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大山腳下的一個山溶里,山溶不寬,卻深長。一條新修的通村公路沿著蜿蜒曲折的小溪穿過田地村舍一直延伸到山溶里最后的幾戶人家。</p> <p class="ql-block"> 走在寂靜的村道上,沿途青山逶迤綠樹成蔭,收割結(jié)束后的田地裸露著深黃的稻茬,在陽光下泛著光。一些荒廢了的田地里野草叢生,原本割完稻子就迅速種上冬作的田地,如今很難再見綠油油的莊稼。 道路兩側(cè)稀疏散落著一些不規(guī)則的農(nóng)家房舍,在耀眼的太陽光下悄然聳立,許多人家門戶緊閉,少有人員走動??涌油萃莸奶镩g溪坑里游走著的雞鴨咕咕嘎嘎地叫喚著。</p> <p class="ql-block"> 途中兩只大黑狗生疏地老遠(yuǎn)對著我汪汪吠叫……</p> <p class="ql-block"> 沿著村道,延伸著一片不規(guī)則的稻田,彎彎曲曲的田埂上開著許多黃色的野菊花,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淺白色的小花朵,一簇族、一叢叢,遠(yuǎn)遠(yuǎn)望去,那金黃的、粉白的花朵是那樣的嬌艷美麗。也有的田埂上種著黃豆,豆期已過,淡紫的牽牛花攀附在落光了葉子的黃豆藤架上,迎風(fēng)含笑,令人欣喜。 眼前不由浮現(xiàn)出了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在田埂上種黃豆的情景,我負(fù)責(zé)用一根木棍在田埂泥壩上戳一些小洞,再把豆種放進(jìn)坑洞里,母親則就地從水田里用手挖些濕泥土蓋上,插上樹芊,供豆藤纏繞伸長。等到秋天,收割黃豆,也有田鼠把成熟的黃豆咬下來藏在洞里留作冬天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這個村莊,不僅水美,魚兒也肥。村溶里這一片肥沃的農(nóng)田,魚兒吃了院子里排放的生活污水,長得格外肥美。那時似乎沒有污水的概念。每逢夏天,我們都會拿出釣竿,用蚯蚓、螳螂做誘餌在溪里釣魚,在田里釣青蛙。如今,這里水美魚肥的景象似乎也沒有了。村子前的幾塊稻田,因為疏于管理,長滿了荒草。</p> <p class="ql-block"> 眼前一片翠綠的竹林,依山傍水而生,與一澗清澈見底的溪水形成了靜謐的默契。佇立在幽深的溪竹邊,我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一棵修長修長的竹,外直中空,虛懷若谷,骨節(jié)相聯(lián),素面朝天,清峻堅韌,頂天立地。哦,原來在山村的寧靜里,我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高雅虛心、有節(jié)剛直的謙謙君子。于是,縈繞在耳際的塵世喧囂,淤塞在心靈的紅塵浮躁,漸漸在幽靜的竹林深處趨于平靜。</p> <p class="ql-block"> 村道至我家岔路處有一口水井,從山澗里流出的泉水清澈見底,冬暖夏涼。每次回家或是離開,走到這里總?cè)滩蛔⊥O履_步歇息一會。<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承載了我太多童年的記憶,</span>我在這個村子出生,在這個村子長大,村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激起了我童年無數(shù)美好的回憶。曾經(jīng)喧鬧的村子里,到處人影攢動,前來井里挑水的人絡(luò)繹不絕,水井四周常年圍繞著洗衣服的婦女和戲水的孩童。井坎上邊的空坪里盤踞著兩棵古老的大槐樹,盤根節(jié)錯,遮天蔽日,樹蔭下有一排溜光的石墩,每年夏天,村里大人孩子都喜歡來這里乘涼玩耍,大人在樹底下聊天說笑,打牌動棋,孩子們玩著各種游戲,在路邊坎上裸露著的碩大槐樹根上攀爬梭滑。井坎下面小水庫里的水也清冽干凈,炎熱的夏天孩子們開心的在水里游泳、摸魚;在收完稻子的冬水田里捉迷藏、玩累了就躺在稻草堆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雖然那時生活不富裕,但記憶里的童年一樣純真美好。今天,老井里清幽幽的泉水依然在汩汩的流淌,洗衣洗菜的池塘鋪設(shè)得更加寬敞整潔,上面還搭建了遮風(fēng)避雨的頂棚。然而來這里挑水洗刷的大人和戲水玩耍的孩子卻越來越少了。環(huán)視四周,滿目荒涼,原來歡聲笑語熱鬧非凡的休閑坪場已經(jīng)雜草叢深,村民乘涼的老槐樹也已經(jīng)年老枯死,小水庫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損枯竭。整個村子里靜悄悄的,像睡著了一樣,安靜得有些冷清。</p> <p class="ql-block"> 在七八十年代,我們村子里的人很多,有200多戶。這里的人民勤勞善良,憨厚老實,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子里雖然窮但卻熱鬧興旺,那時候村里的人都在一起,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吃著紅薯雜糧飯,喝著南瓜蘿卜湯,過著熱火塘邊拉家常受窮但沒有多少壓力的開心日子。</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一半的村民搬出了山溶,又有一半的村民把房子買在了城里,老人在城里接送小孩讀書,青壯年外出打工掙錢,所以留在村里的人越來越少了。少到連抬棺材的人都找不齊。一些老年人擔(dān)憂,到了他們?nèi)~落歸根的時候,真的找不到人抬棺材。畢竟,在農(nóng)村土生土長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故土難離,還是喜歡土葬這種最原生態(tài)的安葬方式。</p><p class="ql-block"> 原來炊煙繚繞、雞鳴犬吠,充滿生活氣息的老村,漸漸地變得異常的寂靜。只有每年過年時,外出打工的村民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趕回老家過年,村子里才又有了些生機(jī),頓時熱鬧起來。</p> <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村的曬谷場,已經(jīng)荒廢多年,那些雜草肆意生長。當(dāng)年儲藏糧食的倉庫、大棚子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留下些草垛在那里,還有老鼠出沒。但多少次夢里,我還夢見故鄉(xiāng)山村的曬谷坪,每年夏秋莊稼成熟的時節(jié),曬谷員負(fù)責(zé)把社員從田地里收來的稻谷、玉米、高粱、蕎麥、茶籽等農(nóng)產(chǎn)品曬在曬場上,一擔(dān)一擔(dān),一包一包的滿頭大汗的傾倒在曬場上,在陽光下翻曬,曬著農(nóng)家人的喜悅與得意洋洋。其間,有大人的聊天說笑聲、呵斥、呼喚聲,有孩子的歡呼聲、哭鬧聲,還有場外山坡上耕牛哞叫的聲音,都在夢里如此清晰如此令人牽念。</p> <p class="ql-block"> 曬谷場的附近住著兩戶人家,主人不在家,掩映在樹林中的房舍靜靜的悄然無聲,天空藍(lán)藍(lán)的,沒有一絲雜質(zhì)。偶爾也會飄過那么一縷白云,白云也格外的悠閑,好像就那么飄過,尋不到絲毫痕跡。閑云擋不住陽光,但陽光卻穿不透密實的樹冠,走在林蔭小道,可以嗅得到從樹中縫隙里擠進(jìn)來的陽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走進(jìn)山村的寧靜,我沒有看到童話,只是找回了生活的點滴記憶。這些記憶很甘甜,讓我如同喝了一碗醇味綿長的農(nóng)家米酒,總想一喝再喝,直到酩酊大醉!</p><p class="ql-block"> 猶記得小時候,大家吃飯時各自端著飯碗湊到一起蹲坐大門外的嬉鬧,那些溫馨歡樂的場景依然成為甜蜜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沒有電視,晚上最大的消遣方式,就是圍坐在一堆,聽老人講故事。除了擺龍門陣,講古典,也會講鬼故事。每到這個時候,我們這群小孩子,都會擠成一團(tuán),既好奇又害怕地聽老人的鬼故事。記憶中的一個夜晚,外婆講鬼故事的過程中,我曾斜眼看到外婆家泛黃的蚊帳上出現(xiàn)了一道閃光。這事,幾乎嚇壞了我的整個童年。</p> <p class="ql-block"> 世事變遷,久經(jīng)風(fēng)雨,我家的老木屋依然還在,在我眼里,這棟老木屋就像一個孤獨的老人,在山村里屹立成了一個久遠(yuǎn)得長滿了苔蘚的故事。站立在老木屋前,時光仿佛回到遠(yuǎn)古。細(xì)看老木屋,他樸拙蒼老得就像一位頭戴篾帽身披簑衣穿著土布衣衫挽著褲腳蹲在石墩上講述遠(yuǎn)古傳說的老人。在老人講述的故事里,福祿壽貴喜、仁義禮智信、生老病苦死等人生教化,被演繹成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遠(yuǎn)古傳說,成為流淌在山里的涓涓溪流,讓田土汲納靈性,讓樁稼結(jié)滿慧穗,讓民眾變得睿智。走進(jìn)老木屋,就是走進(jìn)了悠遠(yuǎn)的農(nóng)耕文化歷史。</p><p class="ql-block"> 老木屋里,至今還遺留著一些老舊的石臼窩、篾箍木皇桶、蠶絲紡車以及石磨、糍坎、犁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簑衣斗篷等</span>居家用具。目光在這些老舊的用具上游走,記憶順著從瓦縫中斜射進(jìn)來的光柱搜索,仿佛看到屋里的石臼窩里,木皇桶里,篩子簸箕里,盛滿了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喜悅與平淡。燒水壺里,老土灶里,盈滿了飲食起居的甜美與艱辛。</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一切都已經(jīng)變成了老木屋里久遠(yuǎn)的歷史。站在老木屋的火塘邊,我的想象幻化成了兒時一段平平淡淡的生活場景:在某一個風(fēng)雪夜里,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大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借著微弱的煤油燈光烤火吃飯閑聊寫作業(yè)做針線?;鹛晾锶紵欢衙爸谉煹牟窕?。房梁上炕著臘肉、豆腐;火灰堆里燜著紅薯、土豆;火鉗架上烤著年糍粑;火塘里的鐵三腳上,放著一個燒水壺,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哧哧</span>地冒著白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呼呼地</span>響個不停。</p> <p class="ql-block"> 老木屋旁邊的牛欄豬圈還完好的保留著,只是里面空蕩蕩的,不見豬牛,母親在那里關(guān)了幾只雞鴨。小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喂養(yǎng)著一頭或幾頭耕牛,牛是農(nóng)家寶,是農(nóng)戶的一半家產(chǎn),那時候做農(nóng)活離不開牛,春耕農(nóng)忙時人和牛都很辛苦?,F(xiàn)在,犁田用犁田機(jī),為我們耕耘播種立下汗馬功勞的耕牛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p> <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暉里,我沐風(fēng)遠(yuǎn)眺,老村依舊靜謐如初。房前屋后的小菜地依然存在,傾訴著對老村的留戀不舍,與在風(fēng)中搖曳的野花一起,守護(hù)著永遠(yuǎn)的村莊。</p><p class="ql-block"> 覓食的公雞,尋聲而躍,將剛從石板上飛起的蟲子捉住,放到盛食的木槽,與食料一起把玩,然后慢慢地啄食。</p><p class="ql-block"> 在公雞篤篤篤的啄食聲中,遠(yuǎn)去的時光,遠(yuǎn)去的歲月,遠(yuǎn)去的童年歡笑,在石塊鋪成的院壩里錚錚回響。</p> <p class="ql-block"> 一串串鳥鳴,掀開鄉(xiāng)村美麗的清晨。孫子去外婆家了,我每個周末都可以回家陪母親在老家居住,沒有汽車的轟鳴,沒有霓虹燈的干擾,鄉(xiāng)村的夜靜謐安寧,我的睡眠質(zhì)量明顯改善,往往一覺睡到大天亮。</p><p class="ql-block"> 清晨,還在睡夢中,便聽到一陣清脆的鳥鳴,有時是麻雀的“嘰喳"聲,有時是燕子的“啾啾”聲,有時是布谷烏的“咕咕”聲,偶爾也會聽到略顯沙啞的“嘰嘰”聲,探頭望去,原來是兩只喜鵲正在屋椽上漫步。</p><p class="ql-block">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相較于人類,鳥兒深諳時間的更迭、自然的法則。在鄉(xiāng)村,根本無需鬧鐘或手機(jī),這些自然的精靈,它們的活動軌跡早已告訴你最精確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 炊煙,是一個村子活著的氣息。炊煙越密集,意味看襯子越富有生機(jī)?,F(xiàn)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做飯燒水大多使用了電器、煤氣。只有一些節(jié)儉守舊的老人依然習(xí)慣用柴火做飯。幼時的我,喜歡在黃昏時分,站在高處,看一縷縷炊煙在屋頂升騰,攜帶著柴草的清香,偶爾,也會有誰家的飯香飄了出來。此時的鄉(xiāng)村,充滿了生機(jī),如一幅活色生香的畫卷。炊煙裊裊升起,意味著日子的升騰,炊煙緩緩消散,一天便也塵埃落定。后來我離開家到縣城讀書,夜晚躺在床上,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出炊煙升騰中的小村,耳畔回響著院里此起彼伏的家畜叫。這些屬于鄉(xiāng)村的煙火氣息如此庸常,如此瑣碎,如此平淡卻又如此溫暖,如散碎的光芒,仿佛可以瞬間熨平游子那顆漂泊驛動的心。</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時候,太陽從厚厚的云層里鉆出來,把一縷縷柔和的陽光灑在山村里。一絲絲若有若無的暮靄,慢慢地從樹林間、樹稍上悠悠升騰起來,漸漸與山頭的云霞連成一片,像神龍飛過山頭時散落的鱗片,把山村的天空裝扮得壯觀無比。</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鄉(xiāng)村的青山成了黛色,樹木漸漸影影綽綽。村莊、田園,還有樹林、山巒逐漸變成了夜色。</p><p class="ql-block"> 這個時候,鄉(xiāng)村就像個依偎在母親懷里的孩子,異常安靜,人的心頓感澄明、怡然。</p> <p class="ql-block"> 夜里,幽黑的山村非常寧靜,偶爾聽到遠(yuǎn)處傳來幾聲犬吠,高高的路燈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一動不動的,周圍一個人也沒有,昏黃的路燈沒精打彩的被幾只不知疲倦的飛蟲挑逗著,冷冷的泛著黃光。</p> <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村的月夜很清幽,高遠(yuǎn)的天空懸掛著一輪明月,有無數(shù)的星星,在月色下眨著眼睛,它們是最美的空中精靈。小時候,我經(jīng)常陪著母親,在月夜里洗衣服,因為白天還要早起去忙農(nóng)活搶收,就只好在月光下清洗衣服。雖然池塘邊有蚊子圍繞你轉(zhuǎn)動,但有時也會有青蛙跳躍在你四周。撲通一聲青蛙跳入水里,我還以為是我放在池塘邊的青石板上的鞋子掉在水里。青蛙躍入水底,水面泛起圈圈漣漪,那月亮的倒影在水面上泛化開來,我的影子也一漾一漾的。</p> <p class="ql-block"> 早上醒來,我和母親閑聊。說起現(xiàn)在地里看不見莊稼,母親感嘆,種莊稼花時花錢費功夫,年輕人嫌麻煩,感覺不劃算。老年人也做不動了。只有讓地荒著了!記得小時候,村子里的人為多種一塊地,開荒挖草,恨不得連路面都種上莊稼。甚至為多種一厘地幾家人為界線你爭我吵的事常有發(fā)生。如今社會飛速發(fā)展,曾經(jīng)視土地為生命的老一代農(nóng)民越來越少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在各種科技面前越來越失去吸引力,年輕一代的農(nóng)民已經(jīng)對土地對耕種沒有了興趣,紛紛選擇外出營生。唯有我家弟弟在老家辛苦養(yǎng)魚,妹妹艱難地支撐著草莓園,妹妹說,搞農(nóng)業(yè)猶如上賊船,上了船就不容易下來,因為前期投資成本大,基礎(chǔ)設(shè)施投入太多,丟掉是坨肉,撿起是骨頭,只有勉強維持,艱難度日。</p><p class="ql-block"> 村里村外這幾年都注重環(huán)保,禁止捕獵。茂密的山林,荒草縱深,野豬、野兔、黃鼠狼等野生動物活動頻繁,母親種點玉米、南瓜、紅薯都被野獸吃掉了。我很是感嘆,聽說在別的村莊,野性十足兇悍的老虎已經(jīng)在村子周圍活動著,確實有點擔(dān)驚、害怕。</p> <p class="ql-block"> 我在給母親幫著做飯,閑談著以往的兒時菜肴和村子里的變化。其實和母親的每句閑談,都勾起我兒時的回憶,帶給母親的是一種快樂,真想多住幾天,多吃吃兒時的油糊辣椒、粉辣椒、酸羅卜、酸豆角、魚糍粑、火炕魚……可是為了生活,我不得不離開母親。我知道帶給母親的水果食品都不及多陪陪母親,在母親心里,兒女不管買不買東西,只要回來,即使空手回家,都是高興的。</p><p class="ql-block"> 家,就這樣簡簡單單,只有母親,彎曲的身體,花白的頭發(fā),在院子里晃動。其實當(dāng)我回到家,在返回的時候,她知道我要走了,心里總是依依不舍,但嘴里卻嘮叨著說快走,天黑了。</p> <p class="ql-block"> 我從小在鄉(xiāng)村長大,經(jīng)歷了鄉(xiāng)村風(fēng)霜雪雨的洗禮,經(jīng)受過鄉(xiāng)村艱苦生活的歷練,聽?wèi)T了鄉(xiāng)村民間俗語,聽熟了鄉(xiāng)村老人講的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清晨,朦朦朧朧中聽到了生產(chǎn)隊長召喚下地的喊工聲;中午,看到的是家家戶戶裊裊的炊煙升騰;黃昏,放學(xué)回家時看到的是收工回家劈柴挑水的男人,洗衣做飯的女人,還有哞哞大聲叫著的暮歸的老牛。我看到的是一幅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我在鄉(xiāng)村耳聞目睹的還有那雞鳴狗吠,牛羊奔騰,山間走馬燈,老太太掐辮子,老爺們講古典……至今使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 出身在山村里,山村的空氣,山村的泉水,山村的鳥語,與我的血液已經(jīng)融為一體。土里土氣,土眉土眼,土聲土語,土模土樣,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山村本色。 這時候,我看到了自己漂泊的靈魂,正在靜謐的山村里,慢慢把漸漸平靜的心境,變成歲月的寧靜。不管時代如何發(fā)展,不管社會如何進(jìn)步,山村本色永遠(yuǎn)是最能拴留人心的東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鄉(xiāng)村,才能發(fā)現(xiàn)萬物最本真的狀態(tài)。經(jīng)歷了城市的喧囂,我愿回歸鄉(xiāng)村,守一方小院,靜觀草木枯榮,笑對四季流轉(zhuǎn),用敏感的觸覺,去捕捉土壤根植的詩意,去感受自然原生的意趣。</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很慶幸我是一個農(nóng)村人。讓我迫不得已學(xué)會了很多東西。其實我很喜歡農(nóng)村,空氣好,沒事的時候種點蔬菜養(yǎng)點花。少了城市喧嘩,回到寧靜的鄉(xiāng)村,傍晚坐在庭院看著落日余暉是多么愜意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已經(jīng)演繹完了人生的一大半,現(xiàn)在只求默默無聞地生活。我想回到故土家鄉(xiāng),在童年時嬉戲玩耍的山坡上漫步,呼吸沒有污染的新鮮空氣,聞著草木和野花的清香;喝著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吃著沒有農(nóng)藥、飼料殘留的綠色蔬菜、雞鴨魚肉。</p><p class="ql-block"> 人來到這樣的環(huán)境,自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輕松感。緊張,焦慮,不安,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更多的是眼前的寧靜,祥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時此刻,我忽然想起了古人所說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園情”,其實說的就是鄉(xiāng)村和家的情結(jié),看來懷戀鄉(xiāng)村情結(jié)自古有之,千百年來,人們都在建設(shè)和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和家園,古代先賢圣哲為我們樹立了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