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唱念做打】京劇常用鑼鼓經(jīng)用途及打法

無欲無求

<h3>單皮鼓:</h3></br><h3>d(讀“大”或“登”,右手單楗重擊)</h3></br><h3>b(讀“八”,左手單楗重擊)<br></br></h3></br><h3>d\\。(讀“多”,單楗輕擊)</h3></br><h3>B(讀“崩”或“八”,雙楗重擊)</h3></br><h3>dl\\。(讀“多羅”,單楗小滾奏,俗稱“攢兒”)</h3></br><h3>d///(讀“嘟兒……”,雙楗連續(xù)滾奏,俗稱“絲鞭”或“撕邊”)</h3></br><h3>檀板:</h3></br><h3>J(讀“扎”,板重擊)</h3></br><h3>j(讀“衣”,板重擊或輕擊)</h3></br><h3>j///(讀“本兒……”,板連續(xù)輕擊)</h3></br><h3>大鑼: </h3></br><h3>k(讀“匡”,大鑼獨奏重擊)</h3></br><h3>q(讀“空”,大鑼獨奏輕擊)</h3></br><h3>K(讀“倉”,大鑼與鐃鈸齊奏重擊)</h3></br><h3>Q(讀“頃”,大鑼與鐃鈸齊奏輕擊)</h3></br><h3>Z(鑼貼腹部,打鑼光,讀“宮”或鑼貼腹部,打鑼邊“嘎”,大鑼悶擊)</h3></br><h3>小鑼:</h3></br><h3>t(讀“臺”,小鑼獨奏重擊)</h3></br><h3>l(讀“令”,小鑼獨奏輕擊)</h3></br><h3>z(讀“匝”,小鑼悶擊)</h3></br><h3>鐃鈸: </h3></br><h3>c(讀“七”,鐃鈸獨奏)</h3></br><h3>C(讀“才”,鐃鈸與小鑼齊奏)</h3></br><h3>p(讀“撲”,鐃鈸悶擊)</h3></br><h3>堂鼓:</h3></br><h3>D(讀“冬”,堂鼓一擊)</h3></br><h3>bl(讀“不隆”,堂鼓雙錘小滾奏)</h3></br><h3>D///(讀“冬……”,堂鼓雙錘滾奏)<br></br> </h3></br><h3>常用鑼鼓經(jīng) </h3></br><h3><br></br>1.沖頭</h3></br><h3>以大鑼、小鑼和鐃鈸交叉合奏,音量一強一弱,配合上場、下場與一般的動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強語氣用。例如:《空城計》中探子的三報,即用沖頭上場;《連環(huán)套》中竇爾敦念:“……他就暗發(fā)”后,也用沖頭來配合動作和加強語氣。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場不用;一場戲的結(jié)束(舞臺上不留一人)時人物的下場也很少用。</h3></br><h3>念法:</h3></br><h3>八嘟|倉才|:倉才:|:倉才|倉才:|倉 才 |倉 |</h3></br><h3>2.長尖</h3></br><h3>以大鑼、小鑼和鐃鈸相間擊奏。形式、用法與沖頭大致相同,只是適用于由慢轉(zhuǎn)快的動作上。例如:《群英會》中周瑜喚眾將進帳時,眾將上場即用長尖;又如起霸時上場亮相后,在往臺口走的時候就用這個點子,不過比一般的速度較慢一些。</h3></br><h3> |Ct |</h3></br><h3>念法:</h3></br><h3>|大臺|倉七 七七|才臺|倉才|倉才:||:倉才 |倉才:|倉 才|倉|</h3></br><h3>打Ct一拍時,鈸可與小鑼齊奏兩擊。在反復(fù)中鼓也可以打“碎撕邊”或“雙點”。第二小節(jié)的鐃鈸產(chǎn)吩,可以稍作自由增加,但視鼓的要求來掌握。</h3></br><h3>3.長絲頭</h3></br><h3>以大鑼和鐃鈸相間擊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沖頭,大都用在唱罷搖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場,以此代替沖頭。例如:《斬馬謖》中諸葛亮唱罷“算就漢室三分鼎,險些一旦化灰塵”兩句搖板之后探子上場時,即用長絲頭。</h3></br><h3>念法: </h3></br><h3>大衣 臺|倉臺才臺|倉臺 才|倉 才|倉 才||:倉才|倉才:||倉 |才|倉|</h3></br><h3>4.小鑼長絲頭</h3></br><h3>配合較急促的上下場和走圓場等動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給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場,《牧虎關(guān)》中高來向高旺報事的幾次上場,《打焦贊》中楊排風(fēng)的上場等。</h3></br><h3>念法:</h3></br><h3>大大大|臺臺|臺令|:臺令|臺令:|臺|臺 大|臺|臺|</h3></br><h3>打法說明:</h3></br><h3>反復(fù)小節(jié)中的“L”音在實際演奏時,是不打的,這是為了好念,幫在譜中附加記出。</h3></br><h3><br></br>5.帶鑼 </h3></br><h3>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場和武打等動作時使用。例如:《打魚殺家》中蕭恩唱完“江湖上叫蕭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與教師對打時即用帶鑼。</h3></br><h3>念法:</h3></br><h3>衣大|大大|:倉才|倉才:|倉|倉 才|倉|倉|</h3></br><h3><br></br>6.小鑼帶鑼 </h3></br><h3>小鑼帶鑼的作用略如陰鑼,常用于配合臺上較浪費時間的動作。例如:《洪洋洞》中老軍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贊的尸體的動作時,即用小鑼帶鑼。</h3></br><h3>7.慢長錘</h3></br><h3>慢長錘多用于人物上場時,由長錘和奪頭結(jié)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頭,或是配合比較緩慢的上場、更衣等動作。例如:《甘露寺》中孫尚香慢板唱上時(用雙楗領(lǐng)奏);《草橋關(guān)》中銚期唱完“轉(zhuǎn)過了萬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關(guān)》中伍子胥和皇甫訥互換衣服時,都用慢長錘。<br></br></h3></br><h3>念法一:</h3></br><h3>O 臺||:匡七 臺 七:||匡 七 臺七 臺|倉 令才 乙臺 倉|大撲 臺 倉|</h3></br><h3>如作為原板或二六入頭時可按照2/4拍演奏(一板一眼)。</h3></br><h3>念法二:</h3></br><h3>大大大大|衣衣臺||:匡 七 臺 七:||匡 七 臺七 臺|倉 令才 乙臺 倉|大撲 臺 倉||</h3></br><h3>這一種多用在唱與唱之間。</h3></br><h3>例如《草橋關(guān)》中姚期唱完“...太和殿上”后,即接打此種起法的慢長錘來配合動作,然后再接唱原板。</h3></br><h3>念法三:</h3></br><h3>臺||:匡 七 臺 七:||匡 七 臺七 臺|倉 令才 衣臺 倉 大大|大大 大大 衣 倉O</h3></br><h3>多羅O</h3></br><h3>用在唱二六以前有動作或念白的時候。例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西皮散板“老娘親請上受兒拜”后打此鑼鼓,配合他跪拜動作(必要時大鑼仍加掩音)和才住后的鼓點子(數(shù)不定)配合哭泣表情,“多羅”是二六板入頭。</h3></br><h3>念法四:</h3></br><h3>O 臺||:匡七 臺 七:||匡 七 臺七 臺|倉 O||</h3></br><h3>8.快長錘</h3></br><h3>快長錘是由長錘和鳳點頭結(jié)合而成,演奏時速度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搖板的入頭,同時配合較急促的上下場或走圓場的動作。例如:《定軍山》中黃忠攻打開蕩山上場唱快板時;《打魚殺家》中李俊、倪榮上場開唱前,都用快長錘。但快長錘在習(xí)慣上不作為二黃搖板的入頭。</h3></br><h3>念法一:</h3></br><h3>O 臺||:匡 七 臺 七:||匡大 衣|空 才|倉 令才 衣臺|倉 |</h3></br><h3>念法二.:</h3></br><h3>大大|衣衣||:匡 七 臺 七:||匡大 衣|空 才|倉 令才 衣臺|倉 |</h3></br><h3>這是有底鼓開頭的快長錘。它不像有底鼓的慢長錘那樣只限于接唱時用。例如《打漁殺家》中李俊、倪榮幕內(nèi)喊“走哇”以后,即打這種起法的快長錘作為上場開唱的鑼鼓。</h3></br><h3>念法三.:</h3></br><h3>O 臺||:匡 七 臺 七:||匡七 大 大大 扎|倉 令才 衣臺|倉 令才 衣臺|倉 |</h3></br><h3>此種快長錘也可以雙楗領(lǐng)奏,雙收開始在“匡七 大”之后,鼓楗可作“撕邊”領(lǐng)奏到底。</h3></br><h3>這種又名快長錘雙收頭,也作為過門的入頭。用在排場較大、速度較慢的情況下。如《黃鶴樓》中周瑜上場、《霸王別姬》中虞姬上場都用。</h3></br><h3>念法四.:</h3></br><h3>O 臺||:匡 七 臺 七:||匡七 臺|倉O|</h3></br><h3> 快長錘習(xí)慣上不用為二黃搖板的入頭。</h3></br><h3>9.散長錘 </h3></br><h3>又名“撞金鐘、搖板長錘”。是散板的入頭,或用以配合緩慢、遲疑情緒的動作。例如:《文昭關(guān)》中伍員的上場;《二進宮》中徐彥昭、楊波的上場;《捉放曹》行路一場,曹操、陳宮的上場和《二進宮》中徐延昭、楊波的上場,都用散長錘。</h3></br><h3>念法:</h3></br><h3>扎 大衣臺||:匡七...臺七...:||:匡 七 臺 七:||匡七 臺才 臺|倉 令才 乙臺|倉</h3></br><h3>10.閃錘 </h3></br><h3>又名“拗錘、反長錘”,用于流水、快板、搖板的入頭。但在習(xí)慣上只限于已在臺上的角色開唱,而不作“唱上”的鑼鼓,也不作二黃搖板的入頭。例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我用兵數(shù)十年從來謹慎”前,《打魚殺家》中蕭恩唱“父女們打漁在河下”前,都用閃錘。</h3></br><h3> 念法一.:龍冬 衣大衣臺||:倉 令 才臺:||倉 令 才 臺|倉大 令 才乙 臺|倉 O|</h3></br><h3>開頭底鼓之前,常常加打單楗點子“dddd...d d.”。念法為:大大大......大拉.(下接拗錘入頭)</h3></br><h3>后來,這種拗錘又逐漸演變成下列的一種形式:</h3></br><h3> 念法二:龍冬 衣大衣臺||:倉 臺 才 臺 :||倉 臺 才 臺|倉 臺 才 臺|倉 O</h3></br><h3>11.紐絲 </h3></br><h3>多用于散板的入頭,同時也配合上、下場及一般的動作。如《空城計》中諸葛亮下城后,唱“人言司馬善用兵”一段之前;再如《四進士》中宋士杰被轟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為了配合他的傷痛和掙扎起立的較遲緩的動作,也用紐絲。在反復(fù)中間大鑼并適當?shù)刈鞔ц寔砑訌姲樽?。如《審頭刺湯》:湯勤:…如此說來,我那親——(幕內(nèi)喝道聲)哎呀,不要亂七八糟的(故裝鄭重)。嗯哼!陸炳:(上唱二黃散板)在配合人物動作時,大鑼可適當?shù)刈鞔ц尰蚣予寔砑訌姲樽鄽夥铡?lt;/h3></br><h3> 念法一:|龍冬 八大臺|倉 臺 才 臺|:倉 臺 七臺 乙臺:|倉臺 才|倉 臺 才 臺|倉 0|</h3></br><h3> 念法二:|龍冬 八大臺|倉 才0|倉 才 0都|倉 臺 才 臺|倉臺 七臺 乙臺|</h3></br><h3>12.快紐絲 </h3></br><h3>也是散板的入頭,也可以配合上下場用,常用于比較匆忙、緊迫的情境。如《大保國》中楊波上場時唱的散板,即用快紐絲作入頭。演奏快紐絲時,不宜打得太長。</h3></br><h3>13.抽頭 </h3></br><h3>又名“七字鑼”,作用是原板的入頭,但習(xí)慣上只作接唱的二黃原板或四平調(diào)的入頭,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關(guān)》中伍子胥唱二黃原板“哭一聲爹娘不能相見,不能見,爹娘啊”以后,接打抽頭再唱原板。此外,也可作搖板的入頭,二黃、西皮都可用,但二黃用得較多。</h3></br><h3> 念法一:|大大大大|衣大衣大臺|:倉 令臺 七臺 乙臺:|倉 令臺|衣大 衣 |頃 倉|</h3></br><h3>打法說明:交邊的楗子稍靠近鼓邊的上前方。反復(fù)進行中,鼓楗可全打“單點”。</h3></br><h3> 念法二:|大大大大|衣大衣臺|:倉 令臺 七臺 乙臺:|倉 令臺|衣大 衣|倉.才 乙臺|倉 |</h3></br><h3> 這是搖板的入頭。二黃、西皮都用,但二黃用得較多。例如《草橋關(guān)》中劉秀唱二黃原板“叫內(nèi)侍忙擺駕后宮來進”唱散以后和《大保國》中徐延昭上場后唱搖板前,都用此鑼鼓入二黃搖板。</h3></br><h3><br></br>14.小鑼抽頭 </h3></br><h3>小鑼抽頭也是搖板、流水、快板的入頭,在文靜的氣氛下,配合上、下場、走圓場及其它動作。例如《洪洋洞》楊延昭第二場上場唱二黃搖板時,《打漁殺家》蕭桂英捧茶上場唱西皮搖板和《桑園會》秋胡上場唱快板,都用小鑼抽頭。</h3></br><h3> 念法:大大大大|衣大衣令||:臺 令臺 乙臺 乙令:||臺 令臺 衣大 衣|令臺 乙臺 臺||</h3></br><h3>15.滾頭子</h3></br><h3> 滾頭子不作開唱用,只是配合動作。例如《定軍山》中黃忠接到夏侯淵“走馬換將”的通知,決定將計就計。當他傳令全軍以后,在思考明天陣前如何騙過夏侯淵時,就用滾頭子來配合表現(xiàn)他用手勢虛擬的各種動作。</h3></br><h3> 念法:冬八 衣臺||:倉 令臺 七臺 乙臺:||倉 令臺 乙八 乙|倉 令才 衣臺|倉</h3></br><h3>滾頭子的最后結(jié)束部分也可以這樣處理:eB e|Q Ko|或,K lt|ct db t|Ko|</h3></br><h3> 前面由“7.慢長錘”到“14.小鑼抽頭”,各種可以隨意反復(fù)的開唱鑼鼓,往往為了突出表現(xiàn)歌唱以前的動作,或是需要加入念白,都有中途暫時停止的辦法,等到動作做完,或是念白終了,可再從頭開始,或接打奪頭、鳳點頭。</h3></br><h3>16.大鑼水底魚</h3></br><h3> [水底魚]原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劇移用,省略原有的詞句,只用鑼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時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場和走圓場)。例如《望江亭》第一場,譚記兒與白士中下場后,白道姑念:“待我關(guān)了觀門?!彪S即由四家丁、張千、李萬引楊衙內(nèi)急忙上場,這時即用水底魚鑼鼓。</h3></br><h3> 念法:大臺| 倉才 |倉嘟 令才|倉 大八 令才|乙才 乙臺|倉 令才 乙才|倉 令才|乙八 乙|倉 令才|乙臺 倉O|</h3></br><h3> 這是整用的水底魚。例如《寶蓮燈》劉彥昌(念):身為洛州正印,與民判斷冤情“水底魚”(沉香、秋兒上場)。</h3></br><h3>17.小鑼水底魚 </h3></br><h3>小鑼水底魚用法與大鑼水底魚略同。例如《打魚殺家》中丁家教師赴蕭恩家催討魚稅時的上場和《女起解》中崇公道進監(jiān)時的小圓場也用小鑼水底魚。</h3></br><h3>18. 四邊靜</h3></br><h3> [四邊靜]原為昆曲的干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倉需要念詞(但不是昆曲原來的“大字”)以外,一般只是代替水底魚使用。四邊靜鑼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計》第二場,馬謖、王平發(fā)兵街亭時,即先用四邊靜的前半段;待第四場馬謖、王平領(lǐng)兵抵達街亭上場時,再用后半段。</h3></br><h3>19.撲燈蛾</h3></br><h3> [撲燈蛾]原為昆曲干念牌子,京劇移用。水底魚可以不念詞句,撲燈蛾則必須念詞(按照劇情編撰),只是句數(shù)長短并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動的情況下,配合念數(shù)板。例如《獅子樓》中,武松與士兵的對念:“士兵一言來提醒,武松起下殺人心!……”就是撲燈蛾。再如《魚腸劍》中專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撲燈蛾。至于牛二接著念的撲燈蛾,則是小鑼撲燈蛾,打法與大鑼相同。</h3></br><h3>20.急急風(fēng) </h3></br><h3>急急風(fēng)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鑼鼓點子快,多用于急促、緊張、激烈及戰(zhàn)爭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場及行路、戰(zhàn)斗、廝打等動作。例如《打魚殺家》中蕭恩唱罷“聽一言不由我七竅冒火”后,與教師們的對打;《空城計》的司馬懿幕內(nèi)唱完“大隊人馬往西城”之后的領(lǐng)兵上場時,也用急急風(fēng)。</h3></br><h3>21.緊錘 </h3></br><h3>又名望家鄉(xiāng)或串錘?;旧弦源箬屵B擊,聲音不斷,是快板的入頭,多用于匆忙、緊張的情境。一般快板多有胡琴過門,但在緊錘之后,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緒急迫,如《赤桑鎮(zhèn)》中吳妙貞唱完“見包拯我怒火滿胸膛”后接唱的快板;此外也可作配合簡短動作的鑼鼓,如《大保國》中徐彥昭上場也是用緊錘。</h3></br><h3>22.搓錘 </h3></br><h3>搓錘用以配合表現(xiàn)焦急的情緒或是失常的動作。但只用于某種特定的唱腔之后。例如《搜孤救孤》,程嬰唱完回龍后,即接打搓錘。再如《問樵鬧府》中范仲禹唱四平調(diào)“叫一聲范金兒你來了罷!”之后,接打搓錘,以配合范仲禹甩發(fā)動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狀態(tài)。</h3></br><h3><br></br>23.陰鑼 </h3></br><h3>所謂陰鑼即是大鑼、鈸的弱音演奏,但小鑼從始至終并不作弱音。陰鑼是配合暗中的或是遲緩的動作,包括改裝、跳形等。劇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灘》等,配合劇中人物的摸黑、覓物和遲緩的動作。又如《女起解》中崇公道為蘇三戴枷,《宇宙鋒》中趙艷容下場改裝等,都是用陰鑼。</h3></br><h3>24.九錘半 </h3></br><h3>又名“雙飛燕”常用于劇中人物一時較匆忙的動作或紊亂的情況,或配合暗中動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脫衣搜查旅店,《白水灘》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場,《英雄義》中的水戰(zhàn)等。也用于帶滑稽性的唱腔以后和動作中。例如《轅門斬子》中楊延昭唱完“聽罷言來笑開懷”后,焦贊做滑稽動作時;《牧虎關(guān)》中高旺唱完回龍腔后,與小達婆作戲耍狀時,都用九錘半。九錘半一般不獨立使用,后面常接陰鑼或馬腿兒。</h3></br><h3>25.馬腿兒 </h3></br><h3>馬腿兒是一個三拍子的鑼鼓,能反復(fù)演奏,節(jié)奏較快。馬腿兒單起演奏時很少,常接在陰鑼、九錘半或急急風(fēng)的后面。多用于武戲中配合兩人單刀對打的各種套數(shù)及泅水等動作。如《戰(zhàn)馬超》中張飛與馬超的夜戰(zhàn),《鬧天宮》中孫悟空與青龍的對打,《英雄義》中水擒史文恭時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馬腿兒。</h3></br><h3><br></br>26.叫頭 </h3></br><h3>叫頭多用于人物的喜悅、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動而發(fā)出呼喊或控訴的時候。有單叫頭、雙叫頭、三叫頭之分。例如《宇宙鋒》中趙艷容聽說要把她送進宮里作妃子的時候,便起一個單叫頭表示向趙高的呼喊;在情緒特別高昂時,把兩個叫頭連在一起,重復(fù)呼喊一次,稱雙叫頭,如《女起解》中蘇三獨自感嘆時,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雙叫頭。三叫頭一般用在比較悲傷或人物比較豪放的情況下,如《蘇武牧羊》、《臥龍吊孝》中回龍之前的叫頭即為三叫頭。</h3></br><h3>27.小鑼叫頭 </h3></br><h3>多用在感嘆的時候。如《洪洋洞》中趙德芳問:“御妹丈此病從何而起?”楊延昭在回大感嘆時,即用小鑼叫頭。此外丑角多用此種叫頭,如《戰(zhàn)太平》中花安向郜氏反目時,在念白前的呼喊,就是用小鑼叫頭。</h3></br><h3><br></br>28.大鑼哭頭 </h3></br><h3>這是配合京劇唱腔程式哭頭而用的鑼鼓點子,用于劇中人物哭泣時。有配合散板中的哭頭用的,如《斬馬謖》中斬過馬謖以后,諸葛亮哭馬謖時,在唱“馬謖!參謀!??!”的哭頭時,即用此種哭頭。還有用于快板或搖板中間,如《坐宮》一場,楊延輝在唱“眼睜睜高堂母難得見”一句時,即用哭頭。</h3></br><h3>29.小鑼哭頭 </h3></br><h3>多用于配合劇中旦角及較平靜的場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寶釧唱:“啊!狠心的強盜啊!”即用小鑼哭頭。</h3></br><h3><br></br>30.四鑼哭頭 </h3></br><h3>這是哭頭的一種簡化形式。往往是在一劇中,需要很多哭頭的時候,以它來加入應(yīng)用,避免過多的重復(fù),如《四郎探母》中哭堂一折。</h3></br><h3>31.上板哭頭 </h3></br><h3>專用于二黃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關(guān)》二黃快原板中“哭一聲爹娘不能相見,不能啊——見!”即用上板哭頭。</h3></br><h3>32.亂錘 </h3></br><h3>用以表現(xiàn)人物的焦急、煩躁、紛亂的情緒,也配合上下場及相應(yīng)的動作,節(jié)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節(jié)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念:“……難道叫我束手被擒?這束手被擒!這這這……”下面即用亂錘表現(xiàn)其焦灼情緒。</h3></br><h3>33.脆頭 </h3></br><h3>用法略同于亂錘。分為硬脆頭與軟脆頭。脆頭常用于表現(xiàn)人物的羞愧、驚怒的情感或動作,但只是用以加強表情,不作上下場用,也不能配合時間較長的動作。如《趙氏孤兒》中魏絳所唱的漢調(diào)二黃,即是用軟脆頭起。</h3></br><h3>34.掃頭 </h3></br><h3>在戲中,有時為了使劇情緊湊,省去原來唱詞中的末句,而以動作代替,術(shù)語叫掃。掃頭就是配合這種動作的鑼鼓。如《別窯》中,薛平貴最后下場時唱:“你回寒窯且忍耐,我到軍前再作安排。此時間顧不得夫妻恩愛”,第四句就掃去了,用王寶釧扯住薛平貴,薛推王,王倒地等一系列動作代替唱詞,鑼經(jīng)即用掃頭配合。掃頭往往是依其動作的快慢、長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張或縮減,所以又含有小掃頭、快掃頭、計數(shù)掃頭等不同形式。</h3></br><h3>35. 撤鑼 </h3></br><h3>又叫“大換小”,即撤去大鑼,改用小鑼之意。如前一場為大鑼下場,次場為小鑼上場,或一出戲的第一場即為小鑼上場,都需要用撤鑼。大鑼的打法逐漸緩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后面的小鑼鑼經(jīng)。如《空城計》中,司馬懿兵發(fā)西城后,在大鑼聲中下場,次場諸葛亮在小鑼聲中上場,中間即用撤鑼。再如《四郎探母》第一場坐宮,楊延輝上場之前即用撤鑼。</h3></br><h3>36.一錘鑼</h3></br><h3> 又名大鑼打上、大鑼打下、原場、回頭等,名稱很多,形式變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廣泛。除了配合上下場的動作以外,也適用于一般的動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后,兼有沖頭、住頭的部分作用。一錘鑼節(jié)拍自由、舒展,多用于以伴奏老生、花臉的緩慢上場,烘托其宏大的氣度。用于上場的如《失街亭》中諸葛亮升帳的上場;用于下場如《失街亭》中諸葛亮唱完“免得我親自去把賊收”之后的下場;配合一般動作的如《賣馬》中秦瓊與單雄信自我介紹以后的互換座位。用于歌唱前后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貴唱導(dǎo)板“提起當年淚不干”之前的鑼鼓;用在念白前后的如《三堂會審》中蘇三念“犯婦縱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后的鑼鼓。</h3></br><h3>37.快原場 </h3></br><h3>快原場是一錘鑼的更簡化形式。多用于歌唱前后和念白前后,用以加重語氣,同時配合動作。一出戲開鑼時,常用快原場作為戲前的空場鑼鼓。</h3></br><h3>38小鑼原場 </h3></br><h3>又稱小鑼打上、小鑼打下,用于戲中排場較小,氣氛較平靜或角色身份較低的場面,配合人物上下場,間或配合臺上的動作(不接小鑼歸位)。《擊鼓罵曹》中彌衡頭一次上場時即用小鑼原場配合他的上場動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的鑼鼓時,前面通常加一個小鑼帽子頭。</h3></br><h3>39.旦上場 </h3></br><h3>又名小鑼旦上場。旦上場的節(jié)拍自由,效果沉靜,多用以伴奏青衣花衫等旦行角色上場,用以襯托其端莊幽雅的氣度,如《宇宙鋒》中趙艷容的上場。老旦上場有時也用此鑼鼓,如《釣金龜》中康氏的上場。</h3></br><h3>40.單搜場 </h3></br><h3>單搜場專用于配合劇中的搜索動作。如《戰(zhàn)宛城》中夏侯淳向張繡身上搜查時,即用單搜場。</h3></br><h3>41.走馬鑼鼓 </h3></br><h3>又名走馬長錘。用于武戲中節(jié)奏較緩慢的武打場面。約有下列幾種用途:1、配合備馬的動作,如《牧虎關(guān)》中高來為高旺備馬。2、配合神話戲的“跳形”舞蹈動作,但開頭的形式不同。如《金山寺》中水族的舞蹈。3、配合武戲的打“四門斗”,如《樊江關(guān)》中薛金蓮與樊梨花的對劍。4、配合水中的戰(zhàn)斗,如《戰(zhàn)金山》中梁紅玉與金兀術(shù)的水戰(zhàn)。此外,《英雄義》、《戰(zhàn)馬超》的對槍時,亦均用走馬鑼鼓。</h3></br><h3>42.大鑼奪頭</h3></br><h3> 大鑼奪頭是慢長錘的結(jié)束部分。在人物沒有什么大動作的情況下,常作為原板、慢板、二六的入頭而單獨應(yīng)用。例如《甘露寺》中劉備過江時,上船以后所唱的原板;《法門寺》中廟堂一場宋巧姣所唱的慢板;《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城樓所唱的二六等,胡琴過門前,都用奪頭。</h3></br><h3>43.小鑼奪頭 </h3></br><h3>小鑼奪頭的形式變化很少,也是原板、慢板、二六的入頭。如《鳳還巢》中程雪娥唱完導(dǎo)板“日前領(lǐng)了嚴親命”之后就是接小鑼奪頭,還有《洪洋洞》中楊延昭唱的二黃原板“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之前也是用的小鑼奪頭。</h3></br><h3>44.平板奪頭 </h3></br><h3>平板奪頭是專作四平調(diào)的過門(一般都是小過門)入頭用的,如《烏龍院》和《鬧府出箱》等劇都用此鑼經(jīng)。</h3></br><h3>45.小鑼平板奪頭 </h3></br><h3>也是四平調(diào)的入頭,但和平板奪頭相反,多用作大過門的入頭。例如《梅龍鎮(zhèn)》李鳳姐第一次上場唱四平調(diào)時,即用此。小鑼平板奪頭又可作為[吹腔]的入頭,如《奇雙會》李桂枝第一場唱上。</h3></br><h3>46.大鑼單楗鳳點頭 </h3></br><h3>大鑼單楗鳳點頭是快長錘的結(jié)束部分,用于臺上開唱的搖板、流水的入頭,但凡是鳳點頭均不作上場開唱用。例如《打魚殺家》中,李俊唱完“手搭涼篷用目瞅”之后,接一鳳點頭入搖板過門,倪榮再接唱“柳蔭樹下一小舟”。</h3></br><h3>47.小鑼鳳點頭 </h3></br><h3>也是搖板或流水的入頭,多用于比較文靜的場面。例如《捉放曹》中陳宮與呂伯奢對唱時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鑼鳳點頭。</h3></br><h3>48.大鑼雙楗鳳點頭 </h3></br><h3>也叫紐絲鳳點頭。是散板的入頭,應(yīng)用較普遍。有時與紐絲結(jié)合使用,有時也單獨使用,多用于開唱之前動作不多的情況下。例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退司馬??粘侨檀饲佟钡奈髌ど?,即用大鑼雙楗鳳點頭開唱。另外,也用于急促、緊張的情境之下,例如《陽平關(guān)》中黃忠唱西皮散板“黃忠今日遭圈套”和趙云接唱“好似天神下九霄”之間,即用大鑼雙楗鳳點頭(略簡化)。</h3></br><h3>49.散長錘鳳點頭 </h3></br><h3>散長錘鳳點頭是散長錘的結(jié)束部分,作為散板的入頭。例如《法門寺》中宋巧姣唱西皮散板“喚一聲好一似鷹拿雀燕”,即用散長錘鳳點頭作為入頭;令如《二進宮》中楊波唱完“四郎我兒擊宮墻”之后,四郎接唱“銅錘一舉雙環(huán)響”時,也是用此鑼鼓作入頭。</h3></br><h3>50.大鑼三鑼鳳點頭</h3></br><h3> 又名硬三錘,用于激動、緊格、憤怒的情緒下唱快板的時候,如《斬馬謖》中諸葛亮唱“若不是畫圖來得緊”這一段快板時,即用大鑼三鑼鳳點頭;另外在《坐宮》中楊延輝唱“我在南來你在番”之前也是用的這個點子。</h3></br><h3><br></br>51.小鑼三鑼鳳點頭 </h3></br><h3>小鑼三鑼鳳點頭是快板的入頭。如《群英會》中魯肅唱“昨日里在帳中夸下??凇焙汀斑@件事本是你自作自受”這兩段快板前所用即是。</h3></br><h3>52.兩鑼鳳點頭 </h3></br><h3>此為散板的入頭,常用在比較悲傷的情境下,用以代替大鑼雙楗鳳點頭。如《四郎探母》中“別家”一場,楊延輝在接唱“舍不得老娘年高邁”之前,即用兩鑼鳳點頭。</h3></br><h3>53.一鑼鳳點頭</h3></br><h3> 又名一錘鳳點頭。有幾種不同變化形式。一是鳳點頭的簡化形式,用來代替鳳點頭,如《打魚殺家》中李俊唱完之后,倪榮接唱前,可以用簡化的一鑼鳳點頭來代替。二是小鑼的一鑼鳳點頭,如《宇宙鋒》中秦二世念“內(nèi)侍,掩燈而進”,有時以此代替正格的鳳點頭。三是作為流水板的入頭,并加強語氣,如《玉堂春》中蘇三唱“王公子好比采花蜂”一段流水板之前。四是作為散板的入頭,例如《法門寺》中劉公道唱“怕犯王法當鄉(xiāng)約”的散板等,都是用一鑼鳳點頭作為入頭。</h3></br><h3>54.大鑼帽子頭 </h3></br><h3>又名帽兒頭。其用途一是為念引子增加聲勢;二是作為回龍及部分慢板的入頭。三是作為唱牌子的入頭。如《借東風(fēng)》中諸葛亮所唱的回龍;《宇宙鋒》中趙艷容所唱的反二黃慢板之前都是用的大鑼帽子頭。</h3></br><h3><br></br>55.小鑼帽子頭 </h3></br><h3>此為配合主角第一次出場的亮相及慢板的入頭。如《坐宮》中楊延輝出場亮相時即用,然后接小鑼原場;作為慢板的入頭如《二進宮》中李艷妃唱的第一段慢板前,所用即是。</h3></br><h3>56.大鑼導(dǎo)板頭 </h3></br><h3>用于西皮、二黃導(dǎo)板過門之前的入頭。例如《武家坡》中薛平貴所唱“一馬離了西涼界”的西皮導(dǎo)板;《借東風(fēng)》中諸葛亮所唱“習(xí)天書學(xué)兵法猶如反掌”的二黃導(dǎo)板,用的入頭都是導(dǎo)板頭。</h3></br><h3>57.小鑼導(dǎo)板頭 </h3></br><h3>小鑼導(dǎo)板頭也是作為導(dǎo)板的入頭,只是使用的場合不同,視劇情而定。一般情況,多用于旦角且劇中情境較平和。如《坐宮》鐵鏡公主所唱“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武家坡》中薛平貴所唱“八月十五月光明”,《二堂舍子》中王桂英出場前的二黃導(dǎo)板等,都是用的小鑼導(dǎo)板頭,因當時情境不需要用大鑼來演奏。</h3></br><h3>58.南梆子導(dǎo)板頭 </h3></br><h3>專用作南梆子導(dǎo)板的入頭。例如《得意緣》中狄云鸞所唱。</h3></br><h3>59.小鑼南梆子導(dǎo)板頭 </h3></br><h3>專作南梆子導(dǎo)板的入頭。例如《白蛇傳》中游湖一折白素貞所唱導(dǎo)板。</h3></br><h3>60.大鑼歸位 </h3></br><h3>歸位是引子、詩、大段念白及[點絳唇]、[粉蝶兒]等曲牌的前奏。例如《空城計》諸葛亮坐帳,眾將參見以后,諸葛亮念定場詩之前,即用大鑼歸位。用于大段念白之前的,如《盜御馬》中竇爾敦向賀氏弟兄述說當年在李家店比武的經(jīng)過時。在這種情況下,都是由角色念“聽了:”、“你且聽道:”或“容奏:”等而引出下面的歸位來作為承上啟下之用。</h3></br><h3>61.小鑼歸位 </h3></br><h3>小鑼歸位的用途同于歸位,只是按照劇中人物身份和情節(jié)的要求有所差別。如《擊鼓罵曹》中禰衡在諷刺曹營將士的大段念白之前,即用小鑼歸位。</h3></br><h3>62.大鑼五擊頭 <br></br></h3></br><h3>又名五錘。用于人物簡單的上下場及配合舞臺上的簡短動作。例如《搜孤救孤》中程嬰定計一場的上場。有時用以加強語氣。如《空城計》中諸葛亮獨白“唉!”之后,即打五擊頭。</h3></br><h3>63.小鑼五擊頭</h3></br><h3> 用途與大鑼五擊頭一樣,只是根據(jù)劇中角色和情境的不同而使用。如《女起解》中崇公道的上場。</h3></br><h3>64.四擊頭 </h3></br><h3>音響、節(jié)奏均強,由于大鑼在小鑼和鐃鈸的配合下共敲四下而得名。主要是配合人物上下場及亮相。例如《艷陽樓》高登的上場;《定軍山》黃忠的上場等,都用四擊頭。另外,在起霸中多用四擊頭來配合亮相。</h3></br><h3><br></br>65.軟四擊頭</h3></br><h3> 又名才頭。四擊頭是大鑼連擊四下,而才頭則是第三擊改為小鑼。用途大約有五:1、加重語氣,同時配合動作。2、武戲的奪槍。3、下場前的“一翻”、“兩翻”。4、人死前的掙扎。5、趟馬的開始。</h3></br><h3>66.二三鑼 </h3></br><h3>小鑼二擊、三擊反復(fù)使用的叫二三鑼。用于念引子、詩及唱[點絳唇]、[粉蝶兒]等曲牌的中間,或是在念白里需要分出許多段落的時候,使語句更為分明。例如《空城計》中諸葛亮所念引子:“羽扇綸巾(二小鑼),四輪車(鼓二擊),兩代賢臣……”,再如《問樵鬧府》中樵夫所念:“相公聽了(三小鑼),前半月(二小鑼),大路旁邊(三小鑼),有一頑童(二小鑼)……”等都是二三鑼。</h3></br><h3>67.大鑼收頭 </h3></br><h3>收頭用于一段唱腔后,表示情節(jié)上告一段落。但與住頭用法稍有區(qū)別,收頭常用作整場或大段劇情的結(jié)束。例如《捉放宿店》中,曹操唱罷西皮搖板“昏昏沉沉到故家”以后,即用收頭結(jié)束。有時也用來結(jié)束原板、慢板的唱腔。例如《宇宙鋒》中趙艷容唱完反二黃慢板以后,也是用大鑼收頭結(jié)束。還有時在唱完散板以后,同時配合下場的動作,例如《女起解》中蘇三唱完西皮散板“此一去有死無有生”以后下場,《碰碑》中楊繼業(yè)唱完反二黃散板“尋一個避風(fēng)所再作計較”以后的場,都用大鑼收頭結(jié)束。</h3></br><h3>68.小鑼收頭 </h3></br><h3>小鑼收頭和大鑼收頭大致相同,只是用在以小鑼開唱的搖板、原板以后。例如《問樵鬧府》中范仲禹唱完二黃原板“到今日飲酒酒醉人”,即用小鑼收頭。</h3></br><h3>69.大鑼住頭 </h3></br><h3>住頭用以表示歌唱的終止,念白的段落(同時也配合動作,并有加重語氣的作用),配合小動作等。例如《玉堂春》中蘇三唱完西皮散板“眼前若有公子在,縱死黃泉也甘心?!奔词怯么箬屪☆^結(jié)束。再如《審頭刺湯》中陸炳對湯勤念:“我陸炳作的是嘉靖皇上的官,又不曾作他嚴府的官,又不是他嚴府的走狗、家丁、使用的奴才!”這里即用住頭加重語氣,表明段落。</h3></br><h3>70.小鑼住頭 </h3></br><h3>小鑼住頭多用作:</h3></br><h3>1、歌唱或念詩的結(jié)束。</h3></br><h3>2、配合上場(重要角色第一次上場時不用)。</h3></br><h3>3、配合下場的動作。</h3></br><h3>4、配合臺上的小動作。</h3></br><h3>71.大鑼兩擊</h3></br><h3> 又稱兩鑼或大鑼兩擊。多用于加重語氣(同時配合動作)或亮相的時候。例如《盜御馬》中竇爾敦對賀天龍等念:“就是那飛鏢(兩擊)黃三泰!”</h3></br><h3>72.小鑼兩擊 </h3></br><h3>多用于加重語氣。如《宇宙鋒》中趙艷容的三笑:“哈哈(小鑼兩擊),哈哈(小鑼兩擊),啊哈哈哈……?!?lt;/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