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國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無所陳之⑧。使人復結(jié)繩⑨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⑩,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注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使:即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3、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徙:遷移、遠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6、輿:車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甲兵:武器裝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8、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9、結(jié)繩:文字產(chǎn)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譯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只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jié)繩記事的自然狀態(tài)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一】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nóng)村歡樂圖。老子用理想的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nóng)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jié)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斗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著回復到?jīng)]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里,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zhàn)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兇悍和恐懼。這種單純的、質(zhì)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nóng)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胡寄窗說過:我們研究老子小國寡民思想,要分析產(chǎn)生這種理想的階級根源、時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圖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小國寡民是針對當時的廣土眾民政策而發(fā)的。他們認為廣土眾民政策是一切禍患的根源。小國寡民可以讓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但老子忘記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樂園中,并沒有甘食美服。老子盡管在世界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觀上特別是在經(jīng)濟問題的看法上卻陷入于唯心主義的幻想。胡寄窗的批評是中肯的。老子面對急劇動蕩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感到一種失落,便開始懷念遠古蒙昧時代結(jié)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抵觸情緒的發(fā)泄。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記》,應該講,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nèi)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愿望。在這一點上,老子和陶淵明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覺得當時時局動蕩,各個國家都想兼并附近的國家,有大一統(tǒng)的趨勢,為了這個目的連年窮兵黷武,老百姓活的不如太平之犬,所以老子希望局勢能夠回到原始部落一樣的狀態(tài)。這也是老子哲學中的短視之處。在人類社會中,戰(zhàn)爭時而發(fā)生。戰(zhàn)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聯(lián)盟)之間的矛盾最高的斗爭表現(xiàn)形式。所以,只要人類是進步的,就必然有戰(zhàn)爭。老子的“小國寡民”可以概況為一種“烏托邦主義”。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退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二】你是否幻想過,住在一個小地方,吃穿住行都靠自給自足,生活滋潤而安逸,和鄰居老死不相往來?你也許并不向往這樣的生活,但這可是老子的“理想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是《道德經(jīng)》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如果斷章取義去理解,很可能以為老子追求保守、倒退的生活。而事實上,老子所追求的是是一種返璞歸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老子理想的小城邦里,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過著重視生命、不主動攻擊他人、生活充沛富裕的日子;自然也就不需要工具勞作、不需要武器進攻、不需要車馬遠游??此频雇肆?,其實只是因為活得恰到好處,一切都處于自然淳樸的狀態(tài),所以不需變動、不需突破,就能活得安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在理解這一章的時候,不必效仿結(jié)繩記事、老死不相往來的做法,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消化運用,比如,想要過得更好,可以讓生活變得簡單、變得原始?,F(xiàn)代社會所流行的“極簡主義”就值得借鑒,這是一種通過精簡自己的生活所需,來提高生活品質(zhì)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好好審視一下,你的衣柜里是不是有許多不滿意的衣服沒穿過幾次?家里是不是積攢了太多一次性用品卻從來沒用完?時間是不是浪費在了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當你開始扔掉不會再用的東西、整理不必要的人際和瑣事后,你才能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將生活當作是一個“小國”,將時間、精力、財富運用到那些最有意義、最需要的地方,你也能體會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三】人生在世,總是希望自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是什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過得舒服、安逸就是幸福。有人認為,幸福需要心安理得,快樂充實。有人認為,幸福就是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都不全面。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來自物質(zhì)的衡量,它是一個心理指數(shù)。它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總結(jié)的人生智慧。它就散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它是由生活中的無數(shù)不起眼的快樂組成。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的快樂,就是擁有了幸福的人生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一章里,“老子”向人們闡述了“小國寡民”的幸福生活。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幸福不需要他人施舍,更不需要擁有太多,幸福來自內(nèi)心對于生活快樂的認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足矣。只要明白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認可這個道理,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寬容去理解生活所需要的簡單,用自己的勤勞、勇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真實的快樂。把世界由繁化簡。讓自己的“吃”,“穿”,“住”變得簡單,這個簡單不是物質(zhì)的簡單,而是心理需求的簡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越是美好的東西越是簡單,生活越簡單,幸福指數(shù)就會越高。當夕陽的余虹照映天邊,一天的紛擾漸漸落幕,身邊的溫暖就是我們唯一的快樂;當我們用慈愛的目光注視沉睡在懷中的孩子時,當父母替我們掖緊被角時,快樂就在我們心里安家,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環(huán)繞。只有懂得享受這種快樂,人生才能真正擁有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一】做個智慧的人,小國寡民的意義,值得每個人牢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道德經(jīng)》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個時代動蕩不堪,國與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民不聊生,為此,老子在《道德經(jīng)》提出:小國寡民的觀念,希望挽救亂世,讓百姓生活安康;但是,當人的觀念被貪欲支配的時候,“小國寡民”,也只是老子的一種美好愿望,失去了實際價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道德經(jīng)》為什么提出“小國寡民”的觀念,它的價值何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比較原始的時代,生活資料的獲取程度,取決于土地的面積,和在土地上勞作的百姓,土地越廣,民眾越多,生產(chǎn)的財富越多;為此,統(tǒng)治者不斷的發(fā)動戰(zhàn)爭,強占土地,掠奪人口,以滿足自己的私欲。由于戰(zhàn)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者,老子為亂世開出“小國寡民”的藥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的意思是,國家小,人民少。對統(tǒng)治者而言,國家小,人民少就意味著統(tǒng)治者因為資源少,力量弱,不會輕易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人民因此能夠安穩(wěn)的生活;對民眾而言,由于人民少,個人占有的資源就會多些,各種矛盾,糾紛就會減少,人民生活就會比較富足,不會因為搶占資源,導致生活動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在那個時代,無疑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在那個野蠻,貪欲膨脹的時代,弱小者根本沒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夠保護自己,免得被強者吞沒;所以,統(tǒng)治者就會不斷的發(fā)動戰(zhàn)爭,讓自己的國家不斷的變大,讓國家的人口不斷的增多,這樣才會讓自己占有更多的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強,但苦的卻是百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道德經(jīng)》不但提出了“小國寡民”的觀念,也描述了“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是:領(lǐng)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因為國家很小,國與國之間的人民能夠相互看得見,喂養(yǎng)的雞兒的鳴叫聲和犬吠聲能夠相互聽到,但是他們生活穩(wěn)定,富足,自給自足,各得其樂,到老了也不會相互往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的這種存在狀態(tài),是不是非常誘人,百姓擁有充足的資源,通過自己的勞動,過著富足的生活,自得其樂;沒有戰(zhàn)爭,沒有貧瘠,沒有糾紛,只要自己努力,勤奮,就能過上幸??鞓返纳睢_@樣的生活狀態(tài),即便是現(xiàn)代人,是不是也非常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會讓百姓生活安穩(wěn),富足,幸福,會受到百姓的歡迎;統(tǒng)治者卻會排斥,因為“國小”,就意味著統(tǒng)治者可以支配的人資源的少,“寡民”就意味著統(tǒng)治者可以占有的財富少,發(fā)動戰(zhàn)爭的能力小。“小國寡民”不能滿足統(tǒng)治者的貪欲,自然就會受到他們的抵制和反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是《道德經(jīng)》從民眾的角度提出的,雖然有利于民眾,不利于統(tǒng)治者,但不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統(tǒng)治者,他們?nèi)诵灾械年幇得妫贺澙穮s是相通的;也正是人性中的貪婪,讓“小國寡民”這個閃射著智慧光芒的理念,在歷史長河中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時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人類對自身的醒悟遠不是《道德經(jīng)》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能相比的,但是貪婪依然像痼疾存在于人性中,但好在理性在人性中越來越占據(jù)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能夠理性的支配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這就讓人類看到“小國寡民”的光芒有了可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舉例來說,當人處在為生活而奔波的時候,認為財富,權(quán)勢,聲譽會給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當他不再為生活奔波,開始反省,自我領(lǐng)悟的時,會發(fā)現(xiàn)權(quán)勢,金錢,聲譽只會給自己帶來淺層次的滿足,只有當自己內(nèi)心的渴求得到滿足是,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才會真正為自己感到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是《道德經(jīng)》為亂世開出的良方;但它的智慧超越時代,值得回味和領(lǐng)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二】本章老子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小國寡民。很多人把“小國寡民”膚淺地理解為國家小,人民少,《百度百科》就把“小國寡民”解釋為人民少、土地小的國家,這種理解雖然并沒有錯,卻素不知“小國寡民”是一種內(nèi)涵豐富的思想體系,而并不象表面意思那么膚淺。秦漢時期的隱士河上公曾為老子《道德經(jīng)》作注,影響較大,他的注解就較有深度。其注解說:“圣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儉約,不為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河上公的注解雖然有一定深度,但卻把“小國寡民”闡述為戒奢愛民的仁政思想,而仁政思想當為儒家思想,與老子的真實思想不太相符,不能精準地反映老子的根本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圣人之道,一以貫之。要想精準地解釋老子的著作,首先要把握老子的根本思想。人們準是要脫離圣人的根本思想去解釋他的著作,這樣只能是想當然,自以為是。對圣人之言的理解,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若差之千里,便是荒謬絕倫。老子的根本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所謂“順其自然,清靜無為”。要精準解釋《道德經(jīng)》“小國寡民”這一章,也要首先把握老子的這“八字”根本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不是要把天下人為地分割成若干小塊土地,而且越小越好,然后建立人民少、土地小的眾多的諸侯國,也不是河上公所述的以大為小,以眾為寡的自我約束思想和戒奢惜民的治國理念。筆者認為,“小國寡民”就是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中的“不爭”思想?!安粻帯笔恰扒屐o無為”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順其自然”思想的一個體現(xiàn)。“爭”是萬物在接受外力作用下的一種反應,“不爭”才是萬物最原始的本性。這真如水,除自身重力外,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水平如鏡,清靜無波,若流,則只從高處流向低處,不與萬物爭高。若受風或月球引力等外力作用,水也會張顯“爭”的一面,展示出濁浪排空,摧枯拉朽的氣勢,但這不是水的本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國寡民”本質(zhì)就是一種“不爭”的思想。周初實行分封制,據(jù)荀子說,周初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姓之國占了絕大部分,為五十三國。這些封國之間非親即戚,關(guān)系親密,皆為周天子之屏藩。這些國家各有受封的土地和人民,受封的土地只可世襲不能買賣,更不許相互劫掠搶奪。如果各諸侯國都能各受其命,安守本分,不貪大求多而謀擴張,不覬覦別人的土地和人民,則天下太平,萬世和樂,這就是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現(xiàn)實和理想準是背道而馳,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天下紛爭,眾多小諸侯國被兼并。大國爭霸,并不斷兼并小國,使周室越來越衰微,而個別大諸侯國力量則不斷強大,而且仍在不斷謀求兼并他國,以便取得絕對的爭霸優(yōu)勢。這種諸侯爭霸的亂世,和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嚴重背離。于是,結(jié)束紛爭、解除人民痛苦,恢復到原本“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讓大家都各守本分、與世無爭,這就成了老子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小國寡民”也就成了老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zhì)就是安守本分而不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內(nèi)容,就是對“小國寡民”思想的具體闡述?!笆褂惺膊鞫挥茫姑裰厮蓝贿h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三個字:“不擴張”,不擴張就是安守“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笆膊鳌本褪侵竿托适謴姶蟮墓ぞ?,是國之利器和重器,這里主要指軍隊和武器?!坝惺膊鞫挥谩本褪侵覆焕眠@些利器搞擴張。古人重視家鄉(xiāng)觀念,崇拜祖廟宗邑,講究死后“落葉歸根”,歸葬祖墳,不做他鄉(xiāng)孤魂野鬼,故曰“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不愿“遠徙”,也就少了擴張的欲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边@一句是對“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具體解釋?!爸叟c”、“甲兵”都是指武裝力量,相當于說“堅船利炮”,是攻城掠地的“什佰之器”。不乘不陳就是指“不用”。這一句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不濫用武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边@一句是對“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進一步閘述。老子認為,要真正做到“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最好是退回到“結(jié)繩記事”的時代,“結(jié)繩記事”的時代就是原始共產(chǎn)制時代。當時,天下為公,人人平等,沒有私有制,也就沒有軍隊等“什佰之器”。孔子在《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薄按笸敝溃煜聼o爭,故“什佰之器”無用?!爸\用”、“兵起”是在“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階級社會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在結(jié)繩記事時的“大同”社會,人們各守本分,無爭無奪,雖粗衣淡食陋居而能自得其樂,故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边@一句是老子對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狀況的具體描述。這是一幅桃花源式的圖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是一種寧靜祥和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令人神往的。之所以有這種令人神往的生活,就是因為沒有統(tǒng)治者的貪婪掠奪或橫征暴斂,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侵占?!懊裰晾纤啦幌嗤鶃怼?,不是常人理解的那種自我封閉式的誰也不理誰,永世不打交道的意思,這里的“不相往來”是指各守其地,各守本分,各田其田,各宅其宅,恬淡自然,不相黨伐,不相覬覦,不相侵擾,多少年后仍保持著原來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改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總之,不侵奪,不霸凌,不兼并,睦鄰友好,和平共處,則小國土地不會被搶奪變小,反之也不會變大;寡民不會被虜掠變少,反之也不會變眾,就會繼續(xù)保持“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就不會形成大國爭霸的局面,人民自然會悠然恬淡,與世無爭,即使粗衣淡食,亦自得其樂。這就是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