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qū)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城西,錢塘江、富春江和浦陽江三江交匯口的東側,與西湖隔錢塘江南北相望,是西湖的“姊妹湖”。是全國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之一,以歷史文化、自然生態(tài)、休閑度假為總體定位,總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湖域面積6.1平方公里。<br> 湘湖歷史厚重,人文薈萃,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先民所孕育的跨湖橋文化,是浙江遠古文明的源頭,也是華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br> 古代湘湖地處江南水鄉(xiāng)蕭紹平原,河港縱橫,橋梁眾多,遍布九鄉(xiāng)。曾經(jīng)的跨湖橋、望湖橋、三善橋、鎖龍橋等歷史橋梁,聲名遠播。 <p class="ql-block"> 當代湘湖在開發(fā)建設過程中,注重保護蕭紹橋梁文化,通過易地重建、仿古新建、創(chuàng)新設計等多種方式,迄今為止已修建起以江南水鄉(xiāng)風格為主題的橋梁108座。湘湖橋梁類型極為豐富,有石拱橋、平梁橋、拱梁組合橋、石板石拱組合橋、磚拱石橋和石板橋、汀步橋、平梁汀步橋等。這一百余座橋梁集群,風格多樣、形態(tài)各異、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品質一流,每座橋梁都擁有自己的風貌特色、文化內涵和傳承意義,充分顯現(xiàn)了中國橋梁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揭示了湘湖橋梁發(fā)展的歷史文脈,被譽為首個“實景式”的江南橋梁博物園。</p> <p class="ql-block">(簡介摘自蕭山湘湖宣傳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篇介紹的是湘湖一期的一些橋梁,從湘湖東側進入湘湖一期后的第一個景點“湘浦觀魚”開始按順時針方向繞湘湖一期描述。(橋梁簡介部分來自《湘湖風景橋梁》一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拍攝:王永春</p> 飲綠橋:是一座東西向的小木橋,取蘇軾詩句“呼吸陽光飲山綠”而名,湘湖山青水綠,橋在湖上,如飽飲綠色。 望湖橋:此橋采用了一種古樸的梁橋形式,為東西跨向單孔石梁橋,橋面長4.20米,橋面寬1.80米,橋南北各置6個臺階,長1.75米,橋孔高1.35米,橋跨徑3.10米。登橋可望新湘湖,故名。 <p class="ql-block">步云橋:為湘浦觀魚池小橋,藍天白云映于水面,人行橋上觀魚,有腳踏行云之感,故名。</p> 湘浦觀魚組合橋 擁嵐橋:是一座三孔半圓形石拱橋,七折拱邊,橋面長14.76米,橋面凈寬2.40米,橋高3.15米,橋南北各置7級石臺階,長2.36米,落坡處接平臺,長1.50米,過平臺順接下6級石臺階,長1.80米,橋主拱高2.70米,主拱跨徑為5.00米,兩邊拱高1.70米,跨徑各為2.20米。造型別致輕盈,線條飄逸流暢。為進入湘堤第一橋,登高遠望,山崗繚繞,一擁入懷,故名。 夢湖橋: 是一座仿古單拱石橋,拱洞近似園形。夢湖橋的南端,有一個八字形的輔橋。這種橋梁結構,一般建在江南水鄉(xiāng)的河流交岔處,一橋頂兩橋用,極富有江南特色。取宋·蘇軾《湖中》詩句“湘湖夢不到、今日到湘湖”而名,亦含百萬蕭山人民圓夢湘湖之意。是湘堤的起點,系東西跨向拱梁組合石橋,主橋為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引橋為兩孔石梁橋,主橋橋面長11.90米。 越王橋: 是一座仿古石拱橋,橋拱近似于圓形,顯得特別高峻。為紀念越王句踐保棲城山、“臥薪嘗膽”而名。位于湘湖湖面通行的主航道上,其形體相對較大,透而不張揚,與定瀾橋形成一平一高的湖心景觀,強化貫穿湖心的視覺中軸。越王橋系東西向單孔馬蹄形石拱橋,橋面長3米,寬2.60米,橋東西各置29個臺階,長10.50米,橋高4.80米,拱高4.10米。 定瀾橋: 是一座平坦貼水的長長梁橋,此橋長長,橫臥湖面定瀾,故名。定瀾橋是一座組合橋,由兩個多孔梁橋和單孔梁橋組成,橋面長115.70米,橋面寬2.40米,主橋橋南北各置9個臺階,橋孔高1.75米。 倚秀橋:是一座木質結構橋,湘湖山水秀麗,因該橋靠山臨湖,故名倚秀橋,橋面長50米,橋面凈寬2.5米,橋面兩邊木條欄桿,欄高1.15米,欄寬0.20米,橋主孔高3.66米,主孔跨徑5.00米。 采蓮橋: 是一座仿古石拱廊橋,橋洞是三曲半圓拱,橋欄曲折,橋面以石階砌成,橋廊是廡殿頂,朱柱黛瓦,檐角飛翹,散發(fā)著濃濃的懷古情調,蓮藕是湘湖名產(chǎn),此橋西邊為荷塘,另一側是寬闊的湖面,登橋觀荷,似見村姑彩蓮,故名。<br>采蓮橋采用廊橋的形式,系東西跨向3孔馬蹄形石拱廊橋,拱橋橋面長7.8米,橋面凈寬2.3米,東西各置16級臺階,橋主拱高2.3米,主拱跨徑3.78米,兩邊拱高1.84米,跨徑2.99米。 浣月橋: 是一座仿古石拱橋,橋拱是造型別致的八角拱,月夜,登此橋眺望湖面,一輪明月,在水中蕩漾,似西施浣月,故名。浣月橋和織翠橋位置較為靠近,設計形成一座三折橋和五折橋的組合橋,展現(xiàn)了古老的形式、傳統(tǒng)的工藝的和諧組合,其中浣月橋為五折橋,面向湖面。系東西跨向單孔五折邊形石拱橋,橋面長11.55米,橋面寬2.1米,橋東置13級臺階,西置12級臺階。 織翠橋: 是一座石板橋,此橋地處大、小望塢口,四周青山,湖中碧水,石橋似梭織翠,故名??棿錁蚺c浣月橋是一座三折橋和五折橋的組合橋,在內湖上。系南北跨向三折邊形石拱橋,橋面長5.7米,寬1.5米,橋南置3級臺階,北置8級臺階。 左邊是織翠橋,右邊是浣月橋 藕芳橋: 是一座五跨木欄排柱仿古多孔石梁橋,采用石板和木頭構建而成的9孔石梁橋,橋長35.55米,橋主孔高1.92米、跨徑5.9米。因橋下荷花滿池,取其芬芳之意,故名。 香遠橋:香遠橋連接湘堤和湖岸,圍合著荷花塘,橋身貼水而行,在荷葉間曲折穿梭。香遠橋系多跨石梁橋,共19跨,跨徑在3.30米左右,橋上設亭,亭北11跨,亭南8跨,兩邊設實體石欄板,高度為0.50米,橋面凈寬1.90米,孔高為0.60米。橋面用四根條石拼成。 古纖道:纖道是古代蕭紹平原常見的一種路橋結合的道路,它建在河邊,略高于水面,用青石板鋪筑,供纖夫挽船時行走。 跨湖橋: 是一座南北跨向的五孔石拱橋,根據(jù)景區(qū)發(fā)展需要,新建了跨湖橋,于2007年5月建成通車,上可通車下可通航,因橋跨兩岸而名,上、下湘湖以此橋分界??绾蚴冀ㄓ诿骷尉溉辏?554),清雍正六年(1728)重修板橋,嘉慶十二年(1807)六月改建為環(huán)洞橋,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重建,抗戰(zhàn)勝利后重建為石板橋,1984年改建為雙曲、雙肋單波橋?,F(xiàn)今的跨湖橋橋門涵洞使上下湘湖流水暢通,橋下可通行大船,人們可在橋上東望越王城古跡,西眺跨湖橋遺址,橋的一側仍然保留著原來模樣的跨湖橋。 老跨湖橋:此橋是一座單孔馬蹄形石拱橋,為明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中書舍人孫學思建造,因橋跨兩岸而名,之后修建不斷?,F(xiàn)據(jù)民國時期舊照片在原址重建。上個世紀90年代在跨湖橋附近發(fā)現(xiàn)了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跨湖橋遺址。 新老跨湖橋 仙人橋:是一座東西跨向,單拱半圓橋,鋼混結構,石材砌面拱橋,據(jù)《湘湖志》載,仙人橋在大黃塢山口,今原址南側建新橋,故名。 飛龍橋:是一座東西跨向單拱微馬蹄形,鋼混結構,石材砌面拱橋。水漾湖口舊有鎖龍橋,湖北有龍頭山,如巨龍出窟,勢如騰飛。今在原址建新橋,寓意和諧社會,巨龍騰飛,萬事俱興,故名飛龍橋。 板罾橋:是一座竹制結構的浮橋,此橋頭常有漁民板罾捕魚,故取名板罾橋。 臥虹橋:是一座圓弧單孔石拱橋,似彩虹臥波而名。主楹聯(lián):“秋水長天镕落日,晴巒平野拱懸弧”,副楹聯(lián):“雪映程門垂作范,霞飛蕭邑化為橋”。 枕柳橋: 是一座南北跨向單孔石拱橋,它有一個橢圓形的橋拱,造型優(yōu)美,在水中的倒影也特別有畫面感。微風吹動湖水,似橋枕流而眠,故名。枕柳橋是水漾湖與湘湖水面的視覺廊道,透過枕柳橋的空隙使堤里外的景色互相滲透,大湖面是開放的大空間,浩淼中吸納萬物,而小湖面是相對圍合的小空間,幽靜中體味風情,因此枕柳橋從視覺景觀上要透,但不能露,其隱沒于一帶綠堤之中,隱約顯現(xiàn)內外湖面的景觀。橋面長2.00米,凈寬1.80米,南北各置15個臺階,長5.60米,橋高2.50米,拱高1.90米,橋跨徑4.80米。 迎柳橋: 迎柳橋是湘堤上唯一的亭橋,式樣仿照古老的梁橋,以粗石砌成。橋面、橋欄用了青石板,加上粉墻、黛瓦、懸山頂?shù)臉蛲?,顯得古意盎然,使人想起古代湘湖的橋梁。橋兩旁柳樹成行,春風拂面,細搖柳枝,似向游客致意,有登橋迎柳柳迎客之感,故名。橋面長13.10米,橋面寬2.40米,橋東西各置10級臺階,長度為4.35米,橋兩側置實體石欄板。橋高2.60米,拱高2.00米,橋跨徑3.80米。 三孔石梁橋:位于下孫文化村南側湖岸。 引鷺橋: 引鷺橋位于下孫遺址保護區(qū)旁,此橋用白石砌成,顯得十分古樸,為東西向梁架構造的三孔石梁橋,設計采用了“構架”這一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表達了與下孫遺址八千年文明的溝通,自然生態(tài)的小島,引白鷺在此小憩,故名,橋面長4.8米,橋面凈寬2.1米,橋東西各置10個臺階,長3.00米,橋面兩邊各置實體石欄板,間有望柱,欄高0.45米,欄寬0.20米,橋主孔高1.67米,主孔跨徑4.10米,兩邊孔高0.99米,兩邊跨徑1.50米。 藏韻橋: 是一座單孔石橋,此橋為湘湖北端之橋閘。有引湘湖之水,藏湘湖神韻之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