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記憶中的泡桐樹街小學

馬保茹

作者:賈正源 <h5> (前排右六為吳老師 后排右一為作者)</h5> <b>引言<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前不久,接到一位女士來自成都的電話,當謹慎確認了我的身份之后,她自報家門叫李小文。見我一時沒有反應,立刻補充道;忘啦?咱倆在泡小是同桌,當時在班上因為你太調(diào)皮,老師專門安排我和你同桌,好管著你,并進一步明確了她當時的職務身份。聽著電話那頭揭老底的快言快語,面對這突然襲擊產(chǎn)生的信息不對稱,我只能忙不迭的一邊道歉,一邊從記憶深處快速挖掘當年泡小的人和事。沒等對上號,小文同學就開始行使其當年中隊長的職責,告知我今年是母校60周年,要同學們寫一寫回憶,還特別提醒我,你和王小紅是泡小自建校以來第一對,也可能是唯一一對在六一兒童節(jié)表演過相聲節(jié)目的同學,這件事就值得好好寫一寫嘛。與其說是建議,更像是布置了一道命題作文。我并沒有明確表態(tài),回了一個不知可否的答復,考慮一下吧。當年離開泡小后也隨之離開了這座城市,隨后幾十年南北漂泊,與同學基本失聯(lián),只有不多印象深刻的兒時面孔和往事尚殘留于逐漸衰退的記憶中。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群建起來了。感謝信息社會,使一個接一個曾朝夕相處的同學又相聚了。雖然只是以名相見,似曾相識,但仍一見如故。這些日子不時瀏覽著群里三言兩語的相互問候及一篇接一篇回憶泡小的短文,當年那些人和事又從我腦海深處一片片浮現(xiàn)出來,內(nèi)心充滿著“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也敢自詡歷盡滄桑、閱人無數(shù),但我竟然對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兒時經(jīng)歷不禁產(chǎn)生了也寫點什么的沖動。雖然對于當年曾說過相聲這事還算記憶猶存,但說了些什么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不過,對泡小時期的學習生活,好在人雖忘、事猶存,不乏有些還記憶深刻,更值得回憶。畢竟我們是經(jīng)歷了學校初創(chuàng)時期的第一代學生,站在個體的角度談往事,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談感受,與當年的、后來的、現(xiàn)在以致將來的師生和所有關心泡小的人們共同分享,也是件極有意義的事。精力有限且記憶減退,點滴就點滴吧。</b></div></b><br> <b>一、轉(zhuǎn)學<br> 1961年的春天,我的父親從中央國家機關調(diào)回四川省委主管農(nóng)業(yè)工作,我們?nèi)揖蛷谋本┌岬搅顺啥?。父親是1949年南下入川的,當時是第一任的溫江地委書記,我的姐姐就出生在溫江,我則出生在成都,因為我出生時父親已調(diào)到成都市委。不過剛出生不久,父親因工作需要又調(diào)到北京去了,所以那時的成都在我的記憶中是一片空白。1965年,當我再次隨父親離開這座生活了僅僅4年的城市時,這里已注定成為我此生難以忘懷之地。倒不是因為天府之國的安逸生活,而是我在這里的泡桐樹街小學度過的那段快樂時光。雖說也經(jīng)歷過一段困難時期(自然災害),但學校的學習生活對我人生的影響更為深刻,更加難忘。<br> 記得剛到成都時,我被安排到實驗小學就讀,那是二年級下學期了。一個學期下來,正當一切都漸漸熟悉起來,并學會了一門新的語言——標準的成都話,也開始喜歡上這所據(jù)說是成都當時最知名的小校時,暑期過后三年級伊始,家長告知要轉(zhuǎn)學,說是離家很近的地方新建了一所叫做泡桐樹街的小學。媽呀!不到一年兩次轉(zhuǎn)學不說,光是把這兩所學校的名字放在一起比較,就讓我產(chǎn)生了莫名的心理落差。再想想去實小上學是要穿大街走小巷,經(jīng)御河的,雖說路途“遙遠”,但一路玩耍對我這個走慣了北京寬闊馬路的孩子何嘗不是難得的享受,當時幼小的心靈真是受到生來最大的一次打擊??蘖艘槐亲右矝]用,就這樣開始了4年的泡小學習生活。據(jù)我所知,當時周圍不少孩子并不愿意轉(zhuǎn)學,特別是在實小就讀的。要么是已進入高年級;要么是出于對新校一無所知;要么是故土難離、好友難舍;再要么是已在實小混得風生水起,或兼而有之。但像我這樣還留戀上學路上好風光的想來也真有點兒奇葩了。我家當時有4個在實小就讀的學生,經(jīng)大人一一做工作,最后是3個中低年級的被轉(zhuǎn)學了。這種情況在當時很有代表性,叫做轉(zhuǎn)小不轉(zhuǎn)大,能轉(zhuǎn)盡轉(zhuǎn)。對打死不轉(zhuǎn)且家長又開明的,便尊重本人意愿了。我有一個退休前曾擔任過省電大領導的同屆好友,兩家住得很近,就是因為當時是班級足球隊長,他家就是妹妹轉(zhuǎn)了,而他則屬于打死也不肯轉(zhuǎn)到泡小的。后來終于率隊獲得了全校冠軍,<br></b><br> <b>二、泡小的建立與初創(chuàng)期的校園<br> 我是從后來大人們的講述和談話中得知了些許不完整的信息。當時省委機關沒有相對集中的干部宿舍,各級領導干部除了實業(yè)街宿舍(也是辦公樓改造的)外,大多分散居住在城區(qū)街巷的老房子中,上班、生活都不方便。于是省委辦公廳及機關事務管理局規(guī)劃沿長順街與商業(yè)街的省委辦公區(qū)交口兩側建集中住宅區(qū),以解決這一問題。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員集中后,哪家當時都有幾個上小學的孩子,要不要就近建一所學校以便孩子們也能就近上學。據(jù)說當時意見并不統(tǒng)一,有領導擔心搞子弟學校會不會脫離群眾,這也是不無道理的。之所以泡小建設最后得以落實,必須提到一位關鍵人物,他就是時任省委辦公廳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人的賈丕績。賈老也是49年從山西晉綏根據(jù)地南下的老革命。大院的建設是他一手在抓。也正是在他的極力建議和推動下,才有了如今令這座城市都為之自豪的學校。真可謂當年方便子弟,如今造福百姓,功莫大焉。賈老親自過問學校的選址、建設規(guī)模及招生方案,并特別指示相關部門及領導,學校的建設規(guī)模不能只考慮容納子弟人數(shù),不能叫做子弟學校,在解決省級單位干部職工子女就近上學同時,一定要注意有計劃招收附近居民的孩子入學。學校建好后,賈老又四處動員家長們讓把孩子轉(zhuǎn)到泡小來。我母親當時就是被賈老動員的對象之一??蓜訂T的結果并沒有達到所有子弟應轉(zhuǎn)盡轉(zhuǎn)的預期的目標。以至于剛開始階段,學校一個年級僅設一個班,不僅空著一些教室,可容納40余人的課堂還大都空著一些座位。我所在的3年級開學時好像就不足30人,在隨后兩年內(nèi),同學才陸陸續(xù)續(xù)增加,六年級時,教室已是“人滿為患”,熱鬧得很了。<br> 最初的泡小位于長順中街,距隨后建成啟用的商業(yè)街50號省委家屬院咫尺之遙,出了院門進校門的感覺。那時的長順街仍然保持著成都老街的風貌。狹長而彎曲的街道兩旁盡是低矮的門板房,各類小商鋪鱗次櫛比。泡小大門對著長順街,但隱于臨街門板房后十來米。印象最深的是臨街口左右兩側,一邊是一家打鍋盔的小鋪子,一位老婆婆日復一日用她那雙黑黢黢的手制作著白面鍋盔。我經(jīng)過時總愛駐足觀看一會兒,聞聞熱鍋盔的香味,上了4年泡小,看了4年鍋盔;另一邊則是一家頗具老成都特色的只看不賣的小人書店。店里橫七豎八擺放著長長短短的低矮條凳,書架上各類小人書檳榔滿目,視書的厚薄花上一兩分錢便可坐在店里盡情翻閱一本。我總愛利用上學前、放學后的間隙,用寶貴的零花錢到店里去看上一兩本。我的四大名著啟蒙幾乎就是在那個小人書店里完成的,至今還能記得一些叢書每套有多少本。上了4年泡小,看了4年的小人書,用現(xiàn)今的說法叫做第二課堂吧。<br> 進校門后就是一條直通向?qū)W校后操場的路,路面既不是水泥也不是柏油,而是由爐渣、石灰、泥土什么的拍打而成,叫三合土路。路面寬約四五米,長度剛好60來米,而60米跑又是小學體育課的必修科目,所以這條路又兼有跑道功能。我上學一走進進校門,??膳錾象w育課李映銘老師手握跑表,嘴含哨子,專逮那些跑步成績不達標的學生,放下書包先從這頭沖到那頭,想躲都躲不過去。我雖是體育優(yōu)等生,不在強制之列,但有時也自覺上跑道展示展示。在跑道盡頭橫著一座兩層教學樓,從樓的一側過去就是個“大”操場,是同學們做操、上體育課、開大會、踢球玩耍的地方。操場說大其實并不大。我到了高年級時李老師就再不讓我練習投擲壘球了,改練300克手榴彈,就是因為壘球太輕,發(fā)揮好了四五十米開外,就投到操場墻外小巷子里去了。不過能在老城區(qū)擁擠地帶擠出這么一塊場地也實屬不易,這與當時市區(qū)大部分小學僅有個籃球場相比,算是相當奢侈了。正是得益于這塊兒不大不小的場地,吸引了好多愛踢球的男生,我是積極分子之一,有空就泡在球場上。由于場地不大,時而會把球踢到場邊一座居民小院,我們就大喊:嬢嬢、嬢嬢撿哈球。許久,一位儀態(tài)端莊的中年婦女便從院內(nèi)小閣樓中出來。后來次數(shù)多了,弄得娘娘也煩得不行,沒多久便人去樓空,只好自己翻墻去撿。一次我溜進娘娘住過的小樓,空空如也,僅在一個角落有兩三口大缸,掀開一看,滿滿的都是白花花的豬油,存放年代已不詳,看來嬢嬢是個大戶人家。后來泡小有了足球隊,后來我還當了隊長,經(jīng)常與外校比賽,很快在西城區(qū)就小有名氣了,還吸引了當時西區(qū)業(yè)余體校的足球老教練,一段時間他定期到學校指導我們球隊訓練。他指導下的九中足球隊獲得過省中學生比賽冠軍。</b><br> <b>三、泡小的老師和校風的形成<br> 建校初期由于每年級只有一個班,師資規(guī)模相應也不大,除了語文、算數(shù)兩門主課外,其他課程都是一位老師負責全校各個班級,有的老師既是大隊輔導員,又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十分精干。記憶中全校也就十二三個女老師,這還包括華校長、校醫(yī)和一位勤雜工阿姨。男老師就更少些,其中同學們最熟悉的莫過于一李三吳一劉。當時不少老師都能叫出大部分學生姓名字,不少學生能認得所有老師。校長、老師都很平易近人,沒有什么架子;學生們見了他(她)們也是無拘無束,在樓道碰上做衛(wèi)生的阿姨,也都像在大院遇上熟悉的叔叔阿姨一樣禮貌地打聲招呼。更有些高年級學生見了熟悉的老師還愛開個玩笑。比如,三吳常在一起走,背后有時會有一群女生突然大喊吳老師,可哪個老師先回頭,就會聽到一句:又不是喊你咧!而后哈哈大笑跑開了。當時這些男女老師不少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有的尚未結婚,不過是否正在談對象就不得而知了。<br> 任課老師的教學水平普遍較高,但教學經(jīng)驗,特別是掌控課堂的能力卻不盡相同,畢竟個性化的學生總是有的,泡小似乎還要多點兒。有時一個人、一件事就會影響整個班級的課堂秩序。嚴厲自古都是教書先生的不二法門,但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很快體驗到對付泡小的調(diào)皮生僅有嚴厲、再嚴厲往往是不奏效的,面對打不得、罵不得、體罰不得的鐵律,有時連“你給我出去”的命令都執(zhí)行不了。于是,聰明的老師們紛紛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方法,竟然取得了成效。記得有個小女生上課時愛畫侍女像,畫就畫吧,還時不時發(fā)出聲驚叫(也許是畫走筆了),老師提醒、批評幾次無效。于是某一天一位老師悄悄送給小女生一本精美的仕女畫冊,作為條件,驚叫聲從此不再有。當然隨后小女生的考試成績可想而知。家長可不受什么三不準的約束,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教導她,效果立竿見影。還記得一段時間算數(shù)課換了一位代課老師,誰都知道他很會講故事,特別擅長福爾摩斯,往往上課沒過多久,一些同學(包括我)就不約而同開始拍桌子,要聽故事,到后來發(fā)脾氣也制止不了。老師的辦法也就隨之而來,只要認真聽講,完成教學內(nèi)容后,他就擠出幾分鐘時間講一段,但每次絕不講完,而且往往講到到故事關鍵時刻總是且聽下回分解,條件照樣是看關鍵人物下堂課的表現(xiàn),這招也很靈。而我在泡小一度被視為調(diào)皮學生的關鍵支撐材料則是一次大鬧課堂事件。記得那是班上來了一位上了年紀的語文代課老師,帶著一副深度發(fā)黃的眼鏡,操著濃重的“川普”,有次把一篇課文中的稀粥總念成稀竹,其實這是標準的成普發(fā)音,怪不得老師??晌沂莿倧谋本┑匠啥?,自持普通話標準,就大喊不對不對,并當眾糾正之。這一不理智之舉擾亂了課堂秩序,也傷害了老師的自尊,她便令我站起來。見我不服,又讓我站到講臺上來。我干脆搬著椅子理直氣壯上了講臺。一些同學開始起哄,課堂大亂…。被拉去見校長,要求必須開除我這樣令她從教至今尚未見過的搗蛋學生,事情鬧到有我沒她了。決定都通知了大隊輔導員。接下來家訪、批評、檢查,道歉、談話,終于給我一個“改過自新,以觀后效”的機會。同時成立了一個三人學習小組,實際就是個“管教小組”,由一個鄰家女生任組長,另一個附近女生任副組長,職責是天天晚上準時到我家監(jiān)督我寫作業(yè),并幫我進一步反思錯誤,徹底端正對老師的態(tài)度。并調(diào)派中隊長和我同桌,負責我課堂行為的管控。這一系列組合拳終于把我打醒,認識到問題所在。正如華校長要求的那樣,對干部子女身上發(fā)生的問題絕不能袒護,不尊重老師、自以為是的作風必須改正。這次風波令我終身難忘,懂得了尊重老師為重,問題溝通其后的學生行為準則。回想起來,泡小當年的領導老師在教書育人、特別是在對干部子女的教育管理上真是不含糊、有辦法。我大學畢業(yè)后也從事了幾十年教育工作,雖然面對的是大學生和研究生,但我還是總以當年泡小老師為鑒,注意探索改進對不同學生的教育方式方法。<br> 泡小建校初期干部子弟較多,所以校領導、班主任們特別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中憶苦思甜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艱苦樸素教育等不僅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還通過組織參觀,請學生家長(老革命)作報告,以及經(jīng)常性的專題班會、班主任講評等形式進行。班主任的定期家訪中,學生思想品行方面的表現(xiàn)是必定要與家長溝通的事項。此外,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那時,高年級各班教室的墻壁都是由同學們自己動手定期粉刷。我就是經(jīng)歷了從不會刷、刷不好到熟練工的全過程。滿手、滿身的灰漿換來的不僅是動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對勞動成果的珍惜,更重要的是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培養(yǎng)了勞動的習慣。尤記得班主任吳老師的一句點評;刷到墻上的是白灰,刷掉身上的是驕嬌二氣。當時學校的乒乓球臺子都是學生們自己動手用磚頭泥土砌成的,表面抹上一層水泥,我們班就承包了其中一個。類似的勞動項目還有不少。驕嬌二氣成了當時所有干部家庭出身的同學最不喜歡聽到的批評,每學期的操行評語中最怕出現(xiàn)的字眼。艱苦樸素也是老師們的口頭禪。當時在學校,男同學穿補丁衣褲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因為老師的肯定,所以既無人嘲笑、挖苦,也無人自慚形穢。那時我的衣褲破了都是自己縫補,工藝雖差但很有成就感。夏天不踢球時,我常穿草鞋,兩三毛錢那種。有時奢侈一回,問家長多要一毛多錢買一雙頭部有朵紅繡球的,穿上覺得格外神氣。家長很支持,校長、老師們見了都笑而不語,算是最大的肯定吧。校風這個東西,只要堅持不懈,必能蔚然成風。學校、老師這么強調(diào)和要求,營造了良好的校風氛圍,學生們自然就會自覺避免自身出現(xiàn)這類問題,畢竟少年時期行為可塑性很大,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同樣適用于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時期的我們這些小學生。那時成都還有一所以軍隊干部子弟為主的八一小學,但在泡小成立之后不久就關閉了。聽說校風是一個重要原因,那里學生們優(yōu)越感較強,不少人熱衷于相互攀比,從父母的軍銜待遇到自己的吃穿什么的,這與當時泡小形成強烈的反差。<br> 我承認,泡小是一所有獨特血統(tǒng)的學校。但絕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子弟優(yōu)先、特權思想、等級觀念之類。如果說干部子弟在這所學校確實受到特殊關照,那只能是更加嚴格的要求和更多方面的歷練。我以親身的經(jīng)歷負責任地告訴現(xiàn)在泡小的師生和關注這所學校的人們,泡小的血統(tǒng)是紅色的基因;是初創(chuàng)期學校堅持不懈地秉承“以德為重、嚴格要求、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理念,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優(yōu)良校風。它既體現(xiàn)在科學嚴謹?shù)慕田L、勤奮上進的學風上,也體現(xiàn)在廣大同學尊重老師、自律守則、團結友愛、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等良好的作風上。泡小有今天的輝煌與驕傲,根基正在于此。</b><br> <b>四、我的班主任老師<br> 我這里要特別說說我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吳本恕,筆名吳紅,同學們私下稱他胖吳,以區(qū)別一高一瘦另兩位吳老師。我也是教書育人近四十年的老師。我曾問我的學生,還記得你們的啟蒙老師嗎?學生們有說不就是小學班主任嘛;有說太多了記不得了;還有些“聰明”的學生說,您就是我的啟蒙老師。我知道,學生們普遍不懂什么樣的老師能稱為啟蒙老師,亦或很多學生就沒有遇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啟蒙老師。教你第一個字的老師有之;給了你學業(yè)上很大幫助,令你受益匪淺的有之;給過你方方面面特別關照的有之,令你終生難忘的也有之。但是我覺得,只有在你人生起步、接受教育初期,能夠?qū)δ阋簧硞€方面產(chǎn)生深刻影響,使你受益終身的,才能稱之為啟蒙老師。吳老師就是我 (也是班里不少同學)心目中的啟蒙老師。他當年青春年華、朝氣蓬勃、文采飛揚。高興時像個大孩子;激動時滿臉通紅;生氣時怒目圓睜;悠閑時一手把個小茶壺、一手搖個大蒲扇,一副瀟灑脫俗的樣子。作為文學青年,他并沒有辜負自己的筆名,常有文字見諸期刊報端,并繪聲繪色選讀給我們聽。以此特長教授語文課,他對課文更善于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同學們的作文更能夠做畫龍點睛地評析。他在批改作文時,特別愛采用在好句之下紅筆畫圈,在精彩之處大圈套小圈,在認為是絕妙之處不惜幾圈相套的辦法激勵同學們寫作時要字斟句酌,力求語不驚人誓不休。在他這種教學方法引導下,班里許多同學從不愛作文,不會作文變?yōu)橄矚g作文,我就是如此。以致后來某個階段發(fā)展到懼怕寫作文,那是因為太想寫出一篇好作文而又感到力不從心了。有時為了完成一篇令吳老師滿意的作文,會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自燈下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盡管弄得腦袋一陣陣跳疼也不肯睡覺。他鼓勵同學們大膽投稿,但從不做任何修改。一次放學回家經(jīng)過大院傳達室,被幾個高中的大哥哥們叫住,揮動著當天的晚報驚奇地大叫,正源,你的作文上報啦!如果說我們在學業(yè)上進步得益于吳老師的言傳身教,那么他正直開朗的人格魅力和有教無類、靈活多樣的學生管理方式,則對我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課堂上,他是出了名的嚴師,其嚴厲不是靠批評吼叫,光是看他那橫眉泠對的雙眼,就足以令再調(diào)皮的學生也不敢亂說亂動。我兒時多動,認真聽講從沒超過20分鐘,他就要求我從堅持背手20分鐘起,一點點增加時長。每當堅持不住時,一抬頭準能看見他在瞪眼,似乎他一直就在瞪著我。對于同學們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不應出現(xiàn)的問題,他批評起來手敲作業(yè)本,口沫飛濺。然而在講評學生作文時,對寫的好的段落、精彩的句子,他讀起來那陶醉的神情,就像在在吟誦詩詞,像在讀自己剛發(fā)表的散文。在課下,他又從不擺師道尊嚴,似乎在他眼里我們都已是成年人,急了也發(fā)脾氣,但絕不哄著慣著,更多是交流。如同兩個成人之間。在他心目中學生沒有好壞之分,而是善于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其特長。班里那些學習較好且聽話的學生,他推薦他(她)們擔任三道杠、兩道杠,起示范作用;而把班里僅有的幾個一道杠大膽地交給幾個有個性(不太聽話)、較活躍(調(diào)皮)但有點兒組織能力的同學去擔任。在責任心和成就感的促使下,自律性便在潛移默化中產(chǎn)生。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以致多年后我在學習研究現(xiàn)代管理理論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西方組織行為學的激勵理論;類似于水滸中的詔安策略竟然能被中國成都泡小的一位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在上世紀60年代小學生的行為管理中就運用的如此巧妙、得心應手。我也曾把此作為案例,講授給我的研究生和培訓班的公司老總們。<br>吳老師根據(jù)干部子弟普遍比較關心時事政治的特點,他每周都要給我們講國內(nèi)外大事,既講解又分析,還不時加入自己的見解,以期引發(fā)同學們的思考和爭論。記得我與一個叫安田的同學就經(jīng)常爭論這方面的問題?;氐郊依镒類劭吹膱蠹埦谷皇恰皡⒖枷ⅰ保F(xiàn)在想來這對于一個小學生似乎不可思議。也就是這個安田,我最近才知道他后來成為小有名氣的軍旅作家,研究軍事史、國際、民族問題的專家,著作等身,不知和當年吳老師培養(yǎng)的興趣是否有關。吳老師對學生的行為教育還有自己特殊的方式。比如利用周末組織我們?nèi)ソ纪庖按叮孕£牉閱挝宦裨钌?,自己做飯,盡管最后大都是弄得一塌糊涂,從早忙到日落西山紅霞飛仍然饑腸轆轆,但是卻人人歡天喜地,樂而忘歸。會點兒做飯的同學一時間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學習的榜樣。自力更生的意識,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由此一點點得以培養(yǎng)。又比如組織同學們在校內(nèi)開荒種地,還養(yǎng)小雞,雖然顆粒無收,小雞也成了黃鼠狼的美餐,在開荒過程中還因不幸發(fā)生了鋤頭傷人事件而被迫中止。但是引導勞動習慣,寓教于勞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吳老師甚至還有更絕的教育形式,那就是以實際行動向當時紅極一時的北京掏糞工,全國勞模時傳祥學習,組織我們刷廁所掏大糞,旨在以臭氣沖嬌氣。開始在校內(nèi)刷淘,后來竟掏出了校門。一隊人馬在市勞模、掏糞工冷師傅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直奔繁華的春熙路。這次雖是只刷不掏,不過當年的城市公廁都是人工沖洗,俗稱旱茅,其味可知。最后是滿頭大汗、一身臭氣地回了家,自我感覺當了一回勞動模范,可身上的異味弄得母親哭笑不得。不過沒想到掏大糞還掏出了溢出效應。65年升初中考試,當發(fā)下作文試卷一看,心情可用八個字形容;強作鎮(zhèn)靜、欣喜若狂。居然是要求寫一件有意義的事。這個題目在刷廁所后吳老師曾讓大家寫過作文,我是得了高分的,內(nèi)容自然諳熟于心。這下提筆就來,邊寫邊改,一會兒就完成了??粗車粡垙堏に伎嘞氲哪?,若無其事地把卷子交了。憑這篇作文我順利拿下語文考試,最后考上了名校九中。后來聽別人向我透露,你的作文考試是全市第二名。當回到家里向父母講述這事,父親聽罷哼了一句,你是掏糞掏到九中的。也算是表揚吧。不過當時我向等在考場外的吳老師得意洋洋匯報時,他平靜的臉上卻掠過一絲難以琢磨的表情,讓我感覺到了他對我多少有些失望。吳老師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追求卓越,自我超越。這樣的老師可遇不可求,是可以被稱為啟蒙老師的。</b><br> <h3><b>結語<br> 我那年就這樣結束了4年的泡小學習生活,但是最后并沒有上成都九中,而是又隨父親去了貴州,再次轉(zhuǎn)學到了貴陽一中。從此離別泡桐樹街小學,離別朝夕相處四年的同學老師,且越離越遠??墒俏沂冀K沒敢忘懷母校,我人生啟航的地方。前年初夏我與夫人去成都,又專門的回老地方尋訪泡小。長順街已面目全非,當年的學校已無處可覓。在附近支嘰石街有所新的泡小,據(jù)說也有很多年了。學生正在上課,大門緊閉,我說明來意后,門衛(wèi)說要經(jīng)什么領導批準。許久,領導沒出來,一個年輕老師帶我走進一片藍色場地,簡單交談后,為了不影響他的工作,夸獎了幾句母校的辦學成就便告辭了。記得那位年輕老師自豪地說:泡小有今天就是因為血統(tǒng)好呀!我邊走邊想,如果說泡小在創(chuàng)建初期在成都有較大影響更多是因為其特殊的背景,那么今天,泡小早已在成都、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區(qū)小學中鶴立雞群,憑借的則應該是歷代泡小人不斷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辦學理念,并以此為支撐打造的無以倫比的卓越辦學品質(zhì)。在那位青年教師口中引以為豪的泡小血統(tǒng)究竟是什么?今天的老師們又應該如何向現(xiàn)在的孩子講述泡小過去的故事?作為一個親歷者、過來人,我相信他們一定會給當年的華校長、吳老師們,及我們這些爺爺奶奶輩的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br><br>謹以此文獻給我的母校60華誕。<br><br>感謝同班同學賈三三為本文提出修改意見。<br> <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1年6月8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b>作者系 <span style="color: inherit;">泡桐樹街小學1965屆畢業(yè)生,華北電力大學經(jīng)濟管理系教授。</span></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