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簡稱:延安青藝或青年劇院)</p><p class="ql-block">延安青藝成立于1941年9月23日,由中央青年運動指導(dǎo)委員會(簡稱青委)和中央文委共同組織的理事會領(lǐng)導(dǎo),共有十人組成。馮文彬任理事長,王盛榮為副理事長,理事有艾思奇、肖三、塞克、蔣南翔、鄧潔、徐一新、王真、吳雪等。同年12月4日第二次理事會決議聘郭沫若、田漢、洪深、歐陽予倩、萬籟天、夏衍、曹禺、陽翰笙為延安青藝名譽理事。任命塞克為青年劇院院長,王真、吳雪為副院長,高沂為劇院黨支部書記。</p><p class="ql-block">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二十年后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化、職業(yè)化、正規(guī)化的話劇演出團體”(見于1941年11月延安《解放日報》)。</p> <p class="ql-block">“青年”一詞源自《新青年》。</p><p class="ql-block">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后更名為《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到:“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xué)的而非想象的?!贝宋某蔀樾挛幕\動的宣言書?!缎虑嗄辍芬彩俏尹h創(chuàng)立時期的第一個專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青藝、聯(lián)政宣傳隊延安舊址(見紅點處)</span></p> <p class="ql-block">延安市寶塔區(qū)人民政府出于對歷史的尊重,于2018年在延安青藝舊址重新樹立此碑。</p> <p class="ql-block">延安青藝子弟于2019年11月初回望延安青藝舊址。</p><p class="ql-block">圖右1:<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夏霞(母尹文元)、右2:袁塞沙(父袁光、母劉明學(xué))、右3:</span>高朗(父高沂、母林一)、右4:高小武(高朗之弟)、右5:本撰文者(父周來、母白凌)</p> <p class="ql-block">1988年初至1990年12月在國務(wù)院文化部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領(lǐng)導(dǎo)下,成立“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及聯(lián)政宣傳隊”征集小組,1990年底《高原演出六年》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p><p class="ql-block">征集小組成員由李之華、戴碧湘、白凌、呂德康、李力、沈賢、李章組成。</p> <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高原演出六年》續(xù)集《源遠流長》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此續(xù)集主要描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由延安奔赴東北的延安聯(lián)政宣傳隊改闊建立東北文工二團及參與解放戰(zhàn)爭的經(jīng)歷與事實。</p> <p class="ql-block">1989年1月24日習(xí)仲勛同志為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高原演出六年》(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聯(lián)政宣傳隊回憶錄)親筆題詞:“延安的文學(xué)藝術(shù)工作是為人民服務(wù)的,這是我們一條最寶貴的經(jīng)驗,應(yīng)當(dāng)堅持和發(fā)揚?!?lt;/p> <p class="ql-block">同年11月陽翰笙為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聯(lián)政宣傳隊回憶錄親筆題詞:“回憶昨天是為了今天。”</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4日陽翰笙被中青委和文委聘為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名譽理事。</p> <p class="ql-block">1990年6月夏衍為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聯(lián)政宣傳隊回憶錄親筆題詞:“創(chuàng)作演出更多更好的話劇,為人民服務(wù),為社會主義服務(wù)?!?lt;/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4日夏衍被中青委和文委聘為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名譽理事。</p> <p class="ql-block">同年曹禺為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聯(lián)政宣傳隊回憶錄親筆題詞:“光榮的過去,燦爛的未來?!?lt;/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4日曹禺被中青委和文委聘為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名譽理事。</p> <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10日“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簡稱“西青救”)總劇團”(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前身)在中央黨校禮堂首演《雷雨》(曹禺編劇、吳雪導(dǎo)演)</p> <p class="ql-block">“西青救”總劇團(延安青藝的前身)在延安演出《雷雨》。圖中演員是尹文元與朱漪。</p><p class="ql-block">周恩來同志曾數(shù)次觀看。</p><p class="ql-block">1964年周總理在北京飯店問雷平(阿姨)“那臺戲(《雷雨》)的原班演員還能湊得起來嗎?”</p> <p class="ql-block">1941年為慶“五一”勞動節(jié),在八路軍大禮堂《鐵甲列車》首演。</p><p class="ql-block">《鐵甲列車》蘇聯(lián)伊凡諾夫編劇、塞克導(dǎo)演,鍾敬之舞臺設(shè)計。</p><p class="ql-block">扮演俄克洛克的周Lai爬上臺頂橫梁拉緊檐幕不幸墜落摔傷。成功的背后多是艱辛!</p> <p class="ql-block">《鐵甲列車》劇中起義隊伍中有一個中國青年“吳新”由鄧止怡扮演。他用血肉之軀攔截白衛(wèi)軍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列車。其塑造的形象樂觀、機智、幽默、感人,充分體現(xiàn)了鄧止怡的表演功力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1942年延安青藝在中央禮堂公演《上海屋檐下》,編劇夏衍,導(dǎo)演吳雪。</p> <p class="ql-block">1943年末肖向榮同志提出:一年來審干、“搶救”運動搞得人們心情很不愉快,希望能演個喜劇讓人們輕松輕松。這樣吳雪、陳戈、戴碧湘將原在四川旅外劇隊的幕表劇“亮眼瞎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編成到延安后曾演出過的喜劇《抓壯丁》。改編后的方言喜劇更具觀賞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吳雪演李老栓(丁洪曾飾),劉明學(xué)演李妻(后由尹文元飾),陳戈演王保長,雷平演三兒媳婦,于真演女兒,潘秋演潘駝背,羅伯忠演煙灰,盧咸鑠(后來陳其通飾)演盧隊長,胡果剛演姜國富,周來演姜子,白凌演兒媳婦,張仃的女兒巧巧演小孫孫。</span></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童子軍”高錦夫,“三嫂子”雷平;后排左起“潘駝背”潘秋,“王保長”陳戈,“李老栓”吳雪,“李妻”尹文元。除“童子軍”外其他5人均是在延安演出過《抓壯丁》的老演員。</p><p class="ql-block">1962年羅瑞卿指示八一廠請陳戈將話劇《抓壯丁》改編、攝制成電影,飾演影片中“小孫孫”的是鄧止怡(青藝副院長)的長子。</p> <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23日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成立。在延安青藝成立后沒幾天,三個剛到青藝、20歲左右、穿著草鞋的女同志在延河邊上遛彎,遇到掛著照相機的中央青委主任馮文彬同志(當(dāng)時他酷愛攝影),他讓三個女同志坐在一起,他拍下了此照片。</p><p class="ql-block">圖中前者:張建珍、后左:白凌、后右:朱漪</p> <p class="ql-block">從青年到中年,成功背后是一路艱辛!</p> <p class="ql-block">從中年到老年。三位老人半個世紀(jì)的交往頗深。</p><p class="ql-block">坐在前面的張建珍阿姨,幾天前以百歲之軀駕鶴西游,去找她的同志、戰(zhàn)友、閨蜜去了??????</p> <p class="ql-block">1942年9月1日在延安文化溝青年運動場,青藝部分同志參加了“九一”運動會。</p> <p class="ql-block">延安青藝參加“九一”運動會,競賽的對手不少來自于現(xiàn)役戰(zhàn)士。而在運動會上青藝的同志們在數(shù)個項目上捋奪頭籌。</p> <p class="ql-block">圖中左1是劉明學(xué)阿姨,她榮獲50米賽跑冠軍??</p> <p class="ql-block">青藝劉明學(xué)(阿姨)獲50米短跑冠軍,此張照片是攝影師吳印咸所拍。</p><p class="ql-block">白色運動服是用粗布床單剪裁縫制而成,胸前飛鷹標(biāo)志有“青藝”二字。</p> <p class="ql-block">延安青藝“兒童藝術(shù)學(xué)園”,此圖是中國兒童藝術(shù)劇院建院資料首張依據(jù)圖。</p> <p class="ql-block">兒童藝術(shù)學(xué)園演出的童話劇《公主旅行記》</p> <p class="ql-block">童話劇《它的城》</p> <p class="ql-block">童話劇《勇敢的小獵人》</p> <p class="ql-block">童話劇《糊涂將軍》</p> <p class="ql-block">延安青藝兒童藝術(shù)學(xué)園的娃娃兵。</p> <p class="ql-block">聯(lián)政宣傳隊在延安舊城門口</p> <p class="ql-block">1944年聯(lián)政宣傳隊表演廣場歌舞劇《劉順清(開辟南泥灣)》</p> <p class="ql-block">聯(lián)政宣傳隊1944年6月14日演出《慶祝開辟第二戰(zhàn)場》A</p><p class="ql-block">攝影:美國記者—福爾曼</p> <p class="ql-block">演出《慶祝開辟第二戰(zhàn)場》B</p><p class="ql-block">攝影:美國記者—福爾曼</p> <p class="ql-block">演出《慶祝開辟第二戰(zhàn)場》C</p><p class="ql-block">攝影:美國記者—福爾曼</p> <p class="ql-block">演出《慶祝開辟第二戰(zhàn)場》D</p><p class="ql-block">攝影:美國記者—福爾曼</p> <p class="ql-block">演出《慶祝開辟第二戰(zhàn)場》E</p><p class="ql-block">攝影:美國記者—福爾曼</p> <p class="ql-block">聯(lián)政宣傳隊演出《擁政愛民》</p> <p class="ql-block">聯(lián)政宣傳隊在向邊區(qū)出發(fā)演出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聯(lián)政宣傳隊在陜甘寧邊區(qū)演出路線圖</p> <p class="ql-block">東北文工二團1</p> <p class="ql-block">東北文工二團2</p> <p class="ql-block">松江獨立二師</p> <p class="ql-block">1949年獨立二師宣傳隊</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東北文工二團進入北平,入駐東單北極閣三條的“大廟”,即現(xiàn)在已經(jīng)修復(fù)的“寧郡王府”,其產(chǎn)權(quán)單位不屬文物局,而是國家話劇院,因為國話是青藝的傳承單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東單青藝劇場</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后改為: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任弼時代表中央做政治報告、馮文彬任團中央總書記。東北文工二團為代表大會演出話劇《反翻把斗爭》。</p><p class="ql-block">同年4月16日“青年藝術(shù)劇院”(簡稱:青藝)的名稱被迅速恢復(fù),并冠以“中國”二字: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任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首任院長。</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與部分青藝人員在北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田漢為青藝院名題字。田漢的題字被制作成胸牌頒發(fā)給每位青藝演職人員佩戴。</p> <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p> <p class="ql-block">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旁聽證。</p> <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9月中國民主青年代表團(國內(nèi)稱:青年文工團)出訪匈牙利、蘇聯(lián)。代表團主要成員由青藝人員組成。</p><p class="ql-block">2020年文旅部離退休中心編輯出版的《文藝先聲》(2021年初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發(fā)行)所描述的正是這段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代表團途經(jīng)哈爾濱受到當(dāng)?shù)卣m沒建國但東北已經(jīng)解放)迎接。</p> <p class="ql-block">民主青年代表團參加世青大會表演,主要由青藝演員完成表演任務(wù)。</p> <p class="ql-block">青藝演員馮紹宗表演勝利腰鼓</p> <p class="ql-block">中國民主青年代表團成員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暫時駐地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廖承志與部分青藝同事,在青年運動史料展覽門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青藝同志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青年運動史料展覽門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200余人參加開國大典,部分人員參加慶祝開國大典文藝表演。</p> <p class="ql-block">2001年青藝與實驗話劇院合并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國家話劇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至2001年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為半個世紀(jì)的新中國做出的貢獻眾所周知。</span></p><p class="ql-block">周揚(延安魯迅藝術(shù)文學(xué)院副院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曾不止一次說:“從延安到今天,能保留下來的文藝團體也只有青藝一個了。”</p><p class="ql-block">國家話劇院是青年藝術(shù)劇院的傳承單位是無可爭辯的事實。</p> <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18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劇場落成。</p> <p class="ql-block">在國話劇場落成儀式上,院長周志強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時年90歲的</span>原青藝黨委書記、離休干部(原延安青藝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唯一在世的老人)共同為國話劇場落成揭幕,從而證實中國國家話劇院是從延安青藝傳承至今的專業(yè)話劇演出團體。</p> <p class="ql-block">本張紀(jì)念延安青藝成立八十周年紀(jì)念旗圖片上,共有200名與延安青藝、中國青藝、中國兒藝等相關(guān)人士的簽字。</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成立紀(jì)念旗</p><p class="ql-block">簽字人員名單</p><p class="ql-block">一、青藝子弟</p><p class="ql-block">吳凝凝、吳小雪、田曉晴、田朝華、朱丹丹、鄧維、朱小波、白煦、白梅、征征(周征)、瞿曉星、任小民、羅曉京、李小南、李小北、陳田、沈云宏、莊小雷、孫小蘭、周小鵬、吳延、石小滿、石小印、楊和平、姜家俊、姜小亮、陳非比、陳冀、郭曉惠、馬為民、隋小民、李杰、鮑鋼、高大慧、高曉陵、梁紅雁、梁紅兵、張岷、張茁、張小蘭、張曉武、張婉、雷鷹、王大鵬、王洪濱、常藍天、王勝魁、隋華巖、趙岡、趙禾、劉健、朱一兵、朱晴、徐蘭冬、程榮康、程梅、盛利、盛年、郭淳、郭滌、楊小潔、黃寧、李化、李淳、張虹彬、劉小滿、傅紅、周巖、邵愛林、林鋒(邵小林)、岳建華、王小培、王小英、孟光、王建中、安寧、安博純、王焰、馬文華、李墨丹、管莘芯、荊鐵巖、王丹萌、陸小椿、曹志綱、李莉、路小芳、呂仰平、蘇小麗、蘇小慧、楊欣(小弟)、王楠、黃小明、雷婷、杜小歐、王朝暉、王子音、徐婷、張軍、霍文發(fā)、沙德芳、宋福山、田英、郎春萍、馬曉韻、姚安。</p><p class="ql-block">計:106人</p><p class="ql-block">二、延安青藝子弟:</p><p class="ql-block">高朗朗、高令琪、高小武、陳萊萊、王東升、彥小音、蕭迎憲、袁塞沙、張岱、余曉晨、羅海鷗、羅海燕、羅濱燕、呂佳木、呂佳林、陸璐、侶海林、侶海巖、雷維、郭夏霞、郭曉光、王楓、查安濱、宋琦、王妮、劉決斗、胡驍焰、李小鵬、寧笑立、彭曉聞、陳昆侖、西冰、沙寅。</p><p class="ql-block">計33人。</p><p class="ql-block">三、青藝離退休老同志:</p><p class="ql-block">朱奇、王松美、高礪群、杜池、紀(jì)元、趙小玲、孟慶良、白峰溪、吳鳳媛、孫樹林、蔡體良、張健鐘、趙汝彬、周甲英、呂文英、馬力、余林、欒鐵鳴、李潭、宿瑞琴、張坤權(quán)(青島)、李恒彪、韓淑華。</p><p class="ql-block">計:23人。</p><p class="ql-block">四、中國兒童藝術(shù)劇院(簡稱:兒藝)離退休老同志:</p><p class="ql-block">肖芊、華文、龍江晴、唐鐘琪、尚鴻佑、葛藝琳、程新春、葛藝玖、郁富南、李蓮、吳隆章、李若君、李瑩、許學(xué)儉、徐曉鐘(黃意璘)、強栓、楊蓉蓉、方掬芬。</p><p class="ql-block">計:18人。</p><p class="ql-block">五、延安青年藝術(shù)劇院(簡稱:延安青藝)老人:</p><p class="ql-block">1.高 沂(105歲)</p><p class="ql-block">2·張建珍(100歲)</p><p class="ql-block">3·李長華(94歲)</p><p class="ql-block">4·李 章(95歲)</p><p class="ql-block">5·薛 曉(94歲)</p><p class="ql-block">6·王 林(92歲)</p><p class="ql-block">7·陳晚柳(100歲,李鷹航夫人)</p><p class="ql-block">8·周翠翹(88歲,戴碧湘夫人)</p><p class="ql-block">9·李玉欣(95歲,王永年夫人)</p><p class="ql-block">10·王 彤(94歲,徐胡沙夫人)</p><p class="ql-block">11·馬驗秋(89歲,拓新夫人)</p><p class="ql-block">12·馬少芝(88歲,余康夫人)</p><p class="ql-block">13·張 玲(88歲,黎陽夫人)</p><p class="ql-block">14·米 堃(94歲,延安中央醫(yī)院)</p><p class="ql-block">六、相關(guān)單位負責(zé)人:</p><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p><p class="ql-block">中國兒童藝術(shù)劇院副院長:閃增宏</p><p class="ql-block">延安文藝紀(jì)念館館長:劉妮</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紀(jì)念館館長:茆梅芳,</p><p class="ql-block">文博管理部主任:任紅,</p><p class="ql-block">文博管理部研究員:郝璐</p><p class="ql-block"> 共計200人簽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