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大家好我是農(nóng)夫。起農(nóng)夫這個網(wǎng)名,是因為我從事的工作大部分和農(nóng)耕勞動密切相關。聽到農(nóng)夫講蛇很多人會聯(lián)想到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還好,我這個版本的故事挺有趣的,不悲傷。</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大學的專業(yè)是動物科學,1999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感覺動物科學是和趙忠祥老師動物世界里面的科研工作者那樣和野生動物打交道,感覺蠻刺激的,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資訊這么發(fā)達,所以對這個專業(yè)充滿期待,但是去到學校才知道動物科學是以前的畜牧專業(yè)。雖然有落差,但還是學習了一些動物相關知識。</p> <p class="ql-block"> 大學畢業(yè)后從事教育行業(yè),雖然課程會涉及一部分大學專業(yè)所學的養(yǎng)殖動物,但和大自然的動物接觸更多了。我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喜歡動物,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爬的,都能引起城市里面的孩子們歡呼雀躍,于是我也努力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在課程中去融入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自然教育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我工作的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好,所以我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做自然的觀察和物種的調查。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是非常有趣,每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物種,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我都會用相機去記錄下來,并做撰寫自然筆記。這個為我個人的積累和自然教育課程的開發(fā)累積了大量的素材,整理出廣州在地自然觀察非常實用資源包。其中有一個內容是孩子們又愛又怕的,那就是蛇類。</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廣州地處生態(tài)熱點地區(qū),森林茂密,垂直落差從0到1000米,物種非常豐富,河涌水網(wǎng)密集。在廣州目擊蛇類的幾率非常高。以此同時廣州“飲食文化”(出于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本人不作評價)中有吃蛇的傳統(tǒng)。所以廣州人對于蛇這個物種情感非常復雜。雖然現(xiàn)在吃蛇慢慢退出了主流的飲食圈,但大部分人看到蛇第一反應都是人生三大問:“能、怎、好”,也就是能吃嗎?怎么吃?好吃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我以前也是比較怕蛇這個物種,也硬著頭皮去了解這個物種。慢慢就適應了,通過長期的觀察、拍攝和查找資料、撰寫自然筆記,我對這個物種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最先接觸的蛇是中國水蛇,這種珠江三角最常見的蛇類。每當夜晚來臨在珠三角的濕地,魚塘就會看到它們的出現(xiàn)。并且在廣州市區(qū)水深的的魚塘,它們在冬季可以不冬眠,常年活動。當遇到冬季水位下降,它們也可以選著轉入肥厚的淤泥中冬眠。中國水蛇在珠三角是非常常見的蛇類,特別是魚塘河涌。但是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如水體污染,河涌硬地化等等大大壓縮了它們的生境,要看到它們要去到郊野。</span></p> <p class="ql-block">中國水蛇 拍攝于廣州潯峰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我們在夜觀時經(jīng)常能碰到它們,有時會撈它們上來和學生講解蛇類。水蛇是一個非常好的自然講解對象。在蛇中它也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種類。它既有普通蛇的樣子(就是短了一點),又幾乎一輩子都呆在水里。所以它鱗片有非常強的防水能力,尾巴也和陸生的蛇有些不同,呈扁平狀,適應水中的運動。而且它的眼睛、鼻孔非常的小,不仔細分辨很難看清楚。更神奇的是都長在頭頂部,幾乎同一個平面,因此它們可以把身體全部藏在水里,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在水面,方便換氣和觀察水面的情況,這和鱷魚很相似,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趨同進化。也可以觀察蛇的身體,它們像翻過的U型管道。背部有骨骼,腹部底部是軟軟的沒有骨骼。</span></p> <p class="ql-block">中國水蛇的鱗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接觸水蛇后我開始接觸更多的蛇類。開始了非常有趣的長達十年的拍攝,探究蛇類的歷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蛇是很有趣的物種,長條形,沒有四肢,一張嘴,一條尾巴。卻能上山下海,上樹,鉆洞,做到了極其精簡,蛇的演化策略是軀干能干的事就沒有四肢的事了。沒有這“一根草繩”做不了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臺灣小頭蛇 拍攝于廣州潯峰崗</p> <p class="ql-block">翠青蛇 拍攝于廣州帽峰山</p> <p class="ql-block">舟山眼鏡蛇 拍攝于廣州潯峰崗</p> <p class="ql-block">越南烙鐵頭 拍攝于惠州南昆山</p> <p class="ql-block">金環(huán)蛇拍 攝于廣州龍洞</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蛇的色彩非常豐富,有低調的能吸收所有光的深黑色,有反射所有光的反光鱗片,有翠綠,有落葉黃。所有的這些打破了我原有蛇的顏色單一的固有的思維。</span></p> <p class="ql-block">白頭蝰 拍攝于鼎湖山</p> <p class="ql-block">海南閃鱗蛇 拍攝于 車八嶺保護區(qū)</p> <p class="ql-block">綠瘦蛇 拍攝于鼎湖山</p> <p class="ql-block">白唇竹葉青 拍攝于廣州龍洞水庫</p> <p class="ql-block">每一種蛇的皮膚都不同。</p> <p class="ql-block">紫灰錦蛇</p> <p class="ql-block">金環(huán)蛇</p> <p class="ql-block">海南閃鱗蛇</p> <p class="ql-block">綠瘦蛇</p> <p class="ql-block">周山眼鏡蛇</p> <p class="ql-block"> 蛇的生態(tài)位也非常多樣,陸生水生,叢林,沙漠。它也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能大能小,有一些蛇的種類成年蛇也只有我們用的簽字筆的筆芯大小,有一些可以長到4到5米長,體型巨大。</p> <p class="ql-block">鉤盲蛇 拍攝于廣州潯峰崗</p> <p class="ql-block">蟒蛇 拍攝于惠州海龜保護區(qū)</p> <p class="ql-block"> 我選擇蛇類作為自然教育的一個方向,是因為蛇是自然生態(tài)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且人們對蛇有非常矛盾的心理。多去了解,才能坦然面對,放下傷害,才能接納保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