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位于羅馬城內,是一個“國中之國”,是世界上最小的自主國家,僅0.44平方公里,其面積僅相當于北京故宮五分之三大,卻有著最大的教堂,即使烈日炎炎,大教堂也還是有成排的游客等著進入,一睹其風采。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建于16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是天主教的中心,是天主教會最神圣的地點。圣彼得大殿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點之一。不愧是世界第一教堂。教堂即國家,國家即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大教堂不愧為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是人類歷史上不朽的建筑藝術瑰寶,由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名師布拉曼特設計,由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主持工程,修建這座大教堂用了120年的時間,許多藝術家貢獻了畢生的心血 圣彼得大教堂,又譯為梵蒂岡圣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西元326年落成。教堂以圣伯多祿為名,他是耶穌的門徒之長圣伯多祿,伯多祿的名字就是耶穌所起,含義是"磐石",意思是他將成為教會的基石。 來到圣彼得大教堂,你一定會目不暇接、被各種藝術珍品迷住了眼,有兩位藝術大師的杰作是一定要仔細欣賞的。一位是被稱為"巴洛克藝術之父"的天才雕塑家貝爾尼尼,另一位當然就是米開朗琪羅。 教堂前面的廣場、被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huán)繞,每個長廊由284根高大的圓石柱支撐著長廊的頂,頂上有142個教會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間聳立著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方尖碑兩旁各有一座美麗的噴泉,涓涓的清泉象征著上帝賦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進圣彼得廣場的人無不為這宏大的場面而感慨。 有一個悠久的說法,在公元64年羅馬皇帝尼祿的統治時期伯多祿傳教到羅馬并且殉難在此地。他的死亡是隨著羅馬大火后的許多基督教徒之一的殉難。由于伯多祿的請求,他被釘在十字架上頭朝下,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耶穌以同樣的方式死。十字架在尼祿古埃及方尖碑附近。方尖碑佇立在圣伯多祿廣場并被譽為彼得死亡的見證。這是古羅馬幾個方尖碑之一。 圣彼得廣場是建筑大師貝爾尼尼一生中最偉大的建筑藝術品,完成于17世紀。擁有兩個四排共284根德斯金式圓柱和88根方石柱組成的半圓長廊,上有40位圣人雕像,仿佛圣彼得大教堂伸出的兩個巨大手臂。從高處俯瞰整個廣場猶如鑰匙孔一般,周圍由圓柱圍成巨大的橢圓形狀。 聞名世界的圣伯多祿廣場,建于1667年,主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圣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br> 教堂的平頂上正中間站立著耶穌的雕像,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高大的圓頂上有很多精美的裝飾。 <br> 耶穌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教堂門前的右邊豎立著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說那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曾是在耶穌回天國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并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變?yōu)榛浇套钪匾氖雇?,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 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wèi)隊守衛(wèi),皇家衛(wèi)隊就是梵蒂岡國家的軍隊。衛(wèi)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瑞士人,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wèi)教皇,100多個瑞士衛(wèi)兵戰(zhàn)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于是決定世世代代雇傭瑞士衛(wèi)兵保衛(wèi)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 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圣旨。他頭上的縷縷卷發(fā)、臉上的根根皺紋、下巴上的撮撮胡須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如果把臉和頭發(fā)涂上真實的顏色,一定會被當作真人。 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捧圣水缸的雕塑,從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歲的樣子,然而雕像的實際高度有2.5米。 走進大教堂先經過一個走廊,走廊里帶淺色花紋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紋,從左到右長長的走廊的拱頂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個黃褐色的頂面布滿立體花紋和圖案。 高大的石柱和墻壁、拱形的殿頂、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細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chuàng)作的青銅華蓋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注目。 圣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筑圣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最惹人注意的有三件雕刻藝術杰作不要錯過哦 一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圣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手。這里所表現的圣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是米開朗琪羅唯一一件簽名作品,其名字就在圣母身上橫跨胸前的飾帶上。 進大門右手邊的小廳里就是《哀悼基督》,也叫“圣殤”、“圣母憐子”,刻畫著圣母瑪利亞懷抱死去的兒子耶穌基督,悲痛而莊嚴。游客只能隔著欄桿和玻璃罩來觀賞。 <br> 二是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正中鑲著白鴿,四角雕刻著守護天使。華蓋上面又有四根鳳尾狀的銅柱,柱頭合攏,頂端支撐著一個鍍金青銅球體和十字架。 三是殿堂盡頭貝爾尼尼的不朽杰作,彼得寶座,其上有精美的"圣靈"像。是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在教堂內有圣伯多祿的銅制雕像。伯多祿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原名叫西滿,跟隨耶穌后耶穌給他起名叫伯多祿,在希臘語中是"磐石"的意思。<br> 很多游客會來摸圣彼得銅像的右腳,據說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帶來好運。 格利高里十三世教皇紀念碑,格利高里歷法因他而得名,教皇雕像下的淺浮雕描繪了關于制定新歷法的場景,兩邊人像分別象征宗教和剛毅。 在大圓頂下方的祭臺上便是青銅華蓋,由四根近20米高的螺旋形銅柱撐起 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及其設計的圣彼得寶座 站在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當您進入圣彼得大教堂內部的時候,第一眼看上去實在無法領略其宏偉的規(guī)模。若用人直觀視覺去體測它的規(guī)模的話,很容易因教堂各個部分巧妙對稱的布局形成錯覺,需要借助一些實際資料才能說明 貝爾尼尼的其它杰作:教皇馬爾巴諾八世紀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羅七世紀念碑。 通往教堂大殿一共五扇門,這座"圣門"平時不開放,只有在圣年的時候由教皇親自開啟,圣年每25年一次。進入教堂的內部,里面顯得幽深神圣,沒有游人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