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暑假開始了!我們一家來北京玩了一趟,故宮是第二天去的。你們知道故宮和紫禁城有什么區(qū)別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故宮是指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中心。故宮是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建成的,成為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皇宮,所以說到2020年故宮正好600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至于紫禁城為什么要叫紫禁城呢?這是因為中國古代認(rèn)為天帝住在紫薇星上的紫薇宮,而人間的皇帝自詡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應(yīng)象征紫徽宮,以與天地對應(yīng),后漢書載“天游紫薇宮,是上帝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薇、紫垣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于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紫垣一起統(tǒng)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qū)分開來,及宮城叫“禁城”,外紫垣叫皇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們從東華門步行至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呈凹型,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huán)抱,一個方形廣場有一組建筑,中正有重樓,是九間面寬的大殿,在左右伸出的兩闕城墻上建有聯(lián)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午們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正當(dāng)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实鄞蠡闀r皇后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cè)門,宗氏公主進出西側(cè)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午門后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走過午門,迎面而來的就是太和門。爸爸看見太和門,激動地叫出聲:“</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看!太和殿。”我撇了撇嘴,指出爸爸的錯誤:“沒看見那門上寫著呢嘛,這是太和門后面才是太和殿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nèi)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當(dāng)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改今名。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太和門左右各設(shè)一門,東為昭德門,西為貞度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平方米的廣場,內(nèi)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xí)稱金水橋。廣場西側(cè)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xí)稱東西朝房并有協(xié)和門和熙門,東西對峙。</span></p> <p class="ql-block">你們知道故宮里為什么有那么多大缸嗎?</p> <p class="ql-block"> 故宮里有300多個水缸,現(xiàn)存的只有200多個,每個水缸內(nèi)可存3000升以上的水。這些缸放在故宮里,首先是因為風(fēng)水原因,其次,這是為了滅火用,因為故宮的宮殿全是木質(zhì)材料,所以很容易起火,一起火,皇家的損失就非常巨大。</p><p class="ql-block"> 北方冬天是很冷的,到冬天水缸里水就容易結(jié)冰。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在水里加入了鹽,然后很多缸都是放在基座上的,基座下面可以放一些柴火,點燃了之后,就可以防止水缸里的水結(jié)冰。</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缸上有一些會有劃痕,那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把上面的金刮走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看到這塊故宮里刻著龍的石頭,名為丹陛石是古代帝王權(quán)力的象征,常人不能在丹陛石上行走,只能走兩旁的樓梯。</p> <p class="ql-block">故宮太和殿的屋頂上,騎鳳先人后擺放著10只脊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而脊獸作為釘處于垂脊的最前端,承受著瓦片向下的推力,必須使用較大的瓦釘進行固定,最初的時候這個瓦釘還是一個瓦塊,但在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中,逐漸被人們美化,于是出現(xiàn)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動物形象,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脊獸”。而脊獸也從唐宋時的一只,逐漸增加到數(shù)目不等的各式蹲獸,直到清代才形成了當(dāng)下人們見到的“騎鳳仙人”領(lǐng)隊的小獸隊列形態(tài)。</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因此“騎鳳仙人”的作用即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據(jù)傳齊國國君在一次作戰(zhàn)失敗后逃到河邊,后邊追兵趕來,眼看走投無路之際,一只大鳥飛來幫助他渡過大河逢兇化吉, 于是古人將其放在建筑脊端,表示騎鳳飛行,逢兇化吉。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五行之說,古代傳統(tǒng)建筑中大多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最大的威脅便是火災(zāi),所以大部分的脊獸大多是與水有關(guān)的瑞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過太和殿后,便是中和殿和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xí)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nèi)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后進太和殿舉行儀式。</p><p class="ql-block">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授賀。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附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與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的旁邊就是九龍壁。</p> <p class="ql-block"> 九龍壁壁長29.47米,高3.59米,厚0.459米,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37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龍壁的白龍肚子這一塊是用木頭頂替,當(dāng)時工匠以木頭修補,以假亂真</span></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宮是內(nèi)廷后三宮之一,明清兩代,曾數(shù)次因被焚毀而重建,現(xiàn)有建筑為清嘉慶三年所見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基之上,連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檐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shè)鎏金香爐四座。乾清宮建筑規(guī)模為內(nèi)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御花園的假山的石頭都是通過水運到京城,價格非常貴,誰家石頭多,假山高,誰家就最有錢最有權(quá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