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磧口古鎮(zhèn)位于黃河晉陜大峽谷的中部,山西省臨縣城南四十八公里處,南臨著名的孟門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黃河因“磧”而生險,磧口因“險”而成鎮(zhèn)。</p><p class="ql-block">磧,在漢語詞典中是沙石積成的淺灘。</p><p class="ql-block">黃河之水由北而來,且來勢洶涌,滔滔不絕,但到了磧口上游,河道變寬,水流比較平靜。沒想到,磧口東面一條湫水河斜刺過來,裹挾著大量泥沙巨石,入黃河時堆積在河道里,形成當地人稱“磧”的激流險灘,船伐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干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鼎盛時,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就有150艘之多,磧口鎮(zhèn)各類相關服務配套店商三百多家。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美名傳遍南北。</p> <p class="ql-block">磧口古時為軍事要沖,它西接陜西的吳堡縣,北通陜北的佳縣、榆林和內蒙,東可通往山西汾陽、榆次和太原,順河而下,可達永濟、禹口,逆水而上,可達包頭。水路四通八達,交通如此便利,為東西南北省的經濟、文化樞紐,為古時經商,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p> <p class="ql-block">在明清時期,西北各省的物資由河運到達磧口后,轉陸路運到太原、京津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運到西北。當年黃河上,船伐穿梭,山谷間駝鈴回蕩,古鎮(zhèn)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好一派繁榮景象。</p><p class="ql-block">在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為繁榮邊區(qū)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東渡黃河,夜宿于磧口,后轉到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一、磧口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繁花落盡,商賈離散,“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喧鬧終歸寧靜,并略顯蕭瑟與頹廢。但走進磧口,步行老街,仍然能感受到昔日強烈的商業(yè)氣息。</p><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依山而建,三條主街和十一條呈陡坡狀的山巷,使各個窯院相通相連,錯落有致,樓上有樓,層層相疊。</p> <p class="ql-block">緊挨黃河邊上的西市街上,大多是一些碼頭和大型糧油貨棧,極大方便了往來船只裝卸貨物。如今,許多都改造成賓館、客棧,為游人在領略古鎮(zhèn)風情之余,休息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是一條以服務為主的商業(yè)街,設有票號、當局、藥店、百貨鋪等。解放前,也曾有煙館、賭場和妓院,可惜五十多年前的一場洪水將這條街沖毀了一半,現在的街景只是憑想象復古當年的車水馬龍,人流熙攘了。據說,當年古鎮(zhèn),每當夜幕降臨,滿街都是噼里啪啦的算盤聲,那是商家的賬房正在清點一天的收成。</p> <p class="ql-block">靠山的東市街上,以大大小小的歇馬驛站居多,建筑大多簡陋,但街面比較寬闊,為的是能讓大牲口通行,這里自然成了駝幫、馬隊穿越呂梁溝壑的旱路起點。</p> <p class="ql-block">二、黑龍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與黃河相望的黑龍廟,像一塊寶石鑲嵌在磧口臥龍山上。</p><p class="ql-block">據清朝乾隆二十一年碑記:黑龍廟最早建于明代,到清雍正年間增建樂樓,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里面供奉著龍王、河伯、風伯、關圣帝,意在保佑黃河上往來船只平安。廟宇以中軸線排列,山門、樂樓、正殿、東西鼓鐘樓、東西看臺、東西廂房和東西耳殿,整體是單進四合院布局,建筑結構嚴謹合理。</p> <p class="ql-block">整個廟宇疊于石崖之險,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仰望山門,三重飛檐,高低錯落,疊勢凌空,古廟遠望宛如仙閣,與山、鎮(zhèn)在黃河之間相映成趣,形成呼應,被譽為磧口古建筑之首。</p> <p class="ql-block">除建筑特色外,樂樓的設計別具匠心,不用擴音設備,廟里唱戲,黃河西岸聽得清晰明耳,故有“山西唱戲陜西聽”之說。它和北京天壇回音壁、大鐘寺大鐘有著同等音韻效果。估計,除了建筑結構外,與黑龍廟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溫度、濕度、風力和水的傳播環(huán)境有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黑龍廟山門上方的匾額為“神宮寶界”,兩邊鑲嵌著石刻對聯:“物數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這是對昔日磧口繁榮歷史的精辟總結。</p> <p class="ql-block">三、李家山</p> <p class="ql-block">在磧口古鎮(zhèn)對面上山,一條蛇蜒的黃土小路直通李家山。站在半山腰回眸遠眺,黃河盡收眼底。正如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所形容:“從外面看是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很講究的明清建筑群體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再找到”。</p> <p class="ql-block">“仁者愛山,智者樂水”,這是許多藝術家的共識。</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特殊村落孤例。在這里,貧瘠的黃土與干旱氣候不易發(fā)展傳統(tǒng)農業(yè),李家山的先輩們,依靠磧口得天獨厚的條件,經商輸液終成一方巨富,回到故鄉(xiāng)又大興土木,為今天的畫家和攝影師們,留下令人嘆為觀止的民居建筑畫卷。</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面南背北,“兩溝四面坡”,在風水先生眼里,就是一只展翅翼飛的鳳凰。山峁為鳳頭,兩溝為鳳翼。村里百戶人家,順應地形與地勢,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使得大小百十個窯洞院落,疊加有序,絲毫不顯擁擠。民居呈階梯狀分布,下一層窯洞就是上一層窯洞的前庭,窯洞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層疊直至坡頂,多達七、八層的窯洞看似隨意布局,但完美地結合了山脈的坡度與走向,凝成一副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四、西灣村</p> <p class="ql-block">呂梁山脈中,流淌著一條古老的河—湫水河。西灣村就坐落在小河邊,西灣人依山傍水,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世世代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西灣村,是中國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據傳,西灣人祖先,曾于明洪年間從“大槐樹”遷移,故今日的西灣村還有“槐樹街”之名。</p><p class="ql-block">磧口古鎮(zhèn)最顯赫的家族,就是西灣村陳氏家族。老人們回憶說:鼎盛時期,陳氏家族擁有磧口半條街。</p> <p class="ql-block">走進西灣,是一座始建于明未,占地三萬多平方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民居建筑規(guī)模宏大合理,建筑思想深邃,院落串聯有序,院院相連,戶戶相通,進一院可以串遍全村。三座大門五條巷道,將四十余座宅院連為一體,形成一個城堡式封閉空間,創(chuàng)造了獨具風格的“立體交融式”鄉(xiāng)土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位中國著名建筑學家,考察西灣后激動說:“這批民居完好地保護下來,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今天西灣村古風、古韻猶在,給人們留下了神秘的建筑色彩和歷史傳說。</p> <p class="ql-block">五、黃河水蝕浮雕</p> <p class="ql-block">從磧口古鎮(zhèn)出發(fā),沿黃河一路往北約四十公里,在曲峪鎮(zhèn)開陽村附近,有一段長約二公里的河岸崖壁上,有著黃河最集中、最壯麗精彩的風蝕、水蝕浮雕。這種以黃河中生代砂巖為壁的摩崖畫廊和水蝕浮雕,構成一幅幅依巖造型,自然雕琢的百里畫卷,是世界上珍貴的自然遺產。</p> <p class="ql-block">這種浮雕形成于三疊紀,千萬年來的地下水溶蝕與河流沖蝕作用加之風沙的吹蝕,使黃河岸邊崖面凸凹不平并連成一片,形成了如今的天然崖壁浮雕。</p> <p class="ql-block">在河中乘船遠觀,可見浮雕氣勢恢宏,極具水墨寫意及抽象浮雕意味的畫廊長卷效果。上岸近看,浮雕其以石雕、浮雕、鏤雕為主,兼有平面線刻與透雕、圓雕等,形狀各異,視覺生動,可以說,它是集古今中外繪畫藝術、建筑藝術、雕刻藝術、書法藝術于一體的黃河百里畫廊,其規(guī)模之宏達,形象之生動離奇,堪稱國內奇景一絕。</p> <p class="ql-block">黃河把仙姿風貌交給人類,黃土把亙古豪氣留給人間。</p><p class="ql-block">1948年,毛澤東率部東渡黃河時,曾用濃厚的鄉(xiāng)音,袒露了一個偉人的博大胸襟:“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的感嘆!這個聲音,伴隨著黃河奔騰不息的巨浪,穿越世紀,一直響徹到今天。</p><p class="ql-block">這是巨人的聲音,也是民族的強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