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典》是部書名。我知道《何典》這個書名,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教改研討會期間,分組討論休息時,大家東拉西扯地隨意閑聊,歷史系的楊教授忽然說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們有誰知道或是記得發(fā)生在十八年前的‘9?13’事件嗎?當時的文件上提到,事件發(fā)生后,周總理曾向毛主席請示是否要攔截飛機,毛主席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主席講的這句話是有出處的,有誰能說出這句話出自何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話題當即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卻莫衷一是。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有什么出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還是這位年過五旬的老北師大歷史系的高才生楊教授自揭了謎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們都沒讀過《何典》這本書吧?各位記住,出處就在這本書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這時知道并記住了《何典》這個書名的,之前沒讀過也不知道有這樣的一本書。</p> <p class="ql-block">這是本什么樣的書?書里講的是個怎樣的故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又是怎么回事?好奇心吸引了我,于是找個空檔到學校圖書館去借,卻撲了個空:學校圖書館沒有這本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又托熟人到省圖書館去借,也沒能如愿?!逗蔚洹肥潜臼裁礃拥臅?,竟成了我心中的一個結(jié)。后來因為工作需要,在學校圖書館借來一部1965年出版的《辭海?未定稿》,意外地從中看到了《何典》的條目,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典:又名《十一才子書鬼話連篇錄》,長篇小說,清張南莊作,原題‘過路人編定’ ,十回。借鬼人鬼語鬼事,描寫官吏豪紳貪婪巧奪,虛偽丑惡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社會人情世態(tài),‘在死的鬼畫符和鬼打墻中,展示了活的人間相’(魯迅語),借用蘇州方言口語有諷刺意味……”</p> <p class="ql-block">從這些簡短的文字中,我得知《何典》一書是“借鬼人鬼語鬼事”來描寫“活的人間相”的,而且是用蘇州方言寫成。我想,這樣的書一定很獨特很別致,愈添了幾分一睹為快的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幾年過去,依舊無處覓得。直到1995年初,我才得飽眼福。記得那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廣場新華書店意外地看到了新版的《何典》,不由眼前一亮,驚喜地買回一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讀起來,這一讀,的確讓我大開了眼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向來不喜歡魔幻鬼神之類的書,而《何典》雖然也是寫談鬼物,讀之卻讓人有會于心,因為它所展示的是真切實在的“活的人間相”,是人世現(xiàn)實的反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北大教授劉半農(nóng)在《重印〈何典〉序》中所說:“(書中)無一句不是荒荒唐唐亂說鬼,卻又無一句不是痛痛切切說人情世故?!?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封建社會里,人們是沒有言論自由的。作者張南莊生活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對當時社會的某些丑惡現(xiàn)象以至官場腐敗等深惡痛絕,但又不能直接給予揭露和批判,于是便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借“鬼”諷今法,極盡嘲諷之能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將活的人間相,都看作了死的鬼畫符和鬼打墻”,題材構(gòu)思可謂匠心獨運。而從表現(xiàn)形式看,書中使用了大量的吳語區(qū)各地原生態(tài)的方言俚語,即使土得掉渣的村言俗語,作者也不避忌。信手拈來,巧妙地組織在故事的敘述中,讀來別有風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也正是《何典》的別致之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典》的問世至少不晚于光緒五年(1879年)。劉半農(nóng)先生于1926年初在書攤上買到一本舊版《何典》后,決定校點重印。校樣出來后,他請魯迅先生撰寫序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讀了校樣后表示“甚覺喜歡”,竟破天荒地在5月25日的一天內(nèi)連寫了兩篇文字,對《何典》作了精確評價和熱情推介,并對當時一些士大夫?qū)朕r(nóng)重印《何典》的無端責難給予了有力的還擊,足見魯迅對《何典》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是受到魯迅先生的影響而閱讀了《何典》的,后來曾在多個場合化用和直接引用過《何典》中的言詞,可見也是反復(fù)玩味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出自《何典》,其中卻隱含了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傳說古時有個叫朱耀宗的書生,中了狀元后皇帝將他招了駙馬。朱耀宗新貴還鄉(xiāng),臨行前奏明皇上,說他的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如何從小將他培養(yǎng)成人,請求皇上為多年守寡一直不改嫁的母親樹立貞節(jié)牌坊。皇上聞言甚喜,準允所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朱耀宗向娘述說了樹立貞節(jié)牌的事后,朱母卻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說出了想要嫁給朱耀宗的恩師張文舉的想法,朱耀宗頓時傻眼了,跪在娘面前說:這千萬使不得。不僅兒無顏面,欺君之罪也是要殺頭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母不由長嘆一聲:“聽天由命吧。”她隨手脫下身上一件羅裙,告訴朱耀宗說:“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凈,一天一夜曬干。如果裙子曬干,我答應(yīng)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攔了?!?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天,晴空朗日,誰知當夜陰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至晚沒停。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朱母對兒子說:“兒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耀宗只得將實情稟告皇上,請皇上治罪。不料皇上聽了,非但不降罪,還連連稱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lt;/p> <p class="ql-block">我購得的這本《何典》,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選入“中國小說史料叢書”而于1981年5月首次在北京出版的。它以上海北新書局1933年9月第五版為底本,在劉半農(nóng)標點注釋的基礎(chǔ)上作了更為詳細的補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對非吳語區(qū)的廣大讀者閱讀這本書大有幫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