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p class="ql-block">在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zhèn)有一處還沒完全開發(fā)的小眾秘境,名叫九里潭,在溫州市山地戶外運動協(xié)會的推介圖文里似乎風景不錯。</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10日第一次跟隨山地戶外運動協(xié)會去泰順游玩。第一站就是九里潭。去往九里潭的路上,一邊是茂密的竹林,一邊是清澈的小溪,環(huán)境比較清幽。</p> <p class="ql-block">我們就穿行在這樣的小道上,向九里潭進發(fā)。</p> <p class="ql-block">這是水電站排放口的流水,似乎也成了一道瀑布。</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行,吊橋、溪水隨處可見,確實是一處清涼幽靜之地。</p> <p class="ql-block">側(cè)面拍出來的流水照,似乎也蠻有氣勢。</p> <p class="ql-block">用華為手機流光快門中絲絹流水模式拍出來的水流真的好美。</p> <p class="ql-block">走到峽谷溪流的盡頭,有一處面積較大的水潭。鐵索橋上面有飛瀑飛流直下,迎面空氣中落下的冰涼水沫,在淙淙細泉旁,甘冽的山泉水從皮膚上絲綢般劃過。感覺還是蠻清爽的。</p> <p class="ql-block">前一天還在下雨,我以為九里潭瀑布應(yīng)該還是比較壯觀的。只可惜被上面的大壩截流了,以前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群不見了。只剩下眼前光禿禿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后來山地戶外運動協(xié)會領(lǐng)隊遇到水電站的工作人員,據(jù)水電站工作人員說也可以預約放水,讓來九里潭景區(qū)的游客一睹九里潭瀑布壯觀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雖然沒有看到九里潭瀑布美景,但景區(qū)環(huán)境還是原生態(tài)的。在這樣的原生態(tài)的充滿負氧離子的環(huán)境里走走,對身體健康還是很有益處的。</p> <p class="ql-block">聽聽潺潺的水聲,拍拍闖入眼簾的流水,還是令人心情愉悅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是泗溪廊橋文化園的北澗橋。在老景房農(nóng)家樂吃過午飯,我們就去游玩北澗橋。泰順廊橋聞名遐邇,而廊橋中的代表作北澗橋則是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廊橋文化園是以泗溪鎮(zhèn)“姐妹橋”為核心的觀光休閑旅游區(qū)域?!敖忝脴颉钡谋睗緲颉⑾獤|橋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廊橋”。</p> <p class="ql-block">這兩座廊橋為編梁式木拱廊橋,兩橋造型古樸,結(jié)構(gòu)精巧,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廊橋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于泗溪鎮(zhèn)下橋村。因橋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澗橋”。</p> <p class="ql-block">北澗橋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51.87米,寬5.39米,凈跨29米,橋屋20間,橋柱84根,橋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兩層加固。</p> <p class="ql-block">橋的東首當?shù)厝朔Q“橋頭”,地勢較高,有石階16級;西首稱“橋尾”,地勢較低,石階26步。</p> <p class="ql-block">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jié)構(gòu)合理,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p> <p class="ql-block">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gòu)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p> <p class="ql-block">國家文物管理局的橋梁專家楊道明教授親臨考察指導,他感嘆道:“四百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運用力學原理建造這種疊梁式木拱橋,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jié)晶,是中國橋梁史中的‘雙碧’”。所以他親手題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個大字,制成雙匾,高懸橋之兩首。</p> <p class="ql-block">橋的這頭有“情愛廊橋”的牌匾,估計在這里演繹過許多動人的愛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是后人為紀念首建北澗橋3位功臣樹立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參觀位于泰順縣羅陽鎮(zhèn)上交垟村建于清代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上交垟土樓。</p> <p class="ql-block">上交垟土樓現(xiàn)保存完整,客家鄉(xiāng)土典型風格建筑泰順上交垟土樓2013年5月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泰順土樓并非泰順傳統(tǒng)的民居,是特定的歷史時期一種特殊民用防御式民居。上交垟土樓是泰順首座土樓建筑,建于清代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p> <p class="ql-block">咸豐八年(1858)夏,太平天國石達開部攻克處州(今麗水),并占領(lǐng)了云和、景寧等地,逼近泰順,民心惶遽,紛議遷徙。為保護數(shù)代人創(chuàng)下的家業(yè),該村曾氏家族運用福建土樓建筑技藝,著手建造了一座回廊式的方形土樓。</p> <p class="ql-block">文保倉樓始建于1819年,交垟?shù)膫}樓(土樓),當?shù)胤揭卜Q為“四面廳”。交倉樓占地面積625平方米,圍墻下層用塊石干砌,上部用泥土夯墻,厚約43厘米。圍墻內(nèi)部用柱子于梁木形成二樓建筑框架。四個屋角具有樓梯上樓,二樓四面回廊相通。</p> <p class="ql-block">土樓內(nèi)為梁架結(jié)構(gòu),外合圍用泥土夯成厚約1米的土墻,墻底部還包砌塊石,三面挖出護墻溝,內(nèi)部天井處建一大水井,底層設(shè)糧倉,囤積糧食。</p> <p class="ql-block">這種型制的建筑有別于合院式建筑,合院式建筑一般是一正房、兩廂房或加上門樓(倒座),正房、廂房、門樓之間形成一個庭院,而土樓是四面夯高墻,再在墻內(nèi)建造屋室,四面的建筑便圍成了中央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亂,全族可藏身土樓,憑借土樓的堅固和足夠的糧食和水資源,可在一定時間內(nèi)抵御來犯之敵。</p> <p class="ql-block">曾氏建造倉樓的初衷是為了貯藏糧食,但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御。倉樓圍墻高大,大門厚實,大門前還有防護的大刀,不過現(xiàn)在只存留刀架了。倉樓的屋角兼設(shè)有“炮眼”,如果有人來襲,可在此和架炮(銃)射擊。倉樓的左右方和后方挖有護城河,既有隔離的作用,“護城河”的水又可以為防火墻所備用。在古代,一旦有山賊土匪侵襲,村里人便集體到倉樓內(nèi)防御,倉樓里有糧食和水井,人們可以長期居住在里面,既安全又不怕斷糧斷水。</p> <p class="ql-block">這是土樓群里的水城厝。</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角度看看土樓群也是蠻壯觀的。</p> <p class="ql-block">交垟土樓群與福建的永定土樓則不可相提并論,根本沒有永定土樓的恢宏氣勢。</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沒有看過福建的土樓,那泰順交垟土樓群也是有許多看點的。</p> <p class="ql-block">交垟土樓也有它自己獨特的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逛逛也是蠻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在石墻上拍拍照也能拍出大片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角度拍出來的照片也許是獨一無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