干部被解放重新安排工作。父親離開了地委調(diào)到地區(qū)物資系統(tǒng)工作。到1979年又回到地區(qū)紀檢部門,再次搬回了熟悉的地委大院直到2005年。前后在此共生活了23年。期間1984年為與濱州市統(tǒng)一地名,惠民地委行署駐地北鎮(zhèn)更名為濱州市(縣級)。這期間地委大院宿舍也蓋起了樓房,各家居住條件有了較大改善。</p> <p class="ql-block">2000年,濱州撤地設市,地委大院成了歷史,改稱市委大院了。為濱州的進步而歡欣,也為惠民地區(qū)濱州地區(qū)成為歷史而惆悵。畢竟它與我們每個人共同走過的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一去不復返了。</p> <p class="ql-block">時間到了2005年,濱州西區(qū)仿佛一夜之間矗立在了新立河西岸。一座嶄新的生態(tài)的美麗的新濱州出現(xiàn)在黃河之畔。大院西遷。原址建成了濱州有名的渤海國際商圈。新市委辦公大樓(市政大廈)雄偉壯觀,而原地委和行署大院也變成了黃河家園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方便,安居樂業(yè)怡養(yǎng)天年。地委大院的變遷是整個時代發(fā)展的縮影,也是濱州邁向現(xiàn)代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忽忽一甲子。昔日北鎮(zhèn),地委大院,往事如煙。悠悠老矣,著寫此文,以為懷記。</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