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東直門去首都機場的地鐵站臺</p> <p class="ql-block">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p> <p class="ql-block">在家待久了,想出去走走。兒子說可用國航積分兌換里程,問想去哪里?原想去西北,但疫情嚴重。決定去江蘇中部的幾個城市,從北京飛淮安,然后鎮(zhèn)江、揚州,原計劃28號從揚州機場飛回北京,但27號國航通知航班取消,隨后決定從泰州乘火車回北京。從10月22號到28號一周時間。</p> <p class="ql-block">淮安機場</p> <p class="ql-block">飛機落地就被在機場賓館做核酸檢測。</p> <p class="ql-block">住萬達廣場的旅館,這里交通方便。</p> <p class="ql-block">淮安位于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層城市,淮河生態(tài)經(jīng)濟帶首提首推城市,坐落于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處在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擁有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huán)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為淮揚菜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fā)源地之一。面積1003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秦時置縣,境內(nèi)有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并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曾經(jīng)淮安“因運而興、因運而盛”,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中國大運河淮安段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窗矠槟舷卤鄙系慕煌ㄒ溃情L江三角洲北部地區(qū)的區(qū)域交通樞紐。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淮安市常住人口為4556230人。2020年淮安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4025.37億元。</p><p class="ql-block">淮安人杰地靈,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xiāng)。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guān)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p><p class="ql-block">淮安有著名的紅色旅游景區(qū)周恩來故里景區(qū)、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紀念館等,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古淮河文化生態(tài)景區(qū)、里運河文化長廊、清晏園等。</p> <p class="ql-block">淮安淮陽韻餐廳的“八寶獅子頭”丸子個真大,直徑超過10厘米。</p> <p class="ql-block">淮陽名菜“平橋豆腐”</p> <p class="ql-block">鐵板蒜蓉蝦</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博物館位于江蘇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46-1號,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是全市的文物收藏、陳列和考古研究中心,國家二級博物館。該館始建于1959年3月,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大型基本陳列為特色,有意識地將淮安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信息傳達給觀眾,使其通過展覽對淮安在中國歷史上所居的地位、作用及發(fā)展情況有一個較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認識。新館一期工程占地七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于1997年10月建成,并對外開放,是一座融古典風韻與時代氣息為一體的現(xiàn)代化建筑。</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淮安市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一級文物140件。其中尤以1978年高莊戰(zhàn)國墓出土的刻紋青銅器、青銅馬車飾件、雙囪原始瓷帶蓋熏爐等戰(zhàn)國重器;2004年運河村戰(zhàn)國墓出土的木雕鼓車;徐伯璞先生1984年捐贈的近現(xiàn)代名家書畫;“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明清字畫為館藏特色。</p><p class="ql-block">淮安市博物館是國家4A級景區(qū),江蘇省文明單位。</p> <p class="ql-block">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譯珀爾·巴克,美國作家、人權(quán)和女權(quán)活動家[1]。</p><p class="ql-block">1892年10月,出生4個月后賽珍珠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zhèn)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后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zhèn)江稱為“中國故鄉(xiāng)”。在鎮(zhèn)江風車山上在她小時候就讀過現(xiàn)在仍然存在的崇實女中內(nèi)有她的故居。同時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北園的西墻根下,矗立著一座三層的西式小洋樓。也是賽珍珠居住工作過的地方,作為以中文為母語的美國女作家,她曾在這里寫下了描寫中國農(nóng)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憑借其小說 ,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并在1938年以此獲得美國歷史上第三個諾貝爾文學獎。1934年,賽珍珠告別了中國,回國定居?;貒笏P耕不輟,還積極參與美國人權(quán)和女權(quán)活動。1942年,夫婦創(chuàng)辦“東西方聯(lián)合會”(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亞洲與西方的文化理解與交流。1973年3月6日,賽珍珠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 Vermont)</p><p class="ql-block">淮安博物館院里不知為何有賽珍珠的雕像,鎮(zhèn)江市有賽珍珠紀念館,因為她把鎮(zhèn)江當作第二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淮安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海北路東側(cè)的古淮河兩岸。根據(jù)規(guī)劃,整個標志園由主題紀念性廣場、城市旅游接待地、大眾休閑區(qū)、文化教育基地四個部分組成。已于2008年8月開工建設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主題雕塑是標志園內(nèi)的一項重點工程。</p> <p class="ql-block">淮安地處淮河下游,是中國東部地區(qū)南北差異比較典型的地區(qū),同時南北地理差異并不是哪個省哪個地區(qū)所能壟斷的,也沒有哪個城市能夠絕對代表,因為這個地理過渡帶是個比較廣的概念。如果要建中國南北地理標志應當考慮這個地區(qū)過去的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淵源、自然地理氣候差異性等因素,另外還應結(jié)合各個城市的歷史悠久的區(qū)位條件等進行考慮。從這些綜合方面考慮,淮安建設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相對條件更好點。</p><p class="ql-block">長期以來,秦嶺-淮河一線也被視為中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據(jù)了解,淮安境內(nèi)“黃河奪淮”,古黃河與古淮河匯為一體,穿城而過,歷史也有“南船北馬”之說。作為一座兼具南北特征的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市認為在此建設中國南北地理標志園順理成章,因此,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于2008年8月正式開建,淮安成為首個建設南北地理標志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南北分界標志 位于黃河故道上的橋中間</p> <p class="ql-block">淮安印象之黃河故道,南北分界</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南方人北方人,網(wǎng)上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河南河北的對于江浙滬說,就是是北方,東北的說山東河南河北就是南方人,廣東說福建就是北方了,海南人說過瓊洲海峽就算北方。現(xiàn)在大家都不要爭了,以淮安為界,黃河故道,界河以南為南方,界河以北為北方。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p> <p class="ql-block">黃河故道</p> <p class="ql-block">淮安由于地處大運河和淮河(故河)交匯處,向為漕運襟喉、南北要津,歷史上形成了集河、漕、鹽、榷、驛為一體的獨有的“運河文化”特色,具有豐厚的積淀。大運河文化廣場即為體現(xiàn)這一歷史文化景觀而興建。廣場北端中心位置高高聳立一座抽象性主題雕塑,兩側(cè)輔以8幅石質(zhì)浮雕,內(nèi)容為:夫差末口陳兵圖,磨盤(口)艤?舟待潮圖、清江浦(漕)倉(船)廠盛況圖、漕督躬親盤驗圖、康熙碼頭巡河圖、舟船過閘艱險圖、通衢古驛晨旅圖、水上立交壯觀圖。浮雕前有音樂噴泉。廣場東西側(cè)還豎有16根臺柱,每根燈柱雕塑一位歷史名人。右9根塑淮籍歷史名人:韓信、枚乘、鮑照、粱紅玉、龔開、吳承恩、閻若璩、吳鞠通、關(guān)天培;左7根塑治河治運歷史名人:陳登、喬維岳、陳瑄、潘季馴、靳輔、郭大昌、黎世序。有四個柱子每個都畫了四大名著之一。</p><p class="ql-block">廣場環(huán)以綠樹,間以草坪,氣勢恢弘,可容萬人集會。2002年9月,“中國淮安· 淮揚菜美食文化節(jié)”暨中國烹調(diào)協(xié)會授予淮安市“中國淮揚菜之鄉(xiāng)”榮譽稱號的儀式便在這里舉行。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劇組以大型歌舞晚會為文化節(jié)活動揭幕。</p> <p class="ql-block">淮安,舊稱淮陰、清江浦,江蘇省下轄市,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wèi)生城市,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xiāng),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里運河景區(qū)夜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運河全長32公里,沿岸風景優(yōu)美、人文景點眾多,國家級、省級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余處,承載著淮安千年的運河文化,見證了昔日淮安漕運文化的興盛,是淮安人的母親河、文化河。</p><p class="ql-block">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開始投建里運河文化長廊,首先啟動了里運河文化長廊(東段)大閘口至堂子巷,全長15.6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范圍的規(guī)劃建設,劃分“起”、“承”、“轉(zhuǎn)”、“和”四大板塊。</p><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里運河文化長廊正式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中國運河之都</p><p class="ql-block">江蘇省淮安市有“中國運河之都”之稱。公元前486年,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河段——邗溝溝通江淮,位于邗溝北端的淮安與運河相伴而生,兩千五百余年。明清時期,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相繼駐扎淮安,淮安是全國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糧儲運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擁有“九省通衢”、“天下糧倉”等美名。</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淮安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共有遺產(chǎn)區(qū)2處(清口樞紐、漕運總督遺址),河道1段(淮揚運河淮安段)、遺產(chǎn)點5處(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被列入。</p> <p class="ql-block">里運河文化長廊,位于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包含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的兩處遺產(chǎn)點(清口樞紐、清江大閘)和一處遺產(chǎn)河道(淮揚運河淮安段)</p><p class="ql-block">里運河全長32公里,沿岸風景優(yōu)美、人文景點眾多,國家級、省級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余處,承載著淮安千年的運河文化,見證了昔日淮安漕運文化的興盛,是淮安人的母親河、文化河。</p><p class="ql-block">導航里運河這個名字一直非常奇怪,為什么叫“里運河”呢?里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介于長江和淮河之間,北接中運河,南接江南運河,長170余公里,流經(jīng)江蘇省淮安市和揚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長江。</p><p class="ql-block">淮揚運河是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道,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后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興盛于隋唐,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繁榮達的頂峰。1901年,海運完全取代漕運,淮揚運河沿線完全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對淮揚段運河進行了改造?;窗渤菂^(qū)中的運河河道結(jié)束了貨運的職能,作為城區(qū)的景觀河道而存在。目前淮揚運河段執(zhí)行貨運職能的河道為二級航道,是中國大運河全線標準最高的航道之一,貨運年通過量位居中國大運河各河段首位,是中國大運河最繁忙的河道。</p> <p class="ql-block">缽池山公園位于淮安市中心區(qū)東南,東連火車南站,西傍翔宇大道,南臨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北靠古黃河風光帶。占地1800余畝,是淮安市區(qū)第六大公園,次于淮安森林公園,古淮河文化生態(tài)景區(qū),古黃河濕地公園,古鹽河生態(tài)公園以及日月洲生態(tài)樂園,為淮安市區(qū)已建(或者在建)八大1500畝及以上公園之一。</p> <p class="ql-block">缽池山公園因山而得名,因水而生靈。缽池山 “盤紓凹曲,形若缽盂”,所以,人們稱其為缽池山。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最早記載缽池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周公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賦性閑靜,喜好吹笙,常被鳳凰和鳴之樂聲環(huán)繞。他才智過人,15歲就把晉平公使者叔謄問得瞠目結(jié)舌,無言以對。后因政見與他的父親不同出走,浪跡于伊、洛二水之間,拜浮邱公為師,在嵩山學道三十余年。道成擇地煉丹,到淮水下游,發(fā)現(xiàn)了這個“幽遠閑曠”的缽池山。公子喬便筑起煉丹臺,在臺下挖了丹井,井水清冽甘甜。金丹煉成后,飼雞犬,雞犬化成鳳和麟,公子喬便駕鳳攜麟升天而去。</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區(qū)為清江浦區(qū)。</p><p class="ql-block">清江浦區(qū)是淮安市主城區(qū)。全區(qū)面積420平方公里(實際行使行政管轄權(quán)面積310平方公里),年末戶籍人口 57.48萬人。轄2個鎮(zhèn)、14個街道,81個城市社區(qū)和51個行政村(含18個村居合一組織)。主導產(chǎn)業(yè)有現(xiàn)代服務業(yè)、都市型工業(yè)、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風景名勝有古淮河文化生態(tài)景區(qū)、里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qū)、缽池山公園、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和清晏園等。</p><p class="ql-block">淮安區(qū)位于淮安市東南部。全區(qū)面積1452k㎡,年末戶籍人口114.2萬人。轄13個鎮(zhèn),3個街道,354個村(社區(qū))。主導產(chǎn)業(yè)有鹽化新材料、機械電子、新能源等。風景名勝有青蓮崗文化遺址、淮安府署、鎮(zhèn)淮樓、文通塔、周恩來故居及紀念館、吳承恩故居、漕運博物館等。</p> <p class="ql-block">淮安現(xiàn)代有軌電車(Huaian Modern Tram)是指服務于中國江蘇省淮安市的有軌電車系統(tǒng),其首條線路——淮安現(xiàn)代有軌電車1號線于2015年12月28日開通運行。</p><p class="ql-block">據(jù)2018年11月官網(wǎng)顯示,淮安現(xiàn)代有軌電車運營線路共有一條,即淮安現(xiàn)代有軌電車1號線,運營里程為20.07千米,共設23座車站,均為地面站。</p> <p class="ql-block">淮安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淮城鎮(zhèn)東門大街王舉人巷北側(cè),總占地面積5.6萬平方米,園中聳立著革命烈士紀念塔,其塔身分別由主塔、塔座、兩層坪臺和塔前三層18步臺階及1000平方米場地草坪組成。</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原縣級淮安市)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華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qū)。1986年3月由中宣部批準興建,1992年1月6日對外開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鄧小平題寫?zhàn)^名,江澤民、李先念、李鵬、楊尚昆等同志為紀念館題詞。周恩來紀念館開放以來已接待了胡錦濤、溫家寶、賀國強、賈慶林、習近平等眾多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p><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館區(qū)由一組紀念性建筑群、一個紀念島、三個人工湖和環(huán)湖四周的綠地組成??傉嫉孛娣e40萬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為水面。島上建有主館和附館,主附兩館總建筑面積為3265平方米,其中主館1918平方米,附館1347平方米,其余還有嵐山詩碑、海棠林、海棠路、櫻花路、五龍亭、懷恩亭、西廳觀魚等。</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整個館區(qū)由一組紀念性建筑群、一個紀念島、三個人工湖和環(huán)湖四周的綠地組成。館區(qū)總面積40萬平方米,其中70%為水面。在紀念館南北8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瞻臺、主館、陳列館、周恩來銅像廣場和仿中南海西花廳等紀念性建筑。此外,還有嵐山詩碑、海棠林、海棠路、櫻花路、五龍亭、懷恩亭、西廳觀魚等。設計者獨具匠心,將西方現(xiàn)代建筑手法和我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與地方特色揉合到一起,用無聲的建筑語言向我們描述了一代偉人周恩來的人格風范。該設計曾獲全國設計大獎,該項工程也被中國建筑協(xié)會評為特別魯班獎。</p><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主館坐落在綠色草坪的基臺上,象征著周總理無私奉獻,一生為中國人民著想,他將永遠扎根在祖國的土地上。主館高26米,與南京中山陵、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為同一等級高度。主館呈四方形,內(nèi)八角。四方八面體寓意著周恩來的精神普照著我們中華民族。</p> <p class="ql-block">四根花崗巖石柱寓含著周恩來生前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64年和1975年四次提出要在我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設想。四根花崗巖石柱支撐著四坡屋頂,看上去可使人聯(lián)想起古老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車棚,寓含著周恩來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四根柱子支撐四坡屋頂?shù)脑煨瓦€像蘇北里下河地區(qū)的待渡亭。周恩來1910年離家赴東北時曾在運河邊的待渡亭候船,然后登舟北上。以待渡亭的形狀作為他的紀念館寓意周恩來從淮安待渡亭走出,最終又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坐落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淮城街道境內(nèi),位于鎮(zhèn)淮樓西路駙馬巷7號,屬周恩來故里景區(qū)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是周恩來12歲以前生活過的地方,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離家去東北求學,此后便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1978年9月,經(jīng)保護、修繕將故居恢復到周恩來離家去東北時的原貌。1979年3月5日,周恩來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周恩來故居總占地面積1987.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jié)構(gòu)。故居宅院系清咸豐(1851年—1861年)到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磚瓦木結(jié)構(gòu)平房,具有明清時期典型的蘇北城鎮(zhèn)民居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1988年,周恩來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周恩來故居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周恩來故居被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2015年10月,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qū)正式獲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漕運總督部院遺址位于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城區(qū)中心,是明、清兩代統(tǒng)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gòu)——總督漕運部院,位于淮安市楚州區(qū)城區(qū)中心,占地約三萬平方米,與楚州區(qū)標志性建筑鎮(zhèn)淮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jīng)濟興衰的歷史見證,更是華夏文明的一大奇跡。</p><p class="ql-block">從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百姓大量南逃,因而促進了江淮、江南等地的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江南財富在歷代財政收入中占有極大的份額。到了明初,雖海陸兼運,但大量財富都是通過大運河南北運輸?shù)摹?lt;/p><p class="ql-block">淮安楚州是南北水運樞紐,東西交通的橋梁。據(jù)《重修山陽縣志》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船,銜尾而至山陽,經(jīng)漕督盤查,以次出運河,雖山東、河南糧船不經(jīng)此地,亦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實屬咽喉要地也?!碑敃r,千萬艘糧船銜尾而至淮安楚州由末口入淮北上。糧船卸載之后,再從河下裝滿鹽運往南方各地。這樣既解決北方糧米缺乏之苦,又大大緩解南方糧食年年豐收,食用不完,米價很低,百姓苦于“米贏而錢絀”的既南糧北調(diào)、北鹽南運都要途經(jīng)淮安楚州,使淮安楚州成為漕運、鹽運集散地,客觀上形成了在漕運史上的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自隋起,朝廷在淮安楚州設漕運專署,宋設江淮轉(zhuǎn)運使,東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師,明清在這里設總督漕運部院衙門,以督查、催促漕運事宜,主管南糧北調(diào)、北鹽南運等籌運工作。</p><p class="ql-block">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淮安的繁榮,特別是商業(yè)十分發(fā)達。漕運總督機關(guān)設在這里,駐有大批理漕官吏、衛(wèi)漕兵丁。漕船到達這里后,需接受漕臺衙門的盤查,千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盤桓,更加之在這里設常盈倉兩處、常平倉兩處、預備倉三處、莊倉五處……更大大提高了淮安的商品需求量,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當時這里城內(nèi)外店肆酒樓鱗次櫛比,“市不以夜息”,十分繁盛。正如邱浚詩曰:“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lt;/p><p class="ql-block">總督漕運部院衙門是朝廷的派出機構(gòu),總督都由勛爵大臣擔任,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設漕運總督于淮安,與總兵參將同理漕事。明陳王宣、李肱、李三才、史可法;清施世綸、琦善、穆彰阿、思銘、楊殿邦等人都先后在這里任過漕運總督之職,漕運總督權(quán)力顯赫,不但管理漕運,而且還兼巡撫,因此也稱漕撫。部院機構(gòu)龐大,文官武將及各種官兵達270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衛(wèi)漕兵廠等,共約20000多人。</p><p class="ql-block">部院衙門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由錄事陳敏興修,元為淮安路總管府,元三十年(1293年) 阿思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知府范中政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改為淮安衛(wèi)指揮使司,成化五年(1469年)通判薛淮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督御史周金在城隍廟東新建督察院,隆慶五年(1571年)知府陳文燭將此重修,萬歷七年(1579年)都御史云翼將淮安遷往城隍廟東,移總督漕運部院于此。</p> <p class="ql-block">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漕運廣場內(nèi)漕運總督署遺址附近,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作為“運河之都”的淮安,為展示漕運文化而籌建中國漕運博物館?;窗蹭钸\總督署遺址是2002年中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漕運博物館建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xiàn)漕運古跡和歷史。</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是現(xiàn)存的古代府級官衙建筑,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坐落在淮安老城淮安區(qū)東門大街,總督漕運部院以北。</p><p class="ql-block">淮安府署的大堂體量為全國之最,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窗哺鹗腔窗矚v史地位的象征和見證,其規(guī)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吳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河下古鎮(zhèn)的打銅巷12號,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球首部立體電視劇《吳承恩與西游記》的拍攝基地。由故居本體、吳承恩生平陳列廳、玄奘紀念堂、美猴王世家藝術(shù)館、六小齡童工作室五個部分共同組成,是國內(nèi)唯一綜合展示西游記文化和紀念吳承恩的場所,館內(nèi)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為明代風格的古典園林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故居地處淮安城西北部,背靠里運河,為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內(nèi)有書房等建筑。吳承恩故居是淮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每年接待著成千上萬的海內(nèi)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河下古鎮(zhèn),曾名“北辰鎮(zhèn)”,古鎮(zhèn)坐落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河下街道境內(nèi),位于淮安區(qū)西北邊陲,屬周恩來故里景區(qū)之一。古鎮(zhèn)形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齊全”之稱。</p><p class="ql-block">河下古鎮(zhèn)主要的景點有,湖嘴大街、韓候故里、吳承恩故居、吳鞠通中醫(yī)館、狀元樓、文樓、聞思寺等,主要美食有,長魚宴、湯包、茶馓等。</p><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河下古鎮(zhèn)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qū)。2015年10月,河下古鎮(zhèn)作為周恩來故里景區(qū)被評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清江浦區(qū)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清江市。清江兵團合纖廠就在這里。和山西錦綸廠一樣的設備,一樣在上海培訓、前后腳開工試車生產(chǎn),可以說是兄弟廠。我在山西錦綸廠時,也曾經(jīng)去參觀學習過?,F(xiàn)在清江變淮安,今非昔比,面貌煥然一新。但他們廠的命運和錦綸廠一樣,工廠沒有了,破產(chǎn)了,只剩下一個“清纖小區(qū)”。令人感嘆命運弄人!</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古稱京口、潤州、南徐,是江蘇省轄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qū)27城之一,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風景旅游城市[2]。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qū)、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3840平方千米,建成區(qū)面積179平方千米。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鎮(zhèn)江市常住人口為3210418人。</p><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地處中國華東地區(qū)、江蘇南部,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揚子江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西銜南京、南靠常州、北鄰揚州,是華東地區(qū)重要的交通中樞。境內(nèi)的丹陽市與常州市新北區(qū)交界處建有常州奔牛國際機場,另有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高鐵、滬蓉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312國道、104國道等通達中國各主要城市,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唯一交匯樞紐,長江流域第三大億噸港口鎮(zhèn)江港通江達海。</p><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春秋時稱為“朱方”,戰(zhàn)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tǒng)一后改置“潤州”,鎮(zhèn)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國時期為江蘇省省會。</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市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58年,現(xiàn)在的館舍落成于1890年,占地70余畝。她西依云臺山麓,北鄰浩蕩長江,東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國在中國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領(lǐng)事館之一,共5幢,建筑風格為東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錯落有致,雖經(jīng)百年風雨,但風姿依舊。這幢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shù)價值的近代建筑遺存,風貌之獨特,保存之完好,在全國比較少見,故被國務院于1996年11月26日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博物館是一座地方歷史綜合藝術(shù)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館址為原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占地11700平方米,五幢東印度風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庫房,館舍面積達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座藝術(shù)殿堂中,珍藏著3萬余件從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和10萬冊古籍書。其中國寶級文物一件,國家一級文物70余件,二級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銅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銀器,明清書畫為館藏特色。這些珍寶,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著古城鎮(zhèn)江歷史發(fā)展的足跡。</p><p class="ql-block">展廳內(nèi)展出《鎮(zhèn)江出土吳文化青銅器精品展展》、《館藏歷代陶瓷器精品展》、《館藏古代金銀器精品展》、《館藏古代工藝精品展》、《“京江畫派”書畫精品展》五個基本展覽,分別展出了該館的精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是座19世紀后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诙硒f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根據(jù)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辟了五個通商口岸,鎮(zhèn)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這里修建了英國領(lǐng)事館。光緒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國人無端毆打中國小販,數(shù)千被激怒的鎮(zhèn)江民眾憤而焚燒了領(lǐng)事館。現(xiàn)在的主樓是清政府賠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軍兵臨鎮(zhèn)江,鎮(zhèn)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結(jié)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zhèn)江享有的特權(quán)。 從建筑形制看,原英國領(lǐng)事館系歐洲古典建筑的變形,也稱“東印度式”建筑,是一組由五幢房子組成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主體二層,局部三層,墻壁用青磚夾紅磚疊砌而成,勾白色燈草縫,鋼質(zhì)黑色瓦楞屋面。辦公樓東立面的二三層有券廊,每層五個拱券,頂端中央的橫額上刻有“1890”字樣。領(lǐng)事館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別是當時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領(lǐng)事和職工宿舍以及各種服務設施。領(lǐng)事住宅由東、西兩樓組合而成。西樓三層,東樓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兩樓檐高9米,用通道連接,屋面鋪鋼質(zhì)黑色大波瓦,上面設有老虎窗。青磚墻壁,勾白色燈草縫,外面的門窗上下用紅磚做裝飾腰線,正面大跨度門窗上有弧形紅磚拱券,在拱角處設兩根圓形石立柱,起支撐和裝飾作用。整個建筑顯得端莊而典雅?!∮I(lǐng)事館舊址現(xiàn)屬鎮(zhèn)江博物館。館內(nèi)珍藏著不同時代的文物3萬余件套,如西周時的鴛鴦尊、春秋時的雙螭首三輪銅盤、東吳時的青瓷罐、唐代的“論語”玉燭、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兒瓷枕、禹跡圖碑、絹本南京府縣地圖、金棺銀槨、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圖》等等稀世珍寶?!≌滟F的文物和建筑藝術(shù),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nèi)外游人慕名而來?!≈鳂乔暗牡袼芙小耙撕顗黧裣瘛?。兩位古代荊蠻族婦女托舉的就是代表鎮(zhèn)江歷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鎮(zhèn)江歷史上曾先后稱為朱方、谷陽、丹徒、京口、南徐、潤州。而“宜”則是鎮(zhèn)江一帶最早使用過的地名。今天的鎮(zhèn)江一帶是周康王時封給宜侯的領(lǐng)地。宜侯夨簋是1954年在鎮(zhèn)江東郊大港煙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底部有12行銘文,計126字,能辨認出的有118字。郭沫若、唐蘭等著名考古專家認為,宜是地名,侯是封號,夨是人名,指吳國君主仲雍的曾孫吳國第五代堯國事周章,簋是指圓口四耳的器具。銘文記載了周康王時大封典的情況和宜地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位于鎮(zhèn)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是鎮(zhèn)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qū),是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2處。</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chuàng)于六朝時期,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guī)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xiàn)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救生會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事實上,救生會的創(chuàng)設應追溯到宋代。救生會,顧名思義就是濟渡救生的意思,是帶有慈善性質(zhì)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gòu)。隋唐以前,鎮(zhèn)江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每每風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動魄。唐天寶十年(722),一次就有數(shù)十艘渡船沉沒;南宋紹興六年(1136)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風濤,連艄公在內(nèi)的46名渡客無一生還。明萬歷十年(1582)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軍事地位,加強安全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統(tǒng)治者更是將鎮(zhèn)江視為漕運咽喉。于是,當時的鎮(zhèn)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chuàng)設了救生會。清代后期,鎮(zhèn)江和揚州的紳士發(fā)起成立了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和焦山救生會總局,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救生會事宜。 那時的救生船漆成紅色,俗稱紅船。桅桿上醒目地掛上一個虎頭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銅鑼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年,因為連年戰(zhàn)火,民生凋敝,救生會遂無以為繼,漸漸顯得力不從心。1923年,鎮(zhèn)江與揚州士紳再次聯(lián)手,成立了普濟輪渡局,并購買了一艘“普濟號”輪船從事渡江業(yè)務,大大減少了事故的隱患。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救生會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zhèn)江救生會從宋代開始創(chuàng)設,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時間還發(fā)展到南京、武漢等地,功不可沒。其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舉世無雙。</p> <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p><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這里曾駐有孫權(quán)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后這里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wèi)巡邏。宋熙寧元年 (10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p class="ql-block">元朝</p><p class="ql-block">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zhèn)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zhèn)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zhèn),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zhèn)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清代詩人于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p><p class="ql-block">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p><p class="ql-block">穩(wěn)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p><p class="ql-block">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改變使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nèi)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過街石塔。據(jù)專家考證,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guān)”兩個字,故稱“昭關(guān)石塔”,也有人稱之觀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關(guān)石塔高約5米,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關(guān)石塔塔座分為兩層,以“亞”字疊澀法鑿成,塔座上有一個復蓮座,塔身偏圓,呈瓶狀。再向上是亞字形塔頸,又有一個復蓮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蓮瓣座,仰蓮瓣座上有法輪,法輪背部刻有八寶飾紋,塔頂呈瓶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只吐寶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wèi)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fā)財?shù)臋C會。在昭關(guān)石塔里發(fā)現(xiàn)的這兩個元代曼荼羅,在國內(nèi)實屬罕見。有關(guān)專家據(jù)此認為,應將昭關(guān)石塔和曼荼羅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凑辗鸾痰慕忉?,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jīng)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么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quán)者用心之良苦。除鎮(zhèn)江西津渡古街這座過街石塔外,元代還在北京南口、居庸關(guān)、盧溝橋等地建造有過街石塔??上КF(xiàn)在居庸關(guān)石塔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盧溝橋過街石塔早已不見蹤影?!≌殃P(guān)石塔現(xiàn)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等全國六位知名專家考古鑒定,一致認為昭關(guān)石塔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p><p class="ql-block">觀音洞</p><p class="ql-block">歷史上鎮(zhèn)江的江面是非常開闊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話說,“長江無風三尺浪”,一是說它的氣勢,二是指它潛藏的危險性。傳說,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腳踩祥云途經(jīng)鎮(zhèn)江,親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毀人亡的慘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將掙扎在波濤中的遇難者救上了岸。人們感念于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在昭關(guān)石塔旁的山體上鑿成了觀音洞,表達了人們祈禱平安的一種美好愿望?!∮^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豐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觀音洞的洞門外有一個三層的銅鼎,洞口上方有一塊石額,上面刻有“觀音洞”三個字,為宜興陳任旸所書。石額兩側(cè)懸掛著已故茗山法師題寫的對聯(lián): 興無緣慈隨類化身紫竹林中觀自在 運同體悲尋聲救苦普陀巖上見如來 洞內(nèi)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觀音立像。觀音菩薩左手持凈瓶,右手上指,神態(tài)嫻靜而安詳。觀音像兩側(cè)是已故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金山江天禪寺方丈慈舟法師的手跡: 二水匯流慈航普渡江寬當有岸 一洞鐘靈悲心慧眼法行自無邊 在觀音洞的兩側(cè)還有兩處神殿。東側(cè)是眼光菩薩的“普陀巖殿”,西側(cè)為地藏王菩薩的“地藏殿”?!≡陔x觀音洞不遠的地方,有紫陽洞和鐵柱宮遺址兩處道教勝跡。紫陽洞是因為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張紫陽真人曾在此居住,后人在這里供奉他,取名紫陽洞。鐵柱宮又稱為鐵柱行宮,因供奉兩晉道教明派“許祖”許遜真人而得名。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洞內(nèi)石鑿像臺、供臺平臺、燒香池以及歷代入洞臺坡、道路遺跡,出土了若干道教色彩的遺物。更令人稱奇的是,出土文物中還有圍棋子、骨牌等娛樂用品,骨牌上還刻有鐘鼎香案圖案。</p><p class="ql-block">待渡亭</p><p class="ql-block">顧名思義,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jīng)在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們怕皇帝寂寞無聊,特地備下漁具讓皇帝釣魚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運氣好得出奇,頻頻有魚兒咬鉤,所以收獲頗豐,乾隆爺自然十分開心。原來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張大網(wǎng),網(wǎng)里放了一大群魚,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這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稱之為釣魚臺也是名副其實的。</p><p class="ql-block">超岸寺</p><p class="ql-block">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為當時的大碼頭。唐代大詩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陸游等人都曾在這里候船等待過江,并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其中膾炙人口的是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甭湟菇痹吕?,兩三星火是瓜洲?!∵@是一首題壁詩,是作者親筆題寫在西津渡某座小樓墻壁上的。這首詩意境凄美,畫面感極強,與唐張繼寫的《楓橋夜泊》同寫“客愁”,各臻妙境。當年康熙皇帝南巡,登上西津渡碼頭后也曾在這里駐足休憩?!〕端屡f為玉山報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內(nèi)原有觀音殿、觀瀾亭、釣鰲亭等建筑。清朝咸豐年間曾毀于戰(zhàn)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寺內(nèi)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屬良好。寺廟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風館?!】滴跄觊g,玉山報恩寺改名為超岸寺?!俺丁倍?,取佛家“超渡眾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興盛時期與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禪寺齊名,曾經(jīng)是金山江天禪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學院”,當時國內(nèi)外僧侶紛紛慕名前來攻習佛學。寺廟山門墻上有清朝同治年間的狀元陸潤庠題刻的“大總持門”石額?,F(xiàn)在這里是鎮(zhèn)江革命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佛教典籍《華嚴經(jīng)》有一個勸人為善的故事。說是善財童子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決定走遍全國尋訪圣賢,以求得進一步的升華。善財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饑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下大徹大悟,成為觀音的左脅侍。如今在全國各大寺廟都可以看到站在觀世音身邊參拜高知者的善財童子的塑像。據(jù)說善財童子參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師。現(xiàn)在焦山上還建有海云堂,以紀念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從這一故事中得到的啟發(fā)。我們每上一級臺階,仿佛就是參拜了一位圣賢,走完了53級臺階,也就意味著完成了對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財童子一樣,陶冶了情操,凈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計有53級臺階,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金山公園位于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的長江南岸,原名氐無山,又名金鰲嶺,也稱浮玉山,唐代起通稱金山。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占地面積10公頃,原系屹立于長江中的江心島嶼,唐張祜曾有詩云:“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即是當年寫照。現(xiàn)與南岸相連。距市中心三公里。主要景點有江天禪寺、玉帶橋、慈壽塔、七峰亭、兩臺、三洞、御碼頭等。被全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Jinshan Temple)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東晉,高四十四米,周長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1]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勢,使山與寺融為一體。寺內(nèi)主要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jīng)樓、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經(jīng)歷代修葺,古跡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壽塔、法海洞、妙高臺、楞伽臺(又名蘇經(jīng)樓)、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覽亭”)等。</p><p class="ql-block">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設立了莊嚴隆重的水陸道場,誦經(jīng)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總共有81位方丈。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侶數(shù)萬人。清朝時期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p> <p class="ql-block">留云亭</p><p class="ql-block">金山最高處,有一石柱涼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覽時留下的古跡。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東去,水天相銜,誠雄觀也。遂歷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nèi)。這里是領(lǐng)略金山風姿,俯瞰鎮(zhèn)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