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文旅資源極為豐富、世遺非遺聞名天下的四川樂山,有一個低調(diào)沉靜、寂寂無名的蕞爾小縣,如同林中的小草、伴月的星辰,很少為匆匆來去的游客們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幅員840平方公里,人口約42萬,歷史悠久、建制千年、卓爾不凡的“文化古縣”井研!</p> <p class="ql-block"> 《井研縣志》記載:“禹貢為梁州之域,在漢為武陽縣地,曰井研鎮(zhèn)”?!皷|晉置西江陽郡,北朝西魏時于今地置蒲亭縣,屬陵州”。隋開皇十一年(591)建縣,因“鹽利冒于西蜀”得名,又因“人物媲于上州”馳名,尤以宋代“一狀元四宰相八十七進士”而震古爍金,風華絕代!經(jīng)唐宋元初六百多年,經(jīng)濟繁榮、縣域擴大、人口集聚,始建諸縣并入井研。元世祖改井研縣名“來鳳”,以顯祥瑞;明太祖朱元璋又撤“來鳳”復“井研”,更示昭然。清順治初再將井研歸資州,后屬成都府。“千年古縣”就這樣一路光鮮、磕磕絆絆走到如今。</p> <p class="ql-block"> 井研地處成渝兩小時交通圈,高速、國道四通八達,這里是亞洲第一大恐龍發(fā)掘地,出土的井研馬門溪龍,現(xiàn)陳展于北京自然博物館。 自漢代始,井研境內(nèi)已開發(fā)出巖鹽,卓筒井遺址保存至今。唐宋以來農(nóng)耕經(jīng)濟繁榮發(fā)達,蠶絲業(yè)盛極一時,“鵝溪絹”被歷朝歷代官府列為“貢品”;井研蠶絲亦稱得上品,織戶爭購,供不應求,作坊年入“數(shù)十萬金,農(nóng)戶資以為生者眾”。南宋時的“李氏四杰”更名揚古今,與“眉州三蘇”比肩。</p><p class="ql-block"> 這張簡明交通圖,將井研最重要的 “兩故居、節(jié)孝坊,一白塔、一古橋” 標示得清清楚楚。只因這些重要遺跡和游覽地散布于鄉(xiāng)鎮(zhèn),且景點間又相對分散,最好的方式是自駕前往。</p> <p class="ql-block"> 熊克武故居,位于井研城東北方13公里的研經(jīng)鎮(zhèn),俗稱“鹽井灣”。文縐縐的“研經(jīng)”鎮(zhèn)名意為“研究經(jīng)學之地”,那是因為此地文風鼎盛、學海源遠,短短近百年就出了“經(jīng)學大師”廖平,“辛亥元勛”熊克武。</p> <p class="ql-block"> 十年來最寒冷的壬寅春節(jié),我雨中驅(qū)車向南130余公里,來到“井研三鎮(zhèn)”的第一鎮(zhèn)——研經(jīng)。</p> <p class="ql-block"> 跨進這座由民國老人屈武先生題匾的故居院落,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 黑漆斑駁的故居大門開了鎖,并沒人值守。一瓶消毒液、一柄測溫槍、一本游客登記簿隨意扔在桌上;幾位先到的回鄉(xiāng)青壯年,自己摁亮了展廳的照明開關(guān),邊看邊聊邊談笑。</p> <p class="ql-block"> 世人最熟悉的孫文先生“天下為公”的題詞,抒發(fā)了社會上下最真摯的情感;而“知難行易”的艱辛,則凝聚了志士仁人舍命追求的理想,概括了那個早已遠去的年代風潮……</p> <p class="ql-block"> 屋宇寬敞、上下兩層;粉墻黛瓦、木柱橫梁;院落苔痕、大樹濃蔭——是典型的川中大戶人家的舊居。</p> <p class="ql-block"> 1885年12月26日,熊克武(字錦帆)就出生在研經(jīng)古鎮(zhèn)。當時盛產(chǎn)巖鹽的井研已是遠近聞名、富甲一方之地。著名的永通鹽廠一家就有鹽井529眼、鹽灶600余座,年產(chǎn)量逾兩萬擔。井研人勤勞智慧,“開鑿的卓簡井遍布于縣域,富家多則一二十井,少則七八井”,產(chǎn)業(yè)興旺、民眾較富裕。</p> <p class="ql-block"> 其父熊寶周以行醫(yī)為業(yè),育有子女八人,生計并不輕松。院落朝街的一面,辟為診室和中草藥房,可以想象其父春夏秋冬、不避寒暑坐診抓藥的忙碌……。</p> <p class="ql-block"> 家里自辟了教室,父親在孩子四五歲時就自辦私塾,教讀《百家姓》《千家詩》及唐詩古文,習練毛筆字。熊克武自幼聰慧,從小熟讀經(jīng)文,練得好書法,閑暇時幫助家里買桑葉、收蠶繭和記賬。</p> <p class="ql-block"> 13歲時,熊克武轉(zhuǎn)入榮縣方家沖但氏家族私塾讀書,那是川南有名的書香門第。從此尋找到國民革命的忠誠戰(zhàn)友但懋辛,并結(jié)下深厚友誼。其師吳蜀籌在學堂常講宋末明初歷史,啟迪了熊克武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 1903年春,熊克武考入成都東文學堂。1904年冬,在叔父熊治宜資助下,東渡日本求學于東京大成中學。旋即考入東斌學堂學習軍事。</p><p class="ql-block"> 1905年與孫中山先生會晤,一道籌組中國同盟會,成為首批會員。并同但懋辛、吳玉章、董修武等當選為總部評議員。之后同于右任等創(chuàng)辦中國公學;還護送孫中山先生去南洋。</p> <p class="ql-block"> 清末,井研先后有15位青年東渡日本求學,多數(shù)人參加了同盟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日學生大部回縣,成立了井研同盟會,發(fā)展會員120多人,井研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p><p class="ql-block"> 1906年秋,孫中山先生下令 “吾國革命用兵,當在揚子江流域,四川乃其上游也,宜急圖之”。熊克武欣然受命,在川組織反清武裝起義,積極投身推翻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洪流。</p> <p class="ql-block"> 風起巴蜀,潮涌大江。熊克武受孫中山委派回國,高舉反清旗幟,以四川同盟會主盟人身份,帶領(lǐng)同盟會員在瀘州、敘府、成都、嘉定、廣安等地發(fā)動武裝起義,不少人英勇犧牲,用鮮血與生命動員群眾,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p> <p class="ql-block"> 1911年,革命黨人發(fā)動廣州黃花崗之役,這是辛亥革命前夕震驚全國的武裝起義,熊克武躬于斯役,率敢死隊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同赴前線的戰(zhàn)友喻培倫、方聲洞、林時爽、秦炳等先后犧牲,他孤身一人幸免于難,這讓他更為激昂與悲憤。</p><p class="ql-block"> 同年,四川保路運動蓬勃興起,井研一地就有數(shù)百人投身其中。他們轉(zhuǎn)戰(zhàn)仁壽、威遠、華陽、成都等地,名揚天下,威鎮(zhèn)一方。</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76年的封建統(tǒng)治。1912年,27歲的熊克武被南京政府任命為蜀軍北伐總司令。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fā),又被公推為四川討袁軍總司令,成為主政四川的風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過去,后人或許不知道這位戎馬倥傯的大將軍,但你只要去過成都西郊望叢祠,一定會記得他親筆題寫的望帝陵、叢帝陵兩座墓碑。肅穆莊嚴、古柏森森,紀念古蜀開國帝王的這座古祠,就是熊克武主政四川時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主政四川七八年后,熊克武在1924年退出四川,后一年即被蔣介石囚禁于廣東虎門,直到1927年獲釋。從此淡出江湖。</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親赴上海,與熊克武商談抗日救國之策,感慨道“錦公之言,良當銘記于心”?!捌?七”事變后,熊克武前往太原聯(lián)絡(luò)閻錫山、馮玉祥出征抗敵。8月淞滬會戰(zhàn),他又率隊親臨川軍陣地勞軍慰問。</p><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熊克武致電留學德國的女兒熊鳳翔回國抗日,女兒女婿所乘飛機剛至廣東上空,即遭日寇15架殲擊機兇殘截擊而悲壯捐軀,一時間淚飛作雨、震驚世界!</p> <p class="ql-block"> 題寫紀念館牌匾的熊伯奇,是熊克武之子。父親是一員武將,曾叱咤風云、名聞天下;但兒子卻埋首書齋、沉醉于筆墨,成為學養(yǎng)深厚的書法家。</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熊克武將他在井研的萬余冊古籍藏書,函贈井研文教部門,一直珍藏于縣圖書館特藏部。內(nèi)有清乾隆年間紀曉嵐總纂的《欽定四庫全書》《南史》《遼史》等重要典籍。家鄉(xiāng)的多處房產(chǎn)他也無償捐給政府興學創(chuàng)業(yè)。</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畢走出故居,沿著這條斜街拐進鎮(zhèn)里,虎年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像冬天里的一團火洋溢開來——</p> <p class="ql-block"> 紅紅火火的禮品,伴相喜慶的酒壇,拎大包小包的串門親戚,沿街鋪排的九斗碗、壩壩宴;還有無拘無束、四處炸響的鞭炮,大呼小叫、放肆玩耍的孩童……,大城市里睽違已久、漸漸消失的年味兒、煙火氣,活生生飄蕩在這座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井研全域氣候溫潤、土地肥沃、丘陵起伏,有上千年農(nóng)耕傳統(tǒng)。稻麥高產(chǎn)果園綿延,是著名的柑橘產(chǎn)地。民間有“春嘗不知火,夏有沃柑+青見,秋收愛媛、砂糖桔,冬果最甜水晶柑”的諺語。</p><p class="ql-block"> 井研柑橘皮薄肉厚汁多,果型好、產(chǎn)量高、產(chǎn)業(yè)興旺,難怪路旁有自豪的大廣告:“千丘種一果,一果甜千秋”!</p> <p class="ql-block"> 出研經(jīng)鎮(zhèn)丘陵起伏,公路蜿蜒,早春二月的果樹麥田油菜花,簇擁著路邊的紀念園,一尊青銅塑像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停車瞻仰,原來是研經(jīng)古鎮(zhèn)又一位名人——廖平(1852~1932)字季平,號六譯。清同治十三年(1874)受時任四川學政張之洞拔識,得為秀才。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四川龍安府、綏定府教授。歷任射洪縣訓導、尊經(jīng)書院襄校、嘉定九峰書院、資中藝風書院、安岳風山書院山長,成都國學館館長、國學專門學校校長、成都高等學堂、華西大學教授。1919年創(chuàng)辦井研中學。廖平一生著述130余種,治經(jīng)六變,其創(chuàng)“托古改制”之說,成為康有為“戊戌變法”的理論先導,對康梁“公車上書”影響深遠,以此喚醒民眾推翻清廷專制,被后人譽為“最后一位經(jīng)學大師”。</p> <p class="ql-block"> 驅(qū)車向南40分鐘,途經(jīng)縣城后即來到千佛鎮(zhèn)。2019年10月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雷暢故居,就座落在千佛鎮(zhèn)邊上。</p><p class="ql-block"> ……彩繪的門樓、寬展的道路、詳細的景點解說,再加免費停車場,真不愧是“國家級文?!?。</p> <p class="ql-block"> 從高處俯瞰,雷暢故居的龐大建筑群果真不凡!——其大門向西,背山面水,崇垣環(huán)抱,氣勢雄偉。遠遠眺望,儼然如一座城堡。文字介紹說,垣內(nèi)占地面積13664平方米,建筑面積為673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繞過這堵迎面聳立的風火墻,游客來到雷暢故居的大門。有點意外的是,與別處的深宅大院相比,雷翰林的家沒有門扇的入口,樸素得像普通農(nóng)家。</p> <p class="ql-block"> 從大門直進,須登三級臺階始達后堂,細心打量被鞋履磨出凹槽的石階,你自然想到家族興旺之時,這里轎頂浮動、賓朋云集、觥籌交錯的高光妙景,當然也會涌起 “看到他起高樓,看到他宴賓客,看到他……”的無盡滄桑。</p> <p class="ql-block"> 若大的建筑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牢固,堂、龐、庭、院左右對稱,柱、礎(chǔ)、斗拱、橫梁、門窗皆雕刻精美,處處是金花彩面,畫棟雕梁,彰顯著昔日雷翰林家族典雅華貴之風彩。</p> <p class="ql-block"> 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2個、房舍121間。傳說雷暢的九個兒子皆飽讀經(jīng)書,聰慧過人,先后被乾隆皇帝欽點為翰林院編修,就連唯一的女婿也被御賜翰林,因而有了民間傳頌的“九子十翰林”!</p> <p class="ql-block"> 據(jù)《井研縣志》記載:“雷暢,字燮和,號快亭。其先為楚人,明洪武朝自湖北麻城行蜀,卜居”。乾隆三十四年,授為內(nèi)閣侍讀學士,官居四品,是陪伴乾隆皇帝讀書的“天之近臣”。乾隆三十八年,因患足疾還鄉(xiāng),1755年前后,其子為他修建這座大院頤養(yǎng)天年。</p> <p class="ql-block"> 雷家大院為川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最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的莊園式建筑,有“民居活化石”之稱。</p> <p class="ql-block"> 翌年春,霄在舊宅前閑地又筑隨春園——“園區(qū)有池,四周種植奇花異木,池中奇石為阜,再建月到亭、香光閣在其上,香林梅塢,集幽麗之極,名彥雅游,解水流連,頗積一時之勝也”。</p> <p class="ql-block"> 圍垣高四米,厚六七十厘米,環(huán)繞一圈達數(shù)千米,全用塊石砌成,易守難攻,至今還看見留下的瞭望射擊孔。</p> <p class="ql-block"> 宅門北側(cè)是一座老酒坊,梁檁軒敞、大灶陶缸,生意興隆時酒師工匠濟濟一堂??芍魄律?、能蒸谷攤晾、再發(fā)酵取酒——遠近鄉(xiāng)鄰皆到此沽酒買醉。</p> <p class="ql-block"> 道光初年,雷氏家道中落,此宅賣與鹽課提舉司犍為五通王敬庭。據(jù)王氏后裔講:“大宅經(jīng)王氏擴建,始具現(xiàn)有規(guī)?!保两翊箝T中梁內(nèi)側(cè)還留有翻建的刻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宅歸王氏后,更名“槐盛號”。此為王氏在五通橋所營鹽號之名。多少年來,大鹽商王敬庭的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近年還拍了影視劇,“槐盛號”給曾經(jīng)輝煌的“鹽馬古道”渲染了濃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 大宅東南角落的一處院落,赫然豎著一塊木牌,上書:“文革期間,雷暢故居曾作為井研的重要知青點,接收了上山下鄉(xiāng)來此鍛煉的成都知青。著名影星劉曉慶中學畢業(yè),曾來此勞作、住宿。”</p> <p class="ql-block"> 雷暢故居沿一面漫坡修建,院落套疊,層層梯升,直接抵攏古榕樹下;融南方建筑雋秀、幽雅、樸素之風韻,與北方民居雄奇、厚重、粗獷之秉性為一體,給人以完美山莊之感。</p><p class="ql-block"> 倘佯在三進或四進不同風格的四合院內(nèi),能切實體會古宅既寬敞博大,又曲徑通幽;既闊綽回環(huán),又精雕細琢的奇妙意境。</p> <p class="ql-block"> 古榕樹也叫黃葛樹,恰好位于雷家大院的中軸線頂端,至今約三四百年,盤根錯節(jié),蒼顏巍巍,需七八人方可合抱。春夏葳蕤挺拔,濃蔭如蓋;秋冬落葉鋪地,棉軟如氈——民間都說老樹象征人丁興旺,庇佑后人。</p> <p class="ql-block"> 丘陵高處有雷暢母親胡太淑墓地。雷母養(yǎng)育子女眾多,是有名的“長奶夫人”,為雷家香火鼎盛辛勤勞碌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滿坡的臺柚林,是隆冬時節(jié)老宅生機勃勃的所在。相傳,當年雷暢身居要職,曾奉旨巡視臺灣,離別時叩拜官員民眾、謝過金銀厚禮,囑其隨從梅醫(yī)生收下幾株柚樹苗,輾轉(zhuǎn)帶回植入宅院后山?!瓪v經(jīng)240多年培育繁衍,臺柚開花散葉遍布井研,其果實橙黃油亮、氣味芳香、果肉細嫩甘甜,成為當?shù)孛a(chǎn)果品,福澤至今。</p> <p class="ql-block"> 離開雷家大宅千佛鎮(zhèn),南行十余公里,到了三江,這是我此行的第三鎮(zhèn)。如果說去前兩鎮(zhèn)是尋覓先賢舊事,那么到三江則為一瞻宋代古塔。</p> <p class="ql-block"> 三江白塔又稱三江雁塔,位于鎮(zhèn)東小山頭上,臨河而立、櫛風沐雨。該塔始建于宋開禧二年(1206),明清兩代均進行過維修,至今已近82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三江雁塔為密檐式磚塔,塔身呈須彌座四方形,共13層,通高29.6米,基座邊長9.75米,寬9.11米,向上逐層內(nèi)收。底層內(nèi)高四米,向上逐層遞減。塔心室五層有梯道盤旋,可上至第十層,每邊均磚砌四柱三間仿木構(gòu)建筑,柱頭飾一斗三升斗拱,每層均有圭形小窗以供登臨時眺望;每四層還設(shè)一處通光方孔,并以斗拱裝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話說三江古鎮(zhèn),三面皆水也,芒溪河、月波河、南河匯流而得名。民間歌謠唱:“塔是蒿桿街是船,三水匯流繞著船兒轉(zhuǎn)……”,好一派川南水鄉(xiāng)風韻!</p> <p class="ql-block"> 雁塔造型嚴謹,風格樸素,線條勻稱,結(jié)構(gòu)堅固,酷似西安小雁塔。塔身轉(zhuǎn)角并用圓磚與三角形磚構(gòu)筑,施工時每砌三層即用抓釘嵌扣,直至塔頂,據(jù)有很強的防震抗風性能。該塔是井研唯一的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佛塔,也是研究四川佛塔歷史、佛塔藝術(shù)的寶貴實物,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 2013年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 壬寅初春,陰風冷雨里我在川中連綿的山地撒歡奔馳,饒有興致。從八百多年前的宋代雁塔,到三四百年的故舊老宅,還有“百年辛亥”留給后人的綿延思考與緬懷……。</p><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時光之火難以泯滅,總會留下余燼點點,讓你既可前瞻也能后顧——朋友,看看歷史的陳跡吧、走走先賢的老路,再細細品味書中與民間的那些記載,你就會明白:人世之臺起于壘土,紛繁的往事并不如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