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訪楊光榮先生</b></p> <p class="ql-block"> 金城四月春暖花開,雖受沙塵掠襲影響,但又享春雨滋潤之恩,4月18日下午陽光明媚,甘肅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會一行六人在會長丁士仁教授帶領(lǐng)下,前往橋門小區(qū)探望了原省伊協(xié)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光榮先生。</p><p class="ql-block"> 陪同前往探望慰問的還有: 省少促會副會長丁仁孝先生,省少促會總監(jiān)蘭州理工大學馬建威教授,省少促會會員、蘭州理工大學醫(yī)院馬元福院長,省少促會會員、《西部穆斯林》主編華興先生,省少促會會員、蘭州廣播電臺一級播音員海萬玲女士。</p> <p class="ql-block"> 楊光榮,男,回族,中共黨員,現(xiàn)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回族學會常務(wù)理事、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理事、蘭州市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理事、《西部穆斯林》雜志名譽主編。曾擔任甘肅省民族風俗學會常務(wù)理事,甘肅省宗教學會常務(wù)理事。</p> <p class="ql-block"> 楊光榮先生祖籍甘肅武都,1940年出生于甘肅蘭州市。1955年6月參加工作,歷任蘭州市運輸公司副科長、蘭州市民委民族科副科長、中共蘭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民族宗教科科長、蘭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處長。1988年調(diào)入甘肅省伊斯蘭教協(xié)會任常務(wù)副會長兼秘書長至到2000年退休。退休后被留任返聘,在省伊協(xié)主辦《甘肅穆斯林》雜志任主編。</p> <p class="ql-block"> 楊光榮先生自幼愛好文學,擅長小說、散文、詩歌,從1958年開始就在《敦煌文藝叢刊》、《甘肅農(nóng)民報》、《甘肅廣告報》、《隴苗》、《回族文學》、《回族研究》、《金城》、《蘭州報》、《蘭州晚報》、《中國穆斯林》雜志、《甘肅穆斯林》雜志、《西部穆斯林》雜志、《工農(nóng)文藝》、《穆斯林文化研究》、《甘肅畫報》等省內(nèi)報刊雜志發(fā)表小說、文章近百萬字。</p> <p class="ql-block"> 其中發(fā)表于1958年的小小說《暴雨夜》曾被選入國家職工業(yè)余中學語文閱讀課本,1978年被《甘肅師范大學中文系選編》選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品選讀》。1959年4月11日他在《工農(nóng)文藝》雜志上刊登的散文《共同躍進》手稿,在蘭州市慶祝建國十周年在省博物館展出。他寫的《從貧民窟到濱河路》千字散文獲《蘭州報》“蘭州好”征文一等獎。他編著出版的《朝覲的日子》一書獲得甘肅省民族文學“駿馬獎”二等獎;他的散文《帳篷城》、《飛車七道梁》(短篇小說)獲省、市民族文學榮譽獎;撰寫的論文《蘭州穆斯林個體經(jīng)濟的特征、現(xiàn)狀和發(fā)展》獲全省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論文三等獎和中國回族學會榮譽獎。他的兩部文學專著《環(huán)游卡爾白》和《朝覲的故事》膾炙人口,與他人合作編著的《穆斯林三大節(jié)日》、《隆重紀念穆圣共建和諧社會》等叢書受到穆斯林群眾的廣泛喜愛;他承擔撰寫了《甘肅少數(shù)民族》志書“滿族”篇,約3萬字;為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西北風情大觀》撰寫甘肅三個特有民族的風情文章。</p> <p class="ql-block"> 楊光榮先生在擔任省伊協(xié)常務(wù)副會長兼秘書長期間于1991年發(fā)起創(chuàng)辦《甘肅穆斯林》雜志任主編長達19年之久,出版發(fā)行雜志73期(每年四期)?!陡拭C穆斯林》雜志的創(chuàng)刊,成為當時全國唯一一家省級伊協(xié)創(chuàng)辦的刊物,受到中國伊協(xié)和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發(fā)行量逐年增加。</p> <p class="ql-block"> 楊先生一生熱心于扶貧濟困慈善事業(yè),曾擔任甘肅省慈善總會二、三屆理事、甘肅省慈善總會穆斯林扶貧助教工作委員會副會長、甘肅省紅十字會第三屆理事。他早年在發(fā)起的″扶貧助教″活動和“賑災(zāi)救助”活動近20次,發(fā)放現(xiàn)金和實物折合數(shù)約近百萬元。其中在1+1助教活動中,對1047名小學生施實救助工程,被接受救助資金達31萬多元;給汶川地震轉(zhuǎn)送捐贈款2萬多元;向隴南受災(zāi)地區(qū)轉(zhuǎn)交捐款14萬元人民幣等。</p> <p class="ql-block">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楊光榮先生就是一位一輩子做好事、做善事的人。他一生熱衷于民族文化教育事業(yè),不論是在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市民委、市地方志和省伊協(xié)崗位上工作,都是心系民族文化,情懷民族團結(jié),著書立說寫文章都是心揣熱愛民族之情懷,不圖虛名默默奉獻。</p><p class="ql-block">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句名言,是對楊光榮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傳播的真實寫照和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我們愿楊光榮先生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族工作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老驥伏櫪志在前。</p><p class="ql-block"> 一生感激黨培養(yǎng),</p><p class="ql-block"> 兩袖清風堅信仰。</p><p class="ql-block"> 自小擅長寫文章,</p><p class="ql-block"> 著書立說為民族。</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暇寫文章,</p><p class="ql-block"> 出版專著有影響。</p><p class="ql-block"> 一生謹慎干實事,</p><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刊甘穆當主編。</p><p class="ql-block"> 六十余年風和雨,</p><p class="ql-block"> 競競業(yè)業(yè)為民族。</p><p class="ql-block"> 學習前輩好榜樣,</p><p class="ql-block"> 牢記使命有擔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丁仁孝供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甘肅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O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