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黃埔區(qū)復興中路起點處的最后二塊老城區(qū),去年年初終于列入了動遷計劃。老宅所在的復興中路、東臺路、肇州路、吉安路地塊于2021年10月24日完成了第二次簽約99.08%。于是從今往后,關于復興中路57弄1號的往事,將是流年的故事,將永遠留在逝去的歲月時光里了。</p><p class="ql-block"> 我從一九八五年嫁到夫家,到一九九八搬離老宅,在那里整整生活了十三年。十三年,我經(jīng)歷了為人妻為人母的種種生活歷練。那間小屋承載過我許許多多的艱辛和幸福,為我留下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都不能忘記,當年出嫁,母親和外婆托付婆婆時,眼里流露出的擔憂和疼惜。后來那間小屋里發(fā)生的故事,才讓我真正讀懂了她們的苦心和愛心!</p> <p class="ql-block"> 回想當年一地雞毛的生活,真是感慨萬千。過日子從學做飯開始,常常是手忙腳亂顧此失彼。有一回燒好了菜忘了煮飯。還有一次付了肉粽的錢,賣家給了白米粽,也毫無查覺。還有一回顧著油鍋,撞倒醬油瓶??……。</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在那間小屋里,我慢慢的學習著世間最平凡,也是最不平凡的事——過日子。等到十三年后搬離此地,我已經(jīng)成了一個滿身油膩的小婦人,會討價還價,也會跟人吵架了。</p><p class="ql-block"> 說起來真有點可悲 ,可是生活就是這樣的現(xiàn)實。歲月靜好包含了琴棋書畫詩酒花,和柴米油鹽醬醋茶。</p> <p class="ql-block"> 復興中路57弄1號,是廚房廁所合用的老式公寓,鄰居們低頭不見抬頭見。比起現(xiàn)在,那些日子倒是多了些許別樣的溫馨和情趣。</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住在1號里的十三年間,曾經(jīng)得到過鄰居們的許多熱情幫助,讓我至今都心存感激!每次買來絲瓜,都是隔壁阿毛奶奶幫著刨皮的(老早工具簡陋,沒有專門的刨子)。先生出國期間,水電壞了都是找小唐大哥給修。還有貼隔壁的國強、小楊夫婦倆,更是給過我們很多很多的幫助!我們兩人工作都在楊浦區(qū)。從盧灣到楊浦跨越大半個市區(qū),那個年月交通擁堵,每天下班沒有一個多小時到不了家。小楊會每天打好水,讓我女兒洗澡做功課。日復一日日久天長,讓我非常非常感動!我不止一次的對女兒說過,要記得小楊孃孃給你打水洗澡的恩情!直到現(xiàn)在,每每說起這段過往,都會感慨無限!</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真的好辛苦。記得后來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總是夢見自己怕趕不上公交車,而拼命的奔跑。還有忙完家務拿起考職稱的書本,就上下眼皮打架的樣子,也時常在眼前浮現(xiàn)。</p><p class="ql-block"> 不過那段艱苦的歲月,既給了我磨礪也不乏收獲。我一直感恩那段時間的修行和成長。正因為有了那十三年的酒墊底,以后的日子,什么樣的酒我都能對付!</p> <p class="ql-block"> 上海人大概鮮有不知,復興中路57弄弄堂口的大腸面館吧。其實這家面館最早是開在馬路對面的復興中路路口的,原先也不是大腸面最叫賣。店堂很小只能放下三、五張桌子,一排下面的鍋灶臨街,原汁原味的紅燒牛肉面很入味,五元錢二兩,七元三兩,經(jīng)濟實惠。慢慢的吸引了周邊寫字樓里的年輕人,也為我們左右隔壁的上班族和掛鑰匙的孩子所青睞(我女兒上小學時經(jīng)常光顧)。不知哪一天,他家的大腸面突然名聲大噪成了網(wǎng)紅。后來面館老板租下了阿拉1號里底層的幾間屋子制面條煮大腸。再后來,57弄弄堂口從早到晚都有排隊吃面的食客,而1號里也就經(jīng)常都飄散著大腸的異味了??</p> <p class="ql-block"> 吉安路上的法藏講寺,后門開在阿拉57弄弄堂里,文革時期被上無十八廠占去了一半做倉庫,另一半便是“吉安路小學”的校舍?,F(xiàn)在的廟堂曾經(jīng)是女兒一年級時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臨街的窗戶很高,課堂里整天開著日光燈,孩子們打飯就在現(xiàn)在的廟廊上。操場則在肇周路的一間空地上,每天的升旗儀式或是上體育課,學生們都要繞過吉安路去操場。后來佛教協(xié)會收回寺廟,吉安路小學搬到了合肥路肇周路口的一排四層樓房里。如今女兒說起兒時的情景,總會笑侃有過在廟堂里讀書的經(jīng)歷,也是少有的奇葩了??傉f以后的求學之路順暢平坦,多是賜菩薩保佑吧!??</p> <p class="ql-block"> 復興中路解放前是法租界的地界,馬路兩側種著高大的法國梧桐樹。夏日里樹蔭遮天蔽日,走在路上很是涼爽。</p><p class="ql-block"> 復興公園是每個周末必去的地方,女兒在那里從小玩到大。我至今還保留著她拖著尿布爬滑梯的照片呢。</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國慶節(jié)開放彩燈,我們都會沿著西藏南路一直逛到淮海路。女兒騎在爸爸的肩上,手里揮動著充氣玩具。想來仿佛是昨天一樣。</p><p class="ql-block"> 文廟也是我們仨去得最多的地方。每逢周末文廟有書市,女兒的零花錢大多都用在那里了。從她認的字能夠閱讀起,從文廟買回來的書堆滿了小床底下,搬家的時候,她的書裝了十幾個紙板箱。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做完功課看閑書,看完了再去文廟買。從小養(yǎng)成的閱讀好習慣一直保留至今,也為她日后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 女兒的童年是在復興中路度過的。從西藏南路口的幼兒園(是梅蘭芳故居,這次動遷將會整體遷移)到吉安路小學,整整一十二個年頭。七歲起自己掛著鑰匙,拿著小奶鍋去大腸面館買飯,放學做完功課,和小朋友一起穿梭在吉安路、東臺路、肇周路之間瘋玩。那時候孩子上、下學沒有大人接送,倒也沒出過什么大事。</p><p class="ql-block"> 三年級的時候,女兒考入了“小主人報”當小記者。每周二次活動,下午三點要乘24路電車去愚園路上的報社,天黑才能回家。十歲的孩子一個人前往,刮風下雨酷暑寒冬從不間斷。整整三年在小主人報上課、采訪、閱稿、編輯,女兒的綜合能力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女兒從小體弱多病,過敏性氣管炎反復發(fā)作,醫(yī)生建議增強體質。于是她爸爸經(jīng)常帶著她繞東臺路、吉安路跑步,三伏天汗流浹背,惹得二樓老舅媽直說這個爸爸瘋了??。送她去巨鹿路小學練乒乓球,去夢花街游泳池學游泳。還有自行車也是在吉安路上學會的(人矮踩不到腳蹬,站著騎)。九八年搬離復興中路,女兒長成一個健健壯壯的“小黑丫”,再也沒有發(fā)過氣管炎。</p> <p class="ql-block"> 復興中路上有很多美食。除了大腸面名聲在外,順昌路口有一家賣生煎包的也很有名。那生煎饅頭皮薄汁多肉大,底部煎得焦黃,又脆又香。我們經(jīng)常煮上一鍋粥,再買上一斤生煎饅頭,配上皮蛋、海蜇,就是一頓不錯的晚餐。</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一點,長城電影院有一個美心酒家的外賣部,那里的開口叉燒包、玫瑰豆沙色、醬香大肉包都是呱呱叫的好吃,我會去買來作早餐。建國路上還有一家砂鍋魚頭店價廉物美,走過門口就魚香撲鼻。臉盆大的砂鍋,乳白色的湯,大魚頭上的魚眼睛活靈活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住在復興中路的日子雖然艱苦,但是充滿了歡愉和幸福!艱苦的歲月讓我慢慢成長、深深懂得、淡淡釋懷、滿滿收獲。就像歌里唱得那樣,因為熱愛生活,所以努力奮斗,于是收獲美好!然而人生總有一些人一些事難以忘懷。關于那些歲月里有過的淺淺的喜、沉沉的愛、濃濃的情,還有走過的路 ,流過的淚,都清晰的留在我的記憶中??v然時光流逝,卻依舊鮮明深刻!</p><p class="ql-block"> 感謝那十三年間所有的過往!感謝曾經(jīng)給予我溫暖和幫助的親人和朋友!感謝努力學習認真生活的自己!感謝我生命中辛苦又精彩的十三年!感謝十三年中所有的美好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歲月有痕,情義無價!時光荏苒,感謝有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三年很長,一輩子很短。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然而光陰的故事卻并不遙遠。如今女兒長成,我們兩鬢染霜。復興中路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悄悄的改變著模樣。昔日的痕跡越來越少了,新元素的加入讓復興中路越來越時尚漂亮。唯一不變的只有馬路二邊的梧桐樹,年輪增長,更加粗壯挺拔,枝繁葉茂。</p><p class="ql-block"> 相信終于會有一天,復興中路會以嶄新的面貌完成它的華麗轉身。但是它曾經(jīng)有過的樣子,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