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鄭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馬三寶,回族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p><p class="ql-block"> 1405年7月11日,鄭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大明船隊出使西洋,起錨地是太倉瀏家港(即今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zhèn))。</p><p class="ql-block"> 繼第一次西洋航行圓滿完成后,鄭和在近30年間,又先后完成了六次遠航的壯舉,共率海船200多艘、人員2.7萬多人,拜訪了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38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有關鄭和的遺跡。</p><p class="ql-block"> 鄭和七下西洋,創(chuàng)造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奇跡,也成為了世界航海第一人,他的航海經(jīng)歷早于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半個世紀以上,而艦隊規(guī)模與船只之大,都超過他們的幾倍。</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在鄭和六百年前下西洋的起錨地,太倉浮橋鎮(zhèn),新建了鄭和公園和鄭和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為紀念偉大的航海家,公園里豎立著鄭和銅像。鄭和銅像高18米、重50余噸,手執(zhí)航海圖的鄭和昂首挺立在長江口當年七下西洋的起錨地,高大而典雅,宏偉而凝重。在鄭和銅像的一旁,停泊著仿制的鄭和寶船。該寶船長71.1米、寬14.05米,是為了紀念鄭和1405年7月11日太倉首航出海的日子;桅桿高38米,寓意鄭和下西洋到過38個國家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鄭和銅像的后面是鄭和紀念館,以圖片和實物等史料,展示了鄭和不平凡的生平和偉大的航海業(yè)績。紀念館的很多裝飾仿制了寶船的龍骨結(jié)構(gòu),讓參觀者猶如身臨寶船中一般。</p> <div><div><br></div></div> <div></div> 鄭和與太倉瀏河天妃宮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曾多次前來朝拜,祈求天妃娘娘賜福,保佑下西洋遠航一路平安。<div> 瀏河天妃宮建于元代,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br> 天妃即媽祖,又稱天后、天上圣母、娘娘等,故天妃宮又叫媽祖廟、娘娘廟。天妃是以我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是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據(jù)文獻記載,瀏河天妃宮同莆田湄洲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天后宮一起被統(tǒng)稱為大陸元代的“四大媽祖廟”。<br> 天妃宮前院豎立著漢白玉的天妃雕像,儀態(tài)端莊大方。大殿供奉著身披錦衣的天妃,以“天上圣母”示人。殿內(nèi)墻上的壁畫,展示了天妃慈悲為懷,行善濟世的光輝形象。</div>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