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已步入老年。年輕時候的人和事似乎還歷歷在目。翻看手機里保存的老照片,既有滄桑感,又有親切感。老年人喜歡回憶過去,年輕人喜歡展望未來。不過歷史就是歷史,現(xiàn)實也會變成歷史,沒有過去也無所謂現(xiàn)在?;赝麣v史,不忘過去,世事輪回,關(guān)乎每一個人。</span></p> 景物 <p class="ql-block"><b>文筆塔系清朝乾隆年間戊甲科(1788 年)舉人侯維世采納福建人李瑛的建議,號召本縣眾生員一起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捐資所建,本意是“振東山之勢,以裨河曲風水”,為肇倡文風,以興文運,使文人蔚起,多出人才。筆尖筑于烽火臺墩上,很像一支倒立的毛筆,頂部驟然縮為圓錐形,狀似筆尖,因此當?shù)乩习傩账追Q文筆塔為“筆尖”。</b><br></p> <p class="ql-block"><b>還沒有完全拆毀的東城門。河保營的城墻系明宣德年間始建,乾隆二十九年知縣劉日煊修葺縣城,城墻周長3里8步,磚砌高3丈6尺,增設(shè)南門,重修東西二門和北城護城樓,并在各個城門上建了城樓,分別嵌刻雅號。南門號“南薰門”,東門號“賓陽門”,西門號“靖遠門”。</b></p> <p class="ql-block"><b>沒有補修根基石頭前的西城門。</b></p><p class="ql-block"><b>西城樓叫慶成樓,過去還有一幅對聯(lián):</b></p><p class="ql-block"><b>河流遠繞熒臺曲,</b></p><p class="ql-block"><b>驛路余邊漢畤平。</b></p> <p class="ql-block"><b>護城樓也叫 “鎮(zhèn)虜墩”修建于萬歷三年,墩內(nèi)為拱券結(jié)構(gòu),俗稱“九窯十八洞”。為了讓玉皇大帝護佑河保營,萬歷二十八年護城樓上修建了玉皇閣。乾隆二十九年,河曲縣治由舊縣遷至河保營,在動工修建縣衙署及擴展城垣的同時,乾隆三十一年 重修了護城樓?! ?lt;br> 樓頂為玉皇閣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分別置正殿及鐘鼓亭,在照壁上刻有:“東有青山護千載,西得黃河保萬春”對聯(lián)。現(xiàn)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鏡”字。并留有“乾隆丙戌歲”等款式。</b><br></p> <p class="ql-block"><b>老爺廟大門(文化館)。老爺廟始建于清康熙六年(即公元1668年),北為山門,南有戲臺(毀于1978年)西有照壁(毀于1979年),東有牌坊。</b></p> <b>康熙六年建老爺廟牌坊,匾上刻有 "威震大夏","亙古一人"。1962年,時任山西省副省長、書法家鄭林來河視察災(zāi)情,為牌匾題字"鵬摶九霄"、"藝林文壇",以鄭林題匾易原匾,1963年,縣政府曾派專人對牌坊進行粗略彩繪。文革時,鄭林題匾被摘,換成毛主席語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牌匾。民國初期,河曲縣警察局長彭體仁(又名彭元善)在此表演武術(shù)輕功?!?lt;/b> <br> <p class="ql-block"><b>大營盤大門,現(xiàn)拆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由閻錫山政府修建的兵營,可容一個團。</b></p> <p class="ql-block"><b>巡鎮(zhèn)向榮橋55年建成,拍攝時間應(yīng)該比55年早</b></p> <p class="ql-block"><b>巡鎮(zhèn)郵電局</b></p> <p class="ql-block"><b>巡鎮(zhèn)醫(yī)院(河曲第二人民醫(yī)院)原大門</b></p> <p class="ql-block"><b>原巡鎮(zhèn)大禮堂</b></p> <p class="ql-block"><b>這是1966年12月8日的河曲縣城,里面很蕭條,空蕩蕩的,可能是因為1938年被日本飛機轟炸過后一直沒恢復過來,外加當時很長一段時間行政中心駐巡鎮(zhèn)。城墻還基本完整,起碼能看出是個方的,城南那個甕圈清晰可見(圈住的部分),西北拐子離黃河最近,流傳下來的說法是只有18步遠,當然現(xiàn)在也不遠,而且這段城墻現(xiàn)在也保留著,就是護城樓前面那一段。這段城墻原本沒有北門,相傳是修北門時候挖出個大蛤蟆,大蛤蟆說如果修了北門,河曲就會被黃河水淹,遂作罷。城南外面那一片應(yīng)該是過去的馬營圍、四方墩、沙梁、大洞之類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向陽街和喬二街、古城路交匯處有個拐角樓,曾是七八十年代河曲最高檔最繁華的百貨公司,后成為交電公司門市,現(xiàn)在拆掉改建成居民小區(qū)和商業(yè)街。</b></p> <p class="ql-block"><b>縣政府大門(文革時)</b></p> <p class="ql-block"><b>黃河大街原貌,路中央有隔離帶,有彩虹橋。玉龍灣大樓框架已建成。</b></p> <p class="ql-block"><b>原政府宿舍,位于現(xiàn)在黃河西大街十字路口</b></p> <p class="ql-block"><b>原大眾市場,現(xiàn)在是佳福樂超市。屬露天市場,每個鋪面都是水泥Y型柱子,藍色塑料棚頂,預制水泥板臺面。</b></p> <p class="ql-block"><b>原政府宿舍,位于現(xiàn)在黃河西大街十字路口,樓房為政府四號宿舍樓,現(xiàn)位于黃河西大街路北</b></p> <p class="ql-block"><b>尚未修建的黃河東大街(加油站南,十字路口處)</b></p> <p class="ql-block"><b>西口古渡還沒有修建廣場前</b></p> <b>紅星中學最初的校門</b> <b>紅星中學最初的大辦公室</b> <p class="ql-block"><b>西口古渡修建前的景象</b></p> <b>西口古渡沒有修建時的場景,西口古渡石碑和雞鳴三省“昴mao日雞”可能是同時期的建筑。</b> <p class="ql-block"><b>禹王廟戲臺西側(cè)曾有一個公雞雕像,寓意河曲是雞鳴三省之地,基座還刻有兩個大字“昴日”。不久,此公雞雕像遭來非議,就掩埋了,估計是永遠看不到了。昴日雞,即昴宿mǎo xiù,中國神話中的二十八宿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墕頭遼塔沒有整修基座前。塔高9米,塔體呈正六棱形,塔身為六角三層密檐式實心結(jié)構(gòu),距今九百年左右。</b></p> <p class="ql-block"><b>文昌中學原貌,現(xiàn)在是第三人民醫(yī)院。文昌中學2000年落成使用,2013年撤銷后與河中合并。</b></p> <p class="ql-block"><b>河曲中學建科技樓前的瓦房,后面的紅樓是五號住宅樓</b></p> 人物 <p class="ql-block"><b>西門河畔人力渡船</b></p> <p class="ql-block"><b>老爺廟(原文化館)</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城關(guān)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南園宣傳隊全體合影1968.4.28</b></p> <p class="ql-block"><b>1976年北元文藝宣傳隊演出節(jié)目</b></p> <p class="ql-block"><b>曾在巡鎮(zhèn)中學和忻州師院任教的陳金戈老師(江蘇沙家浜人)1990年元宵節(jié)在河曲翠峰賓館和我的合影。陳金戈老師在忻州師院時是我的古漢語老師,當時任中文系黨總支書記。</b></p> <p class="ql-block"><b>河曲中學的牌匾是周少卿校長在建成大門后請金熙英托書法家段云題寫的。</b><b style="font-size:18px;">新校建成后,</b><b>請大書法家盧中南題寫了河曲中學牌匾。這是王尚斌老師和張建華請張厚成老師觀看盧中南書法原作。</b></p> <b>原古渡廣場。河對面的農(nóng)民擔著鮮果到西牌樓附近售賣,現(xiàn)在禁止船渡,這種場景沒有了。</b> <p class="ql-block"><b>1983年我在忻州拍的照片,當時忻州還沒有彩照,我的第一張彩照是1984年在太原五一廣場拍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