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淵源流長,家族姓氏代代相傳。<div> 歷經(jīng)數(shù)十載,在程家兄弟的努力下,幸得海州程氏家譜。</div><div> 自首封程伯,到新安太守,至遷槐塘,再遷海州,傳到本人一百零六世。</div><div> 按海州程世家譜,譜世如下。<br></div> 一世祖<br> 伯符公,本名喬,世居廣平(今河北雞澤)。周成王執(zhí)政時期時受封“程伯”,建程國。程伯同時為周王室卿大夫,在朝不在國,居京畿。后世程國在東周初期隨周平王東遷洛陽,程伯居上程聚。<div> 周武王死后,兒子年幼,無力主持國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來攝政當國,史稱"周公攝政"。這種現(xiàn)實,霍叔、管叔、蔡叔(史稱"三監(jiān)")深為不滿,他們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紂王之子武庚串通起來,,聯(lián)合東方商的舊屬國奄(曲阜一帶)蒲姑(山東博興一帶)和徐夷、淮夷等方國部落,舉兵反叛,兵鋒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這時,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敵人的宣傳所蠱惑,懷疑周公真要廢幼主而自立。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跡,然后以成王的名義下令出兵平叛。伯符公跟隨著周公一起東征,在周公親自指揮下,在伯符等將士齊心協(xié)力的勇猛拼打下,經(jīng)過三年鏖戰(zhàn),叛亂終于平息。<br></div> 五世祖: <div> 程伯休父(生卒年不詳),生于西周宣王時期。黃帝后裔,姬姓,程國的國君,伯爵,以為國號為氏稱程伯,字休父,重黎之裔,程伯符(一名喬伯)的玄孫,周朝畿內諸侯,國都在今陜西咸陽東北。官置司馬,曾奉龕充率六師出征徐國。見《詩經(jīng)·大雅·常武》。<br> 周宣王時官至大司馬,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因從征淮夷有功,克平徐方,功勛卓著,改封"安定王",為程氏,司馬氏的共同得姓始祖,史稱程伯休父,司馬休父,到晉朝時司馬炎感念先祖圣德,追尊廟號為晉始祖,謚號為元武皇帝。<br></div> <div>十四世祖:</div> 程嬰(?-約公元前583年),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相傳他是古少梁邑(今陜西韓城西少梁附近程莊)人,為晉卿趙盾及其子趙朔的友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盾,滅其族,趙朔門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yǎng)山中,而故意告發(fā)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后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后,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淳佑二年被宋理宗封忠濟王。<div> 程嬰和公孫杵臼的事跡,后世廣為傳頌,并且編成戲劇《趙氏孤兒》,出現(xiàn)在舞臺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他們那種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為人們所欽敬。程嬰忠實于友誼,公孫杵臼不忘舊主的品格,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br></div> 四十五世-新安始祖 <div> 程元譚(公元245年―322年)三國時蜀漢延熙八年1月出生在今洛陽上程聚(今河南省洛陽市上程聚)被晉明帝追封新安郡王。</div><div> 元譚公為人聰敏,性情豁達。西晉孝懷帝司馬熾(公元284-313年)在位(公元307年-311年)和西晉愍(mǐn)帝司馬鄴(公元300年-318年)在位(公元312年-316年)時,元譚公歷任廣平郡太守等官職。<br>晉愍(mǐn)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十一日,匈奴漢國創(chuàng)建者劉淵之族子劉曜(yào)攻克長安,俘獲晉愍(mǐn)帝,西晉滅亡。<br> 西晉王朝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攻滅后,于是北方異族蜂擁而入,紛紛問鼎中原。其中以匈奴、鮮卑、羯(jié)、氐(dī)、羌(qiāng)等五族為最大,另有十多個小族,他們兇猛殘忍,大肆屠殺漢人,先后建立了數(shù)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自此北方大地陷入一片混亂,這一時期史稱"五胡亂華"。<br> 元譚公在"五胡亂華"時丟失官職,棄家徙步投奔歸順西晉瑯玡王司馬睿(ruì)。<br></div> <div>五十八世-新安十四世</div><div><br></div> 程靈洗(514年―568年),字玄滌。新安海寧(今安徽休寧)人 。南北朝時期南陳名將。<br> 少以勇力聞,梁時以拒侯景亂,授譙州刺史。入陳,官蘭陵太守,以討伐戰(zhàn)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縣公,治軍號令分明,與士卒同甘苦,又躬勤耕稼,老農不能及。<br>光大二年(568年),程靈洗去世,年五十五。追贈鎮(zhèn)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忠壯"。<br> 太建四年(572年),配享陳高祖廟庭。南宋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敕建世忠廟,追封廣烈侯。元泰定三年(1326年),加封為忠烈顯惠靈順善應公。<br> 五十八世祖-新安十四世祖<br><div> 光大二年(568年),程靈洗在州中去世,時年五十五歲,葬舊宅旁,墓在黃墩。追贈他為鎮(zhèn)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忠壯。其子程文季嗣爵。</div> 七十四世祖-新安三十世祖-槐塘始祖<div> 程延堅依神人夢示“郡西十五里許有佳境”,自歙州城河西遷槐塘,名所居曰華堂。<br></div> <div><br></div><div>八十三世祖-新安三十九世祖-槐塘十世祖</div> 程元鳳(1200~1269)字申甫,號訥齋,歙縣槐塘(今歙縣鄭村鎮(zhèn)黎明村槐塘)人。<br><br> 程元鳳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才華出眾。紹定二年(1129),宋理宗詔試天下進士,程元鳳一舉成名,授職江陵府教授。淳祐元年(1241 年)升為太學博士、宗學博士。淳祐六年晉升為秘書丞兼刑部郎。淳祐七年升為著作郎,兼右司郎。同年出任饒州知州。當時饒州水災嚴重,他訪民疾苦,帶領民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根除水患,日夜操勞,深得民心。由于政績顯著,不久皇帝召其進京,升任監(jiān)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程元鳳恪盡職守,大膽言事,勇于革新,深得宋理宗贊賞。宋理宗親書“昭光、清忠、儒碩”六個大字賜給他。御史潘凱、吳燧因為彈劾當時的丞相鄭清之專權而不任事被調到地方任職,程元鳳上疏陳訴鄭清的罪狀,使潘凱、吳燧得以回到京城回復原職。淳祐十二年,程元鳳被授予右補闕兼侍講學士。寶祐元年(1253 年),程元鳳被升為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國史實錄修撰。期間,他廣羅人才,為朝廷推薦有德望才學政績者達五十余人。寶祐三年,升為工部尚書。程元鳳請求外任,特改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寶祐四年,程元鳳參知政事,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成為朝廷柱石,他從“進賢”、“備邊”、“守法”等八個方面提出施政之策。同朝大臣丁大全,為人奸詐刻薄,陰險毒辣,程元鳳剛直不阿,與之針鋒相對,當時百姓中有傳言“閻馬丁當,國之將亡”。寶祐六年,丁大全謀相位,程元鳳力辭丞相,改授觀文殿大學士,出任福州判官和福建安撫使。在這期間,他巡行各地,體察民情,為百姓辦實事。咸淳元年(1265 年)進封少保,后又拜少傅,再任右丞相兼樞密院史,達到政治生涯高峰。咸淳四年(1268),朝廷明爭暗斗,程元鳳不愿與奸臣賈似道為伍,且年事已高,于是上書致退,歸隱黃山云谷寺。他與堂弟、曾任工部侍郎的程元岳一起吟詩撰文,攜友登山,觀云海,聽松濤,留下不少詩文?,F(xiàn)在黃山風景區(qū)的著名景點丞相源,就是因此而得名。咸淳五年(1269)程元鳳病逝黃山,訃告至京,度宗停朝二日,以示哀悼,并追賜少師,謚號“文清”。<br> “槐塘丞相狀元坊”始建于南宋末年(1275-1276),是徽州最古老的牌坊,是黃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槐塘丞相狀元坊”額枋“圣旨”牌是用紅色沙礫巖制成,所以這座牌坊又叫做“紅牌樓”?,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寬約8.4米,高9.1米的四柱三間三樓的牌坊,修建于明弘治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牌坊設計獨特,雄偉高大,卷草式紋頭脊,中有形似官帽的寶頂。龍鳳板上刻“丞相”,額枋有“狀元坊”三字,其右間題有“亞卿”,左有“學士”。這是為表彰南宋末年出于槐塘的右丞相程元鳳和“亞卿”工部侍郎程元岳及御賜狀元程楊祖、直秘閣學士程念祖四人而樹立的一座牌坊。程元鳳、程元岳、程楊祖和程念祖這四人都是古時槐塘功名有成者?;碧寥藶槠涔庾谝?、激勵后人奮發(fā)意志,長江后浪推前浪,讓更多的槐塘人進取功名,為國效忠而建此坊。 八十四世祖-新安四十世祖-槐塘十一世祖 一百零一世祖-新安五十七世祖-槐塘二十八世祖-海州始世祖<div> 立珪公,生于乾隆甲辰年三月初二日辰時,始遷海州。</div> 一百零二世祖-新安五十八世祖-槐塘二十九世祖-海州二世,士達公<div>一百零三世祖-新安五十九世祖-槐塘三十世祖-海州三世,佩箴公<br></div> 佩箴公留下十六字輩、自新安程氏第六十一世、槐塘程氏第三十二世、海州程氏第五世起,命名指定:吉德嘉言,善作能修,養(yǎng)正守真,本.豐芝茂,十六字輩,并望繼此十六字輩,后輩排名定次,無亂次序。 一百零四世祖-新安六十世祖-槐塘三十一世祖-海州四世,熙民公<div> 這是我的祖父了。</div> 一百零五世祖-新安六十一世祖-槐塘三十二世祖-海州五世,迎吉公<div> 這是我的父親輩。<br> <br></div> 吾乃程氏第一百零六世-新安六十二世-槐塘三十三世-海州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