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半兩古錢幣

雷琪(武軍)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錢幣,在世界錢幣史上有著輝煌的歷史和重要的地位,它們是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縮影和風向標,是研究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古人在生產(chǎn)、交換、貿易等經(jīng)濟活動中,離不開貨幣,古錢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古錢幣的發(fā)明、發(fā)展和歷史演變,先后經(jīng)歷了貝幣、金屬幣、紙幣等過程。其中占據(jù)著漫長歲月的,是金屬貨幣,尤其是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青銅幣。其中聞名遐邇的,就有半兩錢。</p><p class="ql-block">半兩錢的鑄造分為先秦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三個階段,先秦半兩也稱戰(zhàn)國半兩。它們主要都是用銅作原料鑄造而成,只不過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半兩錢的大小、厚薄、重量、文字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因此,研究半兩錢,似乎就是在研究一部關于戰(zhàn)國、秦代以及早期漢代的歷史。</p><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發(fā)展到東周的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圓形的青銅幣,中間有圓孔或方孔,我們所說的先秦半兩,就是外圓內方或曰“天圓地方”的青銅鑄幣。秦滅六國后,在推行秦朝國家政治體制、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的同時,以秦半兩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法定貨幣。秦半兩在中國古代錢幣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外圓內方的“孔方兄”鑄造銅錢式樣,一直延續(xù)了二千多年,直至清朝結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義的先秦時期,系指舊石器時代至秦始皇稱帝之前。故</span>錢幣界將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半兩錢稱之為“先秦半兩”。先秦半兩從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惠文王(贏駟)二年(公元前336年)起開鑄,至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其間歷時115年。</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稱“始皇”并建立秦朝之后,隨即廢除各國的貝幣、刀幣、布幣等貨幣,以先秦半兩經(jīng)改進后作為統(tǒng)一的法定鑄幣。每枚鑄幣重量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秦半兩鑄造至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為止。</p><p class="ql-block">漢承秦制。漢半兩在漢朝初期仍沿用秦半兩制式,只是其比秦半兩的直徑、重量縮小了,錢幣銘文也略有變化。漢初所鑄之錢,雖陸續(xù)減輕重量,但仍稱為半兩。如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減為四銖。四銖半兩雖重量銳減,然文字平正,筆劃方折,不帶隱起。由于大量民間私鑄半兩已有輕到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被稱為“榆莢錢”“榆莢半兩”或“莢錢”。</p><p class="ql-block">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半兩錢仍然是法定的銅鑄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半兩錢,改行五銖錢。由此,中國古代錢幣品種進入了又一個新的歷史階段。</p><p class="ql-block">從秦惠文王二年開始發(fā)行半兩錢算起,到秦滅亡,先秦半兩和秦半兩一共延續(xù)了130年之久。而從半兩錢經(jīng)歷戰(zhàn)國、秦、漢三個歷史時期計算,則半兩錢總共延續(xù)了218年。</p> <p class="ql-block">外圓內方的鑄造錢幣在中國流行了二千多年。其外圓周邊有凸出錢面的部分稱為輪,內方四周凸出錢面的部分稱為郭,也即廓。古時郭通廓,漢語詞匯“輪廓”疑似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先秦半兩:直徑較大,有錢幣專著上介紹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2.5—8厘米,一般在3厘米以上,重3—5克;較大型的直徑在5厘米以上,甚至6厘米。錢幣泰斗丁福保所著《歷代古錢圖說》中刊登的最大一枚先秦半兩,直徑近7厘米,但未見到有8厘米的。半兩錢文為</span>篆書“半兩”,“半”字在穿口右側,“兩”字在穿口左側;“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均較短,“兩“字中間的兩個“人”字上部帶有較長的豎筆;錢面文字高挺,微帶凸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秦半兩錢質較厚,無內外輪郭,錢面不平整,偶有鑄液溢出產(chǎn)生茬口,茬口較寬,歷經(jīng)兩千多年風雨滄桑,銅銹斑駁。</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四枚先秦半兩,在江海橫流、滄海變桑田之后與世人見面。其直徑均達3厘米以上,幣體渾厚,鑄造粗獷,篆字古樸,風格豪放。<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枚直徑達3.5厘米,上部略有鑄液溢出,穿口上沿有一條凸起的郭,與“半”字左側相連,很少見。</span>由于戰(zhàn)國時期鑄造技藝所限,先秦半兩錢許多穿口不夠方正,尤其下圖第二枚最為明顯。</p> <p class="ql-block">秦半兩:沿襲了先秦半兩制式及風格,均為青銅澆鑄。初期形體較大,多3厘米以上,重8克左右,鑄幣精美,字體規(guī)整凸起。秦朝后期減輕為2.5—2.7厘米,重2.7—3.3克,周邊較圓,錢體輕薄,出現(xiàn)有外郭;錢文字體呈方形,但不及先秦半兩和秦初期的秦半兩高挺;“半”字下橫和“兩”字上橫均較長,“兩”字中間的兩個“人”字上部豎筆較短,后期出現(xiàn)“連山式”;鑄口銅茬較窄。</p> <p class="ql-block">先秦半兩與秦半兩較難區(qū)分,但仔細鑒賞后,仍能發(fā)覺些許端倪,成為區(qū)分兩者的證據(jù)。</p> <p class="ql-block">以下秦半兩,直徑分別在2.5—3.6厘米之間,鑄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至今已逾兩千兩百多年。由于出土前所處地域不同,土壤的干濕、酸堿、土壤化學成分的差異,使得錢幣正面與背面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銹跡,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翠綠、墨綠、赭紅、棗紅、紫紅、深藍、寶藍、土黃、金黃等不同的銹蝕色彩,煞是好看,且沒有兩枚是相同的。其凝聚著的古樸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十分強烈,因此分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這幾枚秦半兩,應是出自北方干坑,銹跡層次分明。錢幣底板上面是紅斑,紅斑上面是綠銹以及黃、藍等銹色。這些絢麗的銹色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這些秦半兩的閱歷與蒼老。</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枚秦半兩,“半”字的兩橫似黃牛角般彎曲向上,“半”字右上部直角也略呈圓弧形,分析是鑄模變形后所致。此枚半兩甚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枚秦半兩,“兩”字中間兩個“人”字已經(jīng)變成兩豎,成為兩個相連的“山”字,也即所謂的“連山兩”秦半兩。</p> <p class="ql-block">滿身綠色、藍色銹色的秦半兩,系出自濕坑。</p> <p class="ql-block">該枚秦半兩字體凸出明顯,高出幣面約0.1厘米。</p> <p class="ql-block">此枚秦半兩與眾不同,字體修長,且“兩”字上面一橫極短,而“半”字下面一橫很長。</p> <p class="ql-block">此枚秦半兩,直徑達3.6厘米,屬于較大型的秦半兩,“半”字左上角被鑄成“口”字狀,疑似鑄模變形所致。</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枚秦半兩,直徑近3.5厘米,字體凸出,“半”字疑因鑄造時模、范變形導致字體略有變異。第一筆橫劃的右邊彎角頂端似蟹鉗狀張開,豎筆略斜,“兩”字則非常規(guī)整。從正面、背面觀察此幣顏色,應系純黃銅所鑄,而一般半兩錢為青銅所鑄。</p> <p class="ql-block">漢半兩:雖沿襲秦半兩錢,鑄幣較為規(guī)整,然重量減輕。同時因允許民間私鑄,致使?jié)h半兩越鑄越小,甚至成為“榆莢錢”,直徑不足1厘米,重量不足1克。漢武帝停鑄半兩錢之前,部分半兩錢“兩”字中間的兩個“人”字由秦后期秦半兩的“連山式”演變成了漢半兩的“十字兩”。</p> <p class="ql-block">以下四枚為漢半兩。第一枚和第二枚是比較典型的“十字兩”,可見漢半兩后期鑄幣時的偷工減料。</p> <p class="ql-block">無論先秦半兩、秦半兩,還是漢半兩,它們都為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歷程留下的瑰寶。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目擊了烽火連天的諸侯爭霸,見證了封建割據(jù)的兵荒馬亂,經(jīng)歷了潮起潮落的改朝換代,并湮沒在了平民百姓們的平淡生活中。半兩錢作為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法定貨幣,在中國古代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部有聲有色的劇目,至今還令人感嘆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