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湯”,茶湯。茶葉出水,觀其色,聞其香;入口,知其味。人可以不問其出身,茶則不行。愛茶、懂茶的嘉豪,喜歡紀實攝影的我,于是有了此番易武之行。</p><p class="ql-block"> 明前茶,最為尊貴,通常用以制作生茶。谷雨之后,茶葉經過幾道采摘,更適合制作熟普。生、熟,兩種工藝,無貴賤之分,唯喜好不同!</p> <p class="ql-block"> 北緯22度,易武毗鄰神奇的北緯23度半,茂密的原始森林,造就了易武普洱。此時進山,會碰到斜挎大布袋、肩背竹簍的工人,是為“采摘”。</p> <p class="ql-block">人手一件長柄鉤子,抓取高處的樹葉</p> <p class="ql-block">下山之前,先抽一口,舒緩一下</p> <p class="ql-block">面對著我的鏡頭,露出了羞澀、樸實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大哥健步如飛,肩上扛著幾十斤重的鮮葉</p> <p class="ql-block">大姐在我后面不停地提醒我,拍照注意腳下,小心摔。</p> <p class="ql-block">鮮葉嬌嫩,怕悶,得馬上攤涼。嘉豪手上的是高桿茶,收購價令人咋舌,聞著一股幽幽的清香,確實有別于普通鮮葉。</p> <p class="ql-block"> 攤涼幾個小時之后,入鍋。炒茶人的技藝決定了茶的質量,茶葉是有靈性的,成餅的普洱生茶,在之后的漫長歲月里,茶性會緩慢地變化著,易武普洱茶特有的柔性會顯現出來。欠了火候,不能充分激活茶性;過了,則無法轉換,是為“殺青”。</p> <p class="ql-block">行家親自動手</p> <p class="ql-block"> 鮮葉經熱鍋翻炒而破壁,用手抓取,有一種粘粘的感覺,此時需要用手不停地揉捏,以激活茶性,是為“揉捻”。</p> <p class="ql-block"> 揉捻之后,茶葉被勻攤在簸萁里,充分享受陽光,直至曬干,是為“曬青”。</p><p class="ql-block"> 此時的易武,各村各寨,自家院子里、房頂上,只要是可以平鋪的地兒,到處曬滿了茶葉,空氣中彌漫著茶葉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朱兄家是街上唯一一家沒有翻新的老宅,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屬于文物保護建筑。房屋歷經百年蒼桑,猶如陳年普洱,向人們述說著過去的那段歲月。</p> <p class="ql-block"> 馬蹄聲早已隨著馬幫遠去,但是,那段過往的歷史就像馬蹄印一樣,永遠地鐫刻在老街烏黑油亮的階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