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有條街道叫丹鳳街。聽起來充滿想象的樣子。</p><p class="ql-block">作家張恨水寫過一本書就叫《丹鳳街》,書里面對作者所處年代的丹鳳街有過一些描寫,比如,他寫唱經(jīng)樓:這樓名好像是很文雅,夠得上些煙水氣,可是這地方是一條菜市,青石板鋪的路面,不到一丈五尺寬,兩旁店鋪的屋檐,只露了一線天空,人在這里走,像卷入顏料堆,街頭一幢三方磚墻的小樓,已改為布店的廟宇,那是唱經(jīng)樓,轉(zhuǎn)過樓后,就是丹鳳街了。對丹鳳街的描述,他寫道:這樣的街道有半華里長,天亮起到十點鐘,都為人和籮擔所填塞。米店,柴炭店,醬坊,小百貨店,都在這段空間里。過了十二點鐘人少下來,現(xiàn)出丹鳳街并不窄小,但路面的小砂子,已被人腳板摩擦了去,露出雞蛋或粟子大小的石子,這表現(xiàn)了很少有汽車經(jīng)過,而被工務(wù)局忽略了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張恨水生于1895年,他的描述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近百年前。時勢變遷,張恨水肯定不知道如今的丹鳳街是個什么樣。</p> <p class="ql-block"><b>丹鳳朝陽</b></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丹鳳街,與西面的中山路、東面的進香河街相鄰,南接珠江路,北接北京東路,街道長916.6米,寬28米,雙向4車道。看上去寬闊整齊,整天車水馬龍,完全不是當年那種半華里長而半天擁塞著人和籮擔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如今了解街道的知識很簡單,用手機往路牌上的二維碼一掃便得。路牌二維碼還告訴我們:丹鳳街一名疑出自清同治之后,因清代雞籠山西山頂上曾設(shè)有鳳凰臺,取“丹鳳朝陽”之意叫“丹鳳街”名。我對丹鳳街的名字來由感興趣,源于佩服古人的浪漫眼光:我們不妨剔除這一片土地上的高樓大廈,回到古時的地形地貌想象一下,把獨立的雞籠山想象成朝向東北的鳳凰之冠,那丹鳳街不就像這頭巨大鳳凰長長的尾巴嗎?當然,如果真把丹鳳街看作雞籠山鳳凰的尾巴,那如今的這條鳳凰尾巴可比古時長得多,而且更為氣派了?,F(xiàn)在的丹鳳街其實是由三段街道拓寬改造而成的。而這改造的痕跡,可以從沿街的地名中找到:最初,緊靠雞籠山的北段大約從清朝同治年間起便叫這名;中段原是唱經(jīng)樓街,這個位置現(xiàn)在還保留著一條斜向西北的唱經(jīng)樓西街,這街長雖只百多米,寬不足十米,但店鋪林立,人流密集,也蠻熱鬧,尚能感受一些市井氣息,緊貼唱經(jīng)樓西街是一個有些年數(shù)的高層住宅小區(qū),就叫唱經(jīng)樓小區(qū);接珠江路的南段原來應(yīng)該叫魚市街,現(xiàn)在除了公交站牌上還標著魚市街名,周邊已經(jīng)找不到魚市的蹤影了。除了這三個地名,張恨水先生筆下的街景街貌再無蹤影。</p> <p class="ql-block">所以在這里要提示一下不熟悉這一帶的朋友,如果乘公交去丹鳳街上的某處,你先要弄清楚這地方在丹鳳街的南頭還是北頭,如果是南頭,勸你在魚市街下車,否則你得跑上數(shù)百米冤枉路。</p> <p class="ql-block">這一條長近千米的街道,經(jīng)多次變遷,舍棄了唱經(jīng)樓的煙水氣和魚市街的俗世味,合并成了一個充滿想象的浪漫街名。其實,城市最寶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的個性,而這個性恰是蕓蕓眾生千百年煎熬磨煉生成的,是一種傳承著的記憶,大約這也算是地方文化,傳承好、彰顯好這些地方文化,是一代一代人的責(zé)任。</p> <p class="ql-block">由此,我想到作者所在小城,前些年街名改動太過隨意,哪位在古紙堆里翻著翻著忽有靈感,信手投書上報政府,說是某路名應(yīng)該改成某某名,于是,沒幾天這街頭豎著的牌牌果然換了名。你換個路牌容易,但幾代人的記憶換得了嗎。有時我想想,就這些千奇百怪的街道名,只要不是太過有害,只要不是傷風(fēng)敗俗,習(xí)以為常,叫著唄,這便是個性,當然也是傳承。就這丹鳳街街名,以及保留著的車站名,次街道名,這個做法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p> <p class="ql-block"><b>大食堂</b></p> <p class="ql-block">晚上剛過七點,我們老倆口在丹鳳街遛達,老伴耳尖:你聽,那邊有打折的菜肴在賣。我順著老伴提示的方向看過去,“客來福大食堂”傳出的吆喝聲:“全場菜品6.8折!”顧客魚貫而入,走近一看,確在打折,櫥窗里擺滿了熱騰騰的菜品,有裝好盤的,也有現(xiàn)打的,菜品很豐富,葷素都有,堂吃打包隨便。我們也排進點菜的隊伍,點了兩只葷菜打了包,支付寶付款20.1元,拎著晃到家,放涼塞冰箱,第二天兩只葷菜裝盤進鍋熱一熱,炒個青菜,弄口小酒,一頓好飯菜!</p> <p class="ql-block">這家大食堂就在丹鳳街與唱經(jīng)樓西街的拐角處,三大間玻璃門臉上的廣告語讀著實惠:5元吃得飽,10元吃得好,20元吃得笑哈哈!我看了,還真不假,菜品定價都不高,而且每天晚上一到7點,就開始打折,天天如此。我問了服務(wù)員,說是食堂不留隔夜菜,要保證菜品的新鮮。你看真不錯哎!在丹鳳街上,像這樣的食堂還有一家,兩家相隔約百多米魚市街的位置,叫“客滿家大食堂”,也是一樣的經(jīng)營,一到晚上7點就準時打折。我來來回回注意過,這兩家餐館從早經(jīng)營到晚,顧客不斷,生意應(yīng)該是紅火的,天天打折也并沒把食堂打垮。你看,標牌上都是“客”字打頭——顧客是上帝嘛。</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曾經(jīng)在夢里見過一種公益性的城市大食堂,價格實惠的家常菜肴,像我們這種習(xí)慣過緊日子的老年人,有這種食堂的存在可是個福音。所以這段時間晚上散步,隔三差五的會不自覺地走進這兩家食堂看看,順手帶只喜歡吃的菜品第二天吃,又方便又實惠。哪天老倆口不想動鍋鏟,去食堂撮一頓,也花不了幾個錢。</p> <p class="ql-block"><b>夜市</b></p> <p class="ql-block">丹鳳街上有夜市,南北長有200多米,地上劃有白線,也編著號,占據(jù)了丹鳳街東側(cè)的正中段。每天華燈初上,這里便開始熱鬧起來,百來家攤販,一家挨一家,琳瑯滿目的貨品不銹鋼架桿上一掛,雪白的節(jié)能燈照亮,攤主熱情,價格便宜,無論冬夏,只缺雨雪。我記得只有疫情期間停了一段時間,疫情一緩和又都開了。據(jù)說這里是南京城至今尚存唯一的一處夜市。</p> <p class="ql-block">吃過晚飯,我喜歡從夜市的南頭走到北頭,感受這里熱鬧的市井氣。我的手機護套裂了兩條口子套不住了,思量著上夜市找一找,嘿,果然有。攤主把我的手機接過去找出準確的手機型號,回過頭打開一個裝滿手機套的大箱子,一疊一疊的翻,從箱底抽出兩只讓我挑。一問價——10元,我沒還價,掃碼付款成交?,F(xiàn)在的手機品牌型號這么多,像我這種用了四年多的舊手機要配個套絕對不容易。我的皮帶用了好久,表面的貼皮一片一片地掉,換褲子站起身,屁股底下就會有幾片黑乎乎的碎屑,思量著金屬頭還好,換根帶子不是一樣用,多年前記得曾在其它地方換過一根要了我30元,而在夜市上,一問20元,我試探地問了一下老板,可以還價嗎?攤主爽快,那就18吧,接過皮帶頭快手快腳地幫我換上,一系蠻好,嘿嘿。</p><p class="ql-block">來來回回,發(fā)現(xiàn)夜市上每天都很熱鬧。對,一定是熱鬧,而不是吵鬧。人來人往,極少聽到高聲,攤主如此,顧客好像也如此。一位大哥推著輛自行車穿行夜市,被幾位埋頭挑頭飾的姑娘擋住了道,好像一點不急,就這么看著等著,待到擋道的幾位還過神來閃身讓過,自行車才得前行,整個過程不急不躁,平常隨和。我看著想著,站夜市抬頭,上方便是居民住宅,要是太吵,居民不投訴才怪呢??蛇@夜市從2003年開辦至今快20年了,雖有沉浮,但卻一直開著,還一直有生意,開成了城市本地人外來人一種獨特的生活狀態(tài),一種城市不可或缺的夜市文化,就有她必然存在的道理了。</p> <p class="ql-block">張恨水筆下舊時丹鳳街的煙水氣和俗世味已經(jīng)遠去了,但我覺得這方土地自然生成的市井文化似乎還在,帶著時尚的市井氣味始終迷漫在街頭巷尾。其實,不管時代發(fā)展到何年何代,與老百姓生活相關(guān)的東西,包括記憶和文化,都會一直延續(xù)下去的,不是嗎。</p><p class="ql-block">(任宣平2021年12月18日寫于南京北門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