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初,雖然早已進入秋季,但中國大地上的氣候特征卻出現(xiàn)了南北方“兩極分化”:北方連續(xù)降雨降溫,還形成了洪澇,已無秋日的暖潤涼爽;而南方則持續(xù)高溫晴熱,延續(xù)著酷暑最后的“虎嘯”。我個人是寧愿被曬,也不愿受潮,所以在關注了十一假期南北各方的天氣后,便將原定計劃的陜晉冀古城探尋計劃取消,改由向南行,前往位于湖南、廣西交界處的南嶺西緣,即“越城嶺”一帶看看。這次探尋范圍,主要圍繞在越城嶺、資水上源以及湘桂走廊等區(qū)域進行,內容涉及了城隘、嶺脈、水利、軍史、民俗等方面。</p><p class="ql-block">南嶺·越城嶺與湘桂邊界地貌渲染圖,紅色圓圈為此行所探訪的探尋范圍。</p> <p class="ql-block">此行第一站,先來到湖南省通道縣。通道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隸屬地級懷化市。1978年服務于工礦、水電、戰(zhàn)備運輸?shù)闹袊忠粭l南北大動脈—焦柳鐵路(南段,枝城-柳州)全線建成投用,并在通道原老縣城—縣溪鎮(zhèn)設立了火車站。幾十年過去了,這座火車站不僅仍擔負著通道縣的客貨運輸,而且風格也一直未變,紅墻、木窗、黑瓦、字體,無不突顯出那個激情年代下的特色烙印。</p> <p class="ql-block">覽閱通道縣的交通及政區(qū)地圖所示,火車站所在的縣溪鎮(zhèn)位于縣域西北側,與縣城雙江鎮(zhèn)經(jīng)209國道連接,里程約40公里。雙江鎮(zhèn)原屬“隔壁”綏寧縣,1951年底劃歸通道縣,1958年通道縣城搬遷到此至今,現(xiàn)為全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通道縣圖”。據(jù)《靖州直隸州志》等文獻載稱:轄域“東至綏寧界三十里,南至貴州開泰(今黎平縣)界六十里,西至本(靖)州界二十里,北至本(靖)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廣西懷遠(今三江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開泰界五十五里,東北至本(靖)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本(靖)州界三十里。其范圍在今“縣溪、地陽坪、播陽、獨坡、團頭及牙屯堡河流域一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時的縣域縱長,</span>到四十年代末,全縣面積約823.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圖中藍圈處的“雙江(鎮(zhèn))”,當時為綏寧縣轄地。</p> <p class="ql-block">通道老縣城—縣溪鎮(zhèn)舊貌圖。此圖的拍攝時間應該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當時跨越渠水的縣溪公路大橋正在建設中,此橋全長156.9米,建設年限為1981-1982年間。而在此之前,當?shù)鼐用駝t依靠那座浮橋往來通行。</p> <p class="ql-block">來到通道,主要將參觀位于縣溪鎮(zhèn)的“通道轉兵”紀念地舊址。通道轉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由此改變了長征初期紅軍被動的行軍轉移路線,進而在不利于己的情況下保存其實力,以開辟新的戰(zhàn)略局面。</p><p class="ql-block">站在通道轉兵紀念館的平臺上眺望縣溪鎮(zhèn)全貌。</p> <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9日-17日,紅軍挺進通道縣的示意圖。當時通道縣城在縣溪鎮(zhèn),藍圈處的雙江為今縣城,當年屬于綏寧縣。紅軍從進入通道縣境到離開,一共8天時間。其中在12月12日召開了緊急會議,即通道會議。</p> <p class="ql-block">通道會議的召開地—縣溪鎮(zhèn)恭城書院。</p><p class="ql-block">恭城書院始建于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6年),因地處羅蒙山下,又稱之“羅蒙書院”。后毀于戰(zhàn)火,清代乾隆年間于原址重建。為穿斗抬梁式兩層純木構建筑,并以青磚壘砌、筑墻合圍成院。書院占地面積2830平方米,共四進,總進深64.5米,寬26.9米,沿縱軸方向依次排列“門樓、齋舍、講堂”,通廊串聯(lián),每進兩側均設采光天井,形成逐層迭落、首尾貫通、疏透有致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恭城書院是湘桂黔邊苗、侗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體量最大的純木構書院建筑體,古風濃郁,且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因通道會議在此召開,書院被賦予了特殊背景下的政治色彩,文物保護級別自然就有所提高。</p> <p class="ql-block">恭城書院內部,“通道會議”召開的核心場所。1934年12月12日,紅軍由湘西轉兵貴州的戰(zhàn)略決策,就是在這間堂屋里而確立,并載錄于中共黨史。</p> <p class="ql-block">書院另一間堂屋作為了軍委臨時作戰(zhàn)室使用,墻上還掛著當年紅藍雙方鏖集于湘桂黔邊區(qū)域的態(tài)勢地圖。不過關于通道會議后來有學者指出召開點不在縣溪恭城書院,而是在芙蓉村木林庵(今屬青蕪洲鎮(zhèn)),因此產(chǎn)生著較大爭議。至于到底是哪里,就待歷史學者與當?shù)匚幕巳プ屑毻诰蜓芯苛恕?lt;/p> <p class="ql-block">結束對恭城書院的參觀后,步行約500米來到沅江支流—渠水河畔的縣溪老街。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在原羅蒙寨的基礎上升置羅蒙縣,以治地有羅蒙山而得名。次年改羅蒙縣為通道縣,屬靖州。從北宋建縣到1958年,其后無論縣域范圍如何調劃,縣溪一直都作為了通道的治所駐地,明代始筑土城。如今老街依渠水聚興,從東岳廟到寶慶會館,長約800米,建筑以民房為主,總體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行走至縣溪大橋拍攝老街風貌。這里作為重要黨史事件發(fā)生地,在細節(jié)營造上便突出了紅色元素。從縣溪鎮(zhèn)的地形條件來看,羅蒙山與渠水河構成了這里的空間框架—河畔寬谷,雖有鐵路與水運,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此地更顯得狹長與擁擠,不易進行規(guī)模城拓,又加上1951—1957年間新調劃了多處鄰縣轄地歸屬通道,老城明顯偏居,那么縣城就得選址遷移了。</p> <p class="ql-block">縣溪老街最南端是當年紅軍搭建浮橋過渠水的地方,今設遺址紀念點。渡口處還有一座湖南邵陽籍商人所建造的“寶慶會館”(南宋時邵陽潛升‘寶慶府’)。此會館俗稱“太平宮”,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內置戲臺與正堂,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縣溪作為渠水流域的物貿(mào)集散地,古時多商賈云集,會館便成為了在此經(jīng)商的邵陽(寶慶)籍商人進行聚會、議則、祭祀的公共場所。紅軍途經(jīng)通道時,曾有領導人在會館居住,現(xiàn)也納入了“通道轉兵紀念地”,并做了修復改造。</p> <p class="ql-block">寶慶會館內的墻壁橫梁上,這組國風彩繪圖畫點綴著精美。</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對縣溪鎮(zhèn)的探尋后,乘坐公交車前往通道縣城—雙江鎮(zhèn)。縣溪到雙江走209國道40公里,行程約1小時,車費8元。公交車的起點就在通道火車站,交通往來比較方便。</p><p class="ql-block">雙江鎮(zhèn)地跨渠水東源(通道河)支流—雙江河兩岸,城內除雙江大橋外,由多座具有苗侗民族風情的廊橋進行連接,其中通道廊橋也行途車輛,其余均為步行橋。</p><p class="ql-block">通道廊橋與雙江河東岸城區(qū)。</p> <p class="ql-block">雙江鎮(zhèn)南側,百丈崖下的體育場與民族文化宮。由此可見這類山地河谷型城市的空間格局:房屋建筑與公共平臺在山體中密集嵌入,零散分布。</p> <p class="ql-block">雙江河東岸的自然山體—百丈崖,現(xiàn)為森林公園。這類崖壁處于人口密集的城區(qū)內,一方面可為城市增添景觀綠心,方便市民登步游覽。但同時也要防范因降雨、滑坡而導致的相關災害,特別在南方亞熱帶多雨潮濕的河谷中,主要措施有增加植被林木與整治加固裸露巖體。目前看來,當?shù)赜筛鲉挝粍澠止苌止珗@,即享受著山崖美景,也為市民們肩負起城市安全保護之責!</p> <p class="ql-block">在通道縣城雙江鎮(zhèn)稍作休整后,次日乘客車南行前往廣西三江縣。三江縣位于廣西北部,隸屬地級柳州市。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置“懷遠軍”,遂改平州、懷遠縣,并以懷遠縣為州治,后州縣俱廢。明代洪武年間設“三江巡檢司”于老堡口(今老堡鄉(xiāng)),又復置懷遠縣。萬歷年間縣治遷丹洲(今丹洲鎮(zhèn)),屬柳州府。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安徽懷遠縣重名,以“潯、融、都柳”三江融匯本縣而定此專名—民國·劉介·《廣西縣名考原述略》。1932年縣城再遷古宜鎮(zhèn)今址。</p><p class="ql-block">位于三江縣城多耶廣場的鼓樓。廣場地面還刻畫了一副縣域地圖,讓市民與游客對當?shù)赜凶钪庇^的區(qū)域版圖印象?!岸嘁睘槎弊逭Z言音譯,帶有唱、舞等色彩,也潛藏著祝福、平安、健康等美好寓愿?!岸嘁琛币彩嵌弊宓膫鹘y(tǒng)民間舞蹈。</p> <p class="ql-block">三江鼓樓,于2002年由當?shù)囟弊骞そ硹钏朴裰鞒中拊?。鼓樓?2.6米,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榫卯技術,并以60根柱頭穩(wěn)矗,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鼓樓共有27層瓦檐,除樓頂兩層外,其余25層瓦面等距收分,層層緊縮,使樓面呈金字塔形,顯得端莊平穩(wěn)。 每層檐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艷的檐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鼓樓是侗族聚居區(qū)最高的建筑,彰顯出陽剛之美。近20年來,三江鼓樓成為了縣城里最醒目的地標建筑。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用于舉辦“祭祀、集會、迎賓、慶典、歌舞、娛樂”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傳承其侗族建筑文化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江縣城(潯江東岸)的月亮街廣場觀景臺上眺望河西老城全貌。老城河街聚落呈線狀沿江岸延展。</p> <p class="ql-block">三江老城與遠處的古宜大橋,潯江河道在此依城蜿繞,大橋則溝通著兩岸的城區(qū)。</p> <p class="ql-block">三江風雨橋位于三江縣城西南側,上跨潯江河道,橋長368米,寬16米,高18.6米。采用鋼筋混凝土月牙形單橋拱再融合了侗族特色木構建筑技藝精華于一體,共建有7個橋亭。這座風雨橋早在民國時即存舊物,2009年由三江鼓樓的侗族建造師楊似玉在原址上新建修筑,至2010年全部竣工。三江風雨橋北與月亮街、多耶廣場共同串聯(lián)了縣城里的一段核心景觀走廊。</p> <p class="ql-block">風雨橋下的“潯江”,又稱“古宜河”(三江縣城古宜鎮(zhèn)因此得名),為珠江(西江)流域融江水系的左岸支流,發(fā)源自廣西東北部資源縣金紫山南麓,經(jīng)龍勝縣,在三江縣老堡鄉(xiāng)匯注融江,河道全長約215千米,三江縣城跨越江岸兩畔。</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三江風雨橋上拍攝老城,鼓樓也能在此同框。圖中左側還有一棟鼓樓高聳,那是位于老城里的“侗天宮文化景區(qū)”,緊靠三江縣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已于2014年開通的貴(陽)廣(州)高鐵也在三江設有站點(三江南站,到縣城約10公里),如今大眾前往這里旅游就更加方便了。當?shù)剡€依托高鐵站北側的一片茶山打造了一處侗族商業(yè)村寨,依坡而建,層疊錯落。站前廣場上還增添了正在表演歌舞的侗族人像群雕,讓游客到達三江之際,就能感受這里濃郁的侗族文化風情,為深入探尋,鋪墊印象意識。</p> <p class="ql-block">從三江南站乘坐高鐵到達桂林北站后,再轉乘汽車前往興安縣(桂林到興安也可以坐火車或高鐵,但坐汽車時間更靈活)。來到興安,主要看點就是始建于秦代,而后歷朝不斷增修完善的水利工程—靈渠。在正式進入靈渠核心景區(qū)之前,先到位于興安縣城的靈渠水街走走。</p><p class="ql-block">靈渠通過“南渠”銜連湘江與漓江水系,南渠自渠首—鏵嘴經(jīng)小天平、過南陡門向西涌流,穿越興安縣城,城內民居與商鋪,依循河道,形成了一條約千米長的水街。</p> <p class="ql-block">水街由“娘娘、馬嘶、萬里、接龍”等多座古橋溝通渠畔兩岸往來,城渠交融,構筑了興安的城市肌理。如同其他江河城市的“濱江路、河街”等格局。當?shù)卣盟制脚_,在2005年打造了景觀帶,南接靈渠核心景點,北至秦王宮仿古商業(yè)城,集觀覽、休閑、餐飲等功能為一體,主導市民日常生活與游客賞析體驗。</p> <p class="ql-block">水街東岸與湘江故道之間的石堤,由秦代開鑿南渠時配套所筑,長約2公里,稱之為秦堤。1943年國民黨元老李濟深先生游覽靈渠時,曾在此手書“秦堤”二字。</p> <p class="ql-block">橫跨靈渠水街的古橋之一“萬里橋”。萬里橋位于興安城東門外,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公元825-827年)。此橋為虹式單拱石橋,以長方條石錯縫圍砌;因橋距唐朝京師長安萬里,故得名“萬里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文人董傳策著有《渡萬里橋去京師萬里》的詩賦。萬里</span>橋堪稱“楚越要津”,歷千余載,幾經(jīng)修繕,如今的萬里橋為1985年所重建。橋面平直,上建四角八柱亭,單檐歇山頂,翹角,混凝土仿木結構,覆蓋綠色琉璃瓦,天棚彩繪飄海圖。橋全長15.2米,橋面長7.45米,寬6米,距離水面4.55米,跨徑6米。橋面兩側立條石護欄,橋亭上方懸掛“萬里橋”書題大字。橋畔西岸,立有明代廣西提學副使吳玉題寫《萬里橋記》與“萬里如歸”詞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靈渠水街東岸的“湖南會館”,門口照壁上的浮雕,彰顯著精雕細琢,栩栩如畫。</p> <p class="ql-block">清代光年間《興安縣志》中所刊載的“陡河圖”,一共標示了三十余座陡門(閘門)。通過老地圖亦能直觀了解興安縣城與靈渠水系之間的對應關系。</p> <p class="ql-block">在景區(qū)南門正對面,為靈渠展示中心與興安縣博物館“二合一”的參觀場所(共分上下兩層,一樓靈渠概述,二樓興安縣情)。大家到實地探訪靈渠之前,可先來這里做背景了解,此館于2019年建成開放。靈渠又名“興安運河”,或稱“湘桂運河”,溝通漓江與湘江。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鑿筑而成,載逾千年歲月!</p><p class="ql-block">館內展板上的靈渠水系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秦朝之時,中國南方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越族。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很快降服了東越和閩越。之后,秦始皇命令尉屠雎指揮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征伐兩廣地區(qū)的南越和西甌。越族頑強抵抗,相持達三年之久。為了支援前線的戰(zhàn)爭,秦始皇下令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靈渠,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公元前214年,越族大敗秦軍,殺死尉屠雎。秦始皇又派兵增援,終于降服越族,并在這一地區(qū)設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秦始皇征服百越的戰(zhàn)爭,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融合。降服越族之后,秦始皇又遷徙50萬人戍守五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內地人民將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工具帶到南方,</span>與越人雜居。秦軍南征,戍邊五嶺,促進了道路交通和水利條件的發(fā)展,特別又以此為基礎而修鑿了靈渠,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聯(lián)結了起來,對加強中原、瀟湘與嶺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秦軍在征戍“五嶺”的前期階段,戰(zhàn)事屢遭頹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究其原因,南國之地,崇山峻嶺上千公里,經(jīng)常遭遇伏擊,糧秣不繼,軍需延滯。為此,秦始皇嬴政命監(jiān)御史—祿“以鑿渠而通糧道”,連接著湘江與漓江,打通長江與珠江水系,使得中原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進入洞庭湖。靈渠的修建,不但讓當時的秦軍勢如破竹,一舉統(tǒng)并百越;并使得中原與嶺南之間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快速地融合,其樞紐作用對于文化的影響長遠至今。</p><p class="ql-block">靈渠展示館內的渠道、陡門全景圖示</p> <p class="ql-block">靈渠水系由南、北兩渠組成。北渠俗稱湘江新道,亦經(jīng)人工開鑿所筑,大致與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疇間,其水位高過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經(jīng)鏵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壩引流后,約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分水塘)與湘江故道融匯,全長3.25公里。北渠的修建,使河道加長,水流減緩,并打破了大小天平對航程的阻隔,南下船只則繞行過壩,再逆入南渠。北渠同時也服務了農(nóng)業(yè)灌溉,流域內為興安縣豐庶的田園糧倉。</p> <p class="ql-block">靈渠北側的“始安嶠”,為南嶺山系之越城嶺的余脈,故又名“越城嶠”。始安嶠峰巒疊嶂,崖峻隘險,堪矗地貌屏障,也是珠江流域之漓江水系(始安水)與長江流域之湘江水系(干流故道)的分水嶺脈。兩水相隔最近處僅1.6千米,但卻有約5米的高差,不便在這里欄河筑壩,而溯湘江上源3公里時,湘江水則高于始安水位1.5米,河面開闊,水流平緩,需修筑低壩溢流,并向西開鑿渠道(即南渠),引湘入漓,遂將渠首選址于此。</p><p class="ql-block">“嶠”,按照字面釋義,為“尖而高的山”。</p> <p class="ql-block">靈渠展示館內,對渠首選址的科普介紹圖示,古人利用專業(yè)眼光進行了綜合考慮。</p> <p class="ql-block">靈渠的渠首所在地—興安縣高塘村,也叫分水嶺村。在這里可眺望鏵嘴、南北渠道交融點、湘江上源海洋河口等綜合景觀。</p> <p class="ql-block">靈渠小天平處,為游客提供的地標式拍照點。興安當?shù)氐漠a(chǎn)品、畫冊等,多以這里做宣傳封面。下方左側為湘江故道,正值枯水期的干涸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從小天平通往渠首鏵嘴的溢流堤壩,很多游客帶小孩在水邊嬉戲玩樂。靈渠的大、小天平均為重力砌石溢流壩,表面如似魚鱗。壩體為折線式人字形布局,夾角108度,壩高2.24米,壩頂寬2米。其中大天平長344米,溢流面寬26.9米;小天平長130米,溢流面寬22.7米,因其“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渠入口處的首座“陡門”。所謂陡門,即古代的船閘,通過陡門的開啟與封閉,調節(jié)水位,保證南來北往船只不受水位落差影響而順利通行。靈渠通過36個陡門的開閉控制水位升降,讓船只在枯水期也能暢通無阻;比如“彎道代閘”技術,將航道設計為彎道,以延長流徑,延緩坡降,滿足通航要求。</p> <p class="ql-block">矗放在大小天平與鏵嘴人字形結合點的秦代水平測量儀,自古記錄著靈渠的水文變化情況。</p> <p class="ql-block">水平測量儀東端,就是通往北渠的大天平溢流壩。</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由重力石壘砌的大天平上,右邊就是北渠,與南渠游人如織的熱鬧場面相比,北渠就要寂靜多了。關于北渠修鑿的問題,學術界還產(chǎn)生了爭議,一說仍為秦代監(jiān)御史—祿所筑,另說由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建造,皆眾說紛紜,定論不明。詳細內容可參見《靈渠北渠創(chuàng)建問題辨析—兼與伍鎮(zhèn)基先生商榷》一文,劉建新 著。</p> <p class="ql-block">位于靈渠鏵嘴之上的“美齡亭”。1941年8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游覽了靈渠,國民黨興安縣政府而后便在鏵嘴之上建亭一座,命名美齡亭以示紀念,亭中有清朝乾隆年間的“湘漓分派”和明朝的“伏波遺跡”兩塊石碑。</p> <p class="ql-block">清代曾任桂林知府的查淳所題寫“湘漓分派”榜書石刻,就樹立在鏵嘴的大堤上,朝向海陽河,與靈渠可謂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查淳刻石立碑,還因為其父親曾主持對靈渠的維修活動。其父查禮,字恂叔,號儉堂,宛平(今北京)人,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以同知發(fā)補廣西。十九年(1754年)九月,赴興安勘探靈渠,“窮江之原委,堪工之殘缺,且計需用之數(shù)?!笔辉?,奉命主持靈渠維修工程。翌年三月,查淳侍親隨宦廣西,曾親眼目睹此壯舉。三十七年后,再來廣西,重訪遺跡,因立“湘漓分派”石刻于靈渠之首,即是對父輩事業(yè)的紀念,也為靈渠增添了一處絕佳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來到鏵嘴的頂端(南),因為個人無航拍工具、只能做平面的拍攝記錄。鏵嘴是從大小天平壩結合處往上源延伸的石砌堤,由于前銳后鈍,形如犁鏵之嘴,故稱“鏵嘴”。現(xiàn)存長度為171米,寬22.5米,高3.6米。其作用是保護天平壩,輔助分水,特別是北渠建成后河道加長,且便于通航。鏵嘴“三七分水”,70%順大天平流入北渠—— 湘江;30%順小天平流入南渠—— 漓江,三在兩側形成靜水區(qū),也起了導流作用。</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了靈渠的“泄水天平”處。泄水天平是指建在靈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內正常水位,以確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稱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的建筑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靈渠中共有泄水天平三處,其中南渠二處,北渠一處。圖中這處位于南渠秦堤上,據(jù)渠首(南陡)約800米,此泄水天平長42米,寬17.8米,距渠底高為1.5米。泄水面的寬度是渠面的二倍,在正常洪水下它能萬無一失地將進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故道確保秦堤和下游城區(qū)居民點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開靈渠后,在興安縣城坐711路公交車前往“古嚴關”遺址探尋。目前以興安縣城為中心,城鄉(xiāng)公交車通達了縣域內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確實也方便了當?shù)孛癖姷某鲂小?lt;/p><p class="ql-block">古嚴關位于興安縣西南端,距縣城約10公里。這里地貌峰林凸聳,322國道穿越著狹窄的豁口通行,實能感受其一座歷史古關的險峻之態(tài)。從322國道旁的公交站前往古嚴關約300米,步行5分鐘即到。</p> <p class="ql-block">嚴關亦稱“炎關、巖關”,目前關墻、關門等遺址且尚存。嚴關始建于何時,其說不一,有說建于秦,有說筑于漢?,F(xiàn)存嚴關自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多次維修。關口筑于獅子山與鳳凰山之間。關門中,兩旁城垣連山。垣高5.3米,長43.2米,厚8.23米,內外砌以青石,中間填土。關門分前后兩重券拱,門高4米,中間露頂,其上舊建門樓。關門的內外門額上,嵌有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興安知縣商昌題刻“古嚴關”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由于嚴關形勢險要,歷來“嶺南戰(zhàn)事,嘗系于此”。如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將馬暨率兵三千駐防于此,阻擊南下元軍;南明永歷四年(公元1650年),張同敞督兵防守嚴關,抗拒清兵南進;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農(nóng)民軍將領李定國揮師破關,大敗清定南王孔有德。</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興安縣志》載稱:“嚴關在縣西南十七里,兩山夾立,中間一路,為通省咽喉之區(qū)。前人于此設關守險。崇禎戊寅奉文修筑城垣、關樓。監(jiān)造靈川縣知縣程克武,督工靈川縣典史陳正誼,并鐫名關門石上?!笨梢姰敃r嚴關就處在通省咽喉大道上,而崇禎碑刻仍然保存在嚴關的墻壁上。</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322國道并不經(jīng)過古嚴關,而是在其南面另開一道,與嚴關相隔三百多米。嚴關的關門非常狹窄,在古時足夠使用,并且更利于防御,但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狹小的關門無法滿足交通要求,只能選擇拆除關門或重開一道??赡苁浅鲇趯狸P古跡的保護,第二種方案得以實行。</p> <p class="ql-block">譚其驤先生所編著《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卷》中對“古嚴關”的區(qū)位要素標注。</p> <p class="ql-block">結束對嚴關的探訪,返回興安縣城坐716路公交車前往界首鎮(zhèn)。界首鎮(zhèn)位于興安縣城東北約20公里,湘江西岸的商貿(mào)集散水碼頭。歷史上為全州與興安兩縣的跨界場鎮(zhèn),故得“界首”之名。</p><p class="ql-block">秋暑日照下的界首老街(北向)。</p> <p class="ql-block">界首圩場聚興于明代,地位與規(guī)模得益于水陸轉口,并輻射了湘桂邊之興安、全州、資源、灌陽等縣毗鄰區(qū)域。明清時期興安有五大重要圩(集)市,界首便是其中之一。清代道光年間的《興安縣志》中對五大圩市的文獻記載。</p> <p class="ql-block">居處湘江西岸的界首老街。左側那棟高樓是一家骨科醫(yī)院,已經(jīng)成為界首鎮(zhèn)的地標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界首老街目前長約1000米,瀕湘江呈一字線狀延伸。騎樓與吊腳樓雜筑街市間,商行、飯店、錢莊、藥鋪、旅社、作坊等均排列經(jīng)營,依托碼頭水運加持,彰顯繁榮的商業(yè)氛圍。</p> <p class="ql-block">界首碼頭所在地,曾經(jīng)這里作為全、興兩縣的跨界場鎮(zhèn)時,大致在碼頭模劃界線。以湘江自源頭而來的流向定稱:南側興安境內靠上源,稱為“上界首”,北側全州境內臨下游,稱為“下界首”。1950年5月,全州下界首劃歸興安,結束了界首鎮(zhèn)的跨界場鎮(zhèn)局面。但界首鎮(zhèn)畢竟是座商貿(mào)大碼頭,積淀著重要的財稅資源,相鄰縣域都想為此分羹得利。在舊時對基層區(qū)域管理相對弱化的情況下,這類一場跨縣的情況非常普遍。1949年新政權建立后,對基層亦加強管理,并重新調整區(qū)劃,均劃由一縣統(tǒng)管,逐漸打破了這種混亂不明、資源爭奪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界首除了商貿(mào)水碼頭的歷史地位,還因紅軍長征途中的湘江戰(zhàn)役,這里作為中央軍委縱隊最后過江的地方(1934年12月1日)而載錄聞名。老碼頭的石板路見證了當年激烈的戰(zhàn)況。</p> <p class="ql-block">位于界首老街北端的“三官堂”,建于民初1912年。這是一座道觀,觀中供奉著道教尊神“天、地、水”三官而得名。1934年11月底的湘江戰(zhàn)役期間,紅軍一、三軍團曾先后在此設立臨時指揮部,掩護主力部隊與中央軍委縱隊在界首鎮(zhèn)搭建浮橋,強渡湘江。當?shù)厝罕姙榧o念紅軍,后稱三官堂為紅軍堂,現(xiàn)在第六批全國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三官(紅軍)堂外部整體。房屋為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前臨湘江。內分前后兩廳,中有天井,進深13.8米,加上附屬設施,建筑總面積約1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在界首鎮(zhèn)百里永安汽車站乘坐客車前往全州縣。全州,位于廣西東北部,西靠越城嶺脈,北與湖南永州緩槽相連。因居處湘桂走廊上的交通節(jié)點,素稱“桂北大門”。全州西漢-隋代屬零陵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始置“湘源縣”;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為避李嗣源帝諱,改湘源為湘川;五代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又改湘川為清湘,同時于縣境設“全州”,初治柘橋村(今城西),后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移駐今址。宋代以降,先后升置路、府級政區(qū)。明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府為州,隸轄湖廣永州府;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廷平行桂北瑤亂后,改隸廣西桂林府。此后全州雖與永州地理相承,但因政區(qū)調劃,進而割裂了傳統(tǒng)人文,影響至今。</p><p class="ql-block">全州城西,右側山體屬越城嶺之余脈,山下建有唐代禪院—湘山寺,雅號“楚南第一名剎”,為全州重要的名勝古跡。</p> <p class="ql-block">湘江干流與支流灌陽河(灌江)融匯于全州城。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激戰(zhàn)、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機械化第五軍200師整訓集結等相關事件,都銘刻于全州這座桂北小城里。</p> <p class="ql-block">截取自一副1933年版民國老地圖中的要素信息。1913年全州改全縣,地圖中則采用了單字縣的標注形式。1959年又改稱“全州縣”,由單字縣加改“X州”仍為縣的,同類模式還有一個在湖南靖州。</p> <p class="ql-block">從全州乘坐客車前往資源縣,中途將盤繞“越城嶺”。越城嶺縱跨湘桂省際,當?shù)噩幾逅追Q“老山界”,紅軍長征強渡湘江后,所翻越的第一座中高山脈就是這里。中共宣傳部門早期負責人陸定一曾寫下過《老山界》的同名文章,目前已收錄入初中語文教材中。越城嶺東與都龐嶺-海洋山在湘南、桂北間形成了通衢走廊。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p><p class="ql-block">資源縣位于廣西東北角,鄰靠湖南省。瀟湘四大水系中的資江即在此發(fā)源。資源古屬全州(縣)地,宋置“延洞寨”,聚集粟氏洞蠻。又因處全州以西,轄域延伸,故名“西延”。明設“西延巡檢司”,治大埠(今址)。1935年析全州(縣)、興安兩縣部分鄉(xiāng)里始設“資源縣”。這里為一座典型山區(qū)縣,境內山多、林密,水源充沛,平均海拔均在800米以上。但區(qū)位閉塞、通達不易,人口較少(七普全縣1941.01平方千米,僅13萬常住)。</p> <p class="ql-block">資江自越城嶺涌出,上源河道流經(jīng)資源縣城。當?shù)卣眠@一條件,在縣城北側資江河畔修建了長約1公里的古建景觀走廊,搭配燈飾點綴,待夜晚開放,呈線狀延伸,號稱“資江燈谷”。同時還引入了“放河燈、花鼓戲(資源人文略偏湘韻)”等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前往崀山(八角寨)的游客也會順路到此停留賞析。這類偏遠的山區(qū)小城,利用好平臺打造出適合自己的文旅項目,使“資源”得到了更加良性化的運用。</p> <p class="ql-block">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卷》中對資源縣前身—“西延巡檢司”的要素信息標注。</p> <p class="ql-block">資源縣雖然鄰靠湖南省,人文也偏具湘韻,但交通往來卻不太方便。目前由241國道與G59高速公路進行連接,縣域之間則無直達客車。如從資源前往湖南,需要分段轉乘。相對便捷的路線是:資源乘班車先到縣境北端、崀山南麓的梅溪鎮(zhèn),然后再轉班車抵達新寧縣城,耗費約3小時。</p><p class="ql-block">崀山為越城嶺往西北延伸之余脈,喻意“山之良者”,范圍地跨湘桂省際。崀山在地質上屬紅盆丹霞地貌發(fā)育,具備青、壯、晚各個時期,更是一座丹霞博物館。崀山在資源境內俗稱“八角寨”,景區(qū)與湖南連片開發(fā),各自管理。</p><p class="ql-block">從梅溪到新寧途中,隨拍崀山附近的一塊淺丘緩壩。由于主題關系,這次行程內容不包括崀山,今后針對地質方面再來此作細節(jié)探尋。</p> <p class="ql-block">資水河畔的新寧縣城。新寧縣位于湖南省西南角,地處雪峰山與越城嶺的過渡帶,隸屬地級邵陽市。西漢始置夫夷縣,其后又改扶陽、扶夷等名。隋代省入邵陽縣,宋代亦屬武岡縣。南宋紹興年間平定瑤亂后,置新寧縣(取“綏定之后有新寧”之意),明代徙遷今址。資水流入新寧縣境內又稱“夫夷水”,北至邵陽縣雙江口與赦水匯流。因資水分“左、右”兩源,夫夷水為右源,赦水為左源,且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定義,右源夫夷水屬資水正源。</p> <p class="ql-block">在新寧縣城短暫停留后,乘坐班車來到武岡市。主要探訪武岡的古城墻與老街巷。</p><p class="ql-block">武岡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處雪峰山東麓,資水左源赦水上游。地勢呈四周高、中間低的緩壩形態(tài)。武岡古為“都梁侯國”,故址在今市區(qū)東郊七里橋。西漢景帝年間,初置“武岡縣”(根據(jù)1954年出土文物‘武岡長印’之石印而佐證)。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武岡縣為都梁縣,時屬零陵郡;三國東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又復名武岡,亦屬昭陵郡。其后則相繼改稱“武剛、武強、武攸”等專名。唐代一度復名后曾徙遷儒林鎮(zhèn)(今城步縣治),屬邵州;北宋初遷定今址。北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設立武岡軍,領三縣,屬荊湖南路。元代置安撫司-路、明代升府-改州、清代延續(xù),民國初再次改縣。1994年撤縣設市,目前由地級邵陽市代管。</p><p class="ql-block">武岡古城之濟川門(老南門),修筑于北宋,并作為武岡城垣內城與外城的分界線,也是武岡城墻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派江陰侯吳良主持修建武岡城 ,他改土城為石城 ,以數(shù)百上千斤乃至成噸重的方形青石砌筑墻體,“內外皆石 ,上亦石鏝之”,長774丈 ,高二丈,頂闊八尺。為當時世所罕見的純石質結構城墻。岷莊王朱楩遷入武岡后 ,開始了中央朝廷 、藩王 、地方官府協(xié)力筑城時期。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岷康王朱譽榮增建“小王城”,長270丈;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寶慶府同知段有學 、武岡知州蔣時謨增筑外城 ,長736丈 ,高1丈 ,頂闊8尺 ,垛頭高4尺 ,鼓樓3。形 成“內城”(含大 、小王城)與“外城”三環(huán)而相扣 、城門十三及城樓多座 、總周長5874米的全石構城墻。</p> <p class="ql-block">武岡城墻現(xiàn)存城垣四段(內城兩段 、外城兩段),總長1450米 ,墻體分墻基、墻垣 、雉堞(垛子)三部分。墻基石深入地下0.5至2米不等。墻垣高6至6.6米不等,分四層砌筑 ,內外靠墑 ,城墻和馬面上有女兒墻 ,墻上原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擊的凹口和方孔均已毀。城門有五座,即:濟川門、清渠門 、迎恩門 、慶城門以及水西門。各城門分兩層 ,城墻基址 、城門保存完好 ,均為方條形青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濟川門上的宣風樓,南宋趙均(理宗)任邵州防御使時曾提寫“宣風雪霽”四字,懸掛于門額端,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代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知州吳從謙一度重建 ,民國損毀塌廢。1995年按照仿宋風格再次新建,上下兩層,回轉式走廊,氣勢恢宏,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武岡城區(qū)周邊山巒眾多,多為花崗巖(以城東法相巖為一典型)。豐富的石材資源為筑城施工帶來了因地制宜的便利條件,進而更奠定了武岡城墻“石砌”之基礎。并在特殊歷史時期,發(fā)揮了重要的防戍、抵御等功能作用。</p><p class="ql-block">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武岡號稱“楚南勝境”。在宣風樓西側,與古城墻配套而建的“王城公園”。</p> <p class="ql-block">宣風樓南側50米處,是一座建于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的武岡文廟。文廟歷經(jīng)修繕,主體由泮池、戟門、成殿、左右齋廊、尊經(jīng)閣等構筑,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廟前為晉代書法家陶淵明之祖父陶侃任職此地縣令時所親手栽植的雙銀杏。不過其中一顆遭雷擊已不存,另一顆雖也有折損,但后來留下枝干,重獲生機煥發(fā)。</p> <p class="ql-block">從文廟進入武岡城西南側的老街巷探尋,也是目前武岡保存最完好的傳統(tǒng)風貌街區(qū)。</p><p class="ql-block">赦水支流小河道環(huán)護城垣,為武岡老城構筑了阡陌縱橫的肌理格局。聚落依水而興,由多座跨河小橋緊密相連。老城中,流水、石橋與岸邊的枯木,這些元素如同充滿意境的市井畫面。老城那些臨河房屋,雖然略顯混亂,但卻帶有一絲古樸且傳統(tǒng)的滄桑感。</p> <p class="ql-block">武岡老城由清渠、圣廟、南正、西直、鰲山等多條街巷所組構。另還分布有“謝、龔、丁”等幾戶家族式大宅院。老城各街道均有明確的功能布局,主導商業(yè)交易與物貿(mào)集散。如這條“鰲山街”,因“山岡兀石如鰲”而得名;市場、書院、戲院等商業(yè)與文化類型場所都集中在此街,市場還聚散農(nóng)副水產(chǎn)品。如今時過境遷,古城已沒有了昔日繁華,游客漫步在寂靜的街巷中,體驗著那平凡人文下的古城韻味。</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岡老城清渠街上的龍王廟。作為臨靠江河水畔的城市,當?shù)匕傩諡榧漓臊埻?、祈求風調雨順,都會興建此廟。龍王廟前這口“武陵井”,為湖南眾古井之一,且與長沙白沙井、岳陽君山柳毅井等齊名,還曾作為了岷王府的御用水井。武陵井之典故,尚有較多版本,迄今仍流傳于武岡民間的茶余談資里。</p> <p class="ql-block">沿著清渠街向東行走,便來到了武岡古城的“化龍橋”。</p><p class="ql-block">化龍橋原名“義濟橋”,始建何年無可考,但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復修年代為明末萬歷元年(1573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清康熙七年(1662年)重修并建觀音閣于橋廊左內,右外一丈五尺為南北橋庭通途,兩端砌青石牌樓,門額刻“化龍橋”三字。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毀于火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邑(縣)人捐款重修,橋架石墩,墩上橫豎交叉設九層木圓梁,上鋪石板?;垬蛎骈L28米,寬20米,高5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橋上遂建“化龍寺”。后又</span>在橋西修筑了一座水泥橋,供行人通行與香客朝拜。化龍橋在武岡老城里現(xiàn)存各古橋中規(guī)模最大,極富精湛的營造風格,并將佛寺與橋梁結合構筑,點綴水鄉(xiāng)特色,??肮懦墙?jīng)典地標!</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岡古城清渠街西端的“水西門”,屬外城廓,增建于明代。與之對應的還有一處“旱西門”,但因時間關系也就沒有前去探尋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赦水河畔的凌云塔,又名“東塔”,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始建,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落成。此塔為樓閣狀磚石結構,7層8面,高39.63米,底圍28米,各層挑出短檐,彰顯莊重之感。塔身分向各開四道卷門;塔中砌階,筑有陰陽兩道呈“8”字形盤旋至頂,且互不交叉。登步塔頂,可俯瞰武岡全景城貌。</p> <p class="ql-block">在武岡休整一晚后,原計劃乘客車到邵陽,再轉火車返回。但武岡沒有鐵路,且出行人口多,對外交通均靠公路。所以武岡到邵陽的班車客流緊俏(上午班車已發(fā)完),只得選擇從洞口轉乘。而從武岡到洞口也無直達班車,要先坐車到洞口縣高沙鎮(zhèn),再轉至洞口縣城,路程雖不遠,卻比較折騰。</p><p class="ql-block">位于雪峰山東麓的洞口縣,古為都梁及武岡縣轄地,未單獨建置。1951年9月設武岡縣雪峰辦事處,12月改洞口辦事處。1952年2月正式建立洞口縣,以赦水支流平溪江穿越雪峰山,兩岸險峰對峙,高峽凹蝕成洞,故稱“洞口塘”而得專名。</p><p class="ql-block">平溪江畔的洞口縣城與清代名勝古跡—文昌塔。河中那片綠地小島是迴龍洲,現(xiàn)為濕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在洞口縣政府門前看到了320國道的1502公里標。320國道東起上海,西到云南瑞麗,全長3695公里,與滬昆鐵路基本平行。國道里程碑立在縣城官署旁,個人還在重慶綦江城區(qū)也看到過,那里是210國道的1911公里處。</p> <p class="ql-block">在洞口縣乘坐客車經(jīng)過兩個半小時行程,終于到達了此行最后一站—湖南省邵陽市。邵陽曾在今年5月來過一次,參觀了寶慶府古城墻。這次又來中轉,就前往位于邵陽城北的老火車站看看。那里有個“火車站鄉(xiāng)”,屬于區(qū)劃與功能相結合的地名建置,這個內容已在公眾號上做了簡述介紹。</p><p class="ql-block">雙清火車站,為婁(底)邵(陽)鐵路終點站,也是邵陽第一座火車客運站。車站在1960年隨婁邵鐵路開通而投入使用,站址位于邵陽城區(qū)西北郊。2004年婁邵鐵路往永州方向的延伸段建成(即洛陽-湛江通道),邵陽又在城南新建了一座火車站(今邵陽站),老火車站改稱邵陽北站。2014年底隨著滬昆高鐵湖南段開通,在邵陽市區(qū)北邊70公里的新邵縣坪上鎮(zhèn)設立了高鐵北站,老北站遂又根據(jù)所屬行政區(qū)改為“雙清站”。</p> <p class="ql-block">目前雙清火車站僅存貨運業(yè)務,原來的老站房也被拆遷。周圍分布著居住、倉儲、制造等城市功能。當?shù)厝运追Q這里叫“老火車站”,站前的公交車牌也以此作為地名指向。</p><p class="ql-block">當晚在邵陽乘坐火車返回渝邑,結束了十一假期對湘桂邊的探尋。本次旅程深入越城嶺腹地,圍繞“城市變遷、區(qū)劃現(xiàn)象、軍史尋蹤、民族人文、古代水利、自然風貌”等幾個主題開展田野行攝。并通過圖文方式做簡述記錄,對這片冷門區(qū)域有了許多新認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