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部分教師文學作品集 第一節(jié):王喜山部分作品集 <p class="ql-block">王喜山,男,漢族,研究生學歷,1962年9月出生在甘南縣巨寶鎮(zhèn)工農(nóng)村,巨寶中學1981屆高中畢業(yè)生,祖籍遼寧東港,曾任依安師范學校中文教師,富裕縣政府副縣長,政法委書記,現(xiàn)任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h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文學功底深厚,尤擅長散文創(chuàng)作,在媒體刊物發(fā)表作品多篇,歌頌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制作:青山依舊</p><p class="ql-block">文字:王喜山</p><p class="ql-block">小序:青山依舊</p><p class="ql-block">攝 影:青山依舊</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由孫君提供</p><p class="ql-block"> (致謝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巨寶中學78屆初中畢業(yè)師生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排:右二宋希賢老師、右五吳世杰老師、右七王丙雙老師</b></p> <p class="ql-block">——寫在前面的話(青山依舊)</p><p class="ql-block"> 不管你愿不愿意,歲月總是推著你向前走,一刻都不會停歇。你所途經(jīng)的風景,不管是美麗的,還是黯然的 ,都留在了記憶的深處。但它隨時隨地,都可能被一次故地重游、一次發(fā)小的相聚,或是一場夢所觸發(fā) ,<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此文作者王喜山老師恰恰就是因為一場夢,</span>那些酸甜苦辣的舊日情懷,就紛紛向他涌來……</p><p class="ql-block"> 拜讀了王喜山老師的回憶散文《夢回母校》,引發(fā)了我強烈的共鳴,我思想感情的潮水不禁放縱奔流……</p><p class="ql-block"> 《夢回母?!纷屛蚁肫鹆四菚r候曾經(jīng)歷過的一些事兒……</p><p class="ql-block"> 我與王老師幾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生活環(huán)境也相差無幾,各種經(jīng)歷,感同身受。我上小學一年級,教室就在一個馬號里(養(yǎng)馬的屋子),那時候,條件的確很艱苦,王老師的文章真實還原我們生活那個年代上學的經(jīng)歷:有上學路途遙遠交通的不便,有努力學習的艱辛,有教材資料匱乏的苦惱,也有寒冬夜晚的饑腸轆轆……當然也有籃球場上的颯爽英姿,也有考試勝出的自豪,也有長發(fā)及腰那個心儀女生,不經(jīng)意的回眸引起的心跳和遐想……</p><p class="ql-block"> 《夢回母校》讓我念起了那時候的一些人……</p><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到了父輩們的身影,文中的班主任、語文吳老師,如果沒猜錯,應該是現(xiàn)在吳會計的先父,優(yōu)秀的吳世杰老師吧?兩次提到的會做“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歷史老師,應該就是郝永軍老師吧?也不禁讓我想起了已故的,巨寶學校創(chuàng)立之初的“無產(chǎn)階級”前輩那一串串熟悉親切的姓名——“劉雅新、張海泉、沈如城、矯玉蘭、張敬國、尹景春、王丙雙、宋希賢、許華、王玉璽、王富君……還有我那一生默默無聞、兢兢業(yè)業(yè)的父親,而今你們都在哪里?你們還好嗎?你們的音容笑貌一直歷歷在目……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作為你們接班人的我們,也即將交出了接力棒,真是令人唏噓歲月的無情,感嘆時代的變遷啊……</p><p class="ql-block"> 《夢回母?!纷屛覀冊跁r間和空間上共同親眼見證了巨寶教育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從王老師上學時的一排低矮的土坯房,到現(xiàn)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教學樓和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和那群正值青春、活力四射的師生們,這每一個過程難道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嗎?</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早年從教,任師范學校班主任、《文選與寫作》教師,他才華橫溢,桃李滿天下……</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盛年從政。他性格豁達開朗、剛正不阿,成為一縣之長……</p><p class="ql-block"> 感興趣的朋友們,就請跟隨王老師細膩的文字,回到20世紀70年代的巨寶學校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巨寶中學第九屆高中畢業(yè)師生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有本文作者王喜山,還有孫君、卜春凡、吳世杰老師、尹景春老師、張海泉老師、矯玉蘭老師、姜曉光老師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夢回母校</span></p><p class="ql-block"> ——王喜山</p><p class="ql-block"> 仿佛又是那個秋雨連綿的日子,雨似乎一上午沒停??斓街形缌擞陝傂⌒?,通往學校的路正在培土拓寬,自行車根本無法騎行。無奈之下我披了一塊塑料布踏上了歸校的路途。八公里的鄉(xiāng)村路我不知走了多長時間,雨時下時停,汗干濕交替,腳下一會兒趟著水,一會兒踩著泥,終于那一排低矮的土坯教室出現(xiàn)在眼前。我忘卻了跋涉的疲勞,輕快地邁入教室,突然腳下一滑,我猝不及防地摔倒在漏雨的教室門口.....這一摔也終于把我從夢中驚醒,又是這魂牽夢繞的母校之行,又是那揮之不去的母校之情....</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本村的學校讀完的。初中畢業(yè)了,便到鄰近的紅旗村讀兩村聯(lián)辦的中學。當高中讀了一個學期的時候,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終于恢復。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創(chuàng)造更多的升學機會,高一的第二個學期全鄉(xiāng)所有村辦高中一律撤并,所有高中生都集中到鄉(xiāng)鎮(zhèn)中學。</p><p class="ql-block"> 為了能夠因材施教,入學后考試分班,一百五十名高中生就這樣懵懵懂懂地踏上了倉促的迎考之路。那時還沒有全日制全國統(tǒng)一教材,即使是我們使用的黑龍江教材也難以及時發(fā)到學生手中。記得老師講《赤壁之戰(zhàn)》時,先是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把課文抄了下來。從魯肅出使荊州,到曹操從江陵東下,從黃蓋詐降、火燒戰(zhàn)船,到曹操大軍敗走華容道,老師一段段地講,我們一點點地消化記憶。一篇課文講完了,除了簡單的筆記和手抄的教材,留在記憶里的知識少之又少,所有的同學都渴望著能有更多學習資料、輔導書來充實自己。這如饑似渴的愿望那時卻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夢。</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天是班主任吳老師的語文課,吳老師居然捧著厚厚一打新的輔導教材走進了課堂。吳老師十分興奮又極其無奈地說:“我托縣里的同事給大家弄來十本語文輔導材料,對大家學習會有幫助??墒俏覀儼嘤形迨耍o導材料只有十本,而且還要每本收五元錢,所以我們只能抽簽來決定誰能得到資料?!庇谑菂抢蠋煵昧宋迨畯埿〖垪l,其中十張寫上了輔導材料的名子,五十人的班級靜的仿佛能聽到每個人的心跳,從第一小組開始,由前向后依次抽取,我在第一組的最后一排,輪到我抽簽時,我的心不由自主的狂跳,手莫名其妙顫抖,微閉著雙眼,憑天由命地抽了一張,居然半晌沒敢打開看一眼。在同桌的一再催促下,我慢慢地打開了紙條?!拔抑辛恕?,一陣狂喜,我脫口而出。當時的心情真像范進中舉一樣興奮、驚喜,甚至瘋狂。</p><p class="ql-block"> 這本輔導資料大大地增強了我的信心,開闊了我的視野。我了解了教材之外拓展閱讀的相關知識,掌握了重要文章的歷史背景、社會狀況及作者的思考與探索,我掌握了作文寫作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我的同桌為了能多看幾次我的輔導資料,主動把他的一本《唐宋詩詞精選》借給我看。在這本詩詞精選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浪漫,第一次知道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李商隱的癡情,也懂得了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憑天一問,也似乎懂得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李清照的相思之苦。我用了一個通宵把這些詩詞抄在一個筆記本上,又靠這本輔導材料交流輪換,我?guī)缀醢讶嗄芸吹降馁Y料都看遍了。</p><p class="ql-block"> 說實話,雖然已經(jīng)離開母校四十多年了,當時的少年都已經(jīng)到了退休年齡,有許多同學即使相逢對面也難識其人了,可幾十年前的點點滴滴往往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在夢里。</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時為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我們路途遠的幾個同學便在學校住宿。從家里拉來燒柴、糧食和土豆,學校安排一個做飯的師傅,我們幾個人便成了學校的首批住宿生。最難熬的是冬天,那時農(nóng)村冬季都是吃兩頓飯,而且飯菜都是一成不變的。早上小米飯,土豆燉大頭菜,晚上玉米碴子咸菜條,偶爾能從家?guī)砝苯丰u便是難得的美食了。晚飯不到四點就吃完,用不到八點又饑腸轆轆了。當時教我們歷史的郝老師是僅比我們大兩三歲的畢業(yè)生,他也經(jīng)常和我們住在一起。我們餓,他比我們還餓,因為晚上他還要給我們輔導。有幾次郝老師便指揮我們幾個學生去土豆窖里掏出幾個土豆,再從窗戶鉆到廚房里弄點油鹽和酸菜,老師親自操刀在寢室的爐子上為我們做酸菜土豆湯喝。幾個十七八歲的學生,守著噴著香氣的酸菜土豆湯,似乎還沒有品出湯的味道,便已經(jīng)風卷殘云般地菜了湯盡了。往往是一頓飽餐之后,郝老師便鼓勵我們加倍努力,他告訴我們大學不但圖書館的書多,老師的水平高,食堂的伙食也遠遠比家里的強。我們幾個便在吃著“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同時,開始憧憬大學校園那神秘與美好了。</p><p class="ql-block"> 留在記憶中的高中生活,不但有努力學習的艱辛,有資料匱乏的苦惱,有基礎太差的無奈和寒冬里的冷與餓的感覺,也有籃球場投籃命中的自豪,有征文比賽第一的得意,或者是那長發(fā)及腰的心儀女生不經(jīng)意間的回眸引起的心跳與遐想。也許正是這些經(jīng)歷和體驗使我懂得了珍惜,養(yǎng)成了勤奮與努力,也感受到了與人為善的美好。然而夢回母校的場景卻總是在重壓下的苦讀、考場上的迷惘、或者是面對難題的一籌莫展。我在艱苦跋涉,在孜孜以求。在盼望著那促其揚帆遠航的第一縷春風,在盼望著那催促春筍破土而出的第一場春雨。 </p><p class="ql-block"> 初考的日子終于來臨,記得那年的五月十號,要進行初考??墒俏覀冎袑W僅有三名文科考生,無法設考場,我們只能到距離學校十三公里的東陽鎮(zhèn)中學參加考試。我們三人提前一天做了必要的準備便騎上自行車趕往東陽鎮(zhèn)中學。騎行了近一個小時,我們終于來到了東陽鎮(zhèn),幾番打聽才找到了我們的考場和各自的座位。本校的幾個考生像看怪物一樣打量著我們,那種蔑視、鄙夷與不屑一顧讓我們感到不寒而栗??赐炅丝紙鑫覀冇秩フ易√?,可惜僅有的一個招待所已經(jīng)住滿,幾經(jīng)周折才找到了一個大車店。十幾間的土房,一個四方的土墻大院,院里停著十幾輛拉貨的馬車,住客進進出出人聲嘈雜。進得屋來看到靠南窗是一排火炕,屋內有十幾個人,有的在喝酒,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聊天。油味兒、汗味兒、煙味兒與喧囂聲、碰杯聲、打鼾聲混雜在一起。得知我們幾個是參加高考的學生,老板娘很是吃驚,“高考來住大車店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過!”老板娘像是自語,又像是對我們三個說:“就是條件差,要是你們出個狀元,我的店可就出名了!”老板娘很是照顧我們,讓我們住了一個小房間,又告訴那些住店的掌柜和車老板子,今晚不許打牌,不許喝酒,不許影響狀元及第。第二天早上還專門為我們三個煮了面條并且每人打了兩個荷包蛋。當我們考完最后一科走出考場時,我們的郝老師竟在考場外等我們....</p><p class="ql-block"> 初考后我就真正離開了母校,十八歲的我平生第一次到縣城二中作最后的沖刺。我的母校送走了她最后一屆畢業(yè)生,完成了她的使命而變成初中了。我終于等來了入學通知書后,便打起行囊奔赴他鄉(xiāng)開始了新的人生旅途了。</p> <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來,我曾幾次回到母校,每次都看到母校的變化。土教室變成了教學樓,標準的足球場、四百米的環(huán)形塑膠跑道,實驗室、電教室、微機室應有盡有,每年都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從這里升入高中,從高中升入大學。</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萌生一個愿望:但愿再現(xiàn)夢中的母校是明亮的教學樓,是現(xiàn)代化的多功能教室,是教室里的朗朗書聲,是運動場上矯健的身姿,是那充滿幸福、自信和希望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021年巨寶中心學校全體教師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那樹杏花</b></p><p class="ql-block">文/王喜山</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記憶中,老家老屋前的園中最初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沙果樹,而另一棵則是一樹兩果——用山丁子樹苗嫁接沙果時,一枝成活了,結出的是沙果。而另一棵沒有成活,結出的依舊是山丁子。</p><p class="ql-block">到每年的4月下旬,那枝山丁子最早鼓起花苞,起初是淡綠裹著青白,幾天后淡綠褪去,那花便含苞待放了。此時另一枝粉里透白花還豆粒大小。一夜春風微雨后,山丁子花竟全部綻放。雖然是單一的青白色,但依舊是園中春天的一抹身影。待三四天后,微粉的沙果枝和沙果樹蓓蕾初放,一樹兩花,兩樹花色輝映,便有點美不勝收的意味了。尤其是那早歸的柳鶯在樹頭跳躍歌唱,那身姿叫聲伴著蹬落的花瓣,便有些草長鶯飛、落英繽紛的意境了。</p><p class="ql-block">而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我最羨慕的不是我家園中這兩棵樹的花色與柳鶯,而是東鄰馮大娘園中的那樹杏花。那是一棵有碗口粗細的山杏樹,樹冠渾圓,樹繁花密。每年它總是早于山丁子樹一周左右開花,當樹頭的嫩葉剛剛吐芽時,那一樹杏花便不喧而放。最初是粉紅色,那濃濃的粉色在早春中顯得格外鮮艷,仿佛一村的春色都在馮大娘家這棵杏樹上,當花褪了殘紅青杏漸長時,沙果和山丁子才緩緩伴風而開。</p><p class="ql-block">說實話,小時候喜歡那樹杏花,但是那紅杏枝頭的春意,更多的還是回味那杏兒初熟微酸后的香甜。我家園中的兩棵果樹,結果雖然早,但只有到秋季沙果紅了才能吃。盡管從那沙果還沒有紐扣大時就偷偷的嘗,但每每總是苦澀多于香甜,失望多于憧憬,那山丁子果就更談不上美味了,到了深秋也長不到半公分大,而且總是澀澀的,嚼著略帶苦澀的山丁子,總是羨慕馮大娘家那已露出微黃的山杏。機緣巧合,有一天馮大娘的外孫子到她家玩,馮大娘便到園中的樹上摘下十來個已經(jīng)熟了的山杏,給了我?guī)讉€陪著她的外孫一起玩。記得那年我還沒有上小學,當我第一次把杏兒放在口中嚼的時候,只覺得香甜甘美,這幾乎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水果了,可當時我竟不知杏兒里有核,一口下去牙被硌的生疼,我差點沒有連核吞下去,這一瞬我忽然萌生一個念頭,我家什么時候能有這一棵杏樹一樹香果呢?吃了兩個又留下兩個沒舍得吃,便飛也似跑到家中把杏兒送給了媽媽,并且把吃剩的杏兒核也帶了回來。</p><p class="ql-block">媽媽自然也沒舍得吃,說把那兩個留給妹妹吃。看著我手里攥著兩個杏兒核后,媽媽說:“要想吃到杏兒,就得自己去種,把這杏兒核留著吧,冬天把它種上,明年就能出苗,用不了三四年,咱家也有杏兒吃了?!蔽覍⑿艑⒁傻乜粗鴭寢專骸罢娴哪芊N出來么,為什么要冬天種呢?”媽媽告訴我:“冬天能把杏兒核凍裂,春天好出苗,快把它留好吧?!蔽倚帕藡寢尩脑?,小心翼翼地把這兩個杏兒核用紙包好,放在地桌的抽屜里。</p><p class="ql-block">從那以后,我天天盼著冬天快點來到,盼著盡早地把杏兒種下去,盼著早早地出苗并碩果滿枝。終于盼來了深秋后的第一場雪,我迫不及待地要去種杏兒樹。媽媽拿來刨坑用的鎬頭,帶我到園中,在那兩棵果樹的兩側刨了兩個坑,每個坑中放上兩顆杏兒核,又澆了點水覆上了土,媽媽又找來兩塊半截坯頭壓在上面算是做了記號。媽媽說:“等著吧,明年春天杏樹就會出苗,三四年我老兒子就有杏兒吃了?!?lt;/p><p class="ql-block">自從把杏兒核種到地里,我感到冬天特別地漫長,一場雪接著一場雪,我盼著過小年、等著過大年,盼著春風吹,等著燕子來。終于園子里的雪融化了,北歸的大山雀已經(jīng)跳躍于柳棉初孕的枝頭。媽媽告訴我,早點把壓在上面的坯拿掉,好讓杏兒快點出苗。我挪走了坯頭,又用十幾根柳條把這棵杏兒的坑圍起來,盼著杏樹苗快快破土而生。馮大娘家園中又是一樹杏花了,這棵杏還沒有出土。我家園中那兩棵樹的花落盡了,杏兒還沒有露頭。我急著去問媽媽,是不是不能出苗了,媽媽告訴我要有耐心,杏一定會自己拱出土來的。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就在我?guī)缀跏バ判?、馮大娘家杏果兒初長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棵山杏一夜之間竟然長出地面有一寸高了。出土的幼苗微紅的尖頭下略帶淺綠,春筍般地立在松軟的土地上。我連忙給它澆水并拔掉了小苗周邊的雜草。我盼望著其它幾棵盡早出苗,可是直到這棵杏苗長過了一尺高分明看出樹形的時候,那幾棵也沒有出來。媽媽說:“桃三杏四梨五年,杏樹三年開花,四年結果,到結果時這一棵樹的杏兒幾個孩子都吃不完?!?lt;/p><p class="ql-block">當小杏樹長到半米高的這個秋季,我也背起了書包走進教室。我盼望著杏樹快快長高,早早開花,多多結果。那杏樹真的長的好快,第二年秋天就長得比我高了很多,而且自然分出了五六個枝杈。當我上三年級的那個春天,馮大娘家又是一樹杏花時,我親手種的杏樹也終于開出了零星的幾十朵粉紅的杏花。盡管那樹才長得有大錢粗細,盡管那樹冠還不夠渾圓,盡管那柳鶯跳來蹦去地下才能得見幾片落紅,但那稀疏的杏花也足以讓我充滿期待、憧憬與欣喜。媽媽告訴我,杏兒樹第一年開花結不了幾個,到明年你就能隨意吃了。我相信媽媽的話,但我依舊像當年看杏兒出苗一樣,一天看幾次,期待花褪果生。果然杏樹不負我辛勤,最后一朵杏花落盡,居然有十幾個小杏坐果了。這時我?guī)缀踉僖膊蝗タ茨莾煽靡呀?jīng)結滿果實的沙果和山丁子樹了,放學回來便在樹下仰頭觀察,看果是否長大一些,是否被柳鶯和大山雀啄傷。那十幾個小杏兒一天天地長大,顏色一點點地由綠到微黃到金黃,當馮大娘的杏樹滿樹金黃時,我種的杏樹上那十幾個果實也成熟了。我首先摘下了兩個給媽媽,又給妹妹摘下兩個,自己細細地品嘗了期待三年的香甜,留下六七個金黃炫耀在枝頭……</p><p class="ql-block">那年從春到秋,我不停地為它澆水施肥,除蟲薅草,入冬前又用土坯把杏樹圍了一圈,唯恐被牛羊啃傷。第二年老屋園中這樹杏花開得像馮大娘家的那棵一樣濃密,而且還有幾枝高高地伸出了籬笆墻外,那一樹杏花香常常引來柳鶯、大山雀等鳥來啄花跳躍。隨著繽紛花瓣依依離開枝頭,那青杏兒便不知不覺鼓脹起來。當盛夏的驕陽照在金黃杏兒的果實上,我便成了同學中最受人羨慕的一個。幾個香甜的杏便增加了幾個好朋友,便換來幾本連環(huán)畫看,這甜美遠遠勝過了那樹杏花和那杏的金黃……</p><p class="ql-block">這樹杏花伴隨著我種植的辛勤、守望的癡迷和憧憬的甜蜜,更伴隨著我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一樹杏花讓我癡迷于春的魅力,一樹鳥鳴讓我體會了夏的酣暢,一樹金黃讓我品味了秋天的甘美, 一樹枝椏讓我萌生出無限遐想……</p><p class="ql-block">當我背起行囊告別故鄉(xiāng)那一刻,那樹杏花開得正歡。春秋幾度,如今老屋早已不在,可老家猶在,因為父母長眠在那里。那樹杏花,那樹我親手種了四棵唯一破土而生的杏花猶在,花正開,鳥在唱,杏在長,在園中、在心中、在夢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