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有這樣一條絕美線路,集蒼茫、野性、深沉、溫婉、柔情于一身。大西北,旅行者心中的天堂勝地,雪山、沙漠、戈壁、草原、雅丹、丹霞、湖泊、石窟、寺廟、花海......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匯集于此。她就是大西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為雅尼的《河西走廊》我開始關注這里;因為敦煌迷住了我,我選擇了這里;聽說,去一次大西北環(huán)線就等于有了10次旅行! </b></p><p class="ql-block"><b> 西北大環(huán)線,一場不可錯過的視覺盛宴!大西北,在古時稱為西域。美麗壯闊的邊陲,曾讓多少英雄豪杰戍守邊疆、浴血沙場;曾讓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豪情壯志。</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高考一結束,我滿載著喜悅和輕松的心情,和我的同事就開始了大西北之行!歷時10天,大西北美景盡收眼底,美麗的茶卡鹽湖,壯觀的青海湖,神奇的張掖七彩丹霞,充滿歷史文采的敦煌莫高窟,浪漫的鳴沙山月牙泉,令人充滿敬畏的嘉峪關,這一切的一切,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我們乘飛機抵達蘭州,先飽嘗一頓正宗的清真“馬子祿牛肉面”。然后開始啟程!</b></p><p class="ql-block"><b>第一站、張掖七彩丹霞:</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是中國干旱地區(qū)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之一。它之所以出名緣于張藝謀在此拍攝的一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此外,也是電影《長城》取景地。曾有詩云“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來到張掖,你會發(fā)現(xiàn)粗獷的大西北也有柔美的一面。張掖丹霞最震撼人的便是顏色,一層黃色、一層紅色再配上一層淡淡的土灰色,層次分明、線條曲折。紅的如火,黃得似金,灰的如鋼,顏色相配得異常好看,讓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p><p class="ql-block"><b> 丹霞的最佳觀賞時間是清晨和傍晚,日落更佳,光線和景色要更好一點。如果前一天下過雨?,早晚光線斜射,色彩會更艷麗。盡量避免陰雨天去,這些山脈只有在陽光下才會全部呈現(xiàn)出鮮艷的顏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彩斑斕的群山,在光線的籠罩下,如同彩色的波浪,又仿佛巨大的五線譜。雅尼為紀錄片《河西走廊》做的音樂響徹在整個景區(qū),山巒呼應,絲綢之路,肅穆悲涼。</b></p><p class="ql-block"><b>第二站、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b></p><p class="ql-block"><b> 都說“長長的路,漫漫的過”!“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從登上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的老龍頭(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到登上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城頭(萬里長城的西端盡頭),歷經(jīng)了33年,太長了!各種原因所至?,F(xiàn)在好了,夢想實現(xiàn)了!</b></p><p class="ql-block"><b>第三站、鳴沙山和月牙泉</b></p><p class="ql-block"><b> 剛說過了張掖的七彩丹霞和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再來告訴你鳴沙山和月牙泉更讓你流連忘返驚艷不已。 </b></p><p class="ql-block"><b>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多少 甘肅 旅游的游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遐思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b></p><p class="ql-block"><b>1. 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 金山 。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b></p><p class="ql-block"><b> 鳴沙山它在敦煌市的南邊,整座山由流沙堆積而成,全長二十多公里,海拔1650米,遠遠望去,黃色的沙丘連綿起伏,金色的沙?!皼坝颗炫取?。人若登上山頂向下滑去,會發(fā)出一種絲竹管弦的聲音,風從山頂吹過,那嗡嗡聲像雷聲滾動。 自古以來,有多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在這里登沙山,觀泉景,沉醉在風吹沙山悅耳動聽的嘶鳴中,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神奇與美妙。 </b></p><p class="ql-block"><b> 想要看到最美的風景,必須要到最險之處,鼓勵自己繼續(xù)向上攀登,越往高處風聲越大,越往高處越是難行,風聲沙聲呼叫聲,聲聲入耳。躺在沙上,真想打個滾,從上面一滑而下!上不上下不下卡在中間,高處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一把勁,努力向前沖,此時累得已經(jīng)像只狗,吐著舌頭,大口大口的吐氣,幾乎是向前拱,不知過了多少時候,終于爬到了頂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果不其然,最頂處有著最美的風景!</b></p><p class="ql-block"><b>2、月牙泉</b></p><p class="ql-block"><b> 月牙泉在鳴沙山下沙海懷抱中一彎形似新月般的清泉。月牙泉長月一百米寬二十余米,泉水最深處約五米,泉中,水色蔚藍,清亮如鏡,游魚成群。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b></p><p class="ql-block"><b>3、到了鳴沙山可以有三種方式在山上逛:</b></p><p class="ql-block"><b>第一種就是最傳統(tǒng)的,也是最有韻味的“騎駱駝”;</b></p><p class="ql-block"><b>第二種可以選擇“沙灘摩托車”;</b></p><p class="ql-block"><b>第三種就是“乘直升飛機俯瞰鳴沙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 我們都是在都市中生活長大的,對于沙漠,對于駱駝,都是特別好奇,特別期待,于是我們就選擇了傳統(tǒng)的方式,騎駱駝逛鳴沙山,在駝鈴叮當聲中慢慢悠悠地向大山深處出發(fā),仿佛就像回到了古絲綢之路,商人們帶領著駝隊,一路歷經(jīng)艱難險阻終于將西域的文化傳向中國,也正是這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文化傳向世界。</u></b></p><p class="ql-block"><b>第四站、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b> 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天王苻堅時期,后歷經(jīng)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zhì)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分上下五層排列,共有上千個洞穴。每個洞穴都有一些彩塑和精美的筆畫。</b></p><p class="ql-block"><b><u> 彩塑為敦煌的藝術主體,有慈祥的菩薩像,有嚴肅的佛像,有威武的天王像,還有強壯的力士像、活潑的弟子像……等等。這些彩塑神態(tài)各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我看到一尊臥佛長達16米,佛像面部豐滿,表情安詳,雖然睡著了,臉上還露出一絲笑容。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u></b></p><p class="ql-block"><b> 我們?nèi)サ牡谝粋€窟,是235號洞窟,這個洞窟是在唐代開鑿的。走進去,我就看到后壁前有幾尊佛像,在正中間的是彌勒佛,它盤腿坐著,左邊和右邊站著菩薩和天王。佛像精美絕倫,好像活了一般。祖國的美麗風光竟如此的讓人陶醉,我也深深地陷入其中,太震撼了 ,真的不虛此行!</b></p><p class="ql-block"><b>第五站、敦煌</b></p><p class="ql-block"><b> 甘肅省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的交匯處,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b></p><p class="ql-block"><b>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chǎn)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 </b></p><p class="ql-block"><b> 敦,大也?;?,盛也。敦煌,這座古老的城市,隨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歷史;隨手翻開一卷書,就是一段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伴隨著《一瞬間》的旋律眼前時時浮現(xiàn)著張騫、索靖、張議超、米薇公主,樂尊,王圓箓道士,常書鴻…… 他們的一顰一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情,他們面對與自己相背擦肩而過的無奈與不知,他們的故事都在灰飛煙滅, 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又見敦煌》太振撼了!</b></p><p class="ql-block"><b> 《又見敦煌》是情境融入式演出項目、大型實景演藝項目,是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將成為敦煌繼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之后又一張國際旅游名片!</b></p><p class="ql-block"><b>第六站、茶卡鹽湖</b></p><p class="ql-block"><b> 別稱茶卡或達布遜淖爾,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zhèn)南側的天然結晶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之一?!安杩ā笔遣卣Z,意即鹽池,也就是青海的鹽;茶卡鹽湖氣候溫涼,干旱少雨,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4℃,湖面呈橢圓形,總面積105平方千米。</b></p><p class="ql-block"><b> 茶卡鹽湖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齊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們稱為中國“天空之鏡”,被國家旅游地理雜志評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b></p><p class="ql-block"><b> 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香節(jié)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于杭州西湖的十幾倍,干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 茶卡鹽湖的湖水含鹽量很大,會自然結晶成為一片白色的湖面,將天空、云朵和對岸的山都倒映在湖里非常漂亮,為4A級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游客可以赤腳走到湖面上觀看和拍攝自己的倒影,好像天空之境,行走于云端。景區(qū)里還有眾多的鹽雕可以觀賞,還可以乘坐小火車,到鹽湖的深處觀光。 鹽湖景區(qū)不大,一般游玩2-3小時即可。最適合晴天時前來游玩,而且最好是連續(xù)幾天都是晴天之后前來,此時湖水結晶度很高,會看到潔白的鹽湖上覆蓋一層薄薄的鹵水,景色和倒影最為清晰純凈。若是連續(xù)幾天陰雨,湖中的鹽層可能會被稀釋溶解掉,則會露出底下的泥地,不能下湖去玩,景色也一般。</b></p><p class="ql-block"><b> 在茶卡鹽湖,運氣是比天氣預報更能決定游客們到底能否“眼睛上天堂”的重要因素。我們是6月中旬去的,那兩天正趕陰雨,所以天空之境是看不到拍不到了,遺撼而歸啦!</b></p><p class="ql-block"><b>第七站、青海湖</b></p><p class="ql-block"><b> 藏語名為“措溫布”(意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nèi),中國最大的內(nèi)陸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b></p><p class="ql-block"><b> 青海湖是中國內(nèi)陸最大咸水湖,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水體。這里是我國第一魚雷發(fā)射基地,現(xiàn)已打造成為集觀光,住宿,休閑為一體的核心旅游景區(qū)。海天一色的青海湖令人心曠神怡。</b></p><p class="ql-block"><b>第八站、塔爾寺</b></p><p class="ql-block"><b> 游玩青海湖再經(jīng)倒淌河,日月山后前往格魯派黃教圣地寺院塔爾寺參觀游覽。 </b></p><p class="ql-block"><b> 塔爾寺位于湟中縣城魯少爾鎮(zhèn)的蓮花山山坳,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qū)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圣地,也是中國黃教--喇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nèi)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繡,壁畫栩栩如生,被譽為“藝術三絕”。</b></p><p class="ql-block"><b> 十天很快就過去了,雖有不盡人意之處,但己收獲滿滿,下定決心,再去看一次“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b></p><p class="ql-block"><b> 游覽完塔爾寺我們直奔西寧,再回甘肅蘭州,又去觀看了蘭州黃河第一橋(蘭州 中山 鐵橋),是 蘭州 歷史最悠久的古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他的建成也結束了 黃河 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梁通行的歷史,故有“ 黃河 第一橋”之稱。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與 德國 簽約, 美國 人設計施工, 德國 、 美國 工程師和華工歷時三年多,花費30.6萬兩 白銀 ,于1910年竣工。</b></p><p class="ql-block"><b> 黃河 鐵橋舊名“ 鎮(zhèn)遠 橋”,在 甘肅 蘭州 市白塔山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 中山 鐵橋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 蘭州 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 鎮(zhèn)遠 橋”;明洪武18年(1385年), 蘭州 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b></p><p class="ql-block"><b> 1942年改為“ 中山 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b></p><p class="ql-block"><b> 再乘機滿載而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