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我與夫人一起很早就出發(fā)了,8點鐘準(zhǔn)時進(jìn)了留園。因為蘇州留園、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代表清代風(fēng)格。而在蘇州就有兩大名園,所以我們今天的目標(biāo)是上午游覽留園,下午游覽拙政園,時間還是比較緊張。 我們走進(jìn)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jì)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俞樾作的《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意思是說,蘇州園林中,名氣最大的是拙政園、最有趣奇妙的是獅子林,而最有代表性的應(yīng)該是留園。 留園是我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自建立以來,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曾多次易主,也幾度興廢。明代萬歷年間,大仆徐秦時建園,時稱東園。清代嘉慶時歸劉恕所有,因為園子里大多種植松和竹,松樹和竹林清冷的綠色映襯到園子里的池水里面泛出碧綠的色彩,所以又名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同治年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諧音改名留園。 留園占地30余畝,以建筑空間藝術(shù)處理精湛著稱,布局精巧,庭院錯落相連,層次豐富,能在一個園林中同時領(lǐng)略山水、田園、林木、庭院四種不同景色。留園共分為東、中、西、北四個景區(qū),東部廳堂華美,重園疊戶;中部山明水秀,古木參天;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呈田園風(fēng)貌,并有新辟盆景園。留園中無論是亭臺水榭、假山池沼還是花草樹木全都排列有序,疏密有致,用“咫尺之內(nèi)再造乾坤”評價留園一點也不為過。 留園的內(nèi)部依舊保持了蘇州園林的特點,整體布局優(yōu)美,小路蜿蜒曲折,環(huán)境幽靜雅致,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尤以太湖石冠云峰最為著稱,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著名的留園三絕是冠云峰、楠木殿及殿內(nèi)的魚化石。在留園里,值得細(xì)細(xì)欣賞的景點有很多,我們因為時間有限,就順著園內(nèi)游廊,走馬觀花地經(jīng)過了以下這些景點:綠蔭、可亭、冠云峰、冠云樓、冠云亭、冠云臺、明瑟樓、小蓬萊、濠濮亭、揖峰軒、又一村、至樂亭、舒嘯亭、曲溪樓、清風(fēng)池館、遠(yuǎn)翠閣、五峰仙館、雨過天晴圖、涵碧山房、君子所履、活潑潑地、盛家祠堂、還讀我書齋、聞木樨香軒、汲古得修綆、林泉耆碩之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等。 “古木交柯”是我們正式入園之后經(jīng)過的第一個景點,古木交柯也是留園的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墻筑有明式花臺一個,正中墻面嵌有“古木交柯”磚匾一方,花臺內(nèi)植有柏樹、云南山茶各一,僅二樹、一臺、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運用了傳統(tǒng)國畫中最簡練的手法,化有為無,化實為虛,使整個空間顯得干凈利落,疏朗淡雅。 我們走進(jìn)“綠蔭”,發(fā)現(xiàn)此建筑朝北整面無墻,完全敞向山池,綠蔭小軒臨水而筑,軒外景色溪山深秀。明高啟葵花詩:“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建筑西側(cè)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建筑似軒,硬山造,臨水而筑,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墻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錢大昕書“花步小筑”。 明瑟樓兩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云”三字。樓梯面東墻上,有董其昌書“飽云”二字磚匾一塊。南面假山構(gòu)思獨特,有峰回路轉(zhuǎn)之妙,體態(tài)輕盈造型精巧。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此處環(huán)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為名。 涵碧山房為中部主要建筑,建筑三間,卷棚硬山造,廳高大寬敞,陳設(shè)樸素,周圍老樹濃蔭,風(fēng)亭月榭,迤儷相屬,樓臺倒影,山池之美,堪稱圖畫。宋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為名。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俞樾《留園記》中“涼臺燠館”即是指此。 聞木樨香軒為中部最高處,山高氣爽,四周景色盡現(xiàn)眼底,軒前有聯(lián):“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蹦鹃兀磶r桂。軒為方形,后倚云墻,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渡石橋,跨山澗,沿著卵石山徑曲折而上,來到山頂小亭,山頂小亭名可亭,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jié)頂為一花瓶倒扣。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與“明瑟樓”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邊。整組建筑打破了整齊劃一的布局,給人既有變化而又美觀自然的感受,體現(xiàn)了中國山水畫法中主景偏右的傳統(tǒng)手法。亭,《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dāng)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劉氏時稱“個中亭”,盛氏時稱“可亭”。 遠(yuǎn)翠閣在花園中部的東北方,閣實質(zhì)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層,單檐歇山造。前側(cè)一峰名“朵云”。相傳為明代文徵明停云館中舊物,樓前方形牡丹花臺的動物浮雕,極為生動,為明代遺物。方干詩:“前山含遠(yuǎn)翠,羅列在窗中。”這里的景致正好與詩詞相符,故借以為名,遠(yuǎn)翠閣的下方是另一個景點自在處,劉氏時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樓,盛氏時名“遠(yuǎn)翠閣”。 小蓬萊座落在水中,四面景色就象展開的畫軸。西北兩側(cè)山巒起伏,再造了太湖流域,山水縹緲的自然風(fēng)光,而東南兩側(cè)相互錯落的樓、館、軒、廊等建筑群,組成了與西北山林相對比的畫意,體現(xiàn)了“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的水上都市特色?!妒酚洝罚骸昂V杏腥裆?,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贝颂幵谒禺?dāng)中,故借以為名。二面曲橋相連,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處有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jù)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 我們在留園游覽時,忽然聽到清脆悅耳的竹笛聲,以為是園子里播放的背景音樂,卻看到池塘里漂來一艘小船,船頭站立著一位身穿古裝,手持竹笛的翩翩少年,正在吹著一支古曲,小木船裝扮得古色古香,船后坐著一位劃船的女孩。真是人在畫中,情景交融。 濠濮亭跨水而筑,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四周安裝有明式磚欄,亭前水邊置有一峰名“印月”,峰石中的渦孔倒影池中印有的一輪明月,在此不管月半中秋,有無明月當(dāng)空,均能賞月,娛目譴興。這種借景手法亦為他園少見,別匠具心?!妒勒f》:“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yuǎn),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觀魚之地。此處借以為名。劉氏時稱此亭為“掬月亭”。亭側(cè)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圓月,名印月。盛氏時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曲溪樓臨水而建,樓高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jìn)深僅三米左右,南北長十余米,但入樓后并無穿行過道之感。樓內(nèi)窗框門洞形成了一幅幅美妙的框景,真是人動畫也動,步移景亦移,令人叫絕?!稜栄拧罚骸吧綖^無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鼻?,亦即曲水,此處為借用。劉氏曾名“攸寧堂”,盛氏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從曲溪樓北行,有水榭名“清風(fēng)池館”,取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之意而命名。水榭向西敞開,平臨近水,環(huán)境舒適,借以為名。建筑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氏時稱垂楊池館,盛氏時改名為清風(fēng)池館,昔署匾曰“清風(fēng)起兮池館涼”。舉目四望,園中山池風(fēng)光又呈現(xiàn)眼前。清代楊沂孫有聯(lián):“墻外青山橫黛色,門前流水帶花香”。 五峰仙館是留園里最大的廳堂,五開間,九架屋,高大豪華,硬山造。由于梁柱及家具均以楠木制作,俗稱為楠木廳,廳內(nèi)裝修精麗,陳設(shè)雅潔大方。無愧為江南廳堂的典型代表。此處舊為徐氏“后樂堂”,劉氏時擴建為“傳經(jīng)堂”,因盛康從文徵明停云館中得峰石放在園內(nèi),故名“五峰仙館”。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nèi)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雨過天晴圖”。只見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墻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huán)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chǎn)于云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這塊大理石是從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聽導(dǎo)游介紹它的估值是無價之寶。 五峰仙館東面的揖峰軒,建筑為硬山造,揖峰軒樸素?zé)o華,外觀二間半,實質(zhì)只有一間半,結(jié)構(gòu)別致。北面粉墻上深色的窗框,將天井中幾塊石峰,數(shù)枝翠竹構(gòu)成了一幅幅精致的小品畫,其畫意可與板橋墨竹相媲美,此軒處于東西兩個大廳之中,為園主讀書、作畫、撫琴、奕棋之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獨秀峰”,軒前庭院稱“石林小院”,庭院內(nèi)有晚翠、迎暉、段錦、競爽等太湖石峰,園主癡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取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記》中“前揖廬山,一峰獨秀”之句而命名。從這里可以體會到舊時園主對奇峰異石的鐘愛之情。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不管是陽剛十足的黃石,還是線條柔和的湖石,其質(zhì)樸而堅硬的品質(zhì),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賦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構(gòu)筑文人山水園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時,石就作為文人作為抒發(fā)情志的絕好對象,成為造園不可缺少的第一素材。 汲古得修綆以前是書房,建筑在五峰仙館西,硬山卷棚造。唐韓愈詩:“汲古得修綆?!薄墩f苑》:“管仲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綆 ,井索也。修綆,即長索。意思是,鉆研古人學(xué)說,必須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線索,才能學(xué)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須用長繩一樣。盛康據(jù)此改名為“汲古得修綆”。 “還我讀書齋”庭院位于五峰仙館與林泉耆碩之館兩大廳堂之間的狹窄地帶北側(cè),為一獨立封閉、自成天地的幽靜小院?!斑€我讀書齋”的齋名取意于晉代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之詩,“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之句。書齋為硬山頂兩層小樓,硬山造,坐西朝東,齋懸匾額“還我讀書齋”。布局大有講究,齋前有回廊庭院,院中置湖石花壇,植有喬木、黃楊,樹姿蒼勁,翠蔭遮天蔽日??梢粤弦姰?dāng)年的主人,既享受熱鬧,又充分保持寧靜,“令游人莫知于此”,可謂是古人的心機之所在了,留園的主人們便成功做到了這點,在這樣幽靜清雅的環(huán)境里吟詩作對,大隱隱于市了。此處在劉恕時稱“還讀館”,盛宣懷時稱“還讀我書齋”。 進(jìn)入這道門,前往留園的東部花園,首先見到的是一條長廊,其右手邊就是“林泉耆碩之館”。進(jìn)入“林泉耆碩之館”內(nèi),從建筑形式上看,這是一個典型的鴛鴦廳結(jié)構(gòu)的建筑。鴛鴦廳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點:一是外觀是一個大屋頂,而室內(nèi)則分成兩個屋面;二是一間大廳用屏門或紗隔、飛罩分隔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以便不同季節(jié)或供男、女賓分別使用;三是兩個區(qū)域的梁柱、鋪地等建筑裝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顯不同。館內(nèi)布置著香妃榻、紅木架穿衣鏡以及大理石座屏,顯得簡潔而典雅。林泉耆碩之館北廳是觀賞“留園三寶”之一的冠云峰的佳處,南廳正中屏門上刻有“冠云峰”圖,是清末的作品。中間石庫門上有“東山絲竹”四字門額?!傲秩却T之館”是留園東部的主體建筑,為盛氏時所建。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碩,有名望的人。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 我們站在林泉耆碩之館的門前,迎面就是一塊巨大的太湖石傲然挺立在眼前,另有瑞云、岫云二峰拱立左右,合稱為“留園三峰”,三峰下羅列小峰石筍,花草松竹點綴其間,大有林下水邊,勝地之勝的林泉景色。巨石的四周是亭臺樓閣,好似眾星捧月一般將巨石圍繞其中,這就是號稱江南三石之一的“冠云峰”,而其周圍的建筑均被園主人用相關(guān)的名字命名,閣叫“冠云閣”,樓是“冠云樓”,亭為“冠云亭”,廊喚“望云廊”。冠云峰是留園“三寶”之一,重5噸,高6.5米,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獨峰觀賞假山湖石名峰,也是太湖石中的絕品,齊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于一身,瘦是說這塊石頭苗條修長;皺指石頭的表面有花紋;漏指雨水不會積存在石頭上,順著孔隙很快就會流出來;透是說石頭上有很多孔洞,玲瓏剔透。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有“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高霞云嶺”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來。 冠云峰后之樓名“冠云樓”,建筑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一間四架屋。此樓為觀冠云峰而設(shè),可登樓南望,一覽院內(nèi)全景。盛氏時樓曾名“云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名“仙苑停云”,意思是說這座云峰停留在此,宛然蓬萊仙苑。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一方,化石上魚鱉宛然,鱗甲生動,兩旁四塊大理石山水掛屏,俱合畫意。 冠云峰周圍水石臺館都是為了觀峰而設(shè)的,統(tǒng)一以“云”字來命名。冠云峰東側(cè)有六角小亭名“冠云亭”,為六角攢尖,頂部飾有如意桔子。冠云臺實際上也是一座亭,建筑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 佳晴,宋范成大詩“佳晴有新課”。喜雨,春秋谷梁傳,“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笨煅?,王羲之帖“快雪時睛”。都是指對農(nóng)田有利之意。這里是指四時景物,不論晴雨都好?!凹亚缦灿昕煅┲ぁ睘閱伍苄皆?,在原盛氏亦吾廬的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 《陰符經(jīng)》“至樂性馀,至靜則廉”。昔王右軍生平篤嗜種果,謂此中有至樂存焉。盛氏時亭外皆植果樹,園主取名“至樂”,即襲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軍之樂,主人之樂至矣。今果樹雖無,但此處景物疏朗,使人胸懷寬暢,心情快樂。亭為六合舍頂,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變形而成,解放后重建。 西部假山為蘇州園林中較大的一座假山,漫山楓林,高出云墻,山上建有“至樂”“舒嘯”二亭,下臨清流,亭為圓形攢尖式。此處環(huán)境僻靜,極富山林野趣,再現(xiàn)了蘇州西部丘陵地帶 的自然風(fēng)貌。盛氏時此處為“月榭星臺”,重建后借以陶潛《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詩句為名,改名“舒嘯”。 “又一村”在園之北部,借陸游詩“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取名。亭為正方形,單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坝忠淮濉比质⑹蠒r即有,開始系指東面一片,即“花好月圓人壽軒”,“少風(fēng)波處便為家”,“亦吾廬”這一范圍,后開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帶。因廣植梅林,并有綠楊、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園風(fēng)味,故名。此處環(huán)境恬靜,頗有鄉(xiāng)村田園風(fēng)味,昔日果圃蔬畦之處,今陳列著數(shù)百盆樸拙蒼奇的盆景。 從“又一村”走到“活潑潑地”,清澈的小溪緩緩從楓林中流出,在水閣下隱去,穿閣而過,水雖止而動意未盡,流水、小閣、青翠的小崗,充滿了自然風(fēng)景的活潑生氣,實為人工創(chuàng)造自然的妙著,一派山林田園風(fēng)光與中、東部精美華麗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體現(xiàn)了全園布局上的高妙手法,作為古典園林的代表佳作,將永遠(yuǎn)長留天地間?!盎顫姖姷亍睘樗w建筑形式,或稱水榭,單檐歇山造,四面環(huán)有走廊?!盎顫姖姷亍笔橇魣@最西邊的一座橫跨溪上的水閣,也是溪澗景色的收頭。依據(jù)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這樣寫道:“生氣,活氣也。活潑潑地,生氣充沛,則精神進(jìn)露,遠(yuǎn)出紙上?!倍∶?,盛氏時即有。 在留園內(nèi)靠近出口處的一組建筑,是盛家祠堂。盛康在得留園后,于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建立義莊,額為“龍溪盛氏義莊”,祠堂為義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留園大門西側(cè)。祠堂共分四進(jìn),前二進(jìn)今辟為賣品部,后二進(jìn)為樓,樓兩側(cè)建有烽火墻,樓下大廳今辟為留園展示館,展示介紹留園歷史和文化藝術(shù)。 我一邊在游覽,思想?yún)s穿越到了悠久的古代,當(dāng)時一些官僚引退后回鄉(xiāng)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的初衷是“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yīng)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jīng)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其實這座留園完全是在營造一種氛圍,園林的建造不只是為生活提供休憩的地方,更像是一種文化和意識的寄托。一片空地,開池堆山,植樹種花,每個細(xì)小的處理都是經(jīng)過精心推敲的,不為別的,只為從每個角度來觀看這個院子都是一副完美的山水畫,而每幅山水畫卻又充滿詩意,得到那種心靈交流的感覺,讓人感嘆園藝的巧奪天工與自然精致。今天的中國之所以還存在著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園林,能讓我們獲得美的享受,還真的需要感謝這些古人的智慧和用心。