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浙江神仙居省級旅游度假區(qū),位于仙居縣白塔鎮(zhèn)集鎮(zhèn)區(qū)和神仙居景區(qū)、景星巖景區(qū)、淡竹原始森林景區(qū)的核心地帶。端午假期三日游覽,沿途美景手機隨拍精選匯編此美篇,供親們分享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神仙居景區(qū) </b></p><p class="ql-block"> 神仙居景區(qū)是國家5A級景區(qū)<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8年營業(yè),2015年認定)</span>古名天姥山,又稱韋羌山,是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也是仙居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典型代表,位于白塔鎮(zhèn)南部,總面積1580公頃,評審專家贊“早知神仙居,何必去黃山”。</p><p class="ql-block"> 神仙居景區(qū)以西罨幽谷為中心,擁有峰、崖、溪、瀑等景觀。景觀豐富而集中,奇峰環(huán)列,山崖陡峻,峰崖的相對高差多在100米以上,神仙居匪夷所思的景觀形態(tài),一言以蔽之:“奇”——峰奇、山奇、石奇、巖奇。有鬼斧神工的將軍巖、維妙維肖的睡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羞女峰、移步換景的雞冠巖、氣勢磅礴的象鼻瀑等80余個景點。神仙居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形成“觀音、如來、天姥峰、云海、飛瀑、蝌蚪文”六大奇觀。神仙居景區(qū)分南海、北海兩塊,”西罨慈帆”、”畫屏煙云”、“佛海梵音”、”千崖滴翠”、”犁沖夕照”、”風(fēng)搖春浪”、“天書蝌蚪”、“淡竹聽泉”被稱為神仙居新八大景。景區(qū)南北兩側(cè),為江南峽谷風(fēng)光,林泉相依,以巖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霧美取勝,千峰林立,氣象恢弘,<span style="font-size: 18px;">身臨其境,處于霧靄之中,大有飄飄欲仙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b>景星巖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 景星巖為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位于仙居縣城城西27千米處,總面積2730公頃,海拔742米,與神仙居景區(qū)相鄰。景星巖整座山體南北長而東西狹,首尾昂起,象一艘巨型的大輪船于此停泊,兩臺高速觀光電梯將您直送景區(qū)峰巔,鬼斧神工的奇峰峭壁,綺麗如畫的翠竹秀林構(gòu)成了這里的奇特景觀,山巒重疊,仿佛浮于波濤之上。故人們將景星巖稱謂之人間仙境。</p><p class="ql-block"> 景星巖景區(qū)不僅自然景觀秀麗,同時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及燦爛的歷史文化宏偉的寺廟,蜿蜒的望月長廊,罕見的圓寂塔,典雅幽靜的望月樓、夢月樓、奔月樓,古色古香醉月樓,是旅游、休閑、度假的最佳去處。</p> <p class="ql-block"><b>皤灘古鎮(zhèn)</b></p><p class="ql-block"> 皤灘古鎮(zhèn)位于仙居縣城西約25千米處,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單位。早在公元998年前,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個繁華的集鎮(zhèn)。經(jīng)過了千年的風(fēng)云,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皤灘仍保存三華里長,鵝卵石鋪砌的“龍”型古街。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國時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氣勢宏偉、布局精美。古街兩旁至今還保存著260多家店鋪,從店鋪遺留的字跡和招牌看,有理發(fā)店、布店、雜貨店、陶瓷店、藥鋪染坊等,可以想象這是古代一條非常繁華的商貿(mào)古街。</p><p class="ql-block"> 古街除了店鋪外,還有不少書香門第,其中以長門堂和何氏里門堂為突出。古鎮(zhèn)不僅保存了一條完整的古街,還留傳了一種千年絕活——針刺無骨花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華夏一絕”。</p><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上的古街、老房,蘊藏了古鎮(zhèn)千年歷史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折射出祖輩的生活情態(tài)。</p> <p class="ql-block"><b>高遷古村</b></p><p class="ql-block"> 高遷古村落位于仙居縣白塔鎮(zhèn)東2里處,與神仙居景區(qū)和皤灘古鎮(zhèn)近在咫尺。村南傍老鷹嘴山和景星巖,西臨白水溪,整個古村落規(guī)模宏大,至今文風(fēng)蔚然,熠熠生輝。高遷為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F(xiàn)存村落格局為清乾隆至咸豐年間,總面積約35 公頃。這是一處江南較少見的古民居集合地。</p><p class="ql-block"> 自明末至清乾隆咸豐年間,吳白巖、吳應(yīng)巖兄弟及子孫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大興土木,建成六翼馬頭四開檐的樓房13座,除燒毀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它們是新德堂、里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積善堂、余慶堂、旗桿里等民居院落,它們?yōu)楦哌w古村落的精華部分。入村即可見一方水塘守護古樸臺門,松林映襯,幽靜古樸的意境,撲面而來。高遷的村民們在其中生活起居,是一個依然活著的古樸村落。</p><p class="ql-block"> 在古村落行走,覺得尤其美好。村落里文化禮堂就基于古宅而修整,“在朝美政,在鄉(xiāng)美俗”。雋永的格言,可以直透人的內(nèi)心。這也是這個村落為何至今保存得格外美好的一個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