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蟲在動物傳統(tǒng)分類中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近年來昆蟲綱被提升為六足亞門。主要特征:身體由若干環(huán)節(jié)組成,包括頭、胸、腹3部分;頭部不分節(jié),具有口器和1對觸角,通常還有復眼和單眼,是感覺與取食的中心;胸部分為3節(jié),具有3對足,一般成蟲還有2對翅,部分種類翅退化,是運動的中心;腹部分為11節(jié),常演化為8節(jié)、7節(jié)或4節(jié),包含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內(nèi)臟,是生殖與營養(yǎng)代謝的中心。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通常要經(jīng)過一系列內(nèi)部及外部形態(tài)上的變化,即變態(tài),主要有不完全變態(tài)和完全變態(tài)兩類。</p> <p class="ql-block">昆蟲具有體型小、種類多、數(shù)量大、分布廣、適應性強的特點。全世界已知100萬種以上,約占動物界種數(shù)的80%,中國已知10萬多種。廣義的昆蟲通常分為4綱38目。原尾綱包括蚖目、華蚖目、古蚖目3個目;彈尾綱包括原跳蟲目、長跳蟲目、愈腹跳蟲目、短角跳蟲目4個目;雙尾綱包括雙尾目1個目;昆蟲綱包括石蛃目、衣魚目、蜉蝣目、蜻蜓目、襀翅目、等翅目、蜚蠊目、螳螂目、蛩蠊目、螳?目、竹節(jié)蟲目、紡足目、直翅目、革翅目、缺翅目、嚙蟲目、虱目、纓翅目、半翅目、脈翅目、廣翅目、蛇蛉目、鞘翅目、捻翅目、雙翅目、長翅目、蚤目、毛翅目、鱗翅目、膜翅目30個目。</p> <p class="ql-block">原尾綱:統(tǒng)稱原尾蟲。是一類原始的昆蟲。全世界已知共有3目10科600余種,中國已記錄215種。身體呈半透明狀;微小細長,長度不超過2毫米;無觸角、復眼和單眼,僅有1對假眼;前胸足較長,向頭前伸出,猶如觸角。增節(jié)變態(tài)。主要生活在石下、土壤和腐葉中,喜潮濕環(huán)境。1956年,我國昆蟲學家楊集昆先生在華山首次發(fā)現(xiàn)了分布在中國的原尾蟲;1963年,尹文英院士描述了分布于中國浙江天目山的兩種原尾蟲。</p> <p class="ql-block">彈尾綱:統(tǒng)稱跳蟲。是一類原始的昆蟲。全世界已知達8000種,中國已發(fā)現(xiàn)并定名約320種。成蟲體微小至中小型;長形或圓球形,身體裸或被毛、鱗片;頭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通常4節(jié);復眼退化,每側(cè)由8個或8個以下的圓形小眼群組成;腹部6節(jié),第1節(jié)腹面中央具黏管,第4或5節(jié)具彈跳器;無尾須。表變態(tài)。體色多樣,喜歡潮濕并富含腐殖質(zhì)的環(huán)境,多數(shù)種類以真菌和腐殖質(zhì)為食,種群密度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雙尾綱:主要包括雙尾蟲和鋏尾蟲兩大類。全世界已知共有800多種,中國已知50多種。身體細長,體色多為白色或乳白色;口器咀嚼式,內(nèi)藏于頭部腹面的腔內(nèi);觸角長并呈念珠狀;無復眼和單眼;胸部構(gòu)造原始,三對足的差別不大,跗節(jié)1節(jié);腹部11節(jié),第1—7腹節(jié)腹面各有1對針突,腹末有1對尾須或尾鋏,無中尾絲。表變態(tài)。主要生活在土壤、洞穴等環(huán)境中,取食活的或死的植物、腐殖質(zhì)、菌類或捕食小動物。</p> <p class="ql-block">石蛃目:是較原始的小型昆蟲。全世界已知共2科65屬約500種,中國已知種類均屬于石蛃科,共有8屬27種。體小型,體長通常在15毫米以下;近紡錘形,胸部較粗且背側(cè)拱起,向后漸細;體表常密被鱗片,有金屬光澤;體色多為棕褐色;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有單眼,復眼大而近圓形;無翅;3對胸足形狀相似;腹部11節(jié),末端具1對側(cè)尾須和1根中尾絲。表變態(tài)。多喜陰暗,一般生活在地表,生境多樣,以植食性為主。</p> <p class="ql-block">衣魚目:是較原始的小型昆蟲。全世界已知共5科約370種,中國已知共4科約250種。體小至中型,通常5—20毫米;體略呈紡錘形,背腹部扁平且不隆起;體表多密披不同形狀的鱗片,有金屬光澤,通常為褐色,室內(nèi)種類多呈銀灰或銀白色;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復眼退化,通常無單眼;胸節(jié)寬大,無翅;腹部11節(jié),第11節(jié)具1對尾須和中尾絲,長而多節(jié)。表變態(tài)。喜溫暖環(huán)境,多數(shù)夜出活動,室內(nèi)種類可危害書籍、衣服等。</p> <p class="ql-block">蜉蝣目: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蟲。全世界已知2300多種,中國已知300多種。成蟲體小至中型,細長,體壁柔軟,薄而有光澤,常為白色和淡黃色;口器咀嚼式;觸角短,剛毛狀;復眼發(fā)達,單眼3個;翅膜質(zhì),前翅很大,后翅退化,休息時豎立在身體背面;雄蟲前足延長;腹部末端兩側(cè)生有1對長的絲狀尾須,部分種類還有一根長的中尾絲。原變態(tài)。成蟲不取食,壽命極短。稚蟲對水質(zhì)敏感,是檢測水體污染的指示生物。</p> <p class="ql-block">蜻蜓目:是一類較原始的昆蟲?,F(xiàn)生類群共包括差翅、束翅及間翅3個亞目,全世界已知29科約6500種,張浩淼2018年主編的《中國蜻蜓大圖鑒》收錄中國蜻蜓3亞目23科175屬820種。成蟲體中至大型,細長,20—150毫米;體壁堅硬,體色艷麗;頭大且轉(zhuǎn)動靈活;口器咀嚼式;觸角短,剛毛狀,3—7節(jié);復眼極其發(fā)達,單眼3個;前胸小,中后胸愈合成強大的翅胸;翅狹長,膜質(zhì),透明,翅脈網(wǎng)狀,多橫脈,有翅痣和翅結(jié),休息時平伸或直立;足細長;腹部細長,具尾須。半變態(tài)。稚蟲水生,捕食水中的小動物。成蟲飛行迅速敏捷,捕食多種農(nóng)林牧業(yè)害蟲,是有益于人類的重要天敵昆蟲。常見的科有蜓科、蜻科、蟌科、扇蟌科等。</p> <p class="ql-block">襀翅目:統(tǒng)稱石蠅。是一類較古老的原始昆蟲。全世界已知3400多種,中國已知400多種。成蟲體中小型,長扁而柔軟;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復眼發(fā)達,單眼3個;前胸大,方形;翅膜質(zhì),休息時平折在蟲體背面;跗節(jié)3節(jié);尾須長,絲狀,多節(jié)。喜山區(qū)溪流,稚蟲有些捕食蜉蝣的稚蟲、搖蚊、蚋的幼蟲,有些取食水中的植物碎屑、藻類和苔蘚。成蟲常棲息于流水附近的樹干、巖石上,取食藍綠藻。對水體污染非常敏感。</p> <p class="ql-block">等翅目:俗稱白蟻。世界已知3000多種,中國已知4科近500種。成蟲體小至中型;體壁柔弱;多型;工蟻白色,頭常為圓形或長形,口器咀嚼式,觸角長,念珠狀,無翅;兵蟻類似工蟻,但頭較大,上顎發(fā)達;繁殖蟻主要包括發(fā)育完全的有翅雄蟻和雌蟻,前后翅相似。營群體生活,是典型的社會性昆蟲,生活于隱藏的巢居中。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枕木、橋梁、堤壩等建筑物,取食森林、果園和農(nóng)田的農(nóng)作物,是重要害蟲。</p> <p class="ql-block">蜚蠊目:俗稱蟑螂。全世界已知6科4337種,中國已知3科250多種。體寬,多扁平,體壁光滑,堅韌,常為黃褐色或黑色;頭小,三角形,常被寬大的盾狀前胸背板蓋??;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多節(jié);復眼發(fā)達,單眼退化;多數(shù)種類具兩對翅,蓋住腹部,前翅狹長,后翅膜質(zhì);3對足均為步行足,爬行迅速;腹部10節(jié),尾須多節(jié)。漸變態(tài)。室內(nèi)種類常在夜晚出來覓食,能污染食物和生活用具,傳播多種致病微生物。</p> <p class="ql-block">螳螂目:統(tǒng)稱螳螂。世界已知2000多種,中國已知8科近150種。成蟲體中至大型,細長,多為綠色;頭大,呈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口器咀嚼式,上顎強勁;觸角長,絲狀;復眼突出,單眼3個,排成三角形;前胸特別延長;前足腿節(jié)和脛節(jié)生有利刺,脛節(jié)鐮刀狀,常向腿節(jié)折疊,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皮質(zhì),后翅膜質(zhì),臀區(qū)發(fā)達、扇狀;腹部肥大,尾須1對,短。漸變態(tài)。捕食各類昆蟲和小動物,是重要的天敵昆蟲。</p> <p class="ql-block">蛩蠊目:是一個小目,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因外形既像蟋蟀又像蜚蠊而得名。已知僅28現(xiàn)生種,中國2種。身體扁長型,體暗灰色;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復眼圓形,無單眼;無翅;腹部10節(jié);尾須長,8—9節(jié)。漸變態(tài)。生活在寒冷地區(qū),尤其是高山上的巖石下或林中枯枝落葉中。1986年我國昆蟲學家在長白山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蛩蠊目昆蟲,并命名為中華蛩蠊,填補了我國沒有蛩蠊目昆蟲的空白,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p> <p class="ql-block">螳?目:是一種外形既像螳螂又像竹節(jié)蟲的古老昆蟲,發(fā)現(xiàn)于納米比亞,2001年建立新目。目前已發(fā)現(xiàn)4科11屬18個現(xiàn)生種類。中國僅發(fā)現(xiàn)1個內(nèi)蒙古的侏羅紀化石種。體中小型,略具雌雄二型現(xiàn)象;頭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多節(jié);復眼大小不一,無單眼;無翅;胸部每個背板都稍蓋過其后背板,前胸側(cè)板大,充分暴露;前足和中足均為捕捉足;跗節(jié)5節(jié);尾須短,1節(jié)。大多生活在山區(qū)草地石塊下,捕食小型昆蟲。</p> <p class="ql-block">竹節(jié)蟲目:俗稱竹節(jié)蟲或葉?。全世界已知3000多種,中國已知300余種。成蟲通常中到大型;體軀延長呈棒狀或闊葉狀;頭小,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復眼小;前胸小,中后胸延長;有翅或無翅,有翅種類前翅革質(zhì),橫脈眾多,脈序成細密的網(wǎng)狀,后翅膜質(zhì);足跗節(jié)3—5節(jié);腹部細長,尾須短不分節(jié)。漸變態(tài)。成蟲多不善飛翔,生活于草叢或林木上,以葉片為食。幾乎所有種類均具極佳的擬態(tài),常模擬植物的枝條或葉片。</p> <p class="ql-block">紡足目:俗稱足絲蟻。全世界約300種,中國已知6種。中小型昆蟲,體形細長,一般3—25毫米;體壁柔軟;體色多為煙黑色或栗色;頭部近圓形,前口式;觸角絲狀,22—32節(jié);復眼腎形,無單眼;雌蟲無翅,雄蟲多具翅,翅柔軟,狹長,前后翅形狀相似;前足基跗節(jié)膨大,具絲腺,可以分泌絲造絲質(zhì)隧道;腹部狹長,分10節(jié),尾須2節(jié);雄性外生殖器復雜,一般不對稱。漸變態(tài)。主要生活在樹皮、枯枝落葉和苔蘚地衣上。</p> <p class="ql-block">直翅目:因該類昆蟲前、后翅的縱脈直而得名。全世界已知18000余種,中國已知800余種。成蟲體中至大型,體長10—110毫米,僅少數(shù)種類小型;口器為典型咀嚼式;觸角多為絲狀,少數(shù)為劍狀或棒狀;復眼發(fā)達,單眼2—3個或缺;前胸背板發(fā)達,呈馬鞍形,中后胸愈合;翅常2對,前翅為覆翅,后翅扇狀折疊;前中足多為步行足,后足為跳躍足,少數(shù)種類前足特化為開掘足;產(chǎn)卵器通常發(fā)達;多數(shù)種類雄蟲具發(fā)音器,以左右翅相互摩擦發(fā)音,或以后足腿節(jié)內(nèi)側(cè)的音齒與前翅相互摩擦發(fā)音。漸變態(tài)。多數(shù)為植食性,取食植物葉片等部分。常見的科有蟋蟀科、螻蛄科、螽斯科、草螽科、露螽科、蚱科、斑翅蝗科、斑腿蝗科、蚤螻科等。</p> <p class="ql-block">革翅目:俗稱蠼螋。全世界已知約1800種,中國已知210余種。成蟲體中小型,狹長而扁平,表皮堅韌;頭前口式,扁闊,能活動;口器咀嚼式,上顎發(fā)達,較寬;觸角絲狀;復眼圓形,少數(shù)種類復眼退化,無單眼;前胸背板發(fā)達,方形或長方形;有翅或無翅,有翅種類前翅革質(zhì),短小,后翅大;跗節(jié)3節(jié);腹部長,尾須不分節(jié),鉗狀;雌雄二型,雄蟲尾鉗大且形狀復雜。漸變態(tài)。多為雜食性,取食動物尸體或腐爛植物。</p> <p class="ql-block">缺翅目:是極為罕見的昆蟲類群,被譽為昆蟲中的“活化石”。全世界已知現(xiàn)生種類40種。體型微小,體長不超過3毫米;口器咀嚼式;觸角9節(jié),呈念珠狀;無翅型個體無單眼和復眼,有翅型具有復眼和3個單眼;尾須1節(jié)。半變態(tài)。多群居生活,通常以缺翅類型出現(xiàn),當種群較為擁擠時便會產(chǎn)生部分有翅個體。一般生活在常綠闊葉林中,以真菌為食。分布于我國藏東南地區(qū)的中華缺翅蟲和墨脫缺翅蟲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p> <p class="ql-block">嚙蟲目:通稱嚙蟲或書虱。全世界已知5500余種,中國已知近1600種。體小而脆弱;頭部較發(fā)達,可自由活動;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復眼大而突出;胸部發(fā)達;翅膜質(zhì),靜止時呈屋脊狀疊蓋于背上,脈相簡單;足細長;無尾須。漸變態(tài)。生境復雜,常成群生活在樹干、葉片或果實上,也有些種類生活在室內(nèi)或動物巢穴中,取食書籍、谷物及動植物標本等。少數(shù)種類捕食蚜蟲及介殼蟲。雖有翅,但爬行活潑,不善飛翔。</p> <p class="ql-block">虱目:全世界約有3000種。體腹背扁平,通常小型,長0.5—10毫米,白、黃、棕或黑色;無翅;身體扁平;頭?。豢谄骶捉朗交虼涛?;觸角3—5節(jié);復眼退化或缺,無單眼;胸部可分為3節(jié),中胸可與后胸融合;足較粗,具有強爪,善于勾住寄主的毛發(fā)或羽毛;跗節(jié)1—2節(jié),食毛亞目具1—2爪。不完全變態(tài)。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外永久性寄生昆蟲,終生寄生于宿主體表,以宿主血液、毛發(fā)、皮屑等為食,有宿主專一性。</p> <p class="ql-block">纓翅目:通稱薊馬。全世界已描述的種類有9科6000余種,中國已知340余種。成蟲體微小至小型,細長,一般為0.5—15毫米;頭錐形,能活動,下口式;口器銼吸式,左右不對稱;觸角短,6—10節(jié);復眼發(fā)達,單眼通常為3個,無翅型常缺單眼;翅常2對,狹長,膜質(zhì),邊緣具長纓毛,前后翅形狀大致相同;足跗節(jié)1—2節(jié),爪1—2個;腹部常10節(jié),無尾須。在干旱的季節(jié)繁殖特別快,常見于花上,取食花粉粒和發(fā)育中的果實。</p> <p class="ql-block">半翅目:包括胸喙、頭喙、鞘喙、異翅四個亞目。全世界已知83000多種,中國已知6100多種。成蟲體小至大型,體形及體色均多樣;頭部后口式;口器刺吸式;觸角多為絲狀;復眼發(fā)達,單眼2—3個;前胸背板發(fā)達,通常呈六角形;胸喙亞目和頭喙亞目前翅質(zhì)地均勻,膜質(zhì)或革質(zhì),異翅亞目前翅基半部骨化成革質(zhì),端半部膜質(zhì);足的基本類型為步行足;部分種類具蠟腺或臭腺。漸變態(tài)。多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獵蝽、姬蝽、花蝽等捕食各種害蟲及螨類。常見的科有黽蝽科、獵蝽科、盲蝽科、姬蝽科、土蝽科、蝽科、長蝽科、緣蝽科、蚜科、木虱科、蠟蚧科、粉虱科、葉蟬科、廣翅蠟蟬科、蠟蟬科、蟬科等。</p> <p class="ql-block">脈翅目:全世界已知17科6000余種,中國已記錄14科約650種。體壁柔弱;頭部呈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觸角形狀多樣;復眼大,半圓形,具金屬光澤;足細長,少數(shù)種類前足特化為捕捉足;翅膜質(zhì)透明,前緣有翅痣,翅脈多分支,網(wǎng)狀,在翅緣二分叉;成蟲腹部細長,一般不具尾須;雌蟲有時形成細長的產(chǎn)卵器。完全變態(tài)。絕大多數(shù)為捕食性,主要以蚜蟲、葉螨、介殼蟲等及各種蟲卵為食。常見的科有草蛉科、褐蛉科等。</p> <p class="ql-block">廣翅目:包括齒蛉、魚蛉和泥蛉三大類群。全世界已知僅300余種,中國已知100余種。成蟲小至大型,體長8—65毫米;頭大,多呈方形,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復眼大,半球形;翅寬大,膜質(zhì),透明或半透明,前后翅形相似,后翅具發(fā)達的臀區(qū);脈序復雜,呈網(wǎng)狀。完全變態(tài)。幼蟲捕食性,常生活在流水的石塊下或池塘及靜流的底層,對水質(zhì)變化敏感。成蟲白天停息在水邊巖石或植物上,多數(shù)種類夜間活動,具趨光性。</p> <p class="ql-block">蛇蛉目:通稱蛇蛉。是昆蟲綱中的一個小目。全世界已知230種,中國已知現(xiàn)生種類30種。成蟲體細長,小至中型,多為褐色或黑色;頭長,后部縊縮呈三角形,活動自如;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復眼大,單眼3個或無;前胸極度延長,呈頸狀,中后胸短寬;前后翅相似,狹長,膜質(zhì),透明,翅脈網(wǎng)狀,具翅痣;腹部10節(jié),無尾須;雌蟲具發(fā)達的細長產(chǎn)卵器。完全變態(tài)。成蟲和幼蟲均為肉食性,是一類天敵昆蟲。</p> <p class="ql-block">鞘翅目:通稱甲蟲。是昆蟲綱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第一大目。全世界已知35萬種以上,中國已知約1萬種。成蟲體小至大型;體壁堅硬;頭殼堅硬,前口式或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為絲狀、棒狀、鋸齒狀、櫛齒狀、鰓葉狀或膝狀等;復眼發(fā)達,常無單眼;前胸發(fā)達,中后胸愈合,小盾片三角形;前翅堅硬角質(zhì)化,后翅膜質(zhì);足常為步行足。全變態(tài)。許多種類成蟲具假死性。食性復雜,主要有腐食性、糞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等。植食性種類很多是農(nóng)林作物的重要害蟲,有的是貯糧害蟲。捕食性種類很多是害蟲天敵。常見的科有步甲科、龍虱科、隱翅蟲科、金龜科、叩甲科、瓢蟲科、擬步甲科、天??啤⑷~甲科、象甲科等。</p> <p class="ql-block">捻翅目:統(tǒng)稱捻翅蟲。全世界已知約370種,中國已知13種。體形小,雌雄異型。雄蟲體長1.5—4.0毫米;頭寬;口器退化;觸角櫛狀或扇狀;復眼大而突出,無單眼;胸部長;前翅退化成棒狀,后翅寬大,扇狀;腹部10節(jié),無尾須。雌蟲體白色或淡黃色;頭小,常與胸部愈合;口器退化;觸角、復眼及單眼均消失;無翅;多數(shù)種類無足。完全變態(tài)。營自由生活或內(nèi)寄生生活,多寄生于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蟲體內(nèi)。</p> <p class="ql-block">雙翅目:分為長角亞目、短角亞目和環(huán)裂亞目,共75科。全世界已知12萬種,中國已知5000余種。成蟲體小至中型;下口式;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刮舐式,下唇端部膨大成1對唇瓣;觸角絲狀、短角狀或具芒狀;復眼大,單眼2—3個或缺;中胸發(fā)達,前后胸極度退化;前翅膜質(zhì),后翅特化為平衡棒。完全變態(tài)。成蟲極善飛翔,常白天活動,少數(shù)種類黃昏或夜間活動。不少種類是傳播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的媒介昆蟲。部分種類幼蟲蛀食植物,是重要的農(nóng)林害蟲。有些種類幼蟲具捕食性或寄生性。常見的科有大蚊科、搖蚊科、蠓科、蚊科、毛蚊科、虻科、水虻科、食蟲虻科、食蚜蠅科、實蠅科、麗蠅科、寄蠅科、花蠅科、蠅科等。</p> <p class="ql-block">長翅目:通常蝎蛉。全世界已知9科500種左右,中國已知3科150余種。成蟲體中型,細長;頭向腹面延伸成寬喙狀;口器咀嚼式;觸角長,絲狀;翅2對,狹長,膜質(zhì),少數(shù)種類翅退化或消失,前后翅大小、形狀和脈序相似,翅脈接近原始脈相;尾須短;雄蟲有顯著的外生殖器,在蝎蛉科中膨大呈球狀并上舉,狀如蝎尾。完全變態(tài)。幼蟲生活在土壤中,肉食性。成蟲活潑,食性雜,取食軟體的小昆蟲、花瓣、果實或苔蘚類植物。</p> <p class="ql-block">蚤目:通稱跳蚤。全世界已知16科2300余種,中國已知8科519種。成蟲體形微小或小型,體長多為1—3毫米;體堅硬側(cè)扁,棕黑色;口器刺吸式,適于穿刺吸血,或起固定作用;觸角粗短,1對,位于角窩內(nèi);眼發(fā)達或退化;無翅;后足發(fā)達、粗壯;腹部寬大,10節(jié);體肢著生向后的鬃刺或櫛,借以在動物毛羽間向前行進和避免墜落。完全變態(tài)。是一類善跳躍的寄生性昆蟲,成蟲通常生活在哺乳類身上,少數(shù)生活在鳥類身上。</p> <p class="ql-block">毛翅目:成蟲通稱石蛾,幼蟲稱為石蠶。全世界已知約1萬種,中國已知850種。成蟲體小至中型,蛾狀;口器咀嚼式,極退化;觸角絲狀,多節(jié);復眼發(fā)達,單眼1—3個或無;前胸短,中胸較后胸大;翅2對,膜質(zhì)被細毛;足細長,跗節(jié)5節(jié);腹部10節(jié)。完全變態(tài)。幼蟲水生,常吐絲把砂石或枯枝敗葉等做成筒狀巢匿居其中,取食藻類或蚊、蚋等幼蟲。成蟲常見于溪水邊,主要在黃昏和晚間活動,可吸食花蜜或水,趨光性強。</p> <p class="ql-block">鱗翅目:為昆蟲綱中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包括蛾、蝶兩類。全世界已知約20萬種,中國已知8000余種。成蟲體小至大型,體、翅和附肢均密被鱗片;口器虹吸式,少數(shù)咀嚼式或退化;觸角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等;復眼發(fā)達,單眼2個或無;足細長,跗節(jié)5節(jié);翅膜質(zhì),有鱗毛和鱗片覆蓋,多數(shù)種類翅面具各種線條和斑紋;腹部10節(jié),無尾須。完全變態(tài)。幼蟲絕大多數(shù)植食性,成蟲取食花蜜。常見的科有菜蛾科、織蛾科、尖蛾科、麥蛾科、卷蛾科、刺蛾科、羽蛾科、螟蛾科、草螟科、尺蛾科、燕蛾科、枯葉蛾科、天蠶蛾科、蠶蛾科、天蛾科、舟蛾科、毒蛾科、燈蛾科、夜蛾科、弄蝶科、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灰蝶科等。</p> <p class="ql-block">膜翅目:是昆蟲綱第三大目,全世界已知10萬多種,中國已知2萬種以上,包括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兩大分支。成蟲體小至中型,個別大型;口器咀嚼式,少數(shù)嚼吸式;觸角絲狀、念珠狀、棍棒狀、櫛齒狀或膝狀;復眼1對,較發(fā)達,單眼3個;翅2對,膜質(zhì),后翅前緣有一排翅鉤列;腹部常10節(jié),個別見3—4節(jié),第1節(jié)常并入后胸,第2節(jié)常變細成腰狀;雌蟲產(chǎn)卵器發(fā)達,有的特化成螫刺。完全變態(tài)。成蟲生活方式為獨居性、寄生性或社會性,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著傳粉者和寄生者兩種極為重要的角色。常見的科有三節(jié)葉蜂科、葉蜂科、樹蜂科、小蜂科、姬蜂科、繭蜂科、土蜂科、蟻科、胡蜂科、蜜蜂科、隧蜂科、切葉蜂科、泥蜂科等。</p> <p class="ql-block">(說明:本篇所選圖片拍攝于許家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