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世間》根據(jù)梁曉聲的同名小說改編,以周志剛一家的生活軌跡為重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這部劇真得很接近社會,就像是在寫我們身邊的故事。我婆婆家就住在鐵路二七新村,那里就像光子片一樣,住著來自于全國各地到金華鐵路上工作的職工和家屬,許多家庭因為人口多,公房住不下,在宿舍旁建造樓房或搭建柴棚,來解決住房困難。家里只有父親工作,他是一家之長,母親家庭主婦照顧孩子,這里發(fā)生故事就在《人世間》里。今天先想要說說周志剛夫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周志剛是根紅苗正的老一輩建筑工人,長子響應(yīng)國家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到建設(shè)兵團當(dāng)知青;長女為追求“詩人”的愛情,遠赴貴州農(nóng)村插隊;小兒子留在城市,成為工人一份子。整劇刻畫了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巨變。</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周志剛夫婦浪漫的愛情</b></p><p class="ql-block"> 周志剛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代表,八級工,技術(shù)高超,被派往三線內(nèi)地工作。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一次探親假,有時連每年一次的探親假都休不了。只有在退休后,才有機會和家人團聚。妻子李素華是個家庭主婦,操持家里的所有事。他們雖沒有山盟海誓,沒有甜言蜜語,但是感情很深,體現(xiàn)在:</p> <p class="ql-block"> <b>一是送別時不舍含淚相望的深情。</b>周志剛作為“大三線”的工人,總是在奔赴不同的建筑工地,一年到頭待在家里的時間不多,有時可能幾年見一次面。夫妻送別對他們來說是人生的常態(tài)。這一次的送別是周志剛和兩個孩子一起離開家,奔赴不同的地方開始新生活。那天周秉義先走,周志剛再出發(fā)。他在車上,妻子站在月臺上,淚眼相望,卻說不出一句多余的話,周志剛只說“回吧”,但包含著千言萬語,彼此也能明白其中的心意。火車開走了,妻子拉著女兒追著火車?yán)线h。對他們來說,山盟海誓、甜言蜜語都不如滿眼的熱淚。</p> <p class="ql-block"> 二是來自于分隔千里書信的深情。那個時候書信是傳遞情感的最重工具之一。周志剛不識字,每次給家里寫信都要找人幫忙寫和讀信。周媽媽也不識字,每次收到信的時候,都要兒子幫忙讀信和寫回信。他們不可能把萬千思念寫在書信里,最多只能是寫些平常的問候,報個平安而異,來把思念和牽掛傳達。但是他們雙方都期盼等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切安好”、你辛苦了的問侯。</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是在“斗嘴互掐”里的深情。76年周志剛已好多年沒有回家了,李素華知道丈夫工作環(huán)境辛苦,想要他多帶點吃的穿的,使勁往包里塞。周志剛叫著“塞塞塞,你再塞,我這包就完了?!彼查g就炸了:“少說兩句吧,干活的時候最煩人指手畫腳。”</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周志剛才恍然大悟,李素華這是不舍,舍不得短暫的相聚,舍不得遠赴外地的家人。夫妻倆人結(jié)婚幾十個年頭,相聚在一起的日子,手指頭都能數(shù)得出來。李素華對周志剛從來沒有過任何埋怨,而她對丈夫的理解、寬容、不離不棄,潛移默化地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 仔細想來,愛情這東西沒有那么復(fù)雜。就像周志剛夫婦,臨行時的淚眼相望,分隔兩地時的書信聯(lián)系,平時里的“斗嘴互掐”,雖然他們從來都沒說出那個“愛”字,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行里,都是滿滿的愛意。</p> <p class="ql-block"> 四是周志剛?cè)ズ螅钏厝A拉著他的手,與他一起歸去,這樣的感情太深太感人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對子女的無微不至關(guān)懷</b></p><p class="ql-block"> 周志剛作為老式家長的權(quán)威代表,又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心里裝著國家主人翁精神和社會建設(shè)者激情。他深明大義,通情達理。周家兄妹之所以能夠都有出息,并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作用,與父母親的言傳身教離不開的。</p> <p class="ql-block"> 周秉義是周家長子,是周志剛的驕傲,父子倆同一天離開家,到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放棄晉升的機會,和被“打倒”的副省長的女兒、高中同學(xué)郝冬梅結(jié)婚?;謴?fù)高考后,他考入北京大學(xué)學(xué)習(xí)。曾經(jīng)擔(dān)任當(dāng)過國營大廠的黨委書記、市委書記,中央機關(guān)工作成為一位履職多年的正廳級干部。</p><p class="ql-block"> 那樣情況下,周志剛同意接受同秉義婚事,需要有大義、寬容和擔(dān)當(dāng)。平反后的郝家對周家有些冷漠,認(rèn)為周家想要沾他們的光。兩罐茶葉,更是把周志剛的心傷透了。但他不奢求親家來看看望自己一次,但也沒有主動去郝家一次。周志剛對大兒子說:你倒插門去冬梅家,你是郝家的半個兒子。但你回到周家,那就是周家完整的兒子,這是原則問題,大局觀念很強的。</p> <p class="ql-block"> 直到周家父母去世,親家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二十多年卻從沒見過面。周志剛在病危時說起這事,顯得很釋然,反過來開解周秉義:“我們周家跟你丈母娘他們家,這確實不是一個階層啊,你這不是一個階層的人,你硬把它湊到一塊兒,人家難受啊。我們呢,也不好受。原來啊,對他們家還有看法了,現(xiàn)在啊一點看法沒了。我反倒覺得呀,人家那真是有先見之明,不愧是站得高看得遠吶。人啊這各有各的命,命嘛那是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好處……”他還是通情達理的。</p> <p class="ql-block"> 周志剛雖然重男輕女,但不失對女兒周蓉的寵愛溫情和包容。周蓉不告而別去貴州找“右派”詩人馮化成,他非常生氣要和女兒斷絕關(guān)系,周蓉三年沒有和父親聯(lián)系。周志剛休年假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著養(yǎng)胃的面粉,黑市購買的臘肉,千里迢迢奔赴貴州去看女兒。見到女兒后,周志剛剛想說女兒離家出走的事情。周蓉說:就當(dāng)我是沒爸沒媽沒哥沒弟,石頭縫蹦出來的好了。面對女兒乖戾的態(tài)度,周志剛連發(fā)火的意識都沒有,還說“你不想要爸媽,我還想要女兒”。見到女兒家吃住在三面透風(fēng)的山洞,生活條件那么差,還要給山里學(xué)生上課。周志剛就留下陪著他們過年,幫助他們整理家園?;謴?fù)高考,周蓉考上北京大學(xué),后來回吉春教書,當(dāng)上副教授,給周志剛臉上添光彩。</p> <p class="ql-block"> 周志剛是工人身份,他說話比較直,脾氣也不太好,心思也不夠細膩,有時候說話難聽。最典型案例父子倆的吵架:“周秉昆啊,說你照顧腦血栓后遺癥的媽媽,帶著姐姐的閨女,養(yǎng)著別人的兒子,這是你爹我給你找的臺階。你拍著自己良心,你問一問,就算沒有這些家務(wù)事拖累著你,讓你去考大學(xué),你能考上嗎?從小你哥你姐學(xué)習(xí)好啊,你在你那個班里的成績,那永遠都是倒著數(shù),心里沒數(shù)嗎?”這些話說出周志剛的心聲,但刺疼了周秉昆的心,他忍不住爆發(fā)了。</p><p class="ql-block"> 其實,周志剛心里很愛周秉昆的,小兒子對家里做的貢獻,他看得一清二楚,照顧癱瘓的媽媽,還照顧外甥女,這是在替哥哥姐姐盡孝,沒有他,周秉義和周蓉不可能安心讀書。但周志剛說他的成績在班里永遠倒數(shù),讓周秉昆認(rèn)為父親看不起自己,更喜歡哥哥姐姐。也認(rèn)為自己最沒出息。</p><p class="ql-block"> 周秉昆說父親帶全家出去拜年,是因為父親想顯擺,不考慮自己感受,甚至?xí)X得父親瞧不起自己,更偏愛那兩個。實際上,周志剛很心疼他:“你是我們家,三個孩子里,我最滿意的?!?lt;/p> <p class="ql-block"> 周志剛被搶救回來,招回所有子女,并睡在同一炕上,周秉昆問道:“爸,我問你個事?。∧阏f在你心里邊,我們姊妹仨誰最好?”因為周秉昆一直覺得父親最喜歡哥哥姐姐,他最沒出息,前半生都在拼命努力,要想得到父親的認(rèn)可。讀書不好,沒考上大學(xué),不像哥哥姐姐那樣有體面的工作,給父親臉上增光,是周秉昆的心結(jié)。</p><p class="ql-block"> 周志剛說道:“你們仨在爸爸心里,都是頂呱呱,最好的?!敝鼙ゲ桓市模駛€孩子一樣追根究底:“不是,最好的?你說是哪一個最好?”</p><p class="ql-block"> 周父也繼續(xù)說道:“那我就說實話了,你姐姐和你哥哥不在家的時候,爸爸一定告訴你:‘秉昆,你是最好的!’等你跟姐姐不在家的時候,爸爸就對秉義說:秉義啊,你是三個當(dāng)中最好最好的。你倆不在,爸就說你姐最好!”是啊做父母不容易,要碗水徹底端平,難啊!</p><p class="ql-block"> 周志剛夫婦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父母,但作為子女只需要做好自己,問心無愧就好。</p> <p class="ql-block"> 劇中的主題曲:“草木會發(fā)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命運的站臺,悲歡離合都是剎那……世間的甜啊,走多遠要記得回家,平凡的我們,撐起屋檐下的一方煙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