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在中國,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上半月有一個隆重的祭祀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我的家鄉(xiāng)云南騰沖,俗稱為“獻亡”?!矮I亡”又分為“接亡”和“送亡”,奶奶說“獻亡”是把自家的老“亡人”接回家里來請飯、侍奉,“送亡”時再送走。該節(jié)日會持續(xù)十五天,通常是初一接,十二至十四號擇日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亡,即亡人,我們把家族里面已經(jīng)逝去的親人稱為“老亡人”。奶奶說:“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半陰陽兩界是互通的,這時候要把老亡人接到家里來,半個月內(nèi)每天一日三餐都要侍奉,俗稱“獻飯”,獻完祖宗,家里人才能上桌就餐”。每年的這個時節(jié)當?shù)厝硕紩p少外出吃飯的頻率,趕著回家“獻飯”,這也正是我們最思念已故親人的時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關(guān)于“獻亡”時節(jié),我是“蓄謀已久”地想把家鄉(xiāng)的這一傳統(tǒng)民俗用我笨拙的文字記錄下來,無奈本人行伍出身,文化有限,怕把這個神圣而莊嚴的儀式“寫砸了”。故只能久久醞釀于心底.....但作為一名忠實的生活記錄者,出于對家鄉(xiāng)、對生活的熱愛,我終究還是鼓足勇氣提筆,不管寫得怎樣,也算是對幾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追崇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騰沖的“獻亡”儀式非常隆重,對待先祖與亡靈的祭奠,人們是那般虔誠,這個儀式已經(jīng)深入騰沖每一代人的骨髓,傳承了幾百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每家每戶都在天地牌(騰沖的宅子每家都供奉天地牌,分左中右三堂:中間供奉天地君親師;左邊是家族祖籍,供奉祖先;右邊供奉土地、灶君),左側(cè)掛上“亡單”?!巴鰡巍币约依镌谑雷铋L一代的口氣,將本家、親家所有去世的人按名按輩分由上而下、男左女右排列下來。每當家里最年長的男主人去世,“亡單”就要更新一次,以現(xiàn)任男主人的口氣來寫?!巴鰡巍毕率秦曌兰柏暺罚幌阕?八仙桌):谷秧兩盤,用紅紙條包著,祈求豐收;貢果、貢碟,通常有綠豆糕、芙蓉糕、大棗、紅糖、以及各種水果;三個小杯子敬茶、敬水、敬酒;香爐一只、燭臺一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記憶中,這應(yīng)該是家里最有“儀式感”的事兒了。從小,我就看著奶奶做,奶奶老了媽媽就接下班來。奶奶和媽媽,一個是出生民國初年的傳統(tǒng)女性,一個是出生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知識女性。兩人對待傳統(tǒng)祭祀儀式都有一個共同點——認真、虔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楊李氏門中(我家兩姓)“三代宗親、四代宗祖”,老幼“亡人”,座居地上的“老亡人”,這是儀式開頭。接下來是“祖公、祖太、哇(我)公、哇奶、外公、外婆、哇爹、哇媽、大爹、大媽、大哥、大嫂……”把家里三親四代以內(nèi)所有去世的人都請一遍,“今天我們做了幾個菜,備了湯飯,你們快來請湯飯,請不到么獻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湯飯的質(zhì)量和擺設(shè)極其講究,譬如:桃子不當貢果(與“淘子”同音);苦瓜不能獻(生活會苦);茄子不能獻(與“缺子”同意);豆子不能獻(與“斗子”同音);牛肉一般不獻,因為哇祖太、哇奶不請,但哇公、哇爹愛請,十五天中獻上幾次,但一定要炒上幾個別的菜給其他亡人。獻飯時擺設(shè)三碗湯飯,放在貢果、酒、菜、水后面,每個碗上面放一雙筷子,筷子大頭朝亡單,菜依次放于湯飯后面。在大門口或堂屋外放一雙碗筷,所有的飯菜各放一點,這是給一些夭折上不了桌面的“小亡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獻亡”期間,每天都是吃涼了的飯菜,小時候肚子餓了催奶奶吃,奶奶一定會說“再獻會兒,祖太請飯慢”。如今催媽媽,媽也一定會說“再獻會兒,你奶奶牙不好,請飯慢”。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好笑,而我心里卻只有滿滿的感動,因為儀式里蘊含了子孫們對幾千年中華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敬畏與傳承?,F(xiàn)在爸爸去世了,獻飯的時候,我也會做爸爸愛吃的菜,也要多獻一會兒。女兒同樣會像我當年一樣叫肚子餓,我也會對女兒說:“再獻會兒,你爺爺牙不好,請飯慢”。尤其“送亡”那天, 家里會做好多菜,小孩們都特別高興。如今我女兒也會高興地問她奶奶,送亡怎么要做那么多好吃的菜?她奶奶告訴她:“送亡是老亡人請客,請他的朋友,不能寒酸,你爺爺好面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送亡”、“接亡”這天除了美味佳肴外還要準備大量錢紙小鈳、紙衣紙褲之類的生活用品,在祭祀焚燒時口中要念念有詞:“各位亡人,請你們來火中分享金銀錢幣”。每逢第二天要趕集,頭一天媽媽都會燒很多錢紙元寶,口中同樣念念有詞:“各位老亡人,哇公哇奶、哇爹哇媽、哇老楊,來火中領(lǐng)受。明天街子,你們拿著錢好上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如今我是家里最長的男丁,我一定會把這個儀式堅持下去,這是一種傳承、一種生活必須的儀式,一種不忘祖不忘根的傳統(tǒng)教育,亦是中華民族孝道傳統(tǒng)的一種體現(xiàn)。個人認為這種生活的儀式和封建迷信扯不上半毛錢關(guān)系,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糧食,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我們這一代有很多人都已經(jīng)不會這些傳統(tǒng)儀式了,整天忙著過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復(fù)活節(jié)等等。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沒有錯,但你過什么節(jié),如果連這個節(jié)是什么意思?紀念誰?有什么講究都不懂,那也就失去了過節(jié)的正真意義。生活——一定要充滿儀式感。如今每年我都會堅持進行“獻亡”、“靠柳”、“祭祀”等這些傳統(tǒng)儀式。爸爸在世時曾說過:“這不是迷信,這是對天對地對大自然1的敬畏,是對祖宗先人們的惦記與懷念?!?l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