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勉堅(謝絕鮮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當看到這幅照片,總是止不住思緒萬千。睹物思親,以至會淚眼蒙眬……</p><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季,久未見面的大伯從武漢來到陽新,才有了父輩們兄弟姐妹五人團聚的唯一合影。</p><p class="ql-block"> 嚴格意義上說,這還不能算作真正的"全家?!?,因為大媽及五個兒女此時遠在武漢。 還有,此后出生的四個弟妹輩,尚不具備在照片上出現(xiàn)的資格……</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個拮據(jù)的年代,縣城唯一的照相館狹小而簡陋,所有人的衣著都帶有時代特色,大人們露出少許笑意仍掩蓋不住一臉滄桑,弟妹們的眼神則大多帶著第一次照相的新奇,只有身穿新工裝、頭戴綠軍帽(當年時髦青年的標志)剛剛逃脫饑餓魔咒返城招工的我,在滿臉知足地咧著大嘴傻笑……</p><p class="ql-block"> 悲催的是,父親卻沒來得及親眼看到這幅照片,因為不到一周他即突然死于非命。而且隨著時光的流逝,無情的歲月逼迫著母親、大伯、小姑父、三叔以及大媽都先后魂歸天國……</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照片的標題文字是大伯提議寫的?,F(xiàn)在看來真的恰如其分,因為自此以后,父輩們便永遠失去了再次團聚、合照"全家福”的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追根溯源,這幅“全家福"真的來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曾多次聽父輩們說過,自我的曾祖父以上,吳家是連續(xù)三代單傳,“吳信泰”的商家招牌始終是在“絕后”的威脅之中苦苦地支撐著。到我祖父這一代本應(yīng)結(jié)束“單傳”的局面,遺憾的是忙中出錯,又僅剩下祖父一根獨苗……</p><p class="ql-block"> 為了傳宗接代,將“吳信泰”打造成金字招牌并讓后人扛下去,曾祖父早先娶了一位戴氏曾奶奶。不知是何原因,老人家在吳家可謂是秋水望穿,終無所出。為了延續(xù)香火曾祖父又娶過一位周氏曾奶奶,也是“千呼萬喚喚不出”。無奈之際,曾祖父接著娶了一位柯氏曾奶奶,沒想到便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盒疫\地懷上一對雙胞胎男孩……</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老家,過去生孩子是坐在馬桶上生的。當柯氏曾祖母腹痛發(fā)作生產(chǎn)時,命中注定我的祖父絕對走運,因為他沒有搶先一步來到這個世界,而祖父的孿生哥哥則由于最先出世而橫遭厄運:被積存在馬桶內(nèi)的羊水溺死。也許,是受到這個充滿了危險的世界的警示,祖父從懂事起就信奉決不出人頭地的處世之道,連“吳信泰”的家產(chǎn)都委托旁人經(jīng)營,他自己則與鴉片煙成為莫逆之交,逍遙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然而 作為男人,祖父在成家立業(yè)方面畢竟能堪當大任。除了將“吳信泰”打理得興旺發(fā)達之外,還生了三兒三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命運還是對祖父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令他的走運不能進行到底,也讓父輩們的這張“全家福”姍姍來遲……</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煙……</p><p class="ql-block"> 1938年,“吳信泰”在日本侵略者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成為一片廢墟,照片上沒能出現(xiàn)的大姑媽連同腹內(nèi)臨產(chǎn)的嬰兒慘遭殺害,大伯遠走陝西,祖父則帶領(lǐng)全家老小逃難到陽新楓林山區(qū)。由于家境實在困苦不堪,只好忍痛將年幼的小姑媽送給當?shù)剞r(nóng)民當童養(yǎng)媳……</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兄弟三人雖是同父同母所生,但性格卻大相徑庭。大伯相對精明,父親格外剛直,三叔最為敦厚,為此在那個風云變幻且性格決定命運的時代,他們都必須為各自獨特的性格,承受程度不同的代價:五十年代初,履職漢陽毛巾公司的大伯被認定有經(jīng)濟問題遭遇牢獄之災(zāi);到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父親則被打成“右傾反黨分子”且開除黨藉和撤銷職務(wù)(1962年正式平反);緊接著,在華中工學(xué)院電機系工作的三叔被下放到陽新供電所當了工人……</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此時此境父輩們肯定是既無機會、又無心情尋機團聚合拍"全家?!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幅半個世紀前的"全家福",既是記錄,更是傳承。</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當年被抱在懷中的弟妹輩也升格為爺爺、外公或奶奶、姥姥,已屆耄耋之年但健康尚可的大姑、大姑父、小姑和三媽更是兒孫繞膝,頤養(yǎng)天年。年富力強的兒輩們甚至孫輩都勤勉好學(xué),事業(yè)有成,有的已安居樂業(yè)于武漢、杭州、廣州直至北京……不免想及,如果能有機會團聚一起,再拍一張大家族濟濟一堂的“全家福”,肯定幸福感滿滿!</p><p class="ql-block"> 因為 一幅珍貴的“全家?!?,既能讓人時刻不忘長輩們的音容笑貌,又能及時回味曾經(jīng)的幸福時光,還可作為教育晚輩遠離低俗、貪婪與野蠻,樹立良好家風的極佳素材。</p><p class="ql-block"> 從一定意義上看,良好家風是組成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因子。每個人理應(yīng)為此不懈努力,從而為家族以至人類社會文明的積淀增添一點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光亮。如果說通過繁衍后代進行血脈傳承是一個自然人的本能的話,那么以樹立良好家風為標志的文明傳承則是一個社會人義不容辭的責任……</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意義,全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此曬張2006年5月陪同長輩們游覽廬山的合照以作紀念,站在最右邊的那位長輩即是當年未能在“全家福”上出現(xiàn)的大媽,依次為小姑媽、大姑媽、三媽、姨媽、三叔和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30日寫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