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鼎:</p><p class="ql-block">是漢語常用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里祭祀用的一種禮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業(yè),如:定鼎、問鼎。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鼎”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 代表著誠信(一言九鼎),穩(wěn)重(鼎足之立),氣魄(鼎足之勢),成名(鼎鼎大名)。</p><p class="ql-block">鼎又作為一種重要的禮器,像征著團結、統(tǒng)一和權威,并且是代表和平、發(fā)展、昌盛的吉祥物。</p><p class="ql-block">在肇慶鼎湖山的寶鼎園,展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寶鼎,還有一塊十分巨大的端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寶),這二件國寶真值得你去一看。</p> <p class="ql-block">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東經(jīng)112°30′39"~112°33′41",北緯23°09′21"~23°11′30",這里峰巒疊翠,古木參天,飛瀑流泉,鳥語花香,在北回歸沙漠帶上有這么一個生意盎然,碧綠青翠的世界實為奇觀,彌足珍貴,因此, 1956年鼎湖山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中國科學院屬下唯一的自然保護區(qū)。1979年又成為我國首批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自然保護區(qū).建立了人與生物圈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寶鼎園位于肇慶市鼎湖山的天湖景區(qū)旁,占地約1.3萬平方米,園內青山環(huán)抱,風景優(yōu)美。鼎湖山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首批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MAB)定位研究站,被譽為"活的自然博物館"。其負離子含量為全國之最享有"天然氧吧"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鼎湖山入口處,進入大門后即乘坐景內公交車前往寶鼎園。</p> <p class="ql-block">四周樹木蔥蔥郁郁,人在畫中游,毫無夸張。</p><p class="ql-block">周圍空氣十分清新淡雅,令人陶醉,不愧為全國之最享有"天然氧吧"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寶鼎園大門的兩側站立有越人青銅像各一座,塑像是飾羽冠,著草裙,斷發(fā)紋身,立于石鼓上,作舞蹈姿態(tài)似喜迎各方賓客,又象是兩座門神,護衛(wèi)著寶鼎園中的寶貝。</p> <p class="ql-block">銅人石鼓</p> <p class="ql-block">石鼓上的銅人為 “越人”。</p> <p class="ql-block">肇慶鼎湖山上寶鼎園內有兩個世界之最:一、肇慶九龍寶鼎,</p><p class="ql-block">二、端溪龍皇巨硯。</p><p class="ql-block">另一鎮(zhèn)園之寶:</p><p class="ql-block">端溪龍皇巨硯,"端溪龍皇硯"重達2噸,硯臺上雕有108條神態(tài)各異的水龍和云龍,長2.76米,寬2.17米,厚0.21米,重2噸。</p> <p class="ql-block">一進入寶鼎園,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寬闊的廣場,廣場的正中位置矗立著一尊超級大鼎。我竟然都被這個超級大鼎所吸引,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大鼎,據(jù)說這個被稱為"世界第一鼎"、"世紀之鼎"、"中華鼎",我和許多旅游者一樣,不顧其他的風景就直接走過去觀賞和拍攝寶鼎了。</p><p class="ql-block">這一面是正面:</p><p class="ql-block">走近大鼎駐足細看,只見寶鼎的鼎身和鼎足共鑄有九條金龍,尤如騰云駕霧,栩栩如生,氣勢十分的恢宏,整個寶鼎十分安穩(wěn)地屹立在花崗巖的基座上,寓意著中華民族江山社稷永固,穩(wěn)如磐石。</p> <p class="ql-block">鼎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幾千年前的青銅時代就已經(jīng)存在了,鼎又是作為一種重要的禮器,它象征著團結、統(tǒng)一和權威,是代表和平、發(fā)展、昌盛的一個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九龍寶鼎:</p><p class="ql-block">鼎高6.69米,重16噸。</p><p class="ql-block">為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此鼎具有寬大的雙耳,外側各飾10條蟠龍,二十寓意置立此鼎喜迎新千年的時代。口沿下有三組對稱龍紋,為六龍,加上三足頂端有三個大龍頭,共有九龍。九是最大數(shù),龍是中華民族象征,九龍寓意深刻。腹部是波曲紋,環(huán)回旋曲,似眾多重疊山嶺,寓意祖國大地山川充滿生機和穩(wěn)定。由著名青銅器專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馬承源教授設計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九龍寶鼎”整座由青銅澆鑄而成,鼎身和鼎足共鑄有九條金龍,鼎身連續(xù)不斷的環(huán)帶紋飾,線條粗獷,具有西周時期鼎形制最為穩(wěn)定雄健和質樸莊嚴的特點。</p><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博物館決定永久收藏九龍寶鼎子鼎,并向肇慶市頒發(fā)了收藏證書。鼎身和鼎足共鑄有九條金龍,騰云駕霧,栩栩如生,氣勢恢宏,安穩(wěn)地屹立在花崗巖的基座上,象征著中華民族江山社稷永固,穩(wěn)如磐石。</p> <p class="ql-block">這個大鼎由青銅鑄成,據(jù)說是參照中國青銅時代大克鼎形制及紋飾設計。</p><p class="ql-block">由肇慶市旅游局投資鑄造,于2000年12月落成在鼎湖山寶鼎園,名為"九龍寶鼎",整個造型十分莊嚴,紋飾典雅,是以國寶級文物西周時代的大克鼎為基本模式。</p><p class="ql-block">兩耳各飾二十條龍,寓意廿世紀產此鼎??谘叵掠腥M對稱龍紋,為六龍,加上三足頂端的三個大龍頭,共有九龍,故命名為"九龍寶鼎"。</p><p class="ql-block">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九龍寓意深刻,腹部是寬大的波曲紋,環(huán)回旋曲,九龍寶鼎高6.69米,重16噸。</p> <p class="ql-block">從高處航拍,中央紅色的圓點便是巨鼎,人們喜歡把許愿彩帶拋到鼎上,久而久之,從上面看,便成了一個布滿紅色彩帶的圓鼎。(摘自網(wǎng)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九龍寶鼎旁邊擺著兩只小寶鼎,是鑄造九龍寶鼎時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青銅展廊":</p><p class="ql-block">陳列著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各式復制名鼎,其中古代有:商代中期的"獸面紋方鼎",商代晚期的"大禾方鼎",西周時期最大的"龍紋鼎",春秋早期的"秦公鼎",戰(zhàn)國晚期的"四聯(lián)鼎"以及福祿壽屏風和鼎爐(其中福祿壽寶鼎爐是用亞金澆鑄而成,金光閃閃,分外奪目)"世紀寶鼎"(送給聯(lián)合國50周年的禮物)、香港和澳門"回歸寶鼎"(臺灣寶鼎的位置已預留)等。</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方鼎:</p><p class="ql-block">鼎呈方斗型,口沿有一階狀的唇邊,口邊立兩耳,腹下四隅設四空足,口沿下飾以單線構成八組獸面紋,每壁的兩側和下沿飾密集的乳釘紋,大鼎在古代是盛放肉食,用于祭祀。原器為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一前13世紀),1974年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髙100厘米,重82.5公斤,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方鼎正面。</p> <p class="ql-block">大禾方鼎</p><p class="ql-block">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p> <p class="ql-block">龍紋鼎:</p><p class="ql-block">口上兩耳,外壁各有兩條對稱豎立的龍,腹部有六條側面的龍,兩兩相對,在龍頭之下設一小牛下三,腹部有三個龍頭大耳,與腹下三足相對應。這一形式在青銅鼎上是僅見的。整器造型宏偉,是西周時代最大的青銅鼎。原器屬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一世紀),1979年陜西淳化史家塬村出土,高122厘米,重226公斤。為淳化縣文化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秦公鼎:口上立兩耳,腹部寬而淺,下有馬蹄形足,口和腹部的紋飾是兩個變形的獸,尾部上下相接,連接處為一獸目,稱獸園交連紋。腹內壁鑄銘文六字"秦公作鑄用鼎",說明這是秦公所鑄并使用的。原器為春秋早期(約公元前七世紀),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國墓地出土,高47厘米,重26.5公斤,為上海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四聯(lián)鼎:</p><p class="ql-block">由四個相同的附耳蓋鼎于腹部連接而成。蓋頂有三頭臥牛為飾,每個鼎只有一足,但有六個附耳,其中兩耳是共用的。長足鼎是典型的戰(zhàn)國晚期楚鼎的風格,四鼎相連在一起的形式很少見。原器為舊戰(zhàn)國(公元前四世紀一前221年),1972年安徽太湖長江水利工地出土,髙15厘米,為安徽省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鎛鐘。</p> <p class="ql-block">鎛鐘亭。</p><p class="ql-block">九龍寶鼎旁邊有一座小的鐘樓,敲鐘要收錢的,沒錢莫敲哦。</p> <p class="ql-block">世紀寶鼎:</p><p class="ql-block">1995年10月21日江澤民主席代表我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贈送的青銅寶鼎。</p><p class="ql-block">高2.1米,口徑1.5米,重1.5噸,鼎底座0.5米,2米見方,上鑄56條龍,像征華夏炎黃子孫由56個民族組成。</p> <p class="ql-block">福祿壽屏風及鼎爐</p><p class="ql-block">大樑長6.6米,兩端站立一對展翅欲飛的仙鶴。</p><p class="ql-block">立柱高5.6米,鼎爐局1.2米。</p> <p class="ql-block">香港回歸寶鼎。</p> <p class="ql-block">澳門回歸寶鼎。</p> <p class="ql-block">臺灣回歸寶鼎預留位置。</p> <p class="ql-block">最后順便說一下,為什么說“一言九鼎”而不說八鼎、七鼎?九鼎到底有什么?</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九鼎”象征著天子權力。</p><p class="ql-block">最早確定九鼎為天子權力的,傳說為大禹。</p><p class="ql-block">到了東周“鼎乃淪沒”,但在西周,周人仍然奉行天子九鼎的禮儀?!吨芏Y》就規(guī)定王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具體羅列如下:</p><p class="ql-block">王九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豬肉、鮮魚、鮮魚干</p><p class="ql-block">諸侯七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豬肉(少了鮮魚、鮮魚干)</p><p class="ql-block">卿大夫: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又少了牛、豬肉)</p><p class="ql-block">士三鼎:乳豬、干魚、干肉(又少了羊、牲肚)</p><p class="ql-block">“一言九鼎”同樣來自于東周故事。毛遂是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人,是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之所以能促成趙國與強楚的合作,就是因為他的三寸之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史稱“一言九鼎”。</p><p class="ql-block">論程度,“一言九鼎”是大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歷代君王也有“金口玉言”的傳統(tǒng)。古人尚且如此,作為現(xiàn)代人,怎么能說話不算話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