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地圖上的古代中國

金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在中國古代基本陳列館,三十余幅不同時期的大型電子投影中國歷史地圖承載了中華文明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現(xiàn)今歷史發(fā)展的燦爛文化遺產,看圖讀史,</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使我們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遠古時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約200萬年前-約公元前21世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Prehistoric Times</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c.2 million years ago-c.21st cantury B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我們偉大的祖國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自己獨特的文明與文化,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上留有我們祖先生活與生產的痕跡,集中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早期人類活動的范圍,他們分布于不同的文化 區(qū)域,不斷創(chuàng)造著各自的文化,由一支獨秀走向多元化發(fā)展,其代表性的文化區(qū):一是以山西西侯度與匼河文化為代表;二是以北京周口店為代表:三是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為代表。</p> <p class="ql-block">  舊石器時代中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類似猿與人之間的早期智人出現(xiàn),他們制造的石器比舊石器早期有了明顯的進步,石器的造型多樣而實用。他們大多分布在陜西大荔人遺址、山西丁村遺址和許家窯遺址、廣東韶關馬壩人遺址、貴州省遵義桐梓巖灰洞遺址、湖北長陽人遺址等。 </p> <p class="ql-block">  當舊石器時代進入晚期的時候,智人們制作的石器越發(fā)精致,且品類繁多,針對性也越來越強。他們用骨器、角器加工成裝飾品,簡單樸實的造型 彰顯了那時候智人們的初步審美觀念與淳樸情操。遺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西南北各個地方:如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山西的峙峪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寧夏水洞溝文化遺址、遼寧海城孤山鎮(zhèn)小孤山遺址、黑龍江閻家崗遺址、四川漢源富林文化類型遺址、重慶銅梁文化類型遺址、貴州興義貓貓洞文化類型遺址</span>等。</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是原始社會的繁榮時期,并正向有階層社會過渡,從<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磨制石器到</span>制造陶器開始,早期的新時器時代有了農業(yè)和養(yǎng)畜業(yè)的萌芽。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仰韶文化,即我國黃河中游地區(qū)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xù)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xù)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發(fā)現(xiàn)地在河南三門峽的仰韶村而得名;河北邯鄲武安磁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將中華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 此外還有</span>河北徐水的南莊頭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huán)、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等。</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中期大約相當于公元前6500-前4500年。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已有較發(fā)達的旱地農業(yè),種植粟、黍,養(yǎng)豬;南方地區(qū)也已栽植了水稻。畜牧業(yè)已能較大規(guī)模地飼養(yǎng)家畜;居住遺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及地面鋪墊紅燒土等;此時的彩陶、白陶大量出現(xiàn);磨制石器技術更具成熟;骨玉加工技術日趨提高。代表性的文化遺址有:北方的甘肅天水大地灣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山東淄博后李文化、內蒙古興隆洼文化;南方的湖南澧縣彭頭山文化、湖南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浙江杭州跨湖橋文化,其中廣西邕寧區(qū)定螄山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國南北方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越發(fā)繁榮,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社會復雜度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大量原始城堡建筑的建成,社會上的等級分化嚴重,私有制逐漸形成,人類社會開始貧富分化,階級產生,進而由原始文明邁向國家文明。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主要以紅山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晚期北方重要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新時期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馬家窯遺址而得名;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1936年首先在浙江省余杭縣的良渚鎮(zhèn)發(fā)現(xiàn)并得名。著名的湖南七星墩遺址也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為實證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關鍵證據(jù)。</p><p class="ql-block"> 中國原始社會后期的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zhàn)爭和融合,形成了兩個主要的部落聯(lián)盟:即活動于黃河中游的夏人和活動于黃河下游的夷人,時光荏苒,夏夷相融,成為最大的華夏部落聯(lián)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夏商西周時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Xia,Shang,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es</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c.21st century -771 BC)</span></p><p class="ql-block"> 夏時期是部落城邦聯(lián)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時期并</span>沒有形成明確的疆域,大約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qū)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qū)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夏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往往以勢力范圍來表示其影響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亦</span>稱殷或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漢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歷史上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陜西,東到海濱,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陜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陜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商朝疆域及其勢力范圍遠遠超過了夏朝。</p><p class="ql-block">商族本是夏時期興起于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其君主商湯率部滅夏建立商王朝,建立了奴隸制的社會。奴隸主貴族作為統(tǒng)治階級,形成了商代龐大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符號。&nbsp;青銅器司母戊方鼎的制造反映了商代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  周朝(約前11世紀-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人原本是一個后起的姬姓部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zhàn)打敗商軍,迫使末代商王帝辛自盡,成功取代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chuàng)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p><p class="ql-block"> 西周時期北方的疆土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shù)搅松綎|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秋戰(zhàn)國時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770-221 BC)</span></p><p class="ql-block">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韓、趙、魏聯(lián)手打敗執(zhí)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zhàn)國”兩部分。</span>春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變時期,也是社會動蕩和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革的時期,奴隸制生產關系逐漸被封建生產關系所取代。百家爭鳴是這個時期政治思想發(fā)展的顯著特征。在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儒家和道家</span>,其仁、禮、法、刑、忠、孝等思想的不斷發(fā)展完善,使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體系更加完備和豐富。春秋末年,學在官府的格局被沖破了??浊稹罢摯卧姇⑿奁鸲Y樂”,形成了私人辦學的風氣。</p> <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等七雄并立局面,大國爭霸進而演變?yōu)榱袊g的兼并戰(zhàn)爭。在社會的動蕩中,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也在加速。隨著戰(zhàn)爭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發(fā)展,原有的社會等級結構也日趨解體。奴隸主貴族日益沒落,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走上社會政治舞臺。士人成為較為穩(wěn)固的知識階層和社會政治生活中最活躍的力量,出現(xiàn)了名家、法家、墨家、農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等思想學術派別,諸子百家各自著書立說,招收學生,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秦漢時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Win and Han Dynasties</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21BC-220AD)</span></p><p class="ql-block">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第一次明確劃定了中國的版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統(tǒng)一后曾北擊匈奴,到嶺南平定百越族,其疆域迅速擴展,達320萬平方公里左右。秦朝的疆域東起遼東,西至甘肅、四川,北抵陰山,南達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西南到云南、廣西。秦</span>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tǒng)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楚漢之爭,劉邦勝出,建立漢朝(前202-8年,25-220年),漢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時期諸多制度上承襲秦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使社會經濟迅速恢復。&nbsp;西漢時期設置了西域都護,將西域納入了中國版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對外開拓朝鮮、南據(jù)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span>意義重大。派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開辟中國絲綢之路,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  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十五年后被綠林軍推翻,更始帝劉玄建立玄漢政權,兩年后同為漢宗室的劉秀一舉奪得天下,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開創(chuàng)“光武中興”時代,使得東漢時期的文化、科技、軍事、佛教等方面成就顯著,鄭玄開創(chuàng)了鄭學,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fā)明了地動儀和渾天儀。東漢時期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公元220年-公元589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Three Kingdoms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20-589AD)</span></p><p class="ql-block">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是指黃巾起義之后出現(xiàn)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鼎立時期,</span>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這時期國家分裂,戰(zhàn)火連年,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三國總計的面積基本上就是東漢的面積。曹操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tǒng)治,設置了西域長史府,朝鮮半島的一半歸屬于曹魏,越南大部歸屬東吳等國,一部分歸屬蜀漢。在北方,鮮卑崛起對后來的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國后期,隨著蜀漢的滅亡,司馬炎廢曹魏政權建立了晉王朝,公元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史稱西晉(公元266年-316年)西晉的版圖實際上就是三國合一的面積,沒有開疆擴土也沒有版圖收縮,不過西晉腐朽的制度導致了八王之亂,加之對鮮卑等游牧民族沒有加以防范使其深入其境內更是加速了西晉走向衰落,公元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p> <p class="ql-block">  公元317年,西晉皇室成員全部南渡江南,司馬睿建立政權,定都建鄴,史稱東晉(<span style="font-size: 18px;">317年-420年)。由于</span>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zhàn),先后建立了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等政權,因此又將這段時期并稱為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時期東晉的司馬氏政權曾多次北伐中原漢地。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得到暫時鞏固。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南遷的漢人將先進的中原文化和農耕技術帶入江南,促進了江南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邊疆游牧民族帶來的草原文化也促進了中原地區(qū)的發(fā)展。由于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等紛紛出現(xiàn)革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玄學、道教、佛教三教一體,</span>使當時的文化呈多元化發(fā)展,促進了民族間的大融合。</p> <p class="ql-block">  公元42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東晉滅亡,</span>劉裕建立劉宋帝國,形成南朝;與此同時,鮮卑族拓跋嗣、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方建立北魏政權,形成北朝。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盛傳佛教,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p><p class="ql-block"> 宋魏時期作為南北朝前期是指南之劉宋和北之魏朝雙方在公元422年以后的30年中兵連禍結,戰(zhàn)爭不斷的那段歷史時期。淝水之戰(zhàn)后,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雙方終于又發(fā)生了一場大戰(zhàn),戰(zhàn)爭最終導致南朝重創(chuàng),形成北強南弱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魏太和三年南北朝齊魏時期(公元479年),時宋順帝劉凖被迫禪位于齊王蕭道成。至此,南齊替代南宋,建都建康(今南京)。同年十一月,魏孝文帝拓跋宏分兵數(shù)道大舉攻齊。此后若干年齊魏多次爆發(fā)戰(zhàn)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戰(zhàn)場廣闊,戰(zhàn)斗激烈,最終南齊因國力不強,軍力不盛,遭到慘敗,由梁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元502年,在中國南方,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梁與北魏延續(xù)著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戰(zhàn)爭達二十多年之久,最終至魏軍全軍覆滅。此后,北魏日漸衰落,隨之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權臣高歡控制東魏(534年至550年)定都北京;權臣宇文泰控制西魏(535年至557年)定都長安(今西安)。東西二魏為爭奪土地、民眾、財富,屢屢爆發(fā)戰(zhàn)爭,最終西魏戰(zhàn)勝了東魏。下圖為南北朝梁東魏西魏時期(546年),可見當時的各自都城。</p> <p class="ql-block">  公元557年,南梁守將陳霸先廢敬帝改梁為陳,自封陳武帝;北方的東魏由權臣高歡之子高洋篡位建立了北齊,西魏則被宇文氏奪權建立了北周。形成了南陳與北齊、北周并列的分裂格局。歷史上北周與北齊和南陳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最終北周戰(zhàn)勝北齊。這些戰(zhàn)爭在客觀上促進了統(tǒng)一的進程,也算是為隋朝最終的統(tǒng)一打下了基礎。下圖為南北朝陳齊周時期(572年),顯示陳與齊周隔江對峙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隋唐五代時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公元581年-公元960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ui, Tang,and Five Dynasties</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81-960AD)</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權臣楊堅篡權建立隋朝,稱隋文帝。至公元589年隋滅南陳,結束了長達近400年的南北朝時期,開創(chuàng)隋唐新的時期。隋唐兩個大一統(tǒng)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隋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的新制,增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創(chuàng)設科舉制度;大力推行均田制,調整賦稅,統(tǒng)一貨幣;興修水利開挖大運河等促進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fā)展。</p><p class="ql-block">隋時期并沒有使西域各部重歸天朝,在北方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突厥與隋時有戰(zhàn)爭,最終被隋所擊敗,在東北和西南雖然有一些松散的游牧民族部落如契丹等,但對中國構不成威脅。下圖為隋時期(612年),隋朝的國土面積僅為467萬平方公里,還不到現(xiàn)在的二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隋末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強盛的大一統(tǒng)王朝之一,與漢朝合稱漢唐盛世。</span></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即位后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奠定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唐</span>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公元705年,神龍革命后,恢復了唐朝的國號。唐玄宗即位后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又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得以復振。歷史上唐朝疆域共有三次顯著變化,下圖為公元669年唐代地圖,唐朝的強大尤其是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開擴已經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公元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時值“開元盛世”正在走向衰落時期,這一年的冬天來的比往年早且寒,一場突降的大雪后,使往日溫暖的氣候變得寒冷起來,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業(yè)生產遭到重創(chuàng),遍地的饑荒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引發(fā)邊疆動蕩,吐蕃更換新可汗,攻陷石堡城,安祿山被委以重任出任安西節(jié)度使,埋下“安史之亂”的禍根,至此拉開了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正月時值憲宗暴崩,太子李恒即位,號穆宗。歷史上吐蕃與唐曾多次發(fā)生邊境戰(zhàn)爭,這一年吐番借唐新君剛立之機,再次發(fā)起邊境爭端,攻擊唐涇州、夏州等地,唐聯(lián)合回鶻共同抗擊吐番,逼迫吐番議和,最后雙方以“長慶會盟”結束了唐蕃長達百年之久的交鋒,使唐西南邊境得以安寧。</p> <p class="ql-block">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tǒng)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溫篡唐朝建梁,唐朝覆亡。五代十國的出現(xiàn)使中國又延續(xù)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分裂格局,隨著唐朝的滅亡,我國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梁、唐、晉、漢、周等五個朝代;又有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jù)政權。這些各自為政的政權史稱“五代十國”,其開國君主大多是前朝的藩鎮(zhèn),他們不懂得愛護撫恤百姓,反而加強剝削與迫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不聊生,</span>社會矛盾加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封建社會的女人纏足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五代十國</span>各政權都大力擴軍,補充兵源,用以維持統(tǒng)治。</p><p class="ql-block">下圖是一幅公元943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地圖,圖中可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閩建州節(jié)度使王延政當年建立的閩西北地方政權殷國,定都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遼宋夏金元時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Liao , Song , Xi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916-1368)</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1125年金滅遼);公元960年,后周權臣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篡后周建立北宋,定都開封,黃袍加身,五代結束。北宋建立后先后統(tǒng)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平海軍、吳越、北漢等地方割據(jù)政權(1127年靖康之難被金滅);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興慶(1227年被蒙古滅);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建立金朝,都會寧(1234年被蒙宋滅);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改國號蒙為元。</p><p class="ql-block">歷史上以上各民族政權之間曾發(fā)生過許多戰(zhàn)爭,但“議和”的事情多于混戰(zhàn),各方的打打和和,并存并立,從另一角度上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與交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批南遷給南方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經濟重心從此南移。</p><p class="ql-block">遼北宋時期是指北宋與遼(契丹)對峙時期,此時的剛剛建立起來的北宋政權把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拓展海外交流,水路貿活躍。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全面繁榮,取得輝煌成就。</p><p class="ql-block">此時還有西夏和大理政權與北宋并存,在中國的主要王朝中宋的面積是最小的一個,不僅比唐大為收縮而且還不及遼的面積,在疆域開闊中毫無作為。</p><p class="ql-block">此時,北方的遼(契丹)疆域廣闊,值全盛時期。其邊疆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后將游牧民族與農業(yè)民族分開統(tǒng)制。國力不斷增強。</p><p class="ql-block">歷史上遼宋之間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雙方積怨頗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卻沒能收復幽云十六國而與遼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span>時宋徽宗政權為收復失地燕云十六州決定聯(lián)金(女真)抗遼。公元1125年宋以“海上之盟”助金滅亡了遼。</p><p class="ql-block">下圖是一幅公元1111年遼宋時期的地圖,當時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落還稱“靺鞨”。正是這一年北宋動起了聯(lián)金滅遼的念頭,為后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p> <p class="ql-block">  北宋滅亡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于公元1127年在江南建立起了南宋小王朝,定都浙江臨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遭遇了多次的攻擊,面對金軍幾度南侵的威脅,南宋名將岳飛率部英勇抗金流下民族英雄千古英名。無奈投降派主張議和,直至被元消滅時,也未能恢復宋朝在中國北方的統(tǒng)治。</p> <p class="ql-block">  1141年,南宋與金達成協(xié)議,史稱“澶淵之盟”。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代為界,宋退守半璧江山并向金稱臣,每年向金貢送銀、絹。宋金南北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加強了對黃河流域的統(tǒng)治,<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無力南進。</span>而周邊契丹族后建立西遼及黨項族的西夏政權及吐魯番諸部相對平和,不過此時蒙古已經崛起不久,以后將掃平諸強,建立規(guī)模空前的蒙古帝國。</p><p class="ql-block">下圖為公元1208年金南宋時期的地圖。時南宋軍隊北伐失敗,被迫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三月,再次與金簽訂屈辱和約,由叔侄之國改稱伯侄之國,國界與前同。</p> <p class="ql-block">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1234年,金被蒙宋所滅;公元</span>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建元“中統(tǒng)”,11年后,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p><p class="ql-block">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王朝。元朝時期將多民族統(tǒng)一在一起,改革政經體制,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時期的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外交往來頻繁,文化領域進一步漢化,誕生了“元曲”。下圖為元時期(1330年的地圖,當時元朝國土面積:1372萬平方公里 ,東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南至暹羅,成為中國疆域最遼闊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明清時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Ming and Qing Dynasties</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368-1911)</span></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政權分化,民族間矛盾激化,民不聊生,致天下大亂。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部攻陷元大都(北京),元滅亡。同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開創(chuàng)洪武之治,明時期開始。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這時期國力強盛,迎來“永樂盛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前期疆域較之元朝大為收縮,不過明繼承了元在東北和青藏高原的版圖,元朝殘余勢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為瓦刺和韃靼兩部對明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明政權統(tǒng)治中國276年,明中后期社會不斷發(fā)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外水路貿易頻繁進行,鄭和開創(chuàng)七次下西洋的壯舉。</span>江南地區(qū)的絲織與制瓷業(yè)久盛不衰,出現(xiàn)了一些手工作坊,萌生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至使中國封建社會一步步走向衰落。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p><p class="ql-block">這幅公元1433年的明時期地圖,時為明宣德八年,這一年起,時有倭人侵擾明東南海濱。&nbsp;在多年的抗倭戰(zhàn)斗中,戚繼光率戚家軍英勇無畏,頑強抵抗,保障了當?shù)厝嗣竦陌踩l(fā)展了當?shù)氐慕洕鴮懭胧穬浴?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16年,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政權,清朝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p><p class="ql-block">清朝前期農業(yè)和商業(yè)極為發(fā)達,江南地區(qū)誕生許多的商業(yè)城市,出現(xiàn)了大的商幫。人口突破四億大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當時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span></p><p class="ql-block">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極盛時期的清朝版圖,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tǒng)一。下圖是清時期(1820年)的地圖,清朝極盛地圖往往均采用1820年的版本,清王朝鼎盛時期包括了傳統(tǒng)漢地十八省,新疆地區(qū)、蒙古地區(qū)、東北地區(qū)、西藏地區(qū)都第一次完全歸于一個王朝統(tǒng)治之下,這時候的國土面積已達130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版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而清末版圖和清鼎盛時期相比較大為收縮,東北庫頁島外興安嶺等地及新疆伊梨以西盡歸俄羅斯所有,帕米爾高原成為中俄待議地區(q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