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轉載自《江蘇教育》,1990年,第5期:27-29</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文照轉,部分內容和附錄1 有重復)</span></h1><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耕耘在農(nóng)村教育的原野上</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記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張達明</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何云峰 劉孝焱</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邗江縣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達明同志, 默默地, 在其執(zhí)意選擇的農(nóng)村教育這片原野上耕耘, 已經(jīng)四十個春秋了。較之其他行業(yè), 農(nóng)村教育顯得冷淤甚至有人側目。</span></h1><h1><br></h1><h1><i style="font-size:22px;">白發(fā)花前鑒往昔, 幽香一片早春里。他說: 如飛把農(nóng)村中學比作一塊磁石, 那我就是一塊被磁化的鐵, 四十年未, 我心甘情愿, 無怨無尤地吸附在這塊土地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 …</i></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年前, 時值年輕的共和國建立, 十八歲的張達明師范畢業(yè)后躊躇滿志地走上了工作崗位。他的心里洋溢著一種深沉的激動, 他永遠也不能忘懷這一幕: 在一所鄉(xiāng)村小學, 一位目不識丁的老農(nóng)告訴他: “這孩子不癡不傻, 可讀了幾年書, 花了幾擔谷, 只學會了十來個字?!彼徽痼@了, 他肩上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強烈責任。這樣, 從選擇農(nóng)村教育這塊原野的那天起, 他就挑起了一副沉重的擔子,這擔子的一頭挑著落后的過去, 一頭挑著年輕共和國的希望和未來。1956年, 他主動接下了一副不堪收拾的爛攤子——邗江縣施橋小學。走馬上任之時,他采取了“窮則思變, 破則思建”的積極態(tài)度, 用三年時間整飭了校風校紀, 改變了校容校貌, 提高了辦學質量。由于治校有方, 成績卓越, 該校被縣里定為重點小學, 長年對外開放。1957年秋季, 《江蘇教育》曾專題報道施橋小學的辦學經(jīng)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 張達明調紅橋中學任校長。該校創(chuàng)辦于口號聲震天、浮夸風盛行的年代, 創(chuàng)業(yè)艱難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不畏困難, 一磚一瓦搞基建, 一科一課抓提高。創(chuàng)業(yè)對他來講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變奏曲, 是一段宵衣吁食的時光:自天, 東奔西走, 籌集資金……夜晚,又要在燈光下翻閱各種資料, 吸收新信息, 苦思提高辦學質量的良策。手腕腫了, 腳磨破了, 原本健壯的他變得憔悴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在農(nóng)村教育剛綻出一線生機的時候, 忽然陰箍泛起, 十年動亂中, 在紅橋中學, 張達明首當其沖, 受到了迫害。審查吧, 批斗吧, 他只有一句話: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我熱愛黨, 熱愛我的事業(yè)… … 同事好友勸他另謀出路, 然而張達明不改初衷, 依然走著自己的路?!?大家都不做傻子是不行的?!?那時, 他常以魯迅先生的這句話自勉。在紅中漫長的二十二個春秋, 他雄心勃勃, 大膽管理, 不拘一格, 舉賢薦才, 終于使年輕的紅橋中學以校風正、校容美、教育質量高、經(jīng)濟實力強而名揚全市,被縣主管部門定為邗江縣又一所重點中學。1980年4月, 紅橋中學被評為省先進集體, 受到省政府的嘉獎。1 9 8 1 年10 月, 邗江縣這位專門攻堅的教育強人, 又奉命調到邢江縣中學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以重振縣中的雄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他從教的四十年中, 他先后蹲過江都邵伯、郭村小學, 邗江施橋、李典中心小學, 紅橋中學, 邗江縣中學。無論走到哪里, 他都不辭窮鄉(xiāng)僻壤地, 不戀溫柔富貴鄉(xiāng)。他執(zhí)著地認為:高大的峰巒上, 也會生長苔醉, 低凹白洲溝谷, 也能長出樹林。一個人要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重要的不在于他的工作環(huán)境, 而在于是否有一種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tài), 取決于為實現(xiàn)閃光的理想而作的艱苦努力的程度。</span></h1><h1><br></h1><h1><i style="font-size:22px;">人才是學校生命力的肥沃土壤。他說: 要使山峰常綠, 就得勤栽樹, 要使學校保持生機, 就得抓住人才。四十年教壇生涯中, 我努力實現(xiàn)著“ 皮格馬利翁效應”, 知之愈切, 愛之愈深… …</i></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個冬天的傍晚, 漫天大雪, 原縣中數(shù)學教研組長孫筱候正瑟縮在寶應冷冰冰的家里。突然, 門推開了, 進來一個滿身披著雪花的人, 他, 就是張達明。他從縣里得知, 文革期間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遭到非人折磨的孫筱候老師還賦閑在家, 就風塵仆仆, 從邗江趕來了……此后, 他又三顧茅廬。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本來早已心灰意憐, 發(fā)誓永不登講臺的孫老師禁不住他言懇意切的勸說, 終于心動, 重新登上講臺, 煥發(fā)了事業(yè)的青春。張達明識人愛才, 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達明清醒認識到,一個學校的活力來自教師。在今天的具體情況下, 角好教師是辦好學校的根本。多年來,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 他求賢若渴, 千方百計地把人才向農(nóng)村教育這塊陣地上吸引。在他重新走上領導崗位不久, 就起用了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并責令立即遣送回家的王承源同志, 還多次呼吁有關部門收回成命, 為這位勤勤懇懇的老“交大”畢業(yè)生平反。王承源退休, 張達明親自送他回浙江老家安度晚年。分別時, 王承源老淚縱橫, 緊握著張達明的雙手, 深深感激張達明, 讓他重新獲得了政治生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達明常說: 對教師要知心知音。盡管他每天的日程表都是排得滿滿的, 但他的辦公室和家門永遠朝每一個師生員工開著。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 也不管手頭事情多么緊迫, 只要有人進來說苦道憂,他總熱心相助。哪個教師家屬有了病, 他總要抽出時間去看一看, 哪個教師家里出了天災人禍, 他一定要登門慰間, 幫助安排。</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年教師是教育的未來和希望, 張達明對待他們更是體貼入微, 關懷備至。有位青年教師在學生作文中寫的評語不當, 流露了消極情緒, 張達明及時找他交換意見, 循循誘導。青年教師薛廣發(fā), 闔尾炎轉為腹膜炎, 四次開刀, 張達明四次跑醫(yī)院聯(lián)系, 最后一次, 他白天從紅橋趕到揚州, 偕同兩位文教局長前往縣醫(yī)院, 請到最好的外科醫(yī)生出來主刀; 當晚, 又冒著凜冽的寒風摸黑步行二十余里去接擔架。幾十年來, 凡是張達明工作過的學校, 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光輝就象綿綿春雨, 滋潤著每一個老師的心田。</span></h1><h1><br></h1><h1><i style="font-size:22px;">治校是個立體工程, 是一門綜合藝術。他說: 多年未, 我不滿足于辦現(xiàn)成的事, 我想在農(nóng)村教育這塊園地上辦出自己的特色, 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價值……</i></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1年9 月, 張達明悄無聲響地走進縣中。迎面兀立著四大難題: 物質條件差、生活壓力大、學生起點低、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人們常說: 一切從零開始。而這回, 他卻是從負數(shù)開始。張達明四處奔波, 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發(fā)動與個別疏通, 在三四年內先后爭取到160萬元巨額投資。他以空前的規(guī)模, 馬不停蹄地搞基建, 前后五年時間內, 7500多平方米的教室、實驗、辦公、宿舍火樓拔地而起, 大小飯廳、男女浴室等生活輔助設施甚本配套齊全。在中等教育普遍還處于解決“ 一無兩有”間題的時期, 張達明的成就也可以算作一個奇跡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達明清醒地認識到: 一個群體如果無法把所有人的能量凝聚起米, 就不能勃發(fā)生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堅持以嚴肅的態(tài)度、嚴格的要求、嚴明的紀律和嚴謹?shù)淖黠L的“四嚴”方針辦校育人。他曾說:“人們往往只知道` 箍緊必炸’ 的可能性, 卻很少警惕`箍松必散’的危險性。”</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在常規(guī)建設和行政管理上, 他把量力性與目標性結合起來, 把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培養(yǎng)學生自我努力結合起來, 制定了若干條明文細則, 注意教職員工德、能、勤、績的全面考核, 推行“滿負荷工作法”。</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對校處兩級領導, 他約法四章: 忠于事業(yè),同舟共濟; 精誠協(xié)作, 服從真理; 互幫互學, 互尊互管; 大事會商, 小事通氣。領導層形成了一個團結戰(zhàn)斗的集體。</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對待教師, 以師德教育為中心, 持續(xù)開展“為人師表”活動, 要求教師自重自愛, 用自己的行動表明白己的主人翁覺悟, 創(chuàng)造人們信得過的社會價值, 變要人尊重為受人尊重。</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對待學生, 把全面發(fā)展的統(tǒng)一要求, 與發(fā)揮個人特長的多樣性結合起米, 提出了“五育并舉德為先”的主張。</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種催人奮發(fā)的正氣鼓舞下, 在縣中的校園里, 一個人心思定、人心思進、人心思千, 校風純正、學風踏實的局面已形成, 一支忠于職守、鉆研業(yè)務、愛校如家的德才兼?zhèn)涞娜嗳斯歉申犖槌闪藢W校的“脊梁骨”。自1982年起, 黨支部連續(xù)七年被評為縣先進黨文部,學校也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1986年學校又被縣、市兩級命名為文明單位。</span></h1><h1><br></h1><h1><i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說學校是一個舞臺, 他說; 校長理所當然是總導演, 校長的一言一行和思想情緒的起伏波動是與學校興哀同步共振的……</i></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不斷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管理意識和公仆意識,張達明四十年如一日, 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他堅持三個一樣: 和大家一樣按盯作息,一樣與教師同住集體宿舍,一樣與教職員工到食堂排隊就餐,用模范行功發(fā)布了“無聲命令”。</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人際關系上, 他一貫提倡以工作利益為重, 不搞親親疏疏、投桃報李; 在對待個人權力上, 堅持秉公辦事, 以權謀公。近幾年來, 由于縣中名聲在外, 許多人都慕名要到縣中來, 他婉言回絕了數(shù)以百計的親朋好友。他堅持原則: 符合要求的有一個進一個, 不符合要求的有再硬的后臺也不收。一個春寒料峭的傍晚, 一位農(nóng)村婦女虔誠地拎著一籃子雞蛋來到學校, 感謝老校長秉公辦事, 給了她女兒以入學的機會。籃子的提手是鐵絲擰的, 凍僵的手掌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張達明深感不安, 親自提著原封不動的籃子送她出校門, 還叮囑她用手絹裹住手, 免得勒破了手心。這位農(nóng)村婦女一步三回頭,那洋溢在胸中的千言萬語化作了兩行滾燙的淚水。</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些時期, 有人公開主張:要改造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張達明則認為,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改善, 但不存在“改造”的問題。因此, 他在支部大會上及時提出了強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同時又制訂了公開接受群眾監(jiān)督, 增強決策透明度的四項措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年馬不停蹄的奮斗, 他在農(nóng)村教育這塊土地上印上了深深的履痕, 如今, 張達明同志雖屆花甲之年, 但他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他說: 我真誠地希望生命之花化作農(nóng)村教育這塊原野上的一株小草, 借朝陽的光華和圓月的清輝, 去寫那“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的續(xù)篇。</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