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謎詩》</p><p class="ql-block">潦草成章不自夸,</p><p class="ql-block">春休三日大遮奢。</p><p class="ql-block">騎來馱去猶相許,</p><p class="ql-block">風雨空中雁陣斜。</p><p class="ql-block"> (謎底:敬人者可佩。詩謎釋義在篇末)</p><p class="ql-block"> 今天瀏覽網(wǎng)頁,看到有關(guān)燈謎的小視頻,不由得追憶起青年時代剛?cè)肼毱翁锪械耐隆A写_實算得是個極神奇的學校,雖然那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都做出過哪些大成就我不太清楚,但那里卻有過眾多很不尋常的老師。他們大多身懷不俗的才藝,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擅于猜制燈謎的方炳良老師,最是讓我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我十分孩氣,與眾不同。六中的老師們對我特感興趣,而我也像個初入鬧市的山間猴兒,經(jīng)常四處亂躥,尤其藝術(shù)組的各個工作室,更是讓我廢寢忘食的所在。因為我看見什么都想學,遂獲贈綽號“九鍋齊沸”(意思是說我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該先揭哪個鍋蓋)。 </p><p class="ql-block"> 為了推廣燈謎這一傳統(tǒng)國粹,方老師真的也是不遺余力,用盡了渾身解數(shù)。當時的媒體比較單一,那就是各類報刊雜志了。然而它們都很“皇帝女兒”,對燈謎楹聯(lián)之類的民間雜學根本不會太關(guān)注。為了讓燈謎走向社會,方老師立志要打開局面。他頻繁地給各報刊雜志編輯部寫信,據(jù)理力爭,陳述燈謎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教育意義,游說報刊“你們哪怕擠出一塊豆腐干大小的版面,就可以有效弘揚國粹”,他的殷切之情終于打動了編輯們的心,在幾家報刊上為燈謎爭得了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方老師為人幽默風趣,脾氣又極好,不但主攻燈謎,演奏二胡也是一把好手。他能把《賽馬》的跳弓奇技表現(xiàn)到出神入化讓我陶醉。但他只想教我燈謎,并不想教我拉二胡。教我二胡無非是誘我學他燈謎的幌子。因為徒弟要選擇良師,良師也是要挑選他們認為的“可造之材”呢!所以我們常常是操琴五分鐘研謎幾小時。方老師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燈謎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極是豐富多彩,他又是</span>最樂意指導我的老師,于是我也常常不自覺地“入了他的圈套”,走進他那神奇魔幻的燈謎世界??上姨焐莻€目迷五色的花和尚,做啥事都不專心,雖然方老師于燈謎學術(shù)上對我不吝于傾囊相授,我卻是時而跑去操弄別的民樂器,時而又去學工筆花鳥畫,甚至還學老莊哲學,最終當然是一事無成了,宛如一只“五技而窮”的大鼯鼠。</p><p class="ql-block"> 方老師見我如此不可雕,也很無奈,遂忙自己的去了。數(shù)年之后,我考上了師大,從此離開了六中,離開了我如今念念不忘的各位良師益友。</p><p class="ql-block"> 我稱方老師為“謎孟”,是因為當年他參加全國燈謎大賽奪了大獎賽的個人冠軍,主辦方頒贈給他一個巨型鎦金鏡框,上面大書“謎孟”二字。孟字在漢語中意為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寓意方老師是謎壇大哥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方老師現(xiàn)在應該是年近八旬了,雖然他早已名滿天下馳譽中華,據(jù)說仍舊還住在原先那個村子???lt;/span>是那地方的建筑物早已盡數(shù)推平重建,“人是物非”,估計我這個“路癡”是很難尋訪得到他老人家了。</p><p class="ql-block"> 小秀才平日里很少舞弄詩情謎藝,也許是因為我老記著詩鬼李賀說寫詩是雕蟲小技吧呵呵呵!日前群里討論“什么樣的人最可敬”,我覺得愿意尊重別人的人最可敬,于是乘興寫了這首小謎詩,發(fā)在群里。只是我很明白這世上覺得燈謎有趣的人多,喜歡深研燈謎的人卻少,我發(fā)到群里,很多人也是看不懂。有文友就笑說這東西像是“文字奧數(shù)”,欣賞不來,希望我詳作闡釋,縱然他們多是地方上的文化精英。更兼這又是詩又是謎的,讓人望而卻步也是情理中事。但既然有老師要求我解釋自己的謎詩,我覺得這解釋起來是挺占篇幅的,不如索性做個【美篇】,既不占版面,又可資紀念,何樂而不為呢!</p><p class="ql-block"> 這首謎詩的首句猜“敬”,茍而成文,即“潦草成章”。馬虎潦草寫文章顯然缺乏恭敬之心,茍文居然會合成個“敬”字,造字大佬的思路實在也是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我給它綴了個“不自夸”,一是為了合律,二是為了拗救詞組之偏義。第二句猜“人”、“者”,“遮奢”是漢語固有的詞匯,意為出色、了不起,并不是生造詞。按照平常人們的制謎習慣,一句就猜一個字,但我為了好布局,使謎底更有意義,就讓這個句猜成了兩個字。第三句猜“可”,比較好理解,我就不啰嗦了。最后一句猜“佩”,難度的確有點高了,這個謎語乃是當年方炳良老師最推重的妙謎,雖然謎句表面上的語義與佩無關(guān),但極富詩情畫意,風雨兩個字內(nèi)中掏空了,加上個單人旁,構(gòu)成“佩”字,實在巧妙,令人由衷地佩服,燈謎這門學術(shù)雖然浩如煙海,高深莫測,然此謎仍堪稱謎苑之典范之作也。</p><p class="ql-block"> 至于本詩整體的含義,我還是來做個簡單的詮釋吧:</p><p class="ql-block"> 本文寫得很有點馬虎,所以我不敢自吹。我似乎也挺忙碌的,春節(jié)里能有三天清閑的時間,就算是了不得了。天天騎著馬兒跑來跑去的,自己覺得還行。看那天邊有序的雁陣,不禁令我追懷起往日的美好時光。</p><p class="ql-block"> 謎語組成的詩,要使它有起承轉(zhuǎn)合,詩意統(tǒng)一而又合律,幾乎為不可能。我也只不過是個粗涉詩聯(lián)燈謎的傻秀才,哪里做得到無有瑕疵?看官們賞臉觀閱推薦代轉(zhuǎn),我就打心眼里表示感謝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