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首都利馬與納斯卡之間,有一座充滿海腥味的城市——皮斯克,那里有個乘快艇出海的特色旅游項目——海島觀鳥。</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我們就出發(fā)前往碼頭。</p> <p class="ql-block">岸邊的游艇</p> <p class="ql-block">碼頭入口</p> <p class="ql-block">排隊登艇</p> <p class="ql-block">這個海岸邊的沙丘上也有一幅地畫,180多米高,像燭臺?像仙人掌?也有人說像中國古代的兵器“戟”…它和納斯卡地畫一樣,神秘了兩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還有這條舊船,不知為什么停在海中間,上面有許多鳥。由于小艇速度快,拍了幾張照片,沒看清是真鳥還是假鳥?;貋砜凑掌?,比較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一只鳥的姿勢變了,原來是真鳥。這條船應(yīng)該是讓海鳥回家途中歇腳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這位裹得像粽子一樣的是船老大,他的裝束引得大家紛紛與他合影。</p> <p class="ql-block">快艇約半小時到達鳥島,平生第一次看到這么多鳥!飛起來遮天蔽日,落下來烏泱泱一大片。</p> <p class="ql-block">她的帽檐和島上鳥群的樣子很搭哈。</p> <p class="ql-block">海灘上的海獅和巖石上的海鳥和諧共處。</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帕拉卡斯自然保護區(qū)。稱為欽查島的三個小島,面積加起來約2.5個km2 ,<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最著名的鳥島,</span>生活著 600 多萬只鳥。</p> <p class="ql-block">這里主要的鳥類有:海鷗、鵜鶘、鰹鳥、鸕鶿等200多種。</p> <p class="ql-block">鸕鶿,也是我們常說的魚鷹。</p> <p class="ql-block">鰹鳥</p> <p class="ql-block">大鵜鶘和小鰹鳥</p> <p class="ql-block">鷹和小企鵝</p> <p class="ql-block">這是洪堡小企鵝,其名稱源自德國自然科學(xué)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1859年),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個介紹該物種給西方學(xué)界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以洪堡的名字命名的動植物還有很多種,連秘魯寒流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p><p class="ql-block">在德國還有洪堡基金會。我國先后有包括路甬祥在內(nèi)的2051名學(xué)者,獲得洪堡基金會各類獎學(xué)金資助,<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德國進行學(xué)習(xí)和科研。</span></p> <p class="ql-block">紀念洪堡的郵票和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海獅大都擠在絳紅色的沙灘上,其中有不少是可愛的海獅寶寶。</p> <p class="ql-block">黑色的小團團就是海獅寶寶。</p> <p class="ql-block">紅色沙灘也是這里的一大特色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沙灘上,幾乎都是鵜鶘。</p> <p class="ql-block">欽查島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這一帶的海域有300多種不同類型的藻類,滋養(yǎng)了許許多多的魚類,也吸引了大量的海鳥,據(jù)說,這些海鳥每天捕食的魚蝦達千噸以上。</p> <p class="ql-block">海中覓食的鳥。</p> <p class="ql-block">秘魯擁有1,800多種記錄在冊的鳥類,是世界上鳥類集中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30年間,更多新的鳥類被發(fā)現(xiàn),平均每年兩種,這是世界其它任何地區(qū)都無法比擬的。</p> <p class="ql-block">秘魯保持著一項“一天內(nèi)發(fā)現(xiàn)最多種鳥類”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人在24小時內(nèi)記錄下遇到過的331種鳥。該記錄是1982年由Ted Parker和Scott Robinson在世界自然遺產(chǎn)馬努國家公園創(chuàng)造的。</p> <p class="ql-block">秘魯?shù)陌驳谒箘庸趥泺B(Rupicola)是秘魯?shù)膰B,它們的羽毛非常艷麗。</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大的飛禽是秘魯?shù)陌驳谒苟d鷹,體重達13公斤,體長有1.3米,兩翅展開可達3米;它也是最長壽的鳥,壽命能達到75至100歲。</p> <p class="ql-block">秘魯有很多海鳥自然保護區(qū),共有22個島嶼和11個沿海地區(qū)海鳥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秘魯人恪守先輩們的遺訓(xùn),始終保護著鳥島的原始狀態(tài),他們在島上立了牌子:“這里是鳥的世界,您是鳥的客人”。政府在一些較大的鳥島還設(shè)置了警察局。為保護鳥類,政府還制定了嚴苛的法令,規(guī)定凡是殺鳥者或在鳥的繁殖期登上鳥島的人都要被判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秘魯?shù)南热丝梢运闶鞘澜缟献钤绲膭游锉Wo主義者。</span></p> <p class="ql-block">所以,一般人是不能上島游覽的,只能乘汽艇繞島觀看。不過即使能上島,有人會去嗎:遍地的鳥糞無從下腳,鳥糞的味道更讓人受不了。</p> <p class="ql-block">暗紅的巖石上全是白色的鳥糞,與藍綠色的海水搭配的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鳥島以游覽作為一種賺錢手段,其實島上的鳥糞才是國家的寶藏,曾經(jīng)在十九世紀,秘魯與智利還為鳥糞還打了幾年仗,死了很多人。(詳見智利篇)</p> <p class="ql-block">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秘魯人開始開采鳥糞,并大量出口。在鳥糞經(jīng)濟最鼎盛的時候,出售鳥糞帶來的收入占秘魯政府收入的一大半。那時秘魯?shù)膰窠?jīng)濟離不開鳥糞,多數(shù)勞動力從事與鳥糞相關(guān)的行業(yè),被稱為“鳥糞時代”。</p> <p class="ql-block">這是采集運輸鳥糞用的碼頭。</p> <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還有數(shù)萬華人漂洋過海來到秘魯,勤勞的華工一度成為挖鳥糞的主力軍。</p> <p class="ql-block">以下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為了不驚擾鳥類,清理鳥糞從不動用機械設(shè)備,全是人工。這些鳥糞含有大量的泥土、羽毛等雜質(zhì),工人們要經(jīng)過簡易篩選、過濾后,弄成粉末狀,然后裝袋。每袋近50公斤,每個工人每天要背120袋。</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隨著化肥的產(chǎn)生,以及農(nóng)業(yè)科技的興起,鳥糞已不再吃香。</p><p class="ql-block">而秘魯?shù)镍B糞也由于長期大量的采集,資源逐步減少,同時為了保護鳥類的棲息地,鳥糞現(xiàn)在每隔幾年才會采集一次。但即使是現(xiàn)在,采集鳥糞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還是非常艱苦的。他們一上島一般都是幾個月時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在簡易的房子里,熏人</span>的氣味和開采過程中吸入的粉塵,有限的淡水,還有蚊蟲的叮咬…但是這里的工資是其他地方工作收入的兩到三倍,所以還是能招到工人。</p> <p class="ql-block">鳥兒們生活在此的時間,遠遠久于人類。千萬年來干旱無雨的小島,成了海鳥的聚集地,它們在這里生活、棲息、繁衍后代。小島上鳥糞越堆越高,有些地方竟然厚達30米,有的甚至變成了磷酸鹽礦。</p> <p class="ql-block">印加帝國的先民們非常注重鳥糞資源,有記載稱,當(dāng)時每個部落都分配一個固定的鳥島,他們只能從自己的島上獲取鳥糞。人們推測,正是鳥糞支撐了印加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養(yǎng)活了眾多的人口,也才有了印加文明。</p> <p class="ql-block">我們游覽鳥島,驚嘆于大自然的奇妙:蔚藍的海水,包容的海島,自由自在的鳥兒,享受陽光沙灘的海獅…卻不知還有那么多靠鳥島艱難生活的人們,也第一次知道鳥糞也是一個國家的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