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白手起家</p><p class="ql-block"> 一維向前的時光,隨著時鐘嘀嗒……嘀嗒……的聲音從耳畔響過,從眼前留走……</p><p class="ql-block"> 正如歌中所唱:“……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zhuǎn)眼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p><p class="ql-block"> 感嘆時光在不經(jīng)意間流逝,眨眼,往事如昨。來不及回眸已是夕陽西下。而夕陽在完成一天的光照后,也要努力綻放出絢麗的光芒,來詮釋著它對萬物的施舍與眷顧。</p><p class="ql-block"> 驀然回首,我和先生轉(zhuǎn)眼已攜手走過四十個春夏秋冬,匆匆步入暮年。憶往昔,深感慚愧多多,遺憾累累,年華虛度。即沒有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也沒有動人心弦的場景,更沒有為兒孫積攢下厚重的家業(yè),自覺已是池中物。</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為先。唯有一個“孝”字,尚存于心靈深處,能為兒孫留下“孝”順的家風(fēng),算是對我們夫婦人生的最大慰藉。</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追溯到四十年前,農(nóng)村土生土長的我,對于找對象這件事退而求其次。只要不是農(nóng)民,人品好,本分人家就可以考慮。當(dāng)時農(nóng)村的女孩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自己找對象是有辱家風(fēng)的丑事,所以根本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主動追我的男生,我也只能不予理睬,更沒有膽量向父母提及,以至錯過了好多“最佳人選”。</p><p class="ql-block"> 直到25歲那年(1980年)秋后,經(jīng)人介紹認(rèn)識了現(xiàn)在的“先生”。介紹人說:“他出身干部家庭,父親是建國前的老兵,專業(yè)回鄉(xiāng)后相繼在幾個鄉(xiāng)鎮(zhèn)當(dāng)干部。他有兄弟姊妹七個,大哥大姐都已結(jié)婚,家里現(xiàn)有七口人,生活靠他父親的工資來維持,還要拿出部分錢贍養(yǎng)年邁的爺爺奶奶,家境一般。而他剛剛退伍,在地方國營林場工作,是個樸實(shí)能干的小伙子?!甭牀l件基本符合我找對象的要求,在媒人家我們見了面,那時候的青年男女相對象也就是相互看一眼,再聽聽媒妁之言,之后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見,當(dāng)場他的父親就點(diǎn)頭道是。我卻沉吟不語,自覺有些煙視媚行。當(dāng)時,青澀的我即不懂得該怎么表達(dá),更不敢闡明自己的想法。隨說是媒妁之言,可媒人是自己的親娘舅,所以什么也沒想,一百個放心把親事就定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訂婚的一年間,我倆仍然不甚了解,彼此只去過對方家一次,也沒在一起深談過。我們兩家相聚100多里路,從我家去要步行18里,再坐公交車,下車后還要走30里路才能到他家。多遠(yuǎn)的距離,多好的相互了解的機(jī)會啊,可我倆居然無話可說,那真叫“吃冰棍拉冰棍——沒話(化)?!薄爸皇窍嘁妰刹粎挕薄9卉嚿衔覀z各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像是互不認(rèn)識;步行的幾十里,不是一前一后的跟隨著,就是各自走在鄉(xiāng)路的兩側(cè),像是形同陌路。如此這般相對無言,我干嘛還去他家呀?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有莫名其妙的感覺。直到前些天才驀然頓悟,當(dāng)年的我純屬個大傻妞,不如現(xiàn)在的小姑娘會談情說愛。他不是“虎”也是個“熊”那伙的,既當(dāng)過四五年兵,又在林場上班,竟然不敢主動跟我說一句話。豈不是“黑瞎子敲門——熊到家了!”可我覺得嫁這樣的人過日子踏實(shí),心已屬他。就這樣,沒談過一天戀愛,于1981年8月31日稀里糊涂把自己給嫁了。</p><p class="ql-block"> 婚后,我們和公公、婆婆、弟弟、妹妹們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82年春,由于先生工作調(diào)動,我們需要搬到離婆家40里外的林場場部安置新家。當(dāng)時場部的家屬房沒有空閑,在鄰?fù)蛷埳惴虻膸椭?,我們只好先搬到班德英大哥家閑置的28平米的小房居住。至今,仍然清晰記得3月初六那天,秦玉學(xué)師傅開著單位的膠輪車幫我們搬家,婆婆給啥就裝啥,全部裝完,車的后半居然是空空如也的車廂底板,這便是我倆的全部家當(dāng)了。還好,公婆沒給我們分饑荒,靠先生每月31.5元的工資維持眼下的生活。簡簡單單的家,簡簡單單的過……</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在這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莊;在這不收取任何費(fèi)用的小茅屋,迎來了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初為人父的先生,滿臉的喜悅溢于言表,更加努力賺錢養(yǎng)家。工作積極上進(jìn),不久就成為單位的骨干分子……</p><p class="ql-block"> 從兩人世界到三口之家,生活更加拮據(jù)。為了添補(bǔ)家用,先生決定在上班之余開荒種地,于是,便起早貪黑開墾了幾塊荒蕪的土地,種上了花生。不料想這生荒比熟地要荒得很多,又沒錢買除草劑,全靠人工除草。若是趕上連雨天,不等頭遍地鏟完,后面便是不分壟溝壟臺一片碧綠成荒。先生只好帶上午飯,早出晚歸的下大功夫去鏟。有一天天還沒黑他就沒精打采的扛著鋤頭回來了,往天都是鏟到分不清草苗才回家,可今天500米長的壟鏟個來回 ,竟然發(fā)現(xiàn)午飯被狗給吃了!只好餓著肚子早點(diǎn)兒回家了。盡管那時的狗都散養(yǎng),可沒曾想它能跑到山上來。唉!連狗都欺負(fù)咱窮人。俗話說:“人敬有的,狗咬丑的。”真是“狗眼看人低”??!這句俗語用在這可能有些不恰當(dāng),可它讓我頓感:一個家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被人瞧不起,夫妻二人首先要從內(nèi)心開始奮斗,再憑借自己的雙手付諸于行動,去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只有不向今天的困難低頭,才能昂首闊步邁向美好的明天。經(jīng)過先生的不懈努力、辛勤耕耘,秋后我們喜獲豐成碩果。</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眼,孩子兩個多月了。一天深夜,我起來給孩子喂奶,這孩子吃著吃著不知為什么?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我抱著孩子忙躍身下地,來個走場哼唱,東悠西晃,使出渾身解數(shù),累得揮汗如雨,可孩子依然哭個不停??蘩哿诵№粫^續(xù)哭。就在我無計可施之時,先生說:“孩子是不是沒吃飽?。筐I的???”他忙起身去屯西頭叫開小賣店的門,可賣店根本沒有嬰兒能食用的食物,只好買回來兩根麻花。兩個多月的孩子能吃麻花?我心里打個問號,在這束手無措之際,我靈機(jī)一動拿起麻花咬了一口,細(xì)細(xì)咀嚼后,嘴對嘴的喂給孩子,一口、兩口,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吃飽了,不哭不鬧的睡著了。</p><p class="ql-block"> 我這個傻媽,居然不知道微量的奶水根本不夠孩子吃,光聽別人說奶棒了,可自己從沒有過那種感覺。孩子一天天長大,食量漸漸遞增,靠這點(diǎn)奶水根本吃不飽。80年代正處于物資匱乏時期,什么白糖啊、棉布啊……都要憑票購買。怎么辦?第二天先生只好托在供銷社上班的姐夫幫忙買了兩袋奶粉,補(bǔ)充眼下孩子奶水不足問題。當(dāng)時兩袋奶粉價值5.80元,在那貨真價實(shí)、簞瓢屢空的年代,這個價格我們也難以支撐。后來靠小米面炒熟加少許白糖打步子,才解決了孩子奶不夠吃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眼到了冬季,是農(nóng)社養(yǎng)豬戶殺年豬的時候。一天先生剛下班,鄰居李大叔就來叫他去吃豬肉,大嬸給我也送來滿滿一小碗肉。這碗香氣繚繞使人垂涎欲滴的肉,是一場味蕾盛宴。鍋里已煮好了大碴子粥,喝大碴粥吃豬肉也不搭呀,我便把早晨吃剩的大餅子放鍋里一熥,又砸點(diǎn)蒜泥,哇!好香?。」獗P行動從我做起,我把一個大餅子、一小碗肉、一小碟蒜泥,吃的一干二凈。記憶中那是我吃的最香的一頓飯!今天回想起來仍有回味無窮的感覺。同時,那種艱苦的日子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一陣酸楚。</p><p class="ql-block"> 艱辛的生活讓我學(xué)會了很多,恒久不變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要我和先生攜手并肩、共同努力,一定會有安閑舒適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1983年春,場部有調(diào)離的職工,我們才得以搬回場部家屬房居住。搬家前夕,先生帶上僅有的幾斤凍梨蛋子和二斤白糖去房東班大哥家道別。當(dāng)時那種捉襟見肘的日子,實(shí)在拿不出貴重的禮物,只是秀才人情感謝班大哥的玉成之恩。至今我們依然保持著友好往來。</p><p class="ql-block"> 搬到場部,日子總算有了些許安定,為了減輕先生的工作壓力和生活負(fù)擔(dān),家務(wù)活我盡量全包。邊帶孩子邊精心侍弄房前屋后菜園子,喂養(yǎng)家禽,力爭能吃上自己養(yǎng)的家雞蛋,盡量每年也能殺頭豬。生活漸漸有所改變……</p><p class="ql-block"> 公婆也因?yàn)橛忠娨粋€孫子的面兒而高興!不時捎來問候。倒使我們覺得不在老人身邊盡孝、無力奉養(yǎng)雙親而感到內(nèi)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完待續(x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稿于2021年9月1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整理于2022年1月16日</span></p> <p class="ql-block">80年代于小林場家屬房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85年于扶余照相館(今天的松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