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4年9月1日,中央在延安楊家?guī)X召開了一次有毛主席、朱總司令、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葉劍英等人參加的重要會議。會議決定:為了增強華南的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華南抗日根據(jù)地,派遣第120師第359旅挺進湘粵贛邊,創(chuàng)建以五嶺山區(qū)為依托的抗日根據(jù)地,打通八路軍與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的聯(lián)系。南下部隊命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簡稱南下支隊),支隊司令員王震,政治委員王首道,副司令員郭鵬,副政委王恩茂,參謀長朱早觀,副參謀長蘇鰲、鄒畢兆,政治部主任劉型,副主任李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359旅717團的2個營(2營和3營第7、8連)組成第一大隊,大隊長陳外歐、政委李銓;以718團3個營組成第二大隊,大隊長陳冬堯、政委羅章;以719團1個營組成第三大隊,大隊長張仲瀚,、政委曾滌;旅特務團之教導營和旅直參謀訓練隊組成第四大隊,大隊長徐國賢、政委廖明;以四支隊全部組成第五大隊;中央調(diào)往新四軍第5師工作的隨軍南下干部,組成第六、七大隊,分別由賀炳炎、廖漢生,文建武、張成臺等率領,總兵力共5000余人,由軍政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軍政委員會由王震、王首道、王恩茂、賀炳炎、廖漢生、文建武、張成臺、劉型8人組成,王首道任書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59旅除了編入南下支隊4000余人之外,尚有3000多人由副旅長蘇進,參謀長劉轉連,政治部主任李信等率領,留在陜甘寧邊區(qū),繼續(xù)擔任保衛(wèi)邊區(qū)和從事生產(chǎn)建設工作,準備作為第二梯隊,待機南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出發(fā)之前,毛主席著重分析了南征前途的兩種可能,并一再囑咐司令員王震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第一種可能,就是整個國際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包括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還要持續(xù)二、三年。這樣,你們就可以在華南利用日偽和頑固派之間的矛盾,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革命武裝力量,鞏固和發(fā)展敵后抗日根據(jù)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種可能,就是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爭迅速勝利,日本很快投降,整個局面就會發(fā)生重大變化。蔣介石決不允許你們這把刀子的存在,他會首先集中力量吃掉你們。這樣,你們孤軍深入,沒有根據(jù)地,斗爭將十分殘酷,你們的處境將極其困難,甚至可能全軍覆沒,包括你本人在內(nèi)。你們要準備迎接這場嚴重斗爭,發(fā)揚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力爭光明的前途。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你們還能回到鄂豫邊李先念那里,那也是一個很大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這樣,當年在瀏陽河畔秋收起義上井岡山,創(chuàng)建湘贛根據(jù)地;再經(jīng)歷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又以南泥灣大生產(chǎn)而聞名于世的359旅,肩負著中央和毛主席交付的重任,投入這場偉大的斗爭之中,開始了軍史上的第二次長征。這次長征,分為三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南征湘粵。南下支隊1944年11月9日從延安出發(fā),行程四千里,于1945年1月27日到達鄂豫邊的大悟山根據(jù)地,與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5師勝利會師。經(jīng)過短暫休整后,同第5師張體學部隊一起,于2月23日最后一批渡過了長江。三天之后,取得痛殲日軍的大畈大捷,威震江南。南下支隊進占湖南省平江縣城后改換番號,更名為“國民革命軍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爾后北返鄂南通山、崇陽地區(qū)活動,打開了以鄂南為中心的湘鄂贛邊的抗日局面。至7月,湘鄂贛抗日根據(jù)地擴大到2.34萬平方公里,人口200余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7月7日,南下支隊除了留下部分兵力配合新四軍第5師部隊堅持湘鄂贛邊的抗日斗爭之外,主力從鄂南的大幕山區(qū)繼續(xù)南下,向湘粵贛邊挺進。8月28日,南下支隊到達廣東南雄縣境,進入五嶺山區(qū),但是未能和前來接應的東江縱隊北上部隊會合。由于這個時候日本已經(jīng)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黨軍又調(diào)集重兵阻截,形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出現(xiàn)了毛主席預測的第二種可能,創(chuàng)建五嶺抗日根據(jù)地的任務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6月從延安出發(fā),已經(jīng)進至河南洛陽以西的的第二梯隊也因為形勢變化,先后轉赴東北去了。)8月29日,為避免內(nèi)戰(zhàn),奉中央電令,南下支隊回師北返。從延安出發(fā)到廣東南雄,南下支隊歷時近300天,行程已經(jīng)超過一萬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北返鄂豫邊。1945年9月2日,南下支隊所有部隊在江西上饒縣黃沙坑地區(qū)會合,一同北返。國民黨軍以重兵沿途層層圍追堵截,均被沖破擊退。由于連續(xù)不停地戰(zhàn)斗和行軍,在湘南、贛西、粵北地區(qū),部隊減員甚大,許多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傷病員強忍傷痛跟隨部隊徒步行軍,經(jīng)歷了人世間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南下支隊于9月15日回到湘北,強渡瀏陽河,進入鄂南根據(jù)地,與堅守長江南岸的接應掩護部隊會合,月底從鄂城渡過長江。10月3日,在湖北禮山與新四軍第5師再次會師。自廣東南雄北返鄂豫邊,歷時34天。從延安出發(fā)至此,南下支隊歷時329天,走過7省78個縣,行程一萬五千余里。南征北返就此結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中原突圍。1945年10月10日,南下支隊恢復第359旅番號,編入中原軍區(qū)第二縱隊序列,王震調(diào)任中原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鵬接任旅長、王恩茂任政委。轉戰(zhàn)在鄂北、豫南。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撕毀政協(xié)決議和停戰(zhàn)協(xié)定,集結重兵進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qū),全面內(nèi)戰(zhàn)就此爆發(fā)。已有準備的中原軍區(qū)部隊主力向東西兩個方向突圍而出。359旅作為右路軍的組成部分,由王震、王恩茂率領向西突圍。胡宗南調(diào)集大軍封鎖秦嶺,359旅進入商洛山區(qū)時,正值酷暑,青黃不接,無日不戰(zhàn),傷亡、散失、掉隊、病員增加,部隊再次大量減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為了打亂敵人圍殲部署,359旅由中央直接指揮,先解放鎮(zhèn)安縣城以調(diào)動敵人,接著揮兵西南奔寧陜,下洋縣,進抵漢水北岸,造成渡江入川之勢;再折向西北,過華陽,越太白,繞寶雞,強渡渭河及跨過寶(雞)天(水)鐵路。在長武、靈臺之間,沖破了敵人設在西(安)蘭(州)公路上的最后一道封鎖線,連夜北渡涇河。8月29日與接應部隊會師,9月2日進入陜甘寧邊區(qū)南線要塞驛馬關,9月15日,勝利重返革命圣地延安。359旅中原突圍歷時63天,浴血奮戰(zhàn)90余次,日夜兼程五千余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59旅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圍,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行動,自1944年11月9日從延安出發(fā),至1946年8月29日勝利回到陜甘寧邊區(qū),歷時659天。此次孤軍深入,馳騁中原、強渡江河、翻山越嶺、跨過鐵路,轉戰(zhàn)8個省100多個縣。5000人馬憑借一腔熱血、兩條腿,攜帶步槍、刺刀、手榴彈及少數(shù)輕重機槍這樣的輕型武器,在659天的征程中,沖過敵人的100多條封鎖線,大小戰(zhàn)斗300余次,平均每兩天打一仗,其中較大的戰(zhàn)斗就有74次。部隊經(jīng)受了極其嚴峻的考驗,在我軍的作戰(zhàn)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下支隊勝利返回延安后,毛主席高興地說:你們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敢頑強,深入敵人心臟,敢于和敵人作斗爭,打破了敵人數(shù)十萬大軍的圍剿,勝利返回延安,這是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朱德總司令在舉杯祝酒時說:“這次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圍,共走了兩萬七千里路,同志們辛苦了?!蓖跽甬敿凑酒鹬t虛地回答:“僅僅是兩萬二千里!”他意思是,這次長征不能超過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數(shù)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斗爭,就會有犧牲。南下支隊的5000人馬,回到延安的只有1414人。從南泥灣出發(fā)的359旅3800人,經(jīng)過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圍,減員很大,生還者僅833人。經(jīng)過這樣一場異常緊張殘酷的斗爭,所有生還者體力消耗極大。在中原突圍的63天中,由于很少吃上熱飯,普遍出現(xiàn)浮腫、頭發(fā)脫落(回到陜甘寧邊區(qū)南線的重鎮(zhèn)慶陽城時,正值中秋佳節(jié),因為暴食而脹死34人,占生還者總數(shù)的百分之四)。部隊急需一段時間的休整才能恢復戰(zhàn)斗力,但因戰(zhàn)事急迫,王震、王恩茂鼓舞大家“珍惜斗爭的光榮,勿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提出“重整旗鼓,再上前線”的號召。于是,戰(zhàn)士們抖擻精神、請纓殺敵,359旅這支英雄的部隊,又投入到了解放戰(zhàn)爭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