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風雨滄桑王家崖</font><br></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滄海桑田</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世事浮沉</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輕輕的來到這世界</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匆匆的離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百年之間</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如過客</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唯一永恒的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們血脈相連傳承</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都從這里開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font></div><br><br><br><br><br><br> 中國朝代順序<br> 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shù)千年。<br>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br>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br> 秦漢統(tǒng)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zhàn)亂。<br>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擴展。<br> 五代十國鬧割據(jù), 宋遼夏金歸大元。<br>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王朝休。<br> 民國內戰(zhàn)加外戰(zhàn), 人民共和開新篇。 <p class="ql-block">走過永樂門,穿越了千年時空,歲月都沉積在城墻里,每一塊基石都稱千歲。</p> <p class="ql-block">秦漢王朝記憶</p> <br>綏德地理環(huán)境<br> 陜西省在中國中部,是歷代朝政的政治文化中心。陜北在陜西省的北部,主要以榆林、延安兩市。榆林下轄12縣市,舊時稱榆林地區(qū)后設市,綏德位于榆林東南,綏德下設十一鎮(zhèn)九個鄉(xiāng),后撤鄉(xiāng)并鎮(zhèn)現(xiàn)有十五個鎮(zhèn),王家崖原屬于辛店鄉(xiāng)現(xiàn)合并入名州鎮(zhèn)。屬于黃土高原地區(qū),山川溝壑地貌。<div> 千萬年前,黃河長江流域森林覆蓋,水草豐茂。各種動物逐草而棲,逐水而居。人類也追逐著水和動物活動在這片區(qū)域。四千三百年左右,人類的在黃河流域的生活達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二零一二年考古專家在神木高家堡鎮(zhèn)一個山頭上對shimao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具、骨針等生活用具,還有成規(guī)?;纳钸z址,遺址的布局顯示出一定的文明程度,這個對應的時期應該是夏?;蛟S是夏的一個都城。扶蘇在嗚咽泉和蒙恬的傳說,昭君出塞的傳說,延家岔漢畫石像的出土,都顯示這里已成熱土。戰(zhàn)爭連綿不斷,還有對自然的博弈(瘟疫、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沖撞,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交織,生存的競爭,造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div> 綏德-天下名州,上郡古邑。位于黃河中游陜西的北部,自古就是交通要道邊塞重鎮(zhèn)。見證了金戈鐵馬戰(zhàn)火紛爭的歲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 千古帝王乘車而去 <p class="ql-block"> 出綏德城向北約二十里,是二十里鋪,往北右邊有一小溝,順著道路往里走,約300米,可以看見太中銀高速公路的高架橋懸在半空。過了高架橋往里看見一處平坦,有幾家雜亂的小作坊攤在那里。兩側山峰兀立。往里走約1里路,便看見了樹木映襯下的村莊人家。左側約四五米高的一個臺階,上面一間小廟,一眼起脊古窯,泥墻斑駁,紅漆廟門,房檐下三通石碑,小小的陳舊的小廟,插著幾支彩色的幡旗,(有別于后邊莊戶人家的不同)這應該是建于清代的小廟。供奉黑龍大王,幾百年來靜靜的守候著這一方百姓的信仰。下面的平坦處有一座彩鋼搭建的戲臺,和龍王廟相呼應著。從這里開始就是王家崖了。</p> 這是一個清凈的小山村,中間一條小河輕輕的流淌,兩側的山坡上散散落落的住著人家,陽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甜蜜靜謐。小河的左邊是一條不太寬的馬路通著到溝掌。左側的山坡向陽,住的人家多點,一家連著一家,高高低低錯錯落落,窯洞就像鑲嵌在這山崖上。倘若在三月的時候,從溝口進來,就可遠遠的看見,桃樹或者杏樹競相綻放的粉色的或者白色的或者粉紅色的花,散散漫漫的鋪在半山腰上,一簇簇一片片的,散發(fā)著淡淡的香?;被ㄩ_的時候更是一團團的覆在樹冠上,老遠的地方你就感覺像浸在香味里。夏天的時候,周圍樹蔭庇佑,如若你是從城市里來的,更想慵慵懶懶的躺在涼風習習的連片的樹蔭下,坦坦然然的睡一覺了。往里走都是那熟悉的親切的窯洞,還有你二嬸、大叔、大爺站在街畔上拉話。還有兩三座小橋,連著河對面的小路,小路的一邊是人家,一邊又連著上山的路。村里的路也就一里多點,在村莊的后面,有誰家的兩間小平房,房子外邊的臺階上,周圍石頭邊上的格楞楞上,經常坐著三三五五的鄉(xiāng)親,男人們把鋤頭鐵锨放在地上或立在邊上,抽出幾根紙煙,你給他,一會他給你,說說笑笑。女人們拿著筐筐籃藍,嘀嘀咕咕的又或者哈哈的笑幾聲,如果你回去了,他們就說誰誰誰回來蘭,這是誰誰家的二小子。這右邊過了小河是一大片平坦的菜地。春天開始村里的男女老少,三三兩兩的來這里,翻地或澆水或擇菜,等菜都長出來的時候,一片綠油油的,誰都忍不住多瞅瞅。人們在菜地里忙碌著喊叫著說笑著。每天老老少少總要來這走走看看。是呀,這是一村人每天賴以生存的蔬菜地,這一塊也是村里人的精神所在。每天摘點菜,跟村里的鄉(xiāng)親拉拉話,村里的一天天就這樣漫漫的過去。再往里走小河拐到右邊去了,右邊的山根下還有幾戶人家,左側有個小小的水渠。過了這里就是賀家坪了,賀家坪的后面還有趙家洼,小河的源頭就是趙家洼,輕輕的流出來,一直到川里到無定河,這是陜北一個小小的小山溝。 春天那滿山的杏花開了 春生萬物 夏日綠樹掩映 <p class="ql-block">秋染山色</p> <p class="ql-block">夕陽映雪</p> 高粱紅了 谷子熟了 冬天的蒼涼 很早很早以前,有兩個姓王的兄弟倆,來到這小山溝投奔親戚,那時候的日子都比較貧苦,可能在這里他們還能填飽肚子,于是兄弟兩人在一處向陽的山坡上挖了兩個土窯,再用碎石片壘住窯口,草草安家。一段時間后兄弟兩人有一個因故離開。剩下這一個艱難拼搏,后來有了三個兒子,有了后人。他給他的子孫說;在明朝萬歷年間,老人們被迫從山西洪洞遷徙而來。先落腳于大王焉,后來此生息,如果找不到就記得山西的大槐樹,是從大槐樹下遷徙而來。這或許是傳說故事,或許就是一代代口口相傳的老祖先。不信你看你的小腳趾頭,是不是有兩半。老人們總是這樣說著。 傳說中王家的第一處落腳點 傳說中王家的第一處落腳點 王家崖原來是叫麻家崖。在后園子坪靠山根下有一間小小的土廟,幾條經幡繞著,廟臺不大,高2米6/7,青磚砌門欄,兩扇紅漆山門,推開門,不足兩平米,臺上供奉的卻是玉皇師祖的牌位。山門外左側石碑正立,此碑高約1米,寬二尺余,厚2寸。陽面為隸書,《麻家崖鼎建玉皇殿碑記》--余綏麻家崖有葭州民張氏者,家世業(yè)農,勤儉持躬......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戊六月吉日立 功德主葭州張自成,男、張上林、張中林、張正林、張明林、張全林。孫、生員張述載......施財信士王義、王守義。石碑反面行楷銘文: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神氣昭千載,人生無百年。今察康熙年間有張氏建修玉皇殿一所,即今二百余年,廟貌傾頹。夫建修難而補修更難。難不於禾頹之先,難只在於既頹之后,天下人殫於分財,且殫於分勞,更殫於分財以分勞。況我村王家崖偏村小,社義無殷,室富戶寥寥數(shù)家,此集腋難成也!然十室之邑,有忠信□(者)。信士王秀才等目疾心傷,略為陶穴,望神來格,以啟將來。是為序。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端陽吉屆。村首龍王廟處三通石碑,一為近代(二零零四年)一通為同治十二年,一通為道光十二年。其中一通碑文如下:聞之,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綏城北沿川而上□(?。┬〈?,二十里鋪、延家岔兒、王家崖兒、徐家坪兒。舊建龍神廟一所,稽其時,剙自前明萬歷間,及崇禎時遭亂,久不可考。迄我國朝定鼎隆化,治教休明??滴醵荒?,重為補葺,---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季春下浣吉日,云云。依碑文所記,龍王廟始建于明萬歷或崇禎年間,清康熙二十一年重新修葺,回民之亂后,在清道光或同治年間又加修繕。而玉皇廟在清康熙時初建,光緒年間加以維修。在康熙年間時稱麻家崖,同治時稱王家崖兒。碑文中尚為見麻姓人氏,只有張姓王姓延姓等,麻姓人氏或者在很早以前就慢慢遷出或遭遇變故,后來張氏族人也逐漸遷出,剩王氏,稱為王家崖。 悠悠玉皇殿碑在 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戊六月吉日 <p class="ql-block">清朝碑記</p> <p class="ql-block">清朝碑記</p> 百年香爐 <p class="ql-block"> 村中老人們還依稀記得,王氏祖墳在村中公窯處(川川家那塊)。小時候在清明或寒食節(jié)時經常跟村中的族人進行祭祖活動,還經常分食油餅和剩余的獻果。后因修建公窯事宜,把王家祖墳遷至廟峁(龍王廟山上)。出土墓瓦主人王茂庭、王茂盛、王茂成為清乾隆年間。還出土柏木棺材等,下葬規(guī)格較高,雖經歷百年,但棺木幫蓋還被做成風箱等農具,剩下的楞條王青山還做成嗩吶桿。此時王家或家業(yè)有成。</p> <p class="ql-block">山神廟跟前就是曾經老祖先下葬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