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之二《腳印》的步伐記載了七師高速發(fā)展的歷史 <br> 出版楊新三同志回憶錄。2009年春天,楊政委找到時任師文聯(lián)主席的我,與我商量幫他出版回憶錄《腳印》的事宜,我感覺這是件很有意義的好事。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回憶錄,而是123團及七師屯墾戍邊的真實寫照,是歷史的印跡。我就想辦法解決印刷費用的困難。當年就正式出版印刷了《腳印》一書,首版的三千冊發(fā)至了全師各單位,有幾個團場恰逢六十年團慶,作為禮物贈送給代表和來賓,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很多人找楊政委,找文聯(lián)要書,短短的幾個月里,書被要光。 <br> 《腳印》的書名雖然平凡、樸實,內(nèi)容卻“驚天動地,似如豐碑”。我把此篇文章取名為“腳印里鑄就的豐碑” 不止為過吧。借此機會,我把《腳印》里的感人故事選擇幾例,略加整理,以便大家從中領(lǐng)略和體會墾荒的艱辛、豐收的不易和發(fā)展的成就。 <br> 四十天斷糧的“反擊戰(zhàn)”。1950年3月10日,楊新三所率領(lǐng)的部隊終于到達了預定的目的地小拐。剛安頓好住下,冰封的瑪納斯河就被春風吹化了,泛濫的河水把大拐、小拐之間唯一的一條路淹沒了。部隊住地像在孤島上,四處的交通都斷絕了,每人一天四兩麥子的狀態(tài)也維持不下去了。<br> 74團領(lǐng)導決定組織一百多名青年戰(zhàn)士,把糧食背到河邊。沒有糧袋,他們就把褲子當糧袋,一百多條褲子裝滿了黃橙橙的小麥。<br> 傍晚時分,送糧隊伍走到一個被稱為“蚊子窩”的地方,這里一巴掌下去準能打死一、二十只蚊子。戰(zhàn)士們肩上扛著麥子,兩手又要不停的打蚊子,就這樣一面打蚊子,一面摸著黑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面?zhèn)鱽聿缓玫南?,冰水翻岸了,到處是水,擋住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在黨員同志的帶頭下,這一百多人踏著稀里嘩啦的冰水艱難的前進。剛剛解凍的冰水,真是冰冷刺骨,說起話來嘴巴都在打顫,哼哼唧唧的。但大家還是精神抖擻的唱著:“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br> 楊新三他們?nèi)隣I組織了由30名身強體壯的突擊隊,再把團里送來的救急糧食從對面河邊淌河背回來。4月的河水,冰塊還沒化完,手和腳一碰到河水,刺骨的冰水像刀子割了一般。戰(zhàn)士們像長征的突擊隊,“撲通、撲通”地跳到齊胸深的河水里,把糧袋頂在頭上,一步步地淌過上百米寬的河水,把一袋一袋的糧食轉(zhuǎn)運過來。<br> 有許多同志的大腿被小刀似的冰塊刺破了,鮮血流出來,水拍打著傷口,疼的鉆心。很多戰(zhàn)士都凍得臉色鐵青,冷的說不出話來。就是這樣,戰(zhàn)士們一步一步背著糧食走了50里路,才走到營部。 <br> 直到四月底,兵團首長派出的駱駝運輸隊終于來到了大拐。麥子運來了,這才有了口糧,也有了種子。師長,政委,團政委都來慰問我們這個斷糧40天的部隊,兵團司令員陶峙岳也發(fā)來了慰問電。<br> 踏入“車排子”的第一支解放軍部隊。1950年4月18日,74團一營四百多名指戰(zhàn)員在營長晁禎,教導員楊新三率領(lǐng)下,從小拐步行出發(fā)。經(jīng)過一天一夜行軍,到達戈壁荒原車排子的時候,天剛蒙蒙亮。比師領(lǐng)導規(guī)定的時間提前兩天趕到目的地。<br> 當時的車排子是烏蘇至塔城公路上的一個小驛站。一條短短的街道,有一個清真寺,一個派出所,烏蘇至塔城的電話線路在此通過。<br> 經(jīng)先遣隊勘察,這里土地遼闊,地勢平坦。遍地都是梭梭林、梧桐林和沙棗樹、以及紅柳、蘆葦?shù)?,還有野豬、黃羊、野雞、野兔和草鹿,奎屯河從這里蜿蜒流過,水利資源十分豐富。這里散居著一百多戶哈薩克,維吾爾,回,漢等各族農(nóng)牧民。他們使用著落后的生產(chǎn)工具,耕種著少量的土地。<br> 戰(zhàn)士們到達的第二天,就迅速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開荒造田戰(zhàn)斗中,先是把沙棗樹、梭梭柴、紅柳、葦子挖出清除,開出空地,然后刨地、打梗子。戰(zhàn)士們個個生龍活虎,干勁沖天,把荒地當做戰(zhàn)場,在正前方插上蔣介石的草人靶子,班長、排長一聲令下,向人民公敵蔣介石沖鋒開戰(zhàn),頓時,坎土曼撲撲的挖土聲,沖鋒的吶喊聲,混響在塵土飛揚中,真有戰(zhàn)場沖鋒陷陣的氣概!誰先砍倒蔣介石,誰就是第一名。<br> 經(jīng)過大半年的辛勤勞動,我們終于贏得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第一年的大豐收,當年生產(chǎn)的糧食可供全團人馬吃一年一個月零23天。圓滿的完成了王震司令員賦予他們當年生產(chǎn)自給自足的光榮任務(wù)。<br><br><br>未完待續(xù),敬請期待,謝謝閱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