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無棄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農耕文明經濟社會發(fā)展很緩慢,普通讀書人(低等或底層貴族人家)進階的機會很少,只有作游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養(yǎng)士制度,門客、食客,這些做不來傳統(tǒng)農活,想以知識為生,只有投靠或住進一些大富貴族家,等待被用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齊國人孟嘗君就以養(yǎng)士出名,號稱有食客三千。而且他還精于用人之道,史書就記錄不少這方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孟嘗君帶領一行門客到秦國被扣,且面臨殺身之禍,急于走通秦昭襄王寵姬的門路,而這位美女雖然愿意幫忙,開出的條件貌似也不算過分,只想要一件叫作狐白裘的高級皮草而已。但偏偏孟嘗君只有一件狐白裘,還已經送給了昭襄王,實在找不出第二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擅長“狗盜”的門客,他自告奮勇,夜間把自己偽裝成狗,溜進了秦王的儲藏室,把唯一的那件狐白裘成功偷出來了。接下來一切順利:昭襄王的寵姬替孟嘗君說話,讓孟嘗君重獲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嘗君生怕夜長夢多,才一脫離監(jiān)禁,馬上風馳電掣一路向東,要趕在昭襄王后悔之前逃出函谷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昭襄王果然后悔了,派人去追?!妒酚洝方o出了驚心動魄的細節(jié),說孟嘗君偽造了身份證明和通行證,半夜趕到函谷關,只要出了關,就算安全了一大半。但函谷關有嚴格的管理章程,每天雞鳴才會開關。從半夜等到雞鳴,幾個小時而已,雖然時間不長,但昭襄王隨時會后悔,追兵隨時會趕到。怎么辦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孟嘗君的下等門客里,除了那位擅長狗盜的,還有一位會學雞叫。他這一叫,附近的雞都跟著叫起來了。守衛(wèi)照章辦事,孟嘗君一行人這才出了函谷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記》還有講到,孟嘗君剛剛出關不過一頓飯的時間,追兵就到了函谷關,見追不上了,也就回去交差了。當初孟嘗君接納雞鳴、狗盜這兩位門客的時候,其他門客都看不起他倆,而從此以后,所有門客都服氣了。后來“雞鳴狗盜”這個詞變成了一個經典的文化語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趙國名人公孫龍,招收弟子有一個標準:必須有一技之長。某天有個粗人求見公孫龍,說自己的特長是嗓門大。公孫龍問弟子們:“你們當中有嗓門大的人嗎?”弟子們都說沒有。公孫龍就安排弟子給這個大嗓門的人登記學籍,算是正式把他收歸門下了。沒過幾天,公孫龍要去游說燕王,這就需要乘船渡過黃河,但來到河邊,發(fā)現(xiàn)船只停在對岸,這可怎么辦呢?那位大嗓門的新生這就派上用場了,只喊了一聲,對面就聽見了,渡船就搖過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楚國將軍景舍(字子發(fā))也像公孫龍一樣,喜歡招攬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甚至對扒手都會熱情接待。有一次景舍和齊國軍隊對壘,戰(zhàn)況不利,扒手主動請戰(zhàn),接連3個晚上偷來了齊軍主將的3件貼身物品,連枕頭和發(fā)簪都偷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舍總會在第二天派人把這些物品送回去,這可把齊軍主將嚇得不輕,生怕下一個晚上丟的就是自己的頭顱了,于是忙不迭地撤軍走了。扒手在集市上只是扒手,是禍害,到了戰(zhàn)場卻變成了特種兵,立下特殊功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故事發(fā)生在五代年間,南唐的清風驛之變時:當時北周雄心勃勃,很想拆散南唐和契丹的外交關系。正值契丹國主派了自己的親舅舅出使南唐,北周武將荊罕儒看到機會,招募刺客,在清風驛行刺得手。契丹把事情怪在南唐頭上,從此和南唐斷絕了外交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書上講,荊罕儒發(fā)布賞格,只要有誰偷走自己的枕頭,就可以拿枕頭來領取重賞。有一位劍客,名叫田英,辦到了這件事,領到了賞金,但荊罕儒秘密找他商量,說田英只要能取來契丹使者的頭顱,還能拿到10倍賞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英果然有本事。當時南唐官員在清風驛擺下夜宴,熱情款待契丹使者。使者喝到酒酣,起身上廁所,許久沒有回來。去找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人還在,頭卻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些歷史上的傳奇,既有奇思妙想,也有不拘一格,都屬于用人之道的典范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黃老學派在《淮南子》上說:“圣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狈g過來就是:聰明的統(tǒng)治者不會排斥有一技之長的人。《淮南子》還引用《老子》的話:“人無棄人,物無棄物?!焙x明確,說的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物件都是有用的,只看你會不會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同學茶聚</p> <p class="ql-block">在鼓浪嶼</p> <p class="ql-block">參加婚慶</p> <p class="ql-block">鳥世界</p> <p class="ql-block">70年代老成都場景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