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鸕鶿,人們也把它叫做“魚鷹”,屬鳥綱鵜形目,長得有點像野鴨,頭如老鷹,雙眼凸鼓,嘴巴如勾,脖子粗長,混身羽毛閃著綠光,腳蹼大如鵝掌,頷下掛著像布袋一樣的喉囊,走起路來晃來晃去,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給人的感覺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眲e看鸕鶿其貌不揚,卻是個捕魚高手。</p> <p class="ql-block">用它捕魚是漢族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王庚義的家就在孫召鄉(xiāng)侯老莊的東南角,這位在水上漂泊了60年的老漁民,堅守著魚鷹的最后部落,在歲月的流逝中,將魚鷹文化吃力地傳承著。</p> <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一批漁民拖家?guī)Э诘胶泳W密布的侯老莊安家,那時的漁民被人們稱為“魚花子”,十幾戶人家蝸居在侯老莊附近河沿上,生活窘迫,度日慘淡。這項技藝在河南省新蔡縣孫召鄉(xiāng)侯老莊中的漁民中世代相傳著。</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侯老莊村漁業(yè)十分興盛,全村有30多人馴養(yǎng)鸕鶿來捕魚,張籪抓魚的漁民也很多。而現(xiàn)在侯老莊村還以鸕鶿捕魚的只剩下3戶人家。</p><p class="ql-block">兩兄弟用鸕鶿捕魚已經傳了3代,從他們的曾太祖父開始就馴養(yǎng)鸕鶿來捕魚。爺爺傳給了父親,父親傳給了王庚義,自小跟隨父親學習鸕鶿捕魚的技巧,從16歲開始,獨自一人帶著鸕鶿駕船出去捕魚,至今已有53多個年頭。78歲的王效先鸕鶿捕魚技術,至今也有60多年。</p> <p class="ql-block">雙葉扁舟出沒于洪河碧水之中,矯健的魚鷹、迅捷的魚兒、黝黑的漁夫、碧綠的河水、兩岸的風光,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侯老莊的鸕鶿捕魚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承,這項工作需要勇氣、技藝、人與鷹的無間合作,鸕鶿捕魚好戲此時精彩上演。只見“牧鷹人”(漁人)發(fā)令,用竹竿拍打著河水面,嘴里喊著號子,魚鷹們便一頭扎進水里,僅一會兒功夫,第一只魚鷹鉆出了水面,喉嚨里塞了條大魚。</p> <p class="ql-block">捕魚時,魚鷹們的脖子上,通常套有一根麻織的細繩子,以防它們私吞大魚。眼疾手快的“牧鷹人”一手抄回子、把魚頭抄進去,一手抓鷹把魚扔進艙里。</p> <p class="ql-block">鸕鶿們靈巧地騰空躍起,一會兒紛紛鉆入水中,搜尋著河水下的魚兒,待捕到魚后,先貯藏在喉囊中,漁夫伸出竹竿,鸕鶿便跳躍其上,竹竿再那么往漁舟上一搭,鸕鶿就上了船。待鸕鶿抖落毛上的水珠,漁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輕輕一捏,囊內的魚便逐條轉個方向,順著魚鰭的方向把魚擠出來。</p> <p class="ql-block">經過幾個小時的勞作,船艙里逐漸堆積起大大小小的魚,鸕鶿疲乏了,漁夫就喚回鸕鶿駕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棲息地,用早已準備好的小魚犒勞辛苦工作的鸕鶿們,這時,饑腸轆轆的鸕鶿聞到了魚味,都爭先恐后地圍在他們身邊搶奪食物。</p> <p class="ql-block">本世紀90年代,由于工業(yè)的發(fā)展,河水污染加劇,侯老莊村附近的河里,魚、蝦越來越少,這對王庚義,王效先等以鸕鶿捕魚為生的人來說是越來越艱辛了,</p> <p class="ql-block">他們每天要帶著鸕鶿劃船2-3個小時,到比較偏遠、污染比較少的河里去捕魚,那是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新蔡縣洪河上游一度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造紙廠,數(shù)不盡的污水毫無節(jié)制地排到河里,清澈的河水開始發(fā)黑發(fā)臭,不僅魚蝦水草絕跡,連用河水澆灌的莊稼也受到了污染,每天捕魚所得的錢勉強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環(huán)保條件好了,魚兒也多了,隨著年齡的增大,黃庚義,王效先兩兄弟祖?zhèn)鞯柠R鶿捕魚法也面臨失傳的困境。子女們都不愿意學習這門手藝??h的有關部門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禁止魚鷹下河捕魚,再過幾年,王氏兄弟都要“退休”了,鸕鶿也面臨“下崗”。和鸕鶿共同生活了這么多年,王氏兄弟和鸕鶿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漁夫已經年老力衰,他們?yōu)辂R鶿的未來擔憂,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夠繼承這種捕魚技藝。</p><p class="ql-block">如此說來。傳統(tǒng)技藝的消退已經成了當下人們不可否認的事實。許多手藝如變臉、布袋戲、皮影、繡花鞋等,都急需傳人。這些歷史悠久具有深遠影響的民間技藝,如果不能得以發(fā)揚光大,讓人們去學習和知曉的更多的話,那勢必對民間文化的傳承,成為了一種嚴峻的考驗。小編非常不希望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p> <p class="ql-block">侯老莊70歲的王效義由于年齡大了,力不從心,他賣掉了捕魚4只魚鷹和船只。</p> <p class="ql-block">作為民間技藝的傳人,有著不可推脫的歷史責任感才是最應當保留的。那么作為倡導保留優(yōu)秀民間技藝的當代人,有什么更好的舉措呢?</p><p class="ql-block">如今,經過十幾年的生態(tài)治理,洪河和它的眾多支流逐漸恢復了原來的碧波蕩漾,面對清流如許,人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久違的感覺。但世事變幻,逝者如斯,穿著皮褲的漁夫、雙葉舟、魚鷹……這些延續(xù)千年的捕魚文化傳承,由于后無傳人和禁捕將逐步在記憶中或永遠消失在歲月的河流里。</p><p class="ql-block">攝影:文:明章2022.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