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紀初,上海路及緊鄰的幾條路曾經(jīng)是學校集中的地區(qū),先后開設(shè)了禮賢、德華學校、淑范女校、文德女中、東文書院、尚德小學等學校。解放后這片地區(qū)的學校就更多了,有過四中、八中,九中,十中,十一中,上海路小學,上海支小學,武定路小學,臨清路小學,陵縣路小學,還曾有甘肅路民辦小學等十幾所學校。還有多家醫(yī)院、教會齊聚此地,因而這一帶被賦予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貫通城區(qū)與港口的主路,還是蜿蜒起伏的小路,每一條老街,每一座老院都有著道不盡的歷史、說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敵偽當局沒收了崇德中學,改名為青島市立二中,派來日本顧問。1939年,崇德中學地下黨員組織“民先”,還成立了地下黨支部。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崇德中學,一代美術(shù)大師陳大羽當時來校為美術(shù)教師,音樂教師有音樂家鄧余鴻。解放后,1952年崇德中學改為青島十一中。該校畢業(yè)生任質(zhì)斌,曾先后任青島市委書記、山東省委書記、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p> <p class="ql-block">陽信路南起上海路,北到德平路,一條與熱河路幾乎平行的窄窄的小路。德國戰(zhàn)局青島之初,基督教就進入了青島,基督教以教派眾多著稱,進入青島的有近二十個教派。位于大鮑島與小鮑島之間的鮑島東山當時是一片空曠的山嶺,同善教會的尉禮賢1901年在這里建了禮賢書院,信義會1900年在這里建了教會、醫(yī)院,長老會在這里建了明德中學,一公里范圍內(nèi),三個教會各占一方土地。修馬路后,禮賢中學在上海路,長老會在陽信路(曾叫利根町),信義會在城陽路(曾叫富士町)。</p> <p class="ql-block">青島11中教室</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沿著小路一路北行,與十一中一墻之隔的陽信路4號,便是著名的王宣忱先生、王重生、王復生老師故居。王宣忱(1879年—1942年),名元德,以字行,山東昌樂人,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宗教家、翻譯家、實業(yè)家。他出身寒微,學識淵博,與人為善,一生勤勉,受孫中山“實業(yè)救國”思想影響,與德國商人在青島創(chuàng)辦山東第一個長途客運公司,后又創(chuàng)立華北商行,建設(shè)冷藏庫,將膠濟鐵路沿線盛產(chǎn)的雞蛋收購加工銷往美國;創(chuàng)辦華北酒精廠,利用膠東盛產(chǎn)的地瓜釀造白酒及工業(yè)、醫(yī)藥用酒精,行銷全國,是著名的“棧橋白干”的創(chuàng)始人。晚年他還投身教育,成了尚德小學(上海路小學的前身)的校長。除了尚德小學,王宣忱還與美國長老會合辦了一所女子教會中學——文德女子中學,也就是青島八中。他還出資在濟南籌建了兩所教會學校——進德會小學和進德會中學。同時,在他的家鄉(xiāng)昌樂縣鄧家莊也出資建了一所小學。陽信路4號的這棟別墅是王宣忱1928年親自設(shè)計建造的仿照美國建筑建造的自己的家園,對面就是兩層的八中老教室。</p> <p class="ql-block">1901年德國基督教同善會教士尉禮賢創(chuàng)辦一所中學,以自己的漢文名字命名為禮賢書院。1905年在學校旁建女生部,以他新婚妻子(SalmeBlumhart)的漢文名字命名,叫美懿書院。在封建的舊中國,人們不愿讓女子讀書,首期僅5名學生,其中之一以后成為陳獨秀的夫人。1910年,在武定路同善會醫(yī)院旁建了新校舍,學生增加到了100多人,這時學校改名為青島淑范女中。1914年日軍攻打青島,學校停辦。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去了膠州,合并于坤英女中,1920年重回青島,在城陽路,濟陽路口建校舍,改名文德女子中學。</p> <p class="ql-block">1898年北美長老會派遣傳教士來青傳教。1908年于濟陽路4號建小禮拜堂一處(約容納200人),成立青島北美長老會,并設(shè)北美 長老會駐青差會。這是北美長老會在青島最初的活動。之后,在膠東、青島展開教務(wù)、建教會、辦學校、開診所。1927年北美長老會與中華基督教會山東大會合作,在山東地區(qū)內(nèi)與中華基督教會合作的外國教會(有北美長老會、英國浸禮會、朝鮮長老會)并劃分其傳教范圍。以后北美長老會駐青差會本身傳教活動不多,主要是通過中華基督教會膠東區(qū)會開展教務(wù)工作。</p> <p class="ql-block">青島九中是我的母校,由于文革的原因,在九中多待了二年。</p> <p class="ql-block">這是原裝的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教學樓的名字:六二樓</p><p class="ql-block">粉刷、裝飾過的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城陽路5號,德國柏林傳教會舊址,建于1899年,由該會的傳教士路切維茨設(shè)計。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停辦。此后,這一建筑被改作日本同仁會東亞醫(yī)科學院宿舍。1946年5月,這里再度由美國基督教信義會重新恢復為信義會醫(yī)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13日,信義會醫(yī)院改名為青島醫(yī)院,后又改為青島市中醫(yī)院。現(xiàn)為青島市立醫(yī)院分院。</p> <p class="ql-block">青島的老別墅都藏著神秘的故事,濟陽路17號也是如此,這棟歷經(jīng)百年的石頭樓飽經(jīng)滄桑,仍然風姿綽約,為人們遮風擋雨,容納著多戶居民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的生活。恐怕這里的居民很少有人研究過老樓的過往,殊不知,它的一位主人曾是青島歷史上的實業(yè)家——叢良弼。叢氏家族在青島扎根生長。叢良弼最初買下濟陽路17號的“石頭樓”,隨后,買下了齊東路、龍山路口的四畝地,建造叢良弼公館。1924年,56歲的叢良弼攜妻帶子搬到這里,但也只住了短短幾年。1928年便搬到齊東路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九中66屆初三1班學生。我們的班主任卜慶云老師就住在濟陽路17號這座樓上。可惜他英年早逝,阿門。</p> <p class="ql-block">叢良弼先生和家人搬到齊東路二號一一叢良弼公館</p> <p class="ql-block">承德路,連通著濟陽路、陽信路和熱河路的一條石階小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這一帶地勢較高,德占時沿著山坡修建了上海路(上海街)和熱河路(德意志街),雖然也有象禮賢書院這樣的建筑,但畢竟屬于荒郊野外,總體上很荒涼。第一次日占時期,受到開發(fā)聊城路、第三公園片的影響,在這一帶順著山勢新修了筑后町(濟陽路)、利根町(陽信路)、富士町(城陽路),后來人們?yōu)榱送鶃頍岷勇罚ㄖ鞲傻?、當時已改稱大和町)方便,在山坡上踏出了一條西向東下坡的小路。到30年代沈鴻烈主政時,此路已初步具備了城市道路的規(guī)模。1934年“該路原無名稱,故命以現(xiàn)名”,由于與之相通的主干道是熱河路,就按此延續(xù)下來命名為"承德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