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春行撞道口(長城文化體驗155)

寧肅

<p class="ql-block">  本篇的撞道口,乃單純的戶外意義,所代表的是以撞道口一帶長城為主要觀光內容的戶外線路。驢友嘴里的撞道口長城,包括撞道口和石湖峪兩段在內,從鎮(zhèn)虜關到黃花城水長城景區(qū)的東西穿越路線和以撞道口堡為起點(終點)的環(huán)形穿越路線?!}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番穿越撞道口,居然都是春天,都是氣溫轉升、乍暖還寒、萬物復蘇、芽萌蕾綻花開的“開春兒”時節(jié)。近年來的“開春兒”時節(jié),這里必定人頭攢動,概因滿山杏花裝點著古老長城,自然的蓬勃生命和滄桑的歷史文明所交融所沖突所繪就所升華的美妙畫卷,令人向往。老夫也曾湊趣,拍得爛片若干,本篇將選插于段落之中。</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撞道口長城</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石湖峪長城</h3> 五年前的驚蟄跟苦丁上撞道口,那時還不知撞道口是黃花鎮(zhèn)的重要關口,更不知這一帶“擁護山陵,勢若肩背,似唇齒之形”的地理意義、“為京師北門,東則山海,西則居庸,其北鄰四海冶,極為緊要之區(qū)”的軍事意義。讀了辛海老師的博客,才了解“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將陵寢設于昌平天壽山之陽”,包括撞道口在內的天壽山之北的黃花鎮(zhèn),既是京師盾牌,還是皇陵屏障。所以,這一帶重點設防,長城大修特修。這一修,就是若干年,就修出了京北的內長城、外長城和內外長城之間的“南山垣長城”,甚至一些重點地段還加筑副城及簡易長城,作為“前沿支撐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二道關長城</h3> 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載,昌鎮(zhèn)黃花路分屬渤海所和黃花鎮(zhèn),轄“隘口一十有七”,“曾派一名參將,一名守備鎮(zhèn)守,駐兵12600人?!逼渲校?、撞道口都在“黃花鎮(zhèn)下”,現(xiàn)存敵臺及城墻馬道多未修繕,長城古韻彰顯,魅力極端。<br>  上撞道口,一般先到“鎮(zhèn)虜關”,即官方的“九渡河鎮(zhèn)撞道口村北251號關門”。講實話,這段長城建筑體的命名,本人很不適應。在《中國長城遺產(chǎn)》“長城分布”圖上,別的省市縣多是依建筑體類別按縣區(qū)地域分別編號,但這里卻“連續(xù)”而“綜合”,顯得特立獨行。我要說,想提供更多的長城資料很好,但不管什么敵臺、馬面和關門都混在一起編號,看起來有點亂,也容易產(chǎn)生誤會。提醒注意:這里的序號,并非就撞道口村就九渡河鎮(zhèn)而言,而是整個懷柔區(qū)。并且,所包括的并非只是關門,而主體是敵臺,還有馬面等長城建筑單元。說不定,還有烽火臺。<br>  閑言少敘,話說回來。鎮(zhèn)虜關,因一塊石碑而名。據(jù)《西關志》載,“撞道口,正門一道,堡城一座,過門一空”。另據(jù)《日下舊聞考》,撞道口“建于永樂二年(1404年),內洼外阜,受敵極沖”。僅關門就寬3米、高5米、長6.6米的撞道口關,雖關樓不再,但關墻仍顯雄壯。只是近年修繕,成色較新,古韻無多,連同關門兩側地段的馬道也是,規(guī)規(guī)整整的。但關門南北兩面鑲嵌的石匾額是個例外,南“撞道口”、北“鎮(zhèn)虜關”的繁體楷書頗為厚重、遒勁而古樸,年代感十足,這是萬歷五年(1577年)該段長城修葺時的成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鎮(zhèn)虜關匾額</h3> 又是撞道口,又是鎮(zhèn)虜關,聽來就帶勁,肯定有故事。據(jù)說,撞道口因建于山脊埡口凹部,外臨高阜,樹木濃密,關前道路彎曲,“不到關門,見不到關口”而得名。還據(jù)說,明朝時,有蒙軍進犯,隊伍夜行至此,由于關口兩側滿山遍野松樹,夜半風聲緊,松濤陣陣急。蒙軍誤以為有千軍萬馬埋伏于此,故不敢前行,退兵50里以外。從此,“撞道口”就得了個“鎮(zhèn)虜關”的美名。<br>  幾番前來,多是早春。此時的撞道口綠意尚淺,堪稱濃郁的只有關北的那片松林吧。但那片松林給的我最深刻印象并非綠意,而是兩年前的一幅“明月松間照”,雖不見明月,但那種皎潔與清幽卻彌漫心扉,意境永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鎮(zhèn)虜關北側松林</h3> 今撞道口長城,包括“九渡河鎮(zhèn)撞道口村北250號敵臺”至“九渡河鎮(zhèn)撞道口村北254號敵臺”。其中,鎮(zhèn)虜關東側的250號敵臺已修繕,除了鋪房無存、垛口缺失外,相對規(guī)整,堪稱完美。此臺為3×3規(guī)制,東西立面各1門2窗且門居中,南北立面各3窗。與大多數(shù)敵臺箭窗不同,此臺所有箭窗均為石過梁口,只有東西兩面的穿堂門為磚拱券,且為雙券雙伏。當然,第一次光顧這里,還不懂這些?,F(xiàn)在看,250號敵臺應為鎮(zhèn)虜關的東鎮(zhèn)關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250號敵臺</h3> 與之對應,鎮(zhèn)虜關西側的252號敵臺則為西鎮(zhèn)關臺,但殘破得多。半堵磚墻還有拱券形狀,當時尚未修繕,絕對岌岌可危?,F(xiàn)經(jīng)搶救性修繕,內部有鋼架支護,應該說搶救很及時、修繕不過度,點贊!也許,正是這種最具歲月感的滄桑而孱弱的形象,使得這孔殘券成為撞道口長城的地標,令人過目不忘。所以,承擔搶修工程拍攝任務的李老師發(fā)給我那張?zhí)貙懴嗥瑫r,我脫口而出“撞道口,鎮(zhèn)虜關西關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252號敵臺(修繕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252號敵臺(修繕后)</h3> 西向上行,253號敵臺頂部及部分立面坍塌,但能看出是中室回廊式結構。而254號敵臺則相對完好,除了垛墻缺失及部分箭窗底層的創(chuàng)擴,上下菱角磚檐齊整,石質流水嘴堅挺,尤其是石拱券+石壓肩+石過門很提氣,再加上箭窗的石過梁,更顯品質。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253號敵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254號敵臺(東向)</h3> 至此,狹義的撞道口長城地段結束。從254號敵臺往西,進入石城峪地段,暫且不表。因為,撞道口與鷂子峪的特殊關系,不得不穿插鷂子峪。<br>  鎮(zhèn)虜關北有小路通鷂子峪古堡,再向東連二道關。撞道口、鷂子峪,再加上東側的二道關、黃花城,構成環(huán)形防御體系。二道關北還有宣鎮(zhèn)長城的海字口關,再往北還有四海冶城和北口子關,可見京北關隘重重,明軍防御體系縱深夠大。<br>  依《渤海所衙門記功碑》載,“鷂子峪撞道口守口百戶張景陽”、“鷂子峪、撞道口:空心敵臺十二座,樓房二十八間,鋪房四十四間。”由此可見,在指揮體系與兵力配系上,撞道口與鷂子峪一體化。我以為,鷂子峪可視為撞道口的兵力延伸,東始黃花城后山、西止桃洼嶺后山,包括東口樓、二道關和鷂子峪關在內的那條毛石墻長城是黃花鎮(zhèn)長城主線的副線,但卻是前沿防線。所以,到底誰是二道邊與頭道邊,關鍵在于怎么看?兩年前的雨水時節(jié),鬼斧帶領我們走的正是那條副線。鷂子峪,正是我們下山的集結地。<br>  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載,鷂子峪口“正關一道,城樓一間,水道二空,擋墻二道,敵臺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寬漫,通眾騎,極沖?!睋?jù)說,當年水道和正關早被洪水沖垮。2019年2月16日傍晚,從二道關村西266號敵臺下撤途中,我曾把那處廢墟拉了過來,下山后還專門跑過去隔溝觀看。從那往南到西水峪本是我們當天行程的最后一段,但因時間關系而改道撞道口,算個小遺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鷂子峪關遺址</h3> 鷂子峪堡建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萬歷二十年(1592年)重修,平面梯形,南墻102米,北墻91米,東西兩墻各78米,墻體上磚下石砌筑,但磚墻幾無。南墻居中開一門,上嵌匾額“鷂子峪堡”。據(jù)說舊有城樓一座,已毀于戰(zhàn)爭。堡內仍有鄉(xiāng)民居住,但近年居民漸少,古堡遂歸于沉寂。有些戶外線路,會把鷂子峪堡也納入撞道口長城,甚至作為穿越始終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鷂子峪堡南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鷂子峪堡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鷂子峪堡磨盤</h3> <p class="ql-block">  春分時節(jié),跟隨紫龍又來,正是如此。穿過鷂子峪堡,從鷂子峪水關旁邊小路上山,去補那兩年前丟掉的鷂子峪至西水峪段。但水關不再,唯半邊關墻矗立,茬口豁然,觸目驚心。不多停留,順坡攀爬,四肢全驅,汗流浹背。時值春分,山杏花開,雖為初綻,然春意漸濃。登高望遠,藍天白云之下,山巔上的266號敵臺雄姿壯觀,二道關西段及下山小路蜿蜒如蛇,靈動依然,令人賞心悅目。</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鷂子峪水關遺址</h3> 沒想到,這段簡易長城相當難走,墻上亂石,墻下密林,不僅坡陡,還有斷崖相橫。但只要放慢腳步,既可安全無虞,還有浪漫隨行,這就是春游長城的享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林中穿行</h3> 按說,接續(xù)266號敵臺向南的,該是265號敵臺。沿山脊穿行期間,竟先撞上了一座毛石砌就的石臺。用《長城漫步》定位,未見什么標記。到底是馬面還是烽火臺,不得而知。對此,老夫暫稱“鷂子峪南無名石臺”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鷂子峪南無名石臺</h3> 真正的265號敵臺,也隨后而至,但所附地名變了,官稱“九渡河鎮(zhèn)石湖峪村北265號敵臺”。此臺高居山頂,海拔549米,俗稱“石花樓”;上磚下石,臺體寬大,長寬均超12米,為三縱四橫中室回廊式結構;南北向有門穿堂,旁側兩窗,東西兩面各4孔箭窗。其門與前面的254號敵臺相同,有石壓肩竟無石拱券,但箭窗卻無石過梁,而是雙券雙伏的磚拱。除東垛墻、磚檐及箭窗下緣破損外,整座敵臺相對完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265號敵臺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265號敵臺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265號敵臺中室</h3> 由此,簡易長城轉向東南,再度扎入密林。偶爾透空,可見前有高墻橫亙,后有石花樓矗立。甚至,可以透過枝條縫隙拉過來一兩座敵臺,感受一下依稀與迷離??梢哉f,風景越來越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隊友拍照</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回望265號敵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石湖峪長城(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枝條里的敵臺</h3> 終于,上到了第一重與第二重防線相接處的“桃洼樓”,即“九渡河鎮(zhèn)石湖峪村北264號敵臺”。此臺北部坍塌,南立面及部分磚拱通道尚存。可見南立面1門3窗,東立面1門,均為雙券雙伏的磚拱,但內部結構不詳,疑為北墻4窗,西墻3窗或2窗,東墻門北側該有1或2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264號敵臺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264號敵臺(西向)</h3> 這里海拔565米,是石湖峪段長城的最高點,展望條件應該良好,但東側馬道偶有成片灌木,確該清理。不遠處就是263號敵臺,坍損嚴重,唯西南角存,尚有兩孔殘窗洞開,訴說著六百年的歲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263號敵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263號敵臺殘券</h3> 繼續(xù)向東,都是重復五年前的風景,石基、磚墻及較為完整的馬道,還是那么滄桑那么原始。稍有不同的,是樹在泛綠花在開,空氣中洋溢著淺淺的粉與淡淡的香。262號馬面,只余臺基及下堿殘墻,應該為實心。接下來的261號敵臺,除了垛墻無存及部分門口窗口破損外,尚算完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262號馬面(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261號敵臺(西向)</h3> 此臺平面長方,長12米、寬9米,為三縱四橫、中室回廊的結構,東西墻各1門2窗,門居南側,南北墻各4孔箭窗。其中,樓內北墻上有一半磚大小的方形孔洞,琢磨半天不知何用。記得,此臺曾有一款相當不錯的毛筆題字,這次沒找見,后來在相片上反復放大看,原來是被人給涂掉了。其實,那款題字的內容與功力都很不錯,與到此一游式的胡寫亂畫不同,可納入長城文化予以保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261號敵臺南券室(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261號敵臺北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261號敵臺北墻方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261號敵臺北券室原北墻標語</h3> 再往東,有260號和259號敵臺接續(xù)而來,都只余條石臺基及部分殘墻,一些磚塊和石構件散落在地上。這一段,墻體兩側坡麓甚至馬道上,都有濃密的山杏花,徜徉其間,不勝美意。上次這個抽屜拉得有點遠,大部隊早已望不見,只好就此打住往回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260號敵臺、261號馬面(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259號敵臺殘窗看260號敵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259號敵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259號敵臺西側(墻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259號敵臺西側(墻上)</h3> 時隔半月再來,重讀石湖峪段東四敵臺。其中,258號敵臺大部已坍塌,估為3×3形制。257號馬面為石基磚體但實心結構,且有著明顯的裂隙。256號敵臺,已坍塌過半,但東立面的1門1窗與北立面的3窗還健在,貌似很偉岸,其實在殘喘。255號敵臺,也已坍塌,唯南立面兩窗尚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258號敵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255號敵臺、256號、257號馬面(西向)</h3> 至此,石湖峪東段打住,再往西回桃洼樓,開始復習下一段。<br>  石湖峪西段長城隨地勢急劇下降又上升,好似蒼龍起舞上下翻飛又馳騁,形態(tài)很生動。大概是地勢險峻,無需設太多敵臺,很長的地段里只一座馬面居中間,這就是石湖峪274號馬面。注意,編號從東側的264號一下子跳到274號,除了264號敵臺北側簡易長城的石湖峪265號,還有二道關266-273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274號馬面(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274號馬面(南向)</h3> 過馬面后,長城猛地左拐再爬升,一座敵臺映眼中。石湖峪275號敵臺,兩縱四橫,東門進,南門出。此臺與桃洼樓相近也相似,堪稱“姊妹樓”。樓內有蹬道可上臺頂,頂上垛墻較好,但鋪房不存。西窗口有枝鮮艷的杏花伸展,不知是天生還是在做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274號馬面西向轉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275號敵臺(西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275號敵臺南券室(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275號敵臺蹬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275號敵臺窗外(西向)</h3> <p class="ql-block">  出275號敵臺,南側不遠便是更加扭曲而變態(tài)的地段。雖有部分坍毀,但形態(tài)生動,猶龍騰虎躍,有大段尚好的垛墻依存,堪稱精華。</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275號敵臺南側</h3> 上次來,為安全計,退回275號敵臺東側便門下墻,沿林間小徑下山。便門外西望,一片山杏花海,逆光之中,可謂燦爛。下山途中,下午三四點鐘,光線趨于柔和,多么留戀這段美好的時光,但車不等人,無奈繼續(xù)下撤。此番又來,幸得石湖峪長城夕陽景一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275號敵臺東側(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275號敵臺南側(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下山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下山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4 265號敵臺南側(西向)</h3> 左拐右轉,再度撞墻。這次是堵條石殘墻。顯然,這是長城主線。向西、向南,都能望見高大而堅固的墻體。后與蟲子討論,此處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石湖峪口。<br>  《北京市懷柔縣地名志》(1993年版)載,“石湖峪口,東距撞道口1公里,西0.6公里。”“因村北溝有水潭,出水口如壺口,故諧音為今名?!薄端逆?zhèn)三關志》載,“石湖峪口,正德八年建,緩?!薄端逆?zhèn)邊務總要》記,“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山險,不通騎”?!段麝P志》載,“石湖峪口,正門一道,水門一空,城鋪一間”;“石湖峪口,軍五名”。清明節(jié)的行走,特意上墻繞行,可以認定洼地下面的石拱券門為水門。聯(lián)系一路走來,從鎮(zhèn)虜關到黃花城水長城景區(qū)東緣,唯一符合水門地形條件的,只有此處。眼下是否石湖峪口不論,但是水門無疑,卻在《中國長城遺產(chǎn)》網(wǎng)上無標注無編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疑似石湖峪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疑似石湖峪口附近城墻(南向)</h3> 由此往下,還應該有座“九渡河鎮(zhèn)西水峪村北276號敵臺”,由于小徑多有險情,直下到停車場回望,才發(fā)現(xiàn)那座早已坍毀、貌似馬面的所在。其條石臺基外凸城墻,垛口皆無,但位置清晰。至此,二道關段、撞道口段、石湖峪段長城得以接龍,懷柔長城只剩黃花城西段與大水峪東段,爭取早日清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276號敵臺(北向)</h3> 我知道,早春的撞道口早春的北京長城必定花色不足,三月底四月初才會漫山如雪、遍地芬芳。不得不說,總要錯開長城的盛花期,與最美麗的長城失之交臂,是件遺憾的事情。但清明前的那個周末,祭祖掃墓最重要,所有戶外邀請一律謝絕,還望理解。人,可以負重,但不能負罪。山就在那里,長城就在那里,只要有緣,便可相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杏花撞道口</h3> 接龍會有時,修行無歸期……<br><br>  注:本篇現(xiàn)補充清明節(jié)再上撞道口資料,標題由《早春撞道口》改為《春行撞道口》。2021-4-7,寧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