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2021年11月8日,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jié)。作為吉林日報社長白山記者站即將退休的老記者與新人,站在天池主峰,祝新聞界同仁“節(jié)日快樂!”</p> <p class="ql-block">記者,是一個值得致敬的群體。當這個群體有智慧看見善,表達看見文明的天空,才不會被霧霾籠罩,天空下的每一個人,才有力量迎著光芒行走。因此,“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成為我們記者節(jié)日快樂的壓艙石。</p> <p class="ql-block">當我寫下“節(jié)日快樂”這四個字的時候,深知道這是在職過的最后一個節(jié)日,記者履行責任的時間已經(jīng)進入倒計時,記者生涯將在不遠的將來畫上句號。此時,一位資深媒體人的心聲忽然在耳邊響起——“當你看到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當你看不到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快樂不是感官的愉悅,而是一種內(nèi)心的滿足。這句話充滿了自得其樂而又義不容辭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郎琦、胡冬林、吳金明、柴琳、包秀江......這些熟悉的名字和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七年中我們圍繞長白山采寫出百余個版的專刊、二百余個版的周刊,在一版見報69篇,要聞版89篇,其他版百余篇,在吉林日報微信客戶端發(fā)表481篇,彩練客戶端發(fā)表314篇,零差錯.......</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題目叫“我們是新聞的記錄者?”</p><p class="ql-block">因為自從著名攝影大師郎琦先生航拍的長白山《云涌天池》作品走向世界,這座大山就被世界媒體關(guān)注,有關(guān)長白山的宣傳接踵而來,儼然成為國內(nèi)外赫赫有名的旅游勝地。七年前,當吉林日報社長白山記者站的牌子掛出去的時候,“長白山”這三個字,已是吉林省乃至中國享譽世界的一張耀眼的旅游名片。就像是一座已被開采過的金礦名聲在外。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用智慧挖掘出不一樣的新聞,這對我們這些開拓者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最終“智取記錄長白山”成為我們宣傳的共識。</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們把鏡頭聚焦“人”在長白山的活動上。T20世界旅游名鎮(zhèn)聯(lián)盟(長白山)峰會,長白山國際生態(tài)論壇、聯(lián)合國人與生物圈組織大學生走進長白山、亞洲高山跳臺滑雪錦標賽、冰雪嘉年華、中國冰雪汽車拉力賽、中國中醫(yī)藥長白山健康論壇等一些國內(nèi)外頗有影響的活動,都留下了我們報道的身影。與此同時,我們深入景區(qū)采訪堅守在最艱苦崗位的一線員工,踏雪跟隨巡護員的腳步,走在秋防的路上,高鐵工地現(xiàn)場,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等等。七年如一日,在我們的鏡頭里,涌現(xiàn)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巾幗先進標兵、省勞模等榜樣。</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五彩斑斕的群體,這是一個絢麗多姿的世界。在這里徜徉,你一定會如沐春風,快樂中回望歲月的足跡,幸福中憧憬夢想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一張報紙跨越時空,一路風雨,墨染滄桑,一支隊伍傾情奉獻,以一當十,筆著華章,七年2555天,夜以繼日,那么溫馨,又那么浪漫。</p> <p class="ql-block">我做過36年新聞工作者,在即將離開新聞崗位時,我想說:從業(yè)新聞,我很充實。每天忙碌,待遇一般,波折時有,有人問我這么拼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致敬不老的新聞理想,致敬這座神圣的大山,致敬為大山而生的長白山人,哪怕就是一個畫面、哪怕只是一句解說,能走到觀眾心里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你,永遠可以相信這個新時代,永遠可以相信滾燙的新聞魂!</p><p class="ql-block">這里是苦的,是甜的,是我們的!</p><p class="ql-block">請跟隨歲月的腳步,撫今追昔,迎接明天的太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