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貴州是一個迷人的地方,貴州的黔東南更是令人向往。崇山峻嶺中,有數(shù)不清的苗寨,那是大山的靈魂。黛瓦灰板墻的吊腳樓,端莊沉穩(wěn),簡樸內(nèi)斂,或座于山腰,或落于溪邊,更多的吊腳樓聚集于平緩的山谷依山而建,遠遠望去,鱗次櫛比,頗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貴州的地理,有人用“九山半水半分田”來形容,此言不虛。黔東南則是更甚。車行路上,兩旁的群山,一座挨著一座,密密層層,似無邊際。在這樣的地方生活,需要有極大的智慧和毅力。于是吊腳樓應運而生。</p> <p class="ql-block">苗家的吊腳樓,通常為三層。一樓無墻,為喂養(yǎng)家禽和擺放農(nóng)具之所,二樓住人,三樓存放糧食。改革開放以后,吊腳樓發(fā)生了變化。苗胞將家禽移到室外,一樓圍起了板墻,作為居室使用。祖祖輩輩人畜混居的落后狀況得到改變。這樣,原本意義上的吊腳樓已經(jīng)不復存在,不過人們還是習慣以吊腳樓稱呼。</p> <p class="ql-block">吊腳樓是原生態(tài)的。除了屋頂上的青瓦,其他所有材料都是木料,連他們生火做飯,燒的都是樹樁,這讓城市里去的人大為驚訝。不過這是他們的傳統(tǒng)。原來大山無路,木料根本運不出去,不蓋房不生火派什么用呢?旅游者留宿這樣的房屋,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黔東南不缺水。十萬大山有萬千條泉水從山上涓涓流下,匯聚成溪,繼而成河。這種泉水是甜美的,有溪水的地方必有苗寨和吊腳樓。苗族同胞在山坡上開墾梯田,用泉水種植水稻,房前屋后一汪汪不大的水面,我以為是池塘,其實是稻田。大山封閉了他們,也養(yǎng)活了他們。潺潺的流水日夜為他們唱一支贊美的歌。</p> <p class="ql-block">烏東村是黔東南雷山縣的一處苗寨,有122戶人家。因地處苗嶺主峰雷公山半山腰,海拔1300米,時有云霧繚繞于村莊。當云霧涌來時,舉目望去,村莊如同仙境。那一座座吊腳樓,一條條拾級而上的青石路,被云霧洗滌得干凈而清亮。</p> <p class="ql-block">下圖這座上年頭的水車磨坊,據(jù)說現(xiàn)在偶爾還在使用。那吱吱呀呀的木輪聲,一定讓人駐足良久,尋找遠古的悠悠歲月履痕。</p> <p class="ql-block">蘆笙廣場前的一長條風雨長廊,曾目睹廣場上一幕幕笙歌脆鼓和銀衣紫帶歡樂上演。古老的民族,漫長的歲月,如今仍在彎彎曲曲的小路上緩緩而行。</p> <p class="ql-block">格頭村是雷山縣更為偏遠的一個村落。因為地處河谷,居住集中,加上政府重視,于是成為一個更像旅游點的苗寨。全村165戶人家,有70年以上歷史的房屋數(shù)十棟,也是依山而建。那些木質(zhì)吊腳樓,多隱于綠樹叢中,游人需仔細尋找才能發(fā)現(xiàn)。</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處一望,層層抬起的烏頂黃墻房屋,猶如空中樓閣,逐層疊起,其狀妙不可言。假如這時有云霧飄來,一定誤以為此地是山中蓬萊。</p> <p class="ql-block">格頭村還有一寶,就是禿杉。禿杉的名字雖不好聽,其貌不揚,但卻有林中活化石之稱,國家一類保護植物。下圖的這棵禿杉已有一千多年樹齡,被稱為禿杉王,全國知名。千年古杉已成佛,它挺立山坡,千年不衰,守護著這個古老的村寨。格頭村現(xiàn)有千年禿杉200多棵,被譽為“中國禿杉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格頭村始建于明代。于是有人追問,黔東南的崇山峻嶺中怎會有如此多的苗寨?這就得交待一下苗族的五千年逃亡史。史稱“苗族的五次大遷徙”。</p> <p class="ql-block">夷人苗族先民的發(fā)源地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羌人首領炎帝和狄人首領黃帝為奪取中原,聯(lián)合起來擊敗夷人,大酋長蚩尤被擒殺。苗族先民于是從中原逃到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史稱第一次大遷徙。</p><p class="ql-block">(以下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誠向作者致謝。)</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四百多年的發(fā)展,苗人在長江流域建立了“三苗國”。其后,堯、舜、禹三代不斷征伐,“三苗”被徹底打敗,于是又舉村再向南逃,到鄱陽、洞庭兩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嶺中隱居下來。史稱第二次大遷徙。</p> <p class="ql-block">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苗族已是楚國的主體居民。換言之,楚國是苗族人的祖國。數(shù)百年后,秦滅六國,楚國亡,苗人又遭屠殺。大部分苗民逃亡到條件更為險惡的武陵山區(qū)和貴州、廣西、海南島山區(qū)。史稱笫三次大遷徙。</p> <p class="ql-block">西漢末年,武陵山區(qū)的苗胞“武陵蠻”“武溪蠻”勢力逐漸強大。于是從漢朝光武帝開始,直至此后的唐宋,封建王朝不斷向苗人大舉用兵,迫使他們再度向更高更險的峽谷縱深逃亡隱居。史稱第四次大遷徙。</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時代,封建朝廷對苗族同胞的歧視和壓迫更為沉重,軍事鎮(zhèn)壓也更為殘酷。于是發(fā)生規(guī)模更大,范圍更廣的集體逃亡。除部分留在大山中,更多的苗民遠走他鄉(xiāng),逃向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甚至遠到韓國日本。史稱第五次大遷徙。</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著名民族史學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書中說:“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服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民族。苗族過去所受的苦難比猶太人更深重,歷史久遠,是個更為不幸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苗族青年作家南往耶這樣寫道:“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qū)趕甚至是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生命和祖先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爬山涉水,經(jīng)歷千辛萬苦,從中原逃到云貴高原和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xiāng)……他們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忘卻仇人。”</p> <p class="ql-block">歷史終于翻開新的篇章,如今56個民族歡聚一堂。筆者注意到,苗族的英雄先祖蚩尤,與炎帝、黃帝一起,從1992年起,被史學界并稱為“中華三祖”。對于苗族歷史的苦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必將喚起人們對理性良知的思考,重估人類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黔東南,改革開放以后,正在煥發(fā)新世紀的青春。值得贊頌的是村村通了公路。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不再迷茫,不再困頓。這個世界,肯定因你而精彩。</p> <p class="ql-block">最后必須說一說西江千戶苗寨,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一條白水河穿寨而過,一千多戶人家的吊腳樓和所有的苗寨建筑一樣,依山而建。只是因為千戶,所以更為壯觀。雖是雨天,游人依然眾多。</p> <p class="ql-block">眾多的游人也許并不知道苗族的過去,但一定知道他們的未來。晚上登觀景臺看苗寨夜景,當萬家燈火齊明時,世界也為之震撼。五千年的堅韌集聚成嶺,五千年的希望點亮群山,從此再沒有殺戮和逃亡。幸福,如眼前璀璨的燈火,天地予我,我心永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謝謝各位親們的閱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