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篇攝影知識分享官。<br><br>今天與您分享夜景拍攝中的常用的長曝、拉曝和車軌的拍攝技巧。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一、長 曝</font></b></h3><h3><br></h3><h3>所謂長曝,是指相對長時間的曝光。相機必須架在三腳架上,確保機身的穩(wěn)定性,曝光時間在1/6秒到30秒,拍攝星軌的時候需要更長的時間。為了保障出片噪點少,需要把ISO設置得盡可能低。有些相機有自動降噪功能,我不主張使用,否則,按完快門之后,要等待與曝光時間同等長度,才能完成自動降噪,如果快門設定為30秒,那么曝光結(jié)束后就還要再等待30秒才能繼續(xù)使用相機拍攝,此期間很可能就錯過了一些拍攝機會。</h3><div><br></div><h3>1、慶豐公園城市夜景:</h3><h3><br></h3><h3>相機設定為手動擋。光圈F8,ISO100,曝光補償+3檔,我在鏡頭前加了一個偏振鏡,接近于減光鏡的作用,有意讓曝光時間更長一點,以挽留云朵的移動造成的動態(tài),用30秒的長曝來拍攝。當然,我沒有忘記使用索尼相機的“動態(tài)范圍優(yōu)化”功能,優(yōu)化調(diào)為5檔,以保證出片明暗層次更豐富。</h3> <h3><font color="#010101">某些場合,無法從容使用三腳架,必須有一個應急方案來確保留住想要的景觀。下面這個場景,我就使用了索尼相機的另一個功能:情景模式中的“手持夜景”。很省心,不用管光圈、快門、ISO等等設定,只要調(diào)用這個模式,相機響過數(shù)次快門聲之后,就能生成一幅像樣的照片(相機內(nèi)部程序通過高感、動態(tài)范圍優(yōu)化多幀合成、降噪,最后生成一幅照片),不過這個拍攝模式只能生成JPG格式文件,文件格式為RAW時不能使用。</font></h3> <h3></h3><h3><br></h3>2、東單十字路口花壇:光圈F11,ISO100,使用1.6秒、4秒,6秒左右的曝光時間。拍攝東單花壇時,天光尚亮,為了延長曝光時間,我在鏡頭前加了一個偏振鏡(或者可加減光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二、拉 曝</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h3><h3>所謂拉曝,是指在快門打開的時段內(nèi),拉動(轉(zhuǎn)動)變焦鏡的變焦環(huán),在感光元件上留下動態(tài)的放射狀。<br></h3><div><h3><br></h3><h3>拉曝的兩種做法:</h3><h3><br></h3><h3>1、 從短焦距端拉向長焦距端</h3><h3><br></h3><h3>此時如果總的曝光時間設定為6秒,快門打開后的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拉動,在后面的時段內(nèi)快速將變焦環(huán)拉動到底,就會形成主體清晰,亮部光點變成放射狀向四方發(fā)射的圖像。拉動動作的切入點有先有后,動作有快有慢,就造成光芒的濃淡變化,如果拉動之后尚有剩余的曝光時間留給長焦端,畫面上會留下起始端和末尾端產(chǎn)生的兩個較為清晰的圖像,中間是光芒;要在兩個圖像間造成主次分明的清晰度,就要考慮調(diào)整拉動動作的切入點和動作的快慢變化,這要通過多次實踐才能體會。</h3></div> <h3></h3><h3><br></h3> <h3></h3><h3><br></h3><h3>2、 從長焦距端拉向短焦距端</h3><h3><br></h3><h3>這個做法通常用于讓主體四周產(chǎn)生光芒,而在畫面上只留下短焦距端的圖像。具體做法是,拉動的動作開始于快門打開之前,就是說,快門打開的時候,拉動已經(jīng)在進行之中了。這樣,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就是短焦距端造成清晰的圖像,周圍有光芒,但不留長焦距端的圖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三、車 軌</font></b></h3><h3><br></h3><h3>所謂“車軌”,是指用相對較慢的快門速度攝取到車輛移動時留下的軌跡,在畫面上劃出亮線條。這也需要把相機架在三腳架上來操作。</h3><div><br></div><h3>1、 在過街天橋上找到一個拍攝位置,選擇相機的機位有個小竅門,就是在馬路中間線偏右邊的位置最好。這樣,畫面上由車輛尾燈造成的紅線區(qū)比由前燈造成的白線區(qū)大一些,紅線的效果比白線更為豐富好看。</h3><h3><br></h3><h3>2、 相機在三腳架上調(diào)整好拍攝方向和景觀范圍之后,設定光圈為F14,ISO50,曝光補償減0.7檔左右,慢門速度為20秒左右,或者由相機自動決定。關(guān)鍵是何時開啟快門。最好的開啟時間,是鏡頭前方的交通燈從紅燈變?yōu)榫G燈之后的兩秒鐘時刻。此時車流開始移動,過來的車輛的前燈在畫面上劃上了白線條,過去的車輛則留下了尾燈的紅線條。</h3><h3><br></h3><h3></h3><h3>3、 線條的多少,決定于快門打開期間的數(shù)秒鐘內(nèi)車流量的多少。因此選擇車流量多的時候來拍攝,就能在畫面上留下更豐富的線條。下圖中待左拐的車輛尚處于等待的靜態(tài)中,而且移動的車輛是開開停停,所以畫面上就出現(xiàn)了動靜結(jié)合的效果。</h3><h3><br></h3> <h3></h3><h3><br></h3> <h3></h3><h3><br></h3><h3>4、 靈活掌握快門開啟時間,也可以找交通燈變燈前的一秒時刻開啟快門,此時尚在靜態(tài)中等待啟動的車輛,可以先在畫面上留下影像,在綠燈開放后它們的移動,則拉出線條來,這樣的操作,往往在畫面上留下車與線條的混合影像,比僅僅有線條更為豐富。<br></h3><h3><br></h3> <h3>5、 復合曝光法??梢园芽扉T開啟到T門,使用一個黑色的遮擋物(紙張,或者其他黑色物體)在鏡頭前檔上(注意遮擋物不能有反光),此時打開T門,當看到有合適的車流的時候,移開遮擋物,車流過去后檔上,等有合適的車流時再打開,再檔上,這樣反復操作,心中默記每次打開的時間,讓打開的時間加起來的總和,符合事先測定的曝光量,此時關(guān)閉T門。這種操作方法,可以把合適的車流分段攝入鏡頭,復合為一張滿意的車流照片。</h3><h3><br></h3><h3>6、 過街橋上走動的人流造成橋面的震動,是最大的干擾。所以通常會有白辛苦的時候,這不可避免,耐心多拍幾次,總能留下比較滿意的作品。千萬不可看著相機屏幕上的顯示似乎還可以,就草草了事,事后到電腦上查看,實際上很多都是模糊的,所以一定要多拍幾次。</h3><h3><br></h3> 7、 關(guān)于是否打開相機或者鏡頭上的防抖功能,按照理論要求,當相機架在三腳架上操作的時候,鏡頭和相機的防抖功能應該關(guān)閉,這是以相機本身相對穩(wěn)定為前提的,但橋面的震動帶來的影響比較復雜,也就是說,相機本身并不像架在三腳架上的常態(tài)下那么穩(wěn)定,有時候甚至有點像手持,所以我是打開了防抖功能拍攝的,我不大相信純理論的東西,還是是實際效果為準。我尚未對打開和關(guān)閉防抖功能兩種方式做過實操比較,有待攝友來完善論證了。<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上幾點體會供攝友們參考</span></p> 喜歡我的內(nèi)容請給我點贊評論分享和關(guān)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